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這子宮肌瘤和乳腺癌越來越年輕化,我幾年前右邊乳房經常有疼痛感,也去醫院檢查了,結果正常無異,但最近疼痛感又加大了,很擔心,請問網友們都是怎麼發現子宮肌瘤和乳腺癌的,平時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8
回覆列表
  • 1 # 是紫仙仙

    及早發現乳腺癌第一步:學會自檢

      專家表示,女性平時應經常關注自己的乳房,觀察乳腺的外觀,比如乳頭有沒有異常分泌物,乳房的大小、性狀有沒有異常改變,乳房的面板有沒有異常改變(如

    橘皮

    樣改變)。主要是感覺乳房的質地,有沒有硬塊出現。平躺在床上,抬起待檢側的胳膊,用另一側的食指、無名指和中指,在乳房區域小幅度地上下、上下地觸控,看有沒有腫塊存在。

      光會摸,不知道摸的是什麼怎麼辦?

      “嘴唇”:正常的乳腺組織柔軟疏鬆,手感就像你的嘴唇。

      “鼻頭”:

    小葉增生

    組織摸上去就像鼻頭的感覺,有點韌但很有彈性——整容

    隆鼻

    的美女除外。

      “額頭”:最可怕的乳腺癌的腫塊,摸起來就像你的額頭,摸上去硬硬的,而且不易推動。倘若還是不太確定,儘快找經驗豐富的乳腺專業醫生檢查。

      及早發現乳腺癌第二步:辨別症狀

      目前,臨床上乳腺癌的表現主要有四種,女性可以多加註意:

      1、無痛性腫塊

      如果發現乳房裡有一個小小的腫塊,觸控時不會感覺疼痛,質地比較硬,而且表面也不是很光滑,這通常是乳腺癌的早期症狀。

      2、

    乳頭溢液

      如果乳頭溢液是鮮紅色、

    咖啡

    色、淡黃色或褐色等血性溢液,或者是無色透明有粘性的清水性溢液,很有可能是

    早期乳腺癌

    的訊號。

      3、“酒窩狀”的乳房面板凹陷

      當乳腺癌腫瘤快速增大,侵犯了乳房內韌帶等組織,就會使乳房收縮,乳房表

    麵皮

    膚將出現“酒窩狀”的凹陷。如果腫塊位置靠近乳頭,還會牽動乳頭,甚至使乳頭出現內陷。

      4、“橘皮狀”

    淋巴水腫

      隨著腫瘤細胞擴散堵塞淋巴管,造成區域性淋巴水腫,乳房面板便會出現許多小點狀類似“橘皮”的塌陷,甚至出現潰破、出血,外形如同彈坑凹陷,此時病情已經十分嚴重了。

      及早發現乳腺癌第三步:做好檢查

      單純的自查並不能完全發現早期腫瘤,仍需要定期防癌篩查體檢。40歲以下女性篩查首選超聲檢查,如可疑或陽性結果,加做鉬靶。40歲以上女性採用超聲加鉬靶,但對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將篩查起始年齡提前到20週歲。在影像學檢查的同時,還需結合臨床醫生的觸診和相關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同時對可疑病灶及高危人群進行長期臨床隨訪追蹤,以確保篩查的準確性。

      檢查方式主要有四種

      觸診:無創又簡便,除了每月定期自查,每年體檢時,最好請專科醫生做檢查,普通的外科醫生並不一定能發現。

      乳腺B超:超聲檢查適用於篩查的各個年齡段。對於B超報告,要注意以下這些字眼:非平行生長/垂直位,形態不規則,邊界高回聲暈,邊緣模糊、毛刺、成角或分葉狀,微鈣化(<0.5mm),腫塊內血流訊號豐富。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訊號。

      乳腺鉬靶片:和B超比起來,鉬靶容易發現鈣化病症,40歲以上女性在超聲檢查的基礎上,加做鉬靶;如有

    乳癌

    家族史,可提早至20歲。鉬靶不推薦短期內反覆做,因為鉬靶是有射線的,容易有損傷。

      乳腺磁共振:磁共振也是檢查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作為常規篩查方法。

      腫瘤標誌物:腫瘤篩查體檢的時候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關於乳腺癌的腫瘤標誌物,只要抽血就可以了,比較方便。不過腫瘤標誌物對於早期乳腺癌的發現特異性欠缺一些,容易出現假陽性的情況,需要和觸診、B超、鉬靶結合起來做。

