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冰永生0
-
2 # 正宗星語者
從“彗星被氣態行星俘獲”來說,不是沒可能,而是“經常”發生的。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Shoemaker-Levy 9, SL9, D/1993 F2,又名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就是一顆於1994年7月17日與木星撞擊的彗星,也是人們能首次直接觀測太陽系的天體撞擊事件。
它原是一顆繞日公轉的短週期彗星,其近遠日點分別位於小行星帶內部及木星軌道附近,有可能是於1970年代或更早期被木星的引力擄獲。不過,人們並沒有任何於1993年3月以前拍到的SL9彗星照片。
該彗星於1992年7月7日極度接近木星,距離其雲層頂部僅40,000公里,比木星的半徑(70,000公里)還要短,並在行星的洛希極限以內,其潮汐力足可把物體撕碎。比起以往的多次接近木星記錄,7月7日那次看來是歷來最接近的,這次靠近木星使SL9彗星碎裂。它分裂成多塊碎片,並以英文母"A"至"W"表示。
“蘇梅克-列維9”彗星在和木星相撞之前已經被木星的強大潮汐力撕裂成了21塊。
該彗星于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994年7月16日20時15分開始以每小時21萬公里的速度陸續進入木星大氣層,撞向木星的南半球,形成了彗星撞木星的天文奇觀。多塊碎片的撞擊威力中,以碎片G的威力最大。它於7月18日07時32分 (UTC)撞向木星,所造成的疤痕比地球直徑長。因發生地點十分遙遠,對地球並無任何影響。
彗星撞擊在木星南半球產生的“傷疤”
由於木星的質量位居太陽系行星之冠,憑其強大引力可抓獲不少彗星,這些被木星擄獲的彗星多擁有不穩定的繞木軌道,其路徑極為橢圓,透過遠木點時又容易被太陽的引力所影響。研究指出彗星撞木星的次數,平均每個世紀會發生一兩次,但像SL9般較大型的彗星撞擊則更少見,平均每一千年發生不多於一次。2016年也曾觀察到木星再次被星體撞擊。
SL9彗星撞木星這個天文奇觀,突顯了木星為內太陽系扮演著“太空吸塵機”的角色。研究指出它的強大引力可吸掉不少彗星和小行星,木星發生彗星撞擊的機率是地球的數倍甚至數萬倍。木星確實為內行星特別是地球掃清了許多襲擊,保護了地球。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後的痕跡保留了數年,現在早已經看不出來了。彗星早已融入木星成為一體。
彗星被捕獲,最主要的原因是引力,和軌道相近。不知提問者所謂“被氣態行星捕獲,最終成為氣態行星的核”這題點在哪?是認為氣態行星的核是固態,而彗星可以穿過氣態表層進入行星內部嗎?這就有許多誤解了。
首先,我曾經回答過木星的結構,氣態氫氣表層下是液態氫,具有高溫高壓,內部核心才是固態。彗星“穿過”木星表層這種事是不存在的,早就被高溫高壓撕碎了。
其次,彗星是由水冰、甲烷、塵埃和岩石組成,其結構並不十分緻密,可以形容為一個“髒雪球”,是比較鬆散的。一旦與木星等行星碰撞,巨大的衝撞使它早就解體。像上述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在接近木星的時候就已經被撕碎了。彗星質量相對不大,所以沒有很緻密堅硬的核,要進入木星也是解體、粉碎甚至燃燒成渣或化為烏有,才與木星融合,是不會存在透過木星內部進入核心的可能的。能以固態進入木星核的必然是個巨大的緻密星體,那樣就是毀滅木星了。
第三,太陽系各行星的形成,是從一個原太陽星雲的盤狀氣體塵埃雲開始的,透過重力坍縮,互相吸積,才由小到大積聚成太陽和各大行星。現在太陽系的外圍是奧爾特雲,柯依伯帶,都是冷的,是彗星的來源地,且彗星的成分也就和太陽系形成初期的成分相似。所以,各大行星從起源來看,也可以說跟彗星狀天體被更大的物質團吸引融合,成為行星核的,但那時它們的成分結構相近,跟“進入氣態行星”這個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
回覆列表
在恆星形成開始,形成一個類木恆星最少要300萬年,彗星一般在2000萬年的時候形成,在行星形成的時候核已經形成,所以理論不存在這種可能,不過大質量類木行星的確會捕獲彗星,由於強大的壓強,彗星在沒有抵達核的時候就已經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