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東啟陽姓氏起源:區、歐、歐陽三姓同宗 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如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 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 氏為大歐。 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如果追溯上去,歐氏和歐陽氏的歷史不只2400多年,還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 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 或“歐陽”。 至於“區”姓始於何時,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餘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裡,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到了漢朝,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區渭泉祖家譜》又說,他們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來。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相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麼眾多。不過,他們的始祖越王勾踐在歷史上卻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勾踐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國的國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兒子,曾被吳國戰敗,勾踐向吳王夫差稱臣求和,親自到吳國伺候夫差,他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種等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勢轉弱為強。 與此同時,范蠡派越國美女西施到吳國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戀女色而對國事鬆弛下來,吳國由強轉弱,最後勾踐把吳國滅掉。接著,他又在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 在中國文學史上,歐陽修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物,北宋時代的歐陽修集文學家與史學家於一身,他是宋仁宗天聖年間的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早年他支援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時,他曾上疏指陳青苗法的弊害。 歐陽修主張文章必須“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他所寫的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風與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他的詞婉麗,承襲南唐遺風。 歐陽修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單獨撰寫《新五代史》,並著有《歐陽文忠集》。 歐陽予倩(1889—1962)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位著名戲劇家兼演員。他是湖南瀏陽人,1907年在日本參加春柳社。回國後倡導新劇運動,擔任電影編導兼演京劇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40年代擔任廣西藝術館館長。1949年後出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並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和戲劇運動倡導人之一。他著有回憶錄《自我演劇以來》,論文集《一得餘抄》以及話劇劇本《運動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經》是從前流行的啟蒙課本之一,相傳是宋朝區適子的著作,明清學者陸續補充。與《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於區、歐、歐陽三姓的族人較少,只有歐陽族人成立宗親會館,那就是坐落在乞納街96號的歐陽家族聯合會,會員有222人。
-
2 # 784082
根據史料記載歐姓出自姒姓,真帝小康的庶子,受封於會稽建三越國,傳至無疆,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餘山之南部,因山的南面向著Sunny,故稱為歐陽亭侯,於是以封地為姓歐陽,亦叫做歐侯,後來的“歐”歐陽”“區”三姓均為歐侯之後人。
在“區”“歐”“歐陽”三姓中,歐氏為老大,歐陽氏居中,區氏老三,故有大歐,小區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