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無意間看到了這麼一篇文章,雖然作者的本意似乎只是讓大家笑笑,但看完後我自己的感悟也很深。從接觸攝影到現在,我自己稍微滿意的作品幾乎都難逃從其他攝影作品中學來的套路。我也不知道是自己失去了創造的能力還是大部分的大部分的構圖和角度都被攝影這條路上的前輩拍完了。
16
回覆列表
  • 1 # 老許聊數碼

    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打破規則之所以難,是因為它絕對不是簡單的隨意一拍,雖然這樣也打破了規則,但是你一定把他看成是新手的隨意塗鴉,而非大師的石破天驚。為了打破規則,首先要學好規則。讓我們用一張圖來深入打破規則的本質我們所謂的規則,只是圖中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規則基於的是想法,想法基於的是價值。例如我們常見的三分法構圖:規則 是把主體放於構圖的三分之一的位置想法 是讓畫面看上去更隨意自然不刻板沉悶價值 是讓觀看的人被畫面更吸引,駐留觀看更多的時間我們在打破規則的時候,基於的是對下層的理解,如果能保持下層不變,就可以打破上層。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把主體放在畫面一角(規則),畫面依舊自然不刻板(想法),那為什麼不打破三分呢?如果我們把主體放在畫面中央(規則),看上去的確沉悶刻板(想法),但是如果我們是想要表現故宮的莊穎肅穆,這樣不是可以更好的吸引觀眾嗎(價值),為什麼不打破三分呢?再舉一個我自己拍攝的實際例子。這是2011年我在法國楓丹白露宮畫面拍攝的一張照片,當時好多朋友看了以後的第一反應就是,咦,為何你不把騎車人放在三分之一的地方呢?很多時候一圖勝千言,我後期了一下,發給大家看,大家一致覺得,還是原圖比較好,為什麼呢?這張照片雖然打破了把主體放在三分之一的規則,但是它並不沉悶(想法),因為按照常識,腳踏車是運動的時候才能不倒,所以畫面中靜止的腳踏車是一種不穩定狀態,就不會讓人覺得沉悶。其次,這幅畫面的河岸線條,兩岸的森林的線條和白雲形成的線條,都聚攏向中央,那麼當畫面主體這個騎腳踏車的人也位於中央的時候,所有的元素都向一個方向強化,就會形成很鮮明的強化效果,從而讓觀者更被吸引,駐足觀賞更多的時間。(價值)

    所以,欲想打破規則,先要學好規則。我們去模仿別人的作品,學習規則,實踐規則,就是為了理解規則背後的想法、原則,進而理解到更深層次的價值。只有當我們把這些都深諳於心,融會貫通之後,打破規則的靈感就會水到渠成。

  • 2 # 攝影的秘密

    你說的很對,大部分的構圖和角度都被攝影前輩拍完了。攝影發展幾百年來,曾出現過很多攝影大師,也留下了眾多經典名作,這是前人的摸索和經驗。而且攝影在某種角度上來說,也和繪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不考慮效率和工具,單就結果而言,甚至可以說是一類藝術:平面視覺。從繪畫角度看,那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我們還能玩出什麼花樣?沒有,一點都沒有。就算近幾十年來尚在世的攝影大師,他們在構圖和角度上的創新也是極少的。

    不過,不要灰心和氣餒。這個和你的創造能力沒有關係。因為構圖和角度是攝影的技巧之一,幾乎沒有再突破的可能性。但是主題有啊!主題是畫面的內容思想,或它所傳達出來的內涵,所表現出來的訴求,這是無止境的。而且和前人沒有關係,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點和文化,這是前輩們所處時代沒有的優勢。所以,我們可以在主題方面做更多創新和突破。

    舉例來說,這是網際網路時代,人們之間的現實溝通和日常交際逐漸減少,虛擬溝通增多,但人們反而更加孤獨了,如何透過攝影來體現出來呢?於是有人拍了隨時隨地看著手機螢幕的人們的生活狀態。再比如現在有很多快遞和送餐人員,這是之前幾十年沒有的職業,可不可以拍攝這個主題?還有阮義忠老師已經拍過很多臺灣的土地和鄉愁,誰來拍攝這個新時代的鄉愁?什麼是新時代的鄉愁?這些年經濟發展迅速,為了生計無數人拖家帶口奔往北上廣深,鄉村都是空巢老人。這幾年一線城市人口膨脹,三四線開始城鎮化發展,許多人們又退出一線城市了,可家鄉已不是原來的家鄉。這些主題,都是這個時代特有的內容,可不可以記錄下來呢?有沒有人去記錄呢?

    溝通和角度,就像製作產品的工藝,幾乎很難創新了。主題就像製作產品的思路,總會有創新的產品面世吸引眼球,造福當下的人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點和文化,每個時代的人都有每個時代的使命。攝影也是一樣,不要氣餒,去看身邊的世界,挖掘那些平常所見卻沒有被記錄的主題,留下這個時代的印記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機和真實的跑步有什麼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