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街小老闆
-
2 # 早晚讀書山東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在緊急情況下,個體在有人在場時,出手幫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機率與旁觀者人數成反比。換句話說,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進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群體規模與採取行動的比率相關。越多人目睹一起事件,個別目擊者會自覺責任越少,因為有他人分攤責任,責任擴散的作用加上對舉止得體的要求,讓人對某種生死攸關的情景視而不見。
我們來看兩個實驗。
一、達利和拉丹以研究大學生適應能力為名,請60多名紐約大學的學生參與實驗。他們把每個被試隔離在單獨的房間裡,只有一個話筒可以對外發聲,要求在實驗過程中每個接受訪問的人按照順序依次發言,沒有輪到自己發言時可以聽別人的發言,只有輪到自己發言時,才可以透過麥克風談論自己在大學裡遇到的挑戰。
這個實驗讓被試有這樣一個心理預設,就是他們以為同時接受訪問的有60多人,而實際上,被試聽到的只是研究人員事先準備的錄音而已。
實驗正式開始了。被試聽到了一個學生的發言,其實是一段錄音,他說自己有癲癇病,緊張的時候很容易發病,剛開始他說話還是正常的,接著開始胡言亂語,聲音越來越大,呼吸越來越急促,最後上氣不接下氣,不斷呼救請人幫他。實驗結果是,採取行動的被試只有31%,剩下的人沒有采取任何救助行動。
如果被試以為當時有4人以上在場,就不會採取行為幫助受害者,如果被試認為癲癇病人發作的時候只有自己在場,那麼有85%的人會在3分鐘內採取行動。
達利和拉丹推測,如果人們知道有很多人在場,就不會覺得自己的責任有多大,因為有很多人分攤責任,這種現象稱為責任擴散。還有一個影響行為的原因,是人們對舉止得體的要求,也就是說,在沒有完全搞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如果只有自己大驚小怪會很沒面子。
二、達利和拉丹讓4個人坐在一個房間裡填調查問卷,然後暗中給這個房間釋放煙霧,氣體無害,但是會讓人覺得可能發生了緊急情況。其中有3個人是事先安排好的,他們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表現得好像什麼異常都沒有的樣子。
結果在60多個被試中,只有一個人在4分鐘內就起身下樓,告訴負責人這裡有情況,有3個人在實驗結束後把情況告訴了負責人,剩下的人完全沒有采取行動。絕大部分人把這種情況解釋為空調系統的小故障,做出這種判斷的依據是旁人的舉止神態。
回覆列表
是理智,在受害者看來是冷血,但從旁觀者的家人看來絕對是理智的。如果出手援助,後果很可能承受不起的。已經有很多事例證明旁觀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