  • 2 # 唱歌就來我要為你歌唱

    一般而言,子宮肌瘤可以出現以下常見症狀,但具體到每一位患者,不可能所有症狀都有,而是表現為其中一種或數種症狀。

      1)陰道出血:應該是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症狀。位於子宮外表面的漿膜下子宮肌瘤多無陰道出血。肌壁間肌瘤較大時,可影響子宮收縮,或使子宮內膜面積增大而使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位於宮腔內的粘膜下肌瘤,常常有不規則陰道出血、月經淋漓不盡等。當然,引起陰道出血的原因很多,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出現這一症狀,不要自認為是近期太過勞累或者是鬧更年期而不去理會。

      2)盆腔包塊:很多時候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如洗澡或性生活)或婦科檢查時發現。當肌瘤過大或者患者偏瘦時,可在下腹部摸到較硬的實性包塊,尤其是早晨排尿前膀胱充盈時更容易摸到。有時候不一定能摸到瘤子,但會發現腰圍增大,有些中老年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發福。在醫療條件差的偏遠農村、或者城市中某些諱疾忌醫的人,肌瘤可以長到很大才發現。而對於生育年齡期的婦女,如果發現盆腔包塊,最需要考慮的不是子宮肌瘤,而是首先要除外妊娠,這是教科書強調的。

      3)壓迫症狀:子宮肌瘤可以壓迫鄰近的器官而產生症狀。同樣由於位置(生長部位)及大小的不同,產生的症狀也有差異。肌瘤向前可壓迫膀胱,引起尿頻、尿急,甚至排不出尿(稱為尿瀦留);如肌瘤生長在子宮後壁,可向後壓迫直腸引起腹瀉或便秘;發生在子宮兩側的闊韌帶中的肌瘤可壓迫輸尿管、髂內外靜脈和神經,從而發生輸尿管梗阻、腎盂積水、下肢浮腫或疼痛。

      4)不育:位於子宮壁的小肌瘤或者漿膜下肌瘤一般不會影響妊娠。但有的肌瘤會改變子宮腔形態,或者阻礙受精卵的著床,或者長在子宮角處,壓迫了輸卵管進入子宮的開口而妨礙上行的精子進入輸卵管,均可造成不育。

      5)腹痛:子宮肌瘤一般很少引起腹痛。如果肌瘤過大壓迫盆腔的神經,或肌瘤因急性缺血而發生紅色變性,或帶蒂的漿膜下子宮肌瘤發生扭轉時,都可引起劇烈腹痛。

      6)白帶增多:多見於位於子宮腔的粘膜下肌瘤。當肌瘤脫出子宮頸口或陰道口時,其表面會潰瘍壞死,出現白帶增多,如果合併感染,可有膿性白帶。肌壁間肌瘤如果體積較大,可使宮腔面積增大,子宮內膜分泌增加而且盆腔充血,也可引起白帶增多。

      7)迴圈系統症狀:長期月經過多,可造成繼發性貧血,貧血嚴重者可有貧血性心臟病。

      婦女如果出現上述症狀,需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對於有定期體檢的婦女,子宮肌瘤很容易被超聲檢查發現,很多人都沒有症狀。當出現上述症狀時,通常是需要治療的訊號了。

    及早發現乳腺癌第一步:學會自檢

      專家表示,女性平時應經常關注自己的乳房,觀察乳腺的外觀,比如乳頭有沒有異常分泌物,乳房的大小、性狀有沒有異常改變,乳房的面板有沒有異常改變(如橘皮樣改變)。主要是感覺乳房的質地,有沒有硬塊出現。平躺在床上,抬起待檢側的胳膊,用另一側的食指、無名指和中指,在乳房區域小幅度地上下、上下地觸控,看有沒有腫塊存在。

      光會摸,不知道摸的是什麼怎麼辦?

