首頁>Club>
他們更認同德國還是自己的祖國?
21
回覆列表
  • 1 # 參考訊息

    去年土耳其發生未遂政變之後,德國與土耳其之間的關係記憶之齟齬不斷。土耳其指責德國給參與未遂政變人員提供政治避難。這引起德國不滿,兩國關係趨於緊張。

    在德國生活著近300萬土耳其人。其中不少人擁有德國和土耳其雙重國籍。土耳其的內政紛爭也自然波及德國。例如土耳其政府與庫爾德人的衝突,社會世俗化力量與原教旨主義者的分歧。

    在2016年7月土耳其發生政變後,居住在德國的居倫運動追隨者也開始提心吊膽。敢於公開批評土耳其政府的德籍土耳其知名人士頻頻受到人身威脅。不少德華人對此漠不關心,認為這不過是土耳其族裔的內部事務。但隨著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支持者對部分德籍土耳其人士的攻擊愈演愈烈,這種情況引起了重視。

    土耳其政府與在德土耳其人的聯絡十分密切。土耳其人在德國的宗教組織直接受控於安卡拉。德國安全機構發現,土耳其情報人員試圖大規模滲透德國政府機構。

    更令人不安的是,埃爾多安對居住在德國的土耳其人有巨大的精神影響力。埃爾多安不斷煽動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使之拒絕融入德國社會,拒不認同歐洲的價值觀。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土耳其政府的批評者即便在德國也生活得戰戰兢兢。

    今年7月份,德國外交部長加布里爾在德主流媒體上使用德語和土耳其語兩種語言發表公開信,安撫生活在德國境內的的大約300萬土耳其移民。加布里爾說,這些移民他們不會成為兩國關係變化的受害者,因為“你們屬於這裡”。

  • 2 # 搬磚老師傅

    根據有關質料顯示,在德的土耳其後裔,應該接近500萬。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二戰後作為勞工進入德國的,其實絕大部分都擁有了德國國籍,至少也是雙重國籍擁有者,真正純土雞國籍的僑民並不是特別多。

    至於認同,應該大部分還是認同德國而不是土耳其。

    首先,土耳其裔德華人中,庫爾德後裔比例很高,這幫人本來就不認同自己是土耳其人,怎麼會認認同土耳其,尤其是埃爾多安統治下的土耳其?

    其次,即使是非庫爾德人,大部分都已經兩代三代移民,都是在德國土生土長的。土耳其對於他們而言,只是血緣上的關鍵。這幫在德國文化和價值體系下長大的人,又能對土雞有多少認同和感情呢?

    最後,即使是依然僅保留土雞國籍的土耳其移民,由於長期生活在德國,更加認同世俗化的土耳其,而不是一步步摒棄世俗走向伊斯蘭化的埃爾多安政府。世俗化和伊斯蘭化,這在土耳其國內都是大矛盾,要不然也就不會有不久前的政變未遂了。

    所以,真正認同土耳其尤其是埃爾多安治下的當下土耳其的人,並不會很多。

  • 3 # 不會說謊的匹諾曹

    這個宗教有問題 有教無國 所以在哪個國家都是無所謂的 只要吃的好穿的好 忍一時風平浪靜 最終綠化全球。

  • 4 # 錦繡中華一捧土

    德國不是移民國家,總人口8200萬人,但是外來族裔大概佔到1000萬人。都是德國發展時期需要勞動力的時候(時間大概是1961年德國政府與義大利、希臘、土耳其政府簽訂協議召開的勞工)。當時,從土耳其召開7000人,為德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但是到現在為止,德國的土耳其人後裔大概有300萬人。他們勤勞守法,但是普遍文化程度低,專業技能比較差。所以德國失業人口率為6%,但是德國土耳其人的勞動失業率為13%。他們不接受德國教育,保持土耳其人風格,很少有人加入德國國籍。即便加入德國國籍,還具有土耳其國籍的雙重資格,但是這部分人,在身份認同上,還覺得是土耳其人(雙重國籍25萬人)。因此他們與土耳其還有些千絲萬縷的聯絡。

    這部分人德國不能驅趕,因為他們從事著德國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們處於社會生活的下層。德國社會離不開。在德國生活的土耳其人,由於在土耳其國內聯絡密切。又因為土耳其反政府勢力有的也混入德國,德國政府與土耳其政府利益糾葛一時難以說清楚。土耳其大選,土耳其有人到德國去拉選票。

  • 5 # 彪哥公益

    1961年10月31日,當德國聯邦政府與土耳其政府簽署“

    德國勞務

    市場向土耳其招聘勞動力協議”時,誰也未曾想到這一紙協議對土耳其以及德國帶來如此大的影響。協議規定,被招土籍工人在

    德國工作

    年滿2年必須返回家鄉土耳其,然而協議如同一紙空文,返回者寥寥。40多年過去了,第一批來德打工的土耳其人在這裡繁衍生息,第四代傳人已經誕生。 西去淘金到德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創造著“經濟奇蹟”的德國極缺勞動力,繼從義大利、希臘、西班牙等國招聘工人後,又開始向土耳其招募勞力。土耳其全國各地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壯勞力蜂擁到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林,他們嚮往著到德國去掙大錢。經過德國勞工局代表嚴格的挑選和德方醫生的體檢,1961年有6800名土耳其工人乘“專列”首先到達慕尼黑,再從那裡由德國各工廠挑選後分別去往不同的德國城市。 第一批來德的土籍工人沒有太遠大的目標,只想賺夠買一輛汽車和一處住房的錢。2年時間轉眼過去,每小時2.28馬克的工資離淘金者既定的目標還相距甚遠,他們自然想再多幹一段時間。同時在企業方面,僱主看到剛來德國只會靠賣力氣為生的簡單勞力在工廠學會了手藝,許多人成了

