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娓娓道來的阿果
-
2 # 沉睡的天堂
古代宮廷食官的出現,當可上溯至 夏商時代,但見於明確記載的食官,最 早是屬於周代的。根據(周禮》的敘述, 周代的食官包括膳夫、庖人、亨人、酒 正、漿人、醢人等二十餘種。
各種食官 中又有屬下多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總人數達兩千多人。 古代宮廷中的“食官”負責帝王膳 食的管理,還有宮廷內的各種飲宴活動 的組織。
在歷代王朝的文武百宮中,食 官雖然文不足以治國,武不足以安邦, 不過常常被看做是最重要的類官職, 《周禮》將食官統歸“天官” 便是證 明。漢以後的“大官”或“太官”,名稱 應當是源於天官的,都是宮廷食官。
周 官中的天官主要分宰官、食官、衣官和 內侍幾種,其中宰官為主政之官,食官 在天官中的位置僅次於宰官。
宮廷中的“食官”負責什麼事?
1.食官:是管理古代帝王膳食,執掌組織宮廷內各種飲宴活動的人。
【周禮·天官】說:“膳夫,食官之長也。”
2.食官分三個等級:
·高階食官管理飲食開資和有關食物政令的重要職責;
·中級食官掌管餐飲活動中各方面具體事務;
·低階是烹飪飲食方面的技術人員。
3.史政食官的重要職能
·據【周禮】記載,將食官統歸“天官”之列,可見其性。漢以後的“大官”、“太官”都是宮廷食官。周官中的天官主要分為:宰官、食官、衣官和內侍幾種,其中宰官為主政之官,食官僅次於宰官。古代宮廷酒政、漿人等20餘種。各種食官中又有下屬多達2000餘人。
·據各地出土陶文、青銅器銘文中,常見有“大官”、“湯官”、“食官”銘,秦代始有明確的以“食官”命名的機構設定,漢代以後各代沿襲下來。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述,漢設少府置六丞,屬官中有太官、湯官、導官、胞人,均為食官。
·東漢稍有變化,據【後漢書·百官志】說,有太官令一人掌御膳,另設左丞主飲食,甘丞主膳具,湯官丞主酒水,果丞主果食。漢代陵園也專設食官掌晦望時節祭祀,【後漢書·百官志】記“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
·王侯應當都有食官管理他們的膳食。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的一座陪葬墓,墓主是食官監,不僅出土食官監銅印,還有一件精美的玉枕,可見食官並不簡單。
4.食官制度的特點:
·機構龐大,體系完善
有龐大的飲食結構和明確的職能官職,構成體系嚴格的完善的【周禮】食官制度。比如; 大宰(控制王室的飲食結構)、小宰(輔佐大宰推行王宮中的政務告令)、宰夫(掌管各 種食禮及珍餚的陳設等飲食事宜),職能明確,各盡其職。
·以食論政,食政合一
把膳食管理之權依附於行政之權。大宰、小宰、宰夫既有行政管理之權,又有控制膳食 之權,政食不分。【周禮】食官機構中,處於中層的一些專業食官,集膳食職能和政治 職能於一身。
·飲食與祭祀結合,食官兼有祭祀職能
既是文職人員,又是神職人員,顯明飲食和祭祀密不可分。
【周禮】食官制度體現了儒家飲食思想
臺灣國學大師徐復觀教授說:“周官製表現政治理想有兩個系統。一是著眼到有官制合理的分配、分工,達成政治上所要求的任務;另一是由官制與天道相合而感到政治與天道相合的系統。”【周禮】就是運用這兩個系統來表現儒家政治思想和文化觀念的。
·“民以食為天”的飲食思想
【尚書·洪範】記載周代的法規:“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反映出儒家食為立國之本,民生之大計中頭等大事。
正如日本中山時子說:“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的思想是華人的各種思想及各種現象的核心,由此產生出了中國飲食文化史上的各種重要學說。
·中和的飲食觀
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內涵。
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食官以“中和”之義的字命名。比如:大宰,【說文】雲:“宰,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國學大師章太炎認為:宰本罪人之稱,庖人具食,事近奴隸,故以宰為名。
另一方面,和的目的,是飲食養生,使人體與飲食、自然達到和諧境界,這是儒家追求“致中和”的理想境界。由此可見,調味、調配、調和,是儒家“中和”思想在烹飪飲食中的具體體現,是中和飲食觀的核心內容,也是幾千年來中國烹飪飲食的準則。
·仁學禮食思想
“仁”、“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指人與人相互親愛,是孔子追求行為的最高道德標準。【周禮】食官制中,在食官職能上表現耆老、孤子的尊重和關愛。【周禮·秋官·司儀】曰:“王燕,則諸侯毛。”意思是說:“王者行燕禮時,諸侯按年齡的大小、不問爵之尊卑為座位的次序。”這是禮宴中對長者的尊重。
【周禮】食官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和烹飪飲食有關的命名多以太、宰、饗、膳等字命名
·掌供祭食一直是食官的重要職責
·後世食官中常設有食醫,俗稱的藥膳由此而來。
比如:元代蒙古統治者集團性喜豪宴,食醫與食官尤為偏重,忽必烈尤為重視。
隨著食療方書籍的傳播,比如唐代的【食醫心鏡】。元代的【飲膳正要】使食醫不但在宮廷裡受重視,而且在民間影響越來越大。
總結:
看似簡單的食官,其實真不簡單。不但實現體制系統,還與政治相融,體現文化素養,關係民生大計,解決飢飽、養生和醫病,影響後世久遠,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