      “嘴唇”:正常的乳腺組織柔軟疏鬆,手感就像你的嘴唇。

      “鼻頭”:小葉增生組織摸上去就像鼻頭的感覺,有點韌但很有彈性——整容隆鼻的美女除外。

      “額頭”:最可怕的乳腺癌的腫塊,摸起來就像你的額頭,摸上去硬硬的,而且不易推動。倘若還是不太確定,儘快找經驗豐富的乳腺專業醫生檢查。

      及早發現乳腺癌第二步:辨別症狀

      目前,臨床上乳腺癌的表現主要有四種,女性可以多加註意:

      1、無痛性腫塊

      如果發現乳房裡有一個小小的腫塊,觸控時不會感覺疼痛,質地比較硬,而且表面也不是很光滑,這通常是乳腺癌的早期症狀。

      2、乳頭溢液

      如果乳頭溢液是鮮紅色、咖啡色、淡黃色或褐色等血性溢液,或者是無色透明有粘性的清水性溢液,很有可能是早期乳腺癌的訊號。

      3、“酒窩狀”的乳房面板凹陷

      當乳腺癌腫瘤快速增大,侵犯了乳房內韌帶等組織,就會使乳房收縮,乳房表面面板將出現“酒窩狀”的凹陷。如果腫塊位置靠近乳頭,還會牽動乳頭,甚至使乳頭出現內陷。

      4、“橘皮狀”淋巴水腫

      隨著腫瘤細胞擴散堵塞淋巴管,造成區域性淋巴水腫,乳房面板便會出現許多小點狀類似“橘皮”的塌陷,甚至出現潰破、出血,外形如同彈坑凹陷,此時病情已經十分嚴重了。

      及早發現乳腺癌第三步:做好檢查

      單純的自查並不能完全發現早期腫瘤,仍需要定期防癌篩查體檢。40歲以下女性篩查首選超聲檢查,如可疑或陽性結果,加做鉬靶。40歲以上女性採用超聲加鉬靶,但對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將篩查起始年齡提前到20週歲。在影像學檢查的同時,還需結合臨床醫生的觸診和相關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同時對可疑病灶及高危人群進行長期臨床隨訪追蹤,以確保篩查的準確性。

      檢查方式主要有四種

      觸診:無創又簡便,除了每月定期自查,每年體檢時,最好請專科醫生做檢查,普通的外科醫生並不一定能發現。

      乳腺B超:超聲檢查適用於篩查的各個年齡段。對於B超報告,要注意以下這些字眼:非平行生長/垂直位,形態不規則,邊界高回聲暈,邊緣模糊、毛刺、成角或分葉狀,微鈣化(<0.5mm),腫塊內血流訊號豐富。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訊號。

      乳腺鉬靶片:和B超比起來,鉬靶容易發現鈣化病症,40歲以上女性在超聲檢查的基礎上,加做鉬靶;如有乳癌家族史,可提早至20歲。鉬靶不推薦短期內反覆做,因為鉬靶是有射線的,容易有損傷。

      乳腺磁共振:磁共振也是檢查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作為常規篩查方法。

      腫瘤標誌物:腫瘤篩查體檢的時候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關於乳腺癌的腫瘤標誌物,只要抽血就可以了,比較方便。不過腫瘤標誌物對於早期乳腺癌的發現特異性欠缺一些,容易出現假陽性的情況,需要和觸診、B超、鉬靶結合起來做。

  • 3 # 小天說內衣

    肌瘤的發生主要和雌激素有關

      有關子宮肌瘤多項流行病的研究還提出初潮早的婦女與子宮肌瘤的危險性增加有關,這可能與較長期的暴露於生物激素環境中有關。子宮肌瘤的危險隨分娩數目的增加而降低。

      由於子宮肌瘤的發生主要是和雌激素有關係,研究表明子宮肌層的激素受體水平過高,才導致肌瘤的發生。實際上,它還與孕激素的水平有關係,有激素依賴性。沒有來月經的女性很少發生子宮肌瘤。絕經以後的女性,肌瘤慢慢就不長,萎縮。所以,子宮肌瘤常見於生育年齡,多是30-50歲年齡段的女性。有觀點表明,不孕歷史曾被認為是子宮肌瘤的危險因素。但從流行病學的觀點出發要了解不孕、分娩史的特點和子宮肌瘤的危險性之間真正病因學的關係是複雜的,有證據指出子宮粘膜下肌瘤可損害生育功能。

    藥物治療

      1、促進腺激素僅用於手術前的預處理,避免引起嚴重更年期症狀。常用的釋放激素激動劑有抑那通、諾雷德、達必佳等。2、米非司酮,是一種孕激素拮抗劑。適用於治療子宮肌瘤,使得肌瘤體積變小,但停藥後肌瘤會繼續長大。3、達那唑,適用於不能進行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但常服達那唑會造成肝功能損害。

      手術治療

      聚焦超聲治療

      透過超聲波治療,將腫瘤內部將溫度提升到65℃以上導致腫瘤發生壞死,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治療可以使得肌瘤發生萎縮,緩解子宮肌瘤的症狀。適合所有子宮肌瘤患者,治療後無手術疤痕,術後恢復快。

      子宮保留還是切除

      手術選擇“保留子宮”還是“切除子宮”和患者年齡、有無生育願望、子宮肌瘤的大小、數目等病情及患者有無保留子宮的願望相關。首先需要依據患者的病情;其次結合患者的個人願望。

      患有子宮肌瘤時,單就患者願望怎樣選擇切除還是保留子宮呢?各有利弊。比如子宮全切術,這種情況下肌瘤複發率較低。弊處就是會對患者有潛在的心理影響。實際上有研究表明,全子宮切除術對性生活沒有影響。但是有些患者由於心理上的影響,從而影響正常的性生活。還有人會問對卵巢功能有沒有影響呢?子宮切除後切斷了子宮動脈,由於卵巢的血液供應部分來源於子宮動脈上行支,而且人群中有7%~10%卵巢的血供僅僅來自子宮動脈,可能影響卵巢血供。

      保留子宮,也要清楚子宮肌瘤的復發風險。如果患者肌瘤是單發的,肌瘤剔除術後,複發率18%左右。如果肌瘤是多發的,且肌瘤數目在10個以上,複發率達80%。所以,子宮是保留還是切除,患者要在知情的前提下,依據病情,結合自身願望,與診治醫生及時溝通做出適當的選擇。

      此外,對於很多子宮肌瘤患者比較關心的飲食、服用藥物等方面的注意事項,飲食與藥物、子宮肌瘤的關係,經相關專業研究發現,避孕藥的應用可隨服用時間的增加,而減低子宮肌瘤的危險,激素替代治療,應用單純雌激素及持續時間在八年以上者,與肌瘤之間有正相關性。肥胖、吸菸、飲食習慣等子宮肌瘤的相關性尚無定論。建議患者均衡飲食,不要極端食用任何一種食物。

    乳腺癌發生後,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危害,很多女性朋友因為乳腺癌疾病,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那麼你知道乳腺癌的症狀有哪些嗎?

    乳腺癌的5大症狀:

    區域淋巴結腫大

    以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最多見,如果出現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者已屬晚期。

    乳頭近中央伴有乳頭回縮

    乳房面板有輕度的凹陷(醫學上叫做“酒窩症”),乳頭糜爛、乳頭不對稱,或乳房的面板有增厚變粗、毛孔增大現象(醫學上叫做“橘皮症”)。這也是乳腺癌的初期症狀表現。

    乳頭溢液

    非妊娠期從乳頭流出血液、漿液、乳汁、膿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稱為乳頭溢液。引起乳頭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見的疾病有導管內乳頭狀瘤、乳腺增生、乳腺導管擴張症和乳腺癌。單側單孔的血性溢液應進一步檢查,若伴有乳腺腫塊更應重視。

    疼痛

    多數乳腺癌患者缺乏疼痛症狀。由於疼痛發生較少,乳腺癌不易被早期發現。疼痛常表現為乳腺刺痛,脹痛或隱痛,如癌周伴有乳腺囊性增生也可出現週期性疼痛。

    腫塊

    預防乳腺癌的方法:

    控脂減肥

    研究發現,癌細胞最初處於“起始”狀態,只有當其受到“刺激”之後,才能迅速增殖而發病。高脂肪飲食是乳腺癌的促發“刺激”劑,長期大量攝取脂肪,可使機體產生大量類雌激素及前列腺素樣物質,這類物質過量可刺激癌腫的增長。大量攝取脂肪,還可使機體發胖和免疫機能降低,就使癌症有了可乘之機。因此,控制脂肪的攝取,減輕肥胖,提高機體免疫機制和抗病能力,就能有效地預防和減少乳癌的發生。

    適量運動

    國外有人做過統計,育齡婦女每週平均進行4小時的體育鍛煉,患乳腺癌的危險性要減少60%。有規律地長期運動。在各行各業中,運動員的乳腺癌發病率最低,天天大運動量,消耗了多餘的脂肪,身上沒有贅肉,體內的雌激素保持在低水平,當然就不會與乳腺癌“有染”了。加強運動。運動可以使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平下降,減少排卵次數。尤其是使能生成雌激素的腹部脂肪積聚減少,讓免疫系統功能處於良好狀態。

