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貓耳朵
-
2 # 熊貓寶貝麼麼噠
熊貓的毛皮之所以是黑色而不是別的顏色,是因為黑色和白色都有利於在野外進行偽裝。
大熊貓的肩和四肢都是黑色的,這幫助它們在陰暗的環境中隱藏。黑色的耳朵可以向捕食者發出警告訊號,黑眼圈則幫助它們識別同伴。
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的科學家團隊說,熊貓吃竹子的進食習慣導致它們沒辦法儲藏足夠的脂肪過冬,令它們適應環境的方式和其他哺乳動物不同。它們全年都處於活動狀態,必須遷徙很長的距離,在不同環境中生活。
所以,熊貓不是綠色而是呈黑白兩色。
-
3 # 大輝Terry
物種學史
進化歷史
大熊貓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大熊貓成員——始熊貓
的化石出土於中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兩地,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長期嚴酷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和它們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大熊貓卻是強者,處於優勢,成為“活化石”儲存到了今天。[1]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貓的標準中文名稱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一樣的熊”。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支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卵生熊類,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充套件,分佈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生活中的大熊貓的臼齒髮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2]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它屬於劍齒象古生物群,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2]華人對熊貓的認識由來已久,早在文字產生初期就記載了熊貓的各種稱謂。《書經》稱貔
,《毛詩》稱白羆(pi),《峨眉山志》稱貔貅
,《獸經》稱貉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貘
,等等。[1]1869年3月,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神父(1826.9.7-1900.11.10),在中國四川雅安寶興縣的鄧池溝(穆坪)教堂附近科學考察時,發現了當地人稱為白熊、花熊的蹤跡。通過當地獵人的幫助,4月1日,他採集到白熊標本,毛色有黑有白,腳掌底部多毛,樣子像熊,這是他從未見過的奇異動物。它的標本和骨骼運到法國。經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阿爾封斯·米勒·愛德華茲鑑定,“黑白熊”是一個新物種,定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貓熊),鑑定報告發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之新文件》第五卷,從此,匿居荒野的貓熊進入人類文明的視野。[1]形態特徵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
、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釐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飼養的熊貓略重,一般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但黑非純黑,白也不是純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帶黃。秦嶺
地區的個體偏大,體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澤。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則個體較小,體毛也較前者為細,腹毛棕色不明顯,但涼山的個體並不偏小。[2]共20張萌態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相對鋒利的爪和發達有力的前後肢,有利於大熊貓能快速爬上高大的喬木。[2] -
4 # 邏輯文史游
這個故事得追溯到神話年代了,相傳上帝在創造滾滾時問過它們的祖先:沒覺得穿軍裝帥還是戴墨鏡帥呢?滾滾選擇了戴墨鏡,於是乎,大墨鏡加上附加了武裝色霸氣的四肢、耳朵就成了熊貓的標誌,但代價就是此生無法再照彩色照片了。
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個亞種,在遠古時期,滾滾的體型遠比現在大,而且飯量也大,只吃肉!野生大熊貓生活在3000以上的高山之中。在下雪的冬天裡,大熊貓黑白的毛色可以讓它們在竹林的雪地中很好地與環境的顏色融為一體。大熊貓的臉、脖子、肚皮等之所以是白色的,是因為這能幫助它們在雪地躲藏;而四肢之所以是黑色的,是因為這能幫助它們將自己躲藏在陰影裡。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黑色的吸熱效果很好,而耳朵、四肢是最怕冷的地方,所以這些部位都是黑色,可以保暖。 再有,“墨鏡”也是對眼睛的一種保護。因為雪地反射的光線很晃眼,而“墨鏡”可以有效減少眩光的影響。
大熊貓咬合力非常強,前肢臂力也超強,上古時期滾滾是蚩尤的專屬坐騎,有“食鐵獸之稱,野生大熊貓戰鬥力爆表
總之,滾滾連進化都是萌萌噠,怎能不被我們喜歡呢~
-
5 # 蛐蛐兒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哺乳動物體內只有黑色素,因此只能形成黑色、灰色、褐色、棕色、紅棕色等顏色。你看所有的哺乳動物,無論大小,都不外乎這幾種顏色,或者是毛髮中沒有色素——於是就呈現出白色。而形成綠色的毛髮需要其他色素的參與,而鳥類則有這樣的色素,例如卟啉色素,金屬氧化物、類胡蘿蔔素等等多種色素,從而使它們的羽毛色彩多樣。
大熊貓也不例外,它們根本就沒有變成綠色的生理基礎,因此也不會變為綠色。
哺乳動物的祖先是一些夜行性的小動物,它們在演化過程中,逐漸拋棄了辨識色彩的能力。因此在哺乳動物中,大部分是色盲,綠色和黃色,在它們看來,幾乎是一樣的,所以對於它們來說,綠色還是黑白,沒有什麼區別。(像人類這種有色彩感覺的,簡直就是哺乳動物中的異類)。
最後一點,如果有深入森林經驗的人就會知道,在森林或者竹林中下層,光線暗淡,色彩的存在感是很弱的,無論是黑色棕色還是綠色藍色,在陰影中幾乎都是深灰色或者黑色,在光線斑駁的地方,只要身上有一些斑紋,動物的外形就能有效的打散,很好的隱蔽起來。因此那些在動物園中看起來很顯眼的動物,在野外都難覓蹤跡。而對於熊貓來說,黑白的配色,不僅適合它們在叢林中隱蔽,在雪地裡也是很合適的裝束呢。
回覆列表
一般動物作為偽裝,以防被其他動物吃掉,才會和身邊的環境長成相近的顏色。熊貓是什麼他是個捕食者所以顏色對他是不感冒的,但你會問,他在竹林為什麼不是綠色的。但他拉的屎是綠色的啊!不信你去竹林找下熊貓屎瞅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