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亭浪子

    假設都是結果導向的揣測,很多人都在嘲笑項羽沐猴而冠,都認為他不該放棄關中這個王霸之地,反而選擇了彭城這個四戰之地作為楚國的都城。還把劉邦交給秦國這些敗軍之將來防守,腦子被驢踢了。

    我們先得認清項羽及反秦勢力的階級身份及他們反秦的目的。在陳勝吳廣這些泥腿子起義失敗後,反秦勢力的主要力量就是戰國時代遺族,他們就是想要推翻秦國,重建故國。在秦國覆滅後,重新劃分封國範圍,基本上是按照各國王族回本國建國的原則,在調整一些範圍給新興的滅秦英雄們。

    大家後來笑項羽不該把劉邦放在漢中這個地方,這是不壞好意的揣測。當初滅秦時,楚王有話在先,有先入關中者為王,漢中屬關中,將劉邦封在漢中這個地方,是遵守契約的表現。而且漢中處於秦嶺山區,地狹民稀,將劉邦封在漢中,其實就是打擊劉邦集團,再將秦國舊將封在故地看守劉邦。只是大家沒想到曾經那麼牛逼的秦兵那麼不堪一擊,而項羽又遠在東方,沒時間反應那麼快,讓劉邦做大,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至於說項羽不在關中建國,我覺得都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項羽家是楚國貴族,他們反秦目的,就是重建原先的政治秩序,各找各媽,各回各家,他根本就沒有建立統一大帝國的思想意識,甚至認為那是一種反動思想。項羽非常痛恨秦國,但他還是把秦國故地分封給秦國故人,你能想象項羽是一種什麼樣的國際主義精神。他人生唯一的汙點就是做掉楚王,自己當了西楚霸王。

    我揣測,項羽內心深處的想法,就是做個帶頭大哥(武林盟主),認真維護國際秩序。哪想到經歷了秦朝大一統,秦末泥腿子登堂鬧革命之後,華人的契約精神為零,他前腳剛離開關中,後腳就是天下大亂。

    一句話,人心亂了,隊伍不好帶。

  • 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歷史沒有假如,非要設定,先以四十年前的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學術爭論說起,當時認為項羽是在開歷史倒車,現在看也確實如此。

    項羽是楚國大將項燕之孫,楚被秦滅國後,一門心思推翻秦而復國,後乘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燎原之勢,聚舊部及各諸侯國殘餘勢力舉兵反秦,以勇猛武力推翻秦,四十萬大軍屯兵霸上,把咸陽燒個淨光。

    他首先為己被秦滅的諸國復國,加上跟隨他有功的將領,共分封十八個諸侯國,而他自己自封西楚霸王,獨自到封地享清福去了,其實這是東周春秋戰國前的複製。不久新的戰亂就發生了,四年的劉項之爭,死傷無數,終被韓信車輪戰困死在垓下而自刎。

    他應該象劉邦那樣,建立一個統一的集權制中央王朝,可以封諸侯國,但兵權要收回,並派要臣對諸侯國進行實際管理(漢時各諸候國的相國均由中央朝廷派出)。這還不夠,劉邦的非劉不王的遺囑,為翦除異姓王埋下了伏筆。劉邦的曾孫漢武帝更來了個推恩令,把大的諸侯國一分再分,最後誰也沒有實為與中央王朝抗衡,以達江山永固。

  • 3 # 大秦鐵鷹劍士

    假如我是項羽,我會如下分封諸侯,以確保天下穩定,不再陷入紛爭。

    1,全部分封為侯,但是隻是虛封,這些諸侯在的領地不超過200裡,只有封地50%的賦稅權。沒有治權,沒有軍權,可以繼承,但所有嫡子都要均分父親的領地。

    項羽自領關中、中原的所有領土,號為楚國皇帝,建都咸陽。

    劉邦封到楚國蘭陵,領地200裡,爵位為公爵;

    田榮封到楚國越地,領地180裡,爵位為公爵;

    彭越封到秦國商於,領地150裡,爵位為公爵;

    英布封到秦國武關,領地150裡,爵位為公爵。

    其它親信大將都封在六國故都,領地100裡,爵位為侯爵。

    2、贏子嬰封到雍城,領地100裡,爵位為公;其它秦將分封到燕國舊地,領地80裡,爵位為侯;夏、商、週三代後裔分封到他們的舊時國都,領地 100裡,爵位為公。

    六國王室後裔打亂分封,但第一個原則不能在原有國土上;第二個原則是每個王室分封三個公爵,且在不同的國家;第三個原則就是六國後裔領地都不超過150裡。

    3、人臣功勳得到國家封賞,但無法起兵作亂的原因。

    以上分封,保證了前朝後裔及六國後裔都有封地,但沒有實力反抗中央;反秦有功的將軍也有封地,且在楚皇項羽控制的範圍之內,無法反抗。領地都不大,讓他們有錢花,能富貴,但是無法起兵反抗。彼此錯綜分佈,相互牽制,沒法同心反楚。