    戒菸戒酒

    菸酒對身體傷害很大。女孩子最好不要抽菸喝酒哦。菸草、酒精對身體的危害嚴重,與多種癌症和慢性-病的發生有關。

    藥物預防

    對於乳腺癌的高危人群來說,專家介紹可以選擇適當的藥物來進行預防,透過中成藥的服用來降低乳腺癌的發病機率。

    無論身體出現不正常的現象都要積極的去醫院檢查,配合治療,合理的飲食,鍛鍊,遠離病痛。

  • 4 # 懶得想事

    乳腺癌的症狀,就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定期去醫院檢查,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避免子宮肌瘤危害自身的健康。日常生活保持飲食合理,多吃蔬菜水果,維生素可降低子宮肌層對雌激素的敏感性,對神經內分泌系統有調節作用,特別是維生素C,有利於減少子宮肌瘤的發生 。 一、乳腺腫塊

    乳腺腫塊是乳腺癌最常見的症狀,約90%的患者是以該症狀前來就診的。隨著腫瘤知識的普及,防癌普查的開展,這一比例或許還會增加。若乳腺出現腫塊,應對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瞭解。    1、部位:乳腺以乳頭為中心,做一十字交叉,可將乳腺分為內上,外上,內下,外下及中央(乳暈部)5個區。而乳腺癌以外上多見,其次是內上。內下、外下較少見。    2、數目:乳腺癌以單側乳腺的單發腫塊為多見,單側多發腫塊及原發雙側乳腺癌臨床上並不多見。但隨著腫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斷延長,一側乳腺癌術後,對側乳腺發生第二個原發癌腫的機會將增多。    3、大小:早期乳腺癌的腫塊一般較小,有時與小葉增生或一些良性病變不易區分。但即使很小的腫塊有時也會累及乳腺懸韌帶,而引起區域性面板的凹陷或乳頭回縮等症狀,較易早期發現。以往因醫療保健水平較差,來就診時,腫塊往往較大。現今,隨著乳腺自我檢查的普及和普查工作的開展,臨床上早期乳腺癌有所增多。    4、形態和邊界:乳腺癌絕大多數呈浸潤性生長,邊界欠清。有的可呈扁平狀,表面不光滑,有結節感。但需注意的是,腫塊越小,上述症狀越不明顯,而且少數特殊型別的乳腺癌可因浸潤較輕,呈膨脹性生長,表現為光滑、活動、邊界清楚,與良性腫瘤不易區別。    5、硬度:乳腺癌腫塊質地較硬,但富於細胞的髓樣癌可稍軟,個別也可呈囊性,如囊性乳頭狀癌。少數腫塊周圍,有較多脂肪組織包裹觸診時有柔韌感。    6、活動度:腫塊較小時,活動度較大,但這種活動是腫塊與其周圍組織一起活動,與纖維腺瘤活動度不同。若腫瘤侵犯胸大肌筋膜,則活動度減弱;腫瘤進一部累及胸大肌,則活動消失。讓患者雙手叉腰挺胸使胸肌收縮,可見兩側乳腺明顯不對稱。晚期乳腺癌可侵及胸壁,則完全固定,腫瘤周圍淋巴結受侵,面板水腫可以呈橘皮狀,稱“橘皮徵”,腫瘤周圍皮下出現結節稱“衛星結節”。    在乳腺良性腫瘤中,表現為乳腺腫塊的也不少見,其中最常見的是乳腺纖維腺瘤。該病以年輕女性多見,40歲以上發病率低。腫瘤常為實性、質韌、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觸控有滑動感,一般無面板粘連,亦不引起乳頭回縮。導管內乳頭狀瘤,腫塊常很小,不易捫及。稍大者可在乳暈周圍捫及小結節,臨床以乳頭溢液為主要症狀。乳腺小葉增生很少形成清晰的腫塊,而以區域性乳腺組織增厚為主,質地較韌,無包膜感,在月經來潮前常有脹痛。有些僅表現為乳腺區域性腺體增厚並無明顯腫塊,無清楚邊界,大多數被診斷為“乳腺增生”。但仔細檢查增厚區較侷限,同時伴有少許面板粘連時應引起注意,可以作乳房攝片。

