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天六道菜
-
2 # 古風散人
漢代的生產力相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發展。在糧食加工方面,出現了碓,碓利用槓桿原理,足踏而舂。東漢時,出現了利用畜力或水力的舂碓,效率比人力舂碓提高百倍。石磨在漢代也開始用馬牽引。糧食加工方法進步了,食品也相應豐富起來。
漢代主食的品種,大類又餅、飯、粥三種。餅的製作方法有蒸、煮、烤三種。東漢時,“胡餅”風靡京城洛陽。劉熙《釋名》記載:“胡麻著上”是“胡餅”的特徵之一。“胡餅”的重要特徵是烤制,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中有“胡餅爐”之記載,說明“胡餅”是放在爐中烤熟的。
飯,即用黍、稷、麥、菽、稻、粟、麻等製