    最後所有封地領主都得給嫡子再度分封,幾代後,他們的封地越來越小,永遠都無法與中央對抗了。諸侯有名無實,雖富貴無兵權,是國家之福,天下百姓之福。

  • 4 # 我的黃金時代2

    先分析一下,項羽必須分封的原因:

    1、項羽當時實力最強但是不代表可以壓倒天下諸侯,天下還有六國的王族還有新興的軍閥,這部分人不可能放棄自己的軍隊和土地。

    2、追隨項羽的部下例如英布等就想要裂土分王,不然無法酬其功,如果不分則部下也會離心離德。

    3、天下的主流思想還是裂土分王。

    4、楚王早就有言在先先入關王之,楚王是大義,項羽能為王藉助的也是楚王的大義名分,如果不遵從自己就名不正言不順。

    項羽也是想要稱帝統一天下的,但是大勢使然,只能分封,他聽去了范增的計謀,分封18路諸侯,首先是對劉邦的處置,把他封在漢中,巴,蜀,利用山川阻擋他出川爭霸,更為誅心的是漢軍不願離鄉去貧苦的川內(當時大眾的思想川中貧苦危險)大舉逃亡,這大大削弱了漢軍力量。

    其次分封三秦,項羽坑殺20萬秦兵不可能在關中立足,所以改封給三位降將,三王分得關中一起擁有山川關隘,相互制約,關中百姓仇視三王,不肯效死,最後是約制劉邦,這個策略很正確,只是沒有想到英雄造時勢,韓信有天縱之才,但關中失守的原因也和項羽勢力遠離關中,過分削弱三王勢力有關,這也是無法兼顧的無奈之舉。

    還有拆分三齊,戰國以來實力最強的不過是齊秦,都有山川地利,百姓富足,國家強大。三齊拆分有利於削弱力量,還可以引起紛爭,最終達到插手齊國分而破之的目的。

    對於其他地區項羽也都是拆分舊國,遷徙王族,新封軍閥,利用軍閥和六國王族廝殺爭鬥,左手漁翁之利,消除各地舊王族的影響力,消減天下其他諸侯的實力,最後蠶食鯨吞一統天下。

    總的說項羽和范增的戰略沒有錯,只是可惜天數有變化,想想此誠非戰之罪,敗在天命罷了。

    如果讓我分封,我會把齊國拆分成5分,進一步削弱實力,找藉口殺死英布合併九江國,不把漢中封給劉邦,其他不變。

  • 5 # 雞蛋牛奶叉燒包

    第一項羽分封的大體思路是正確的,項羽屠殺了四十萬秦兵,所以如果自領關中地區,會被秦國百姓,拉後腿拉到死,應該遵守承諾,把劉邦分封到關中,但是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二,秦王子嬰一份,劉邦一份,把秦國的降將安排到巴蜀,那個地方易守難攻而且本來就屬於秦國,齊王分封到魏地給他一塊很大的封底,把宗族都帶走,歷史上項羽就是被齊耗去了大半的精力。齊國分三份,魏豹去齊國,陳餘張耳去吳越之地九江分給趙王,燕王,英布去燕國。義帝去楚國舊都,韓王去齊國。剩下的全部歸項羽,把中原地區,楚國腹地還有部分的齊國故地。巴蜀沒有參與到秦末的戰亂人口優勢不能給劉邦。劉邦想攻巴蜀很難。北邊是大草原,西邊是秦國,子嬰可是真秦王。國家凝聚力就不一樣,唯一好打的是魏地的齊國齊國控制函谷關,魏國身後是項羽。