    二、乳腺疼痛 乳腺疼痛雖可見於多種乳腺疾病,但疼痛並不是乳腺腫瘤的常見症狀,不論良性或惡性乳腺腫瘤通常總是無痛的。在早期乳腺癌中,偶有以疼痛為唯一症狀的,可為鈍痛或牽拉感,側臥時尤甚。有研究顯示,絕經後女性出現乳腺疼痛並伴有腺體增厚者,乳腺癌檢出率將增高。當然,腫瘤伴有炎症時可以有脹痛或壓痛。晚期腫瘤若侵及神經或腋淋巴結腫大壓迫或侵犯臂叢神經時可有肩部脹痛。 三、乳頭溢液

    乳頭溢液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乳頭溢液主要見於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病理性乳頭溢液是指非生理狀態下的乳腺導管泌液。通常所說的即指後者。乳頭溢液可因多種乳腺疾病而引起,也較易為患者注意,是臨床上約10%的患者前來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種乳腺疾病的症狀中,其發生率僅次於乳腺腫塊和乳腺疼痛。    1、乳頭溢液按其物理性狀可分為:血性、血清樣、漿液性、水樣、膿性、乳汁樣等。其中漿液性、水樣和乳汁樣溢液較為常見,血性溢液只佔溢液病例的10%。病變位於大導管時,溢液多呈血性;位於較小導管時,可為淡血性或漿液性;如血液在導管內停留過久,可呈暗褐色;導管內有炎症合併感染時,可混有膿汁,液化壞死組織可呈水樣、乳汁樣或棕色液;乳腺導管擴張症液體常為漿液性。血性溢液大多由良性病變引起,有少數乳腺癌亦可呈血性。生理性乳頭溢液多為雙側性,其溢液常呈乳汁樣或水樣。    2、乳頭溢液的病因主要分為:乳外因素和乳內因素。    乳腺癌患者有5%~10%有乳頭溢液,但以乳頭溢液為唯一症狀僅1%。溢液常為單管性,性狀可以多種多樣,如血性,漿液性,水樣或無色。乳腺癌原發於大導管者或形態屬導管內癌者合併乳頭溢液較多見,如導管內乳頭狀瘤惡變,乳頭溼疹樣癌等均可以有乳頭溢液。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多數人認為乳腺癌甚少伴髮乳頭溢液,而且即使出現溢液都幾乎在出現腫塊之後或同時出現,不伴腫塊者甚少考慮為癌。但近來研究表明,乳頭溢液是某些乳腺癌,特別是導管內癌較早期的臨床表現,而且在未形成明顯腫塊之前即可單獨存在。    導管內乳頭狀瘤是較多發生乳頭溢液的疾病,佔全部乳頭溢液病變的首位,其中又以乳暈區導管內乳頭狀瘤多見,可單發或多發,年齡分佈在18~80歲不等,主要30~50歲多見。腫瘤直徑0.3~3.0cm不等,平均1.0cm,大於3.0cm常為惡性可能。溢液性質多為血性或漿液性,其他少見。一般認為發生於大導管的乳頭狀瘤多為單發,甚少癌變,而中小導管者則常為多發,可見癌變。兩者為同類病變,只是發生部位、生長過程不同而已。    囊性增生病雖非腫瘤,但是乳腺組織最常見的良性病變,多見於40歲左右,絕經後少見。其中,囊腫、乳管上皮增生、乳頭狀瘤病三種病理改變是其溢液的基礎。性質多為漿液性,本病合併溢液只佔5%。 四、乳頭改變 乳腺癌患者若有乳頭異常改變,通常表現為乳頭糜爛或乳頭回縮。    1、乳頭糜爛:有一種乳腺Paget病的典型表現,常伴瘙癢,約2/3患者可伴有乳暈或乳房其他部位的腫塊。起始,只有乳頭脫屑或乳頭小裂隙。乳頭脫屑常伴有少量分泌物並結痂,揭去痂皮可見鮮紅糜爛面,經久不愈。當整個乳頭受累後,可進一部侵及周圍組織,隨著病變的進展,乳頭可因之而整個消失。部分患者也可先出現乳腺腫塊,爾後出現乳頭病變。    2、乳頭回縮:當腫瘤侵及乳頭或乳暈下區時,乳腺的纖維組織和導管系統可因此而縮短,牽拉乳頭,使其凹陷,偏向,甚至完全縮入乳暈後方。此時,患側乳頭常較健側高。可能出現在早期乳腺癌,但有時也是晚期體徵,主要取決於腫瘤的生長部位。當腫瘤在乳頭下或附近時,早期即可出現;若腫瘤位於乳腺深部組織中,距乳頭較遠時,出現這一體徵通常已是晚期。當然,乳頭回縮,凹陷並非均是惡性病變,部分可因先天發育不良造成或慢性炎症引起,此時,乳頭可用手指牽出,非固定 。 五、面板改變