    流水線上

    不可缺少的熟練工,正待創造更多價值,也捨不得放走這些土籍工人。在雙方都認可的情況下,土籍工人的勞動許可被無限期延長。此後,大量親屬來德和他們的親人團聚。開始時每週有兩輛列車從伊斯坦布林火車站始發德國,到了1968年每天都要從伊斯坦布林發一列開往德國的專車。現在,生活在德國的土耳其人有240多萬,其中47萬人已取得德國國籍。 德國繁榮,土籍人功不可沒 在最近一次慶祝集會上,

    德國北威州

    州長高度評價旅德土耳其人對德國文化的多樣化發展、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穩定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居住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勤勞,肯於吃苦。勞動強度大、又髒又累的工作幾乎都是土耳其人在承擔。一份官方的調查表明,如果土耳其人全部返回家鄉,德國各城市的糞便汙水將無人處理,垃圾無人收運,運輸業將要癱瘓,建築業會大萎縮。據《世界報》最近報道,

    外資企業

    已經成為德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土耳其人的企業就有4.7萬家,佔德國中小企業的5. 6%。在德土耳其人年淨收入為284億馬克,每年向德國財政上交的稅款達60億馬克。他們年存款額為64億馬克。土耳其人對德國社會生產總值的貢獻達786億馬克,相當於希臘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經濟專家預測,未來10年在德土籍中產階層的營業額將從現在的550億馬克增至1900億馬克。個體經營者將成倍增加。 對新一代土耳其人當刮目相看 與老一輩所不同的是,年輕一代土耳其人不光懂得掙錢也懂得花錢,《時代》雜誌稱他們敢掙敢花。年輕人閒暇時或開著寶馬跑車去兜風,或是光顧高檔迪斯科舞廳,消費起法國香檳和上等伏爾加來出手很是大方。 年輕的土耳其經營者有一套全新的理念。賽爾達·韋茨曼擅長餐飲業,別看年齡不算大,他開的餐館酒家已有好幾處,且個個紅火。與眾不同是,他的餐館開張後,生意正好時他就賣掉。東西柏林合併後,他便在當時遊人還不多的尤拉尼堡大街開了一家“桔紅”咖啡館,新穎的佈局,獨具特色的

    甜點咖啡

    ,很快就使小館賓客滿堂。後來的尤拉尼堡大街,路旁餐館如同雨後春筍一家接一家開了起來,已成為遊人觀光的一景,賽爾達果斷賣掉“桔紅”,又在

    旅遊大巴

    尚未光顧的柏林牆遺址建起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韋茨曼餐館”,建築上他採用著名的鮑豪斯

    設計風格

    ,軟體上自然還是靠質量好,有特色的看家法寶。正當賓朋滿座時,朋友們善意地戲問:是否又要準備賣掉“韋茨曼”?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說到經營之道時他的想法頗不尋常:

    開餐館選址

    要有眼光,決不在遊人已經光顧的地方湊熱鬧。最精彩之處是他把開餐館看作是藝術創作,解釋起不斷開業又不斷賣掉的作法時,他認為這就像音樂人灌製一盤CD後不可能10年不再創作的道理一樣,他開餐館在掙錢的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創作。錢是要掙的,但掙得要有樂趣。 文化融合尚需時日 由於來德淘金的土耳其人文化層次低,出現失業大軍時,土籍工人往往首先被辭退。德國西部目前的失業率為9%,而土耳其人失業率卻高達21%,在首都柏林土耳其人失業率更高達42%。 土籍人習慣於聚居,少與當地德華人往來。柏林市有土耳其人集中居住的地區,最出名的是克略茨貝格區,從土式麵包房、烤肉館、藥房到醫院一應俱全。置身這裡,你可以看到包頭布的大娘帶著五、六個孩子,女人亦步亦趨地緊跟在男人後面,聽到駛過的汽車裡飄出嘹亮的西亞音樂。所有的人都只說土耳其語,行走在馬路上你感覺與在伊斯坦布林區別無幾。大部分人不會德語,即使受過

    德語教育

    的青少年交流時也用的是德華人聽不懂的德土混語。在這樣的氛圍下,德華人和土耳其人之間的勾通顯然是有限的。據統計,柏林82%的土耳其成年男子仍堅持娶本族女性為妻,可見要實現兩個民族兩種文化的融合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儘管幾十萬土耳其人加入了德國籍,手持德國護照,但大多數並不認為自己是德華人。一位在德國出生長大,而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德籍土耳其姑娘撰文寫道,每當別人問她是哪華人時,她只是說“我的父母是土耳其人”,她從未說過“我是德華人”,這句話她實在難說出口。每當她在商店裡遇到當服務員的同胞時,她無法忍受對方與她交談時用德語,而不是用母語——土耳其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屋簷下的燕窩沒人捅,山裡的鳥巢卻被捅的不見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