  • 6 # 國病

    假如我是項羽,我不會分封諸侯,或者我不會以分封諸侯為最終目的,只會採取臨時分封安撫措施。因為那已經是一個過時的制度了。

    周滅商後採取分封制度,建立起一個由上到下層級清楚,禮儀森嚴的制度。周之所以維繫幾百年的穩定,一方面諸侯國分封的大多為同姓宗親或功臣。建立周朝的人還有一個團體,有共同的外敵需要聯合對付,等級制度還需要貫徹禮儀宗法使之穩定,維護統治階層的共同利益。我們透過對比研究南方民族發現,商代至少方國內部不是等級制度,而是以血親聯絡的會議議事制度。周代可以說是制度大變革,整個受封的統治階層需要有共同目標,這樣的狀況統治階層之間自然能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的關係,一切按周禮宗法辦,還能互相支援幫助。對外敵蠻夷的稱呼也逐漸汙名化。事實上蠻夷本意並沒有歧視性,它本身就是各方向群體的稱謂。對商代禮樂制度及歷史很可能採取了大破壞,因為不僅我們今天只知道詳細的周史,其實到了春秋時代孔子已經不知道商禮和夏禮了,論語裡就記錄過孔子不知夏禮和殷禮的原話。另一方面,古人雖然由於自然環境原因比後來的人要野蠻兇殘很多,吃人肉的情況也有記錄。但是古風有一個特點,就是共同遵從的道德要求層級是很高的。也就是說他可能殺人不眨眼,可能會吃人肉,但共同遵守的那些禮儀、道德、廉恥是不會輕易洞穿的,殺人也得堂堂正正地較量,戰爭同樣如此。所以到了諸侯割據時代才出現大量行走於各諸侯國間遊說獻策的人,這些獻策之人有一個共同思維就是一切皆可拋,成功最重要。如果當時的人與我們今天思維一樣,那需要灌輸一個唯利是圖的思想嗎?宋襄公看到敵人渡河處於不利,下令不攻。敵人剛渡過河還未整裝整隊完畢,依然不攻。等敵人整軍完畢,下令進攻。這個故事被後人普遍恥笑,宋襄公難道是一個特例,是一個異類分子嗎?顯然不可能,他那種堂堂正正較量的思維是有文化基礎的。否則諸子百家核心論證的成功學就沒有必要了。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感嘆華人與古代人完全像兩個物種的原因。古風沒了,後來的人,尤其現代的人都是玩陰的。在那種思維情況下,諸侯王是一點點走向割據,但取周王而代之卻是到了戰國末期才出現的心態,而且還是秦人首先出現。比如電視劇羋月傳裡秦贏蕩帶兵取九鼎。秦滅六國秦始皇加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這又提供了另外一個可能。宗法禮樂體系全部洞穿了,扶持一個新周王也無效,起義軍結盟之初就是各懷鬼胎的,維繫一個分封制度的現實和思想條件都已經沒有了。最多也就是楚霸王強大,暫時臣服,各自發展力量,然後再戰。這是必然的,那些起兵的舊貴族難道都沒有想過自己加冕皇帝嗎?可能也就項羽自己沒想過吧。

    秦滅亡並非像很多史學家說的是毀於暴政,秦滅亡的原因,一是政權交替,內亂,還未走向穩定。二是徭役眾多,秦法過於死板,偶然發生了民工起義。三是舊貴族體系趁機起兵復辟。項羽這幫人其實就是舊貴族體系,是周代等級制度金字塔統治階層裡的一員。加上原有的家國情懷不就趁亂起兵了。四是項羽這個軍事天才起到了關鍵作用,否則很可能被鎮壓下去。秦軍又開疆拓土,不得回援。所以秦滅亡有很大的偶然因素。這些舊貴族以及新貴取勝後,若分封必然走向新的割據和新的戰亂,這是必然的。後來的結果就是如此。若不分封則需要先下手為強,還得開動宣傳機器,制定普惠的新禮法。比如透過封賞項羽自己的手下達到暫時穩定,而不是依靠同盟者。還得壓制住功臣,建立新的倫理禮法體系,否則還是隻能如劉邦一樣殺掉功臣。

    所以我是項羽,一定先殺了劉邦,還得用道義名義誅殺,不給歷史留不好的思維,不對舊分封體制抱有幻想。但必須有創造性思維,比如實施選拔制度,為科舉做準備。給能人一個上升通道,用新地主階層制約舊貴族勢力,這樣走向穩定才是最好的。更重要的是透過改善解放部分奴隸平民地位,慢慢注入民族意識,倡導向外開拓,反對內鬥。這樣新的意識一旦建立,就如同周代貴族貫徹禮法一樣,只不過這次是涉及面廣泛深入到每個人的民族意識。把內鬥視為最大的惡行,就像儒家視不仁不孝一樣讓它深入人心,君王、權貴也得遵守,那些壓榨老百姓的也會因此而大大收斂。那樣中國歷史的面貌會完全改變。

    最後,項羽雖暴,但這個人身上還存有濃厚的古風,也就是前面我說的周人普遍具有的要堂堂正正。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精神存留。就像電影《特洛伊》裡戰神阿卡流斯決鬥中殺死特洛伊王子,而站在城樓上的國王眼見自己的兒子被殺卻不能下令放箭,因為那是你接受了的決鬥。他只能夜晚化裝入敵營討回屍首,而阿卡流斯以理解一個父親的心為由不僅沒有殺國王,還還回了屍首。那是什麼?是傻嗎?不是,是一種對精神的堅守,是一種普遍的高層級的價值觀和道德約束。所以如果項羽最終得了天下,華人不至於丟掉靈魂,有人說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男人。爾後,人們一邊歌頌項羽,一邊都在學劉邦。項羽有古風精神,有將才,唯獨缺了治世之才,缺了聽取意見的虛心。這一錯過,讓往後的中國歷史烏煙瘴氣,成了一部迴圈往復的宮鬥史。一切的思想、倫理、制度、精神、技術、開拓進步都不被人重視。因為徹底丟掉了靈魂。

    《垓下歌》原文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宋代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包青天真的有月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