    乳腺腫瘤引起面板的改變,與腫瘤的部位、深淺和侵犯程度有關,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1、面板粘連:乳腺位於深淺兩筋膜之間,淺筋膜的淺層與面板相連,深層附於胸大肌淺面。淺筋膜在乳腺組織內形成小葉間隔,即乳房懸韌帶。當腫瘤侵及這些韌帶時,可使之收縮,變短,牽拉面板形成凹陷,狀如酒窩,故稱“酒窩徵”。當腫瘤較小時,可引起極輕微的面板粘連,不易察覺。此時,需在較好的採光條件下,輕託患乳,使其表面張力增大,在移動乳房時多可見腫瘤表面面板有輕微牽拉、凹陷等現象。如有此症狀者應警惕乳腺癌可能,良性腫瘤很少有此症狀。    2、面板淺表靜脈曲張:腫瘤體積較大或生長較快時,可使其表面面板變得菲薄,其下淺表血管,靜脈常可曲張。在液晶熱圖和紅外線掃描時更為清晰,常見於乳腺巨纖維腺瘤和分葉狀囊肉瘤。在急性炎症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腫瘤也常有淺表靜脈曲張。    3、皮膚髮紅:急、慢性乳腺炎時,乳腺面板可有紅腫。但在乳腺癌中,主要見於炎性乳腺癌。由於其皮下淋巴管全為癌栓所佔可引起癌性淋巴管炎,此時面板顏色淡紅到深紅,開始比較侷限,不久擴充套件至大部分乳房面板,同時伴面板水腫、增厚、面板溫度升高等。    4、面板水腫:由於乳腺皮下淋巴管被腫瘤細胞阻塞或乳腺中央區被腫瘤細胞浸潤,使乳腺淋巴管迴流受阻,淋巴管內淋巴液積聚,面板變厚,毛囊口擴大、深陷而顯示“橘皮樣改變”。在肥胖,下垂的乳房常見其外下方有輕度面板水腫,如雙側對稱,乃因區域性迴圈障礙所致;如為單側,則要慎重,提防癌瘤可能。    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直接侵犯面板引起潰瘍,若合併細菌感染,氣味難聞。癌細胞若浸潤到皮內並生長,可在主病灶的周圍面板形成散在的硬質結節,即“面板衛星結節”。

    六、腋窩淋巴結腫大 乳腺癌逐步發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區域性淋巴引流區轉移。其中,最常見的淋巴轉移部位是同側腋窩淋巴結。淋巴結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結數目由少逐步增多,起初,腫大的淋巴結可以推動,最後相互融合,固定。腫大的淋巴結如果侵犯、壓迫腋靜脈常可使同側上肢水腫;如侵及臂叢神經時引起肩部痠痛。檢查腋窩淋巴結時,應使患側上肢儘量放鬆,這樣才可捫及腋頂。若能觸及腫大淋巴結尚需注意淋巴結的數目、大小、質地、活動度及其表面情況,以和炎症、結核相鑑別。    如果乳房內未及腫塊,而以腋窩淋巴結腫大為第一症狀而來就診的比較少,當腋窩淋巴結腫大,病理證實是轉移癌時,除仔細檢查其淋巴引流區外,尚要排除肺和消化道的腫瘤。若病理提示是轉移性腺癌,要注意“隱匿性乳腺癌”可能。此時,多未能發現乳房病灶,鉬靶攝片或許有助於診斷。淋巴結行激素受體測定,若陽性,即使各項檢查都未能發現乳房內病灶,仍然要考慮乳腺來源的腫瘤。    乳腺癌可向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還可透過前胸壁和內乳淋巴網的相互交通,向對側腋窩淋巴結轉移,發生率約5%左右。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甚至對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子宮肌瘤早期症狀主要表現為月經改變,可出現月經量增多、月經週期縮短、經期延長、不規則陰道流血,時有下腹墜脹、腰背痠痛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亞鵬王菲為何被贊娛樂圈最恩愛的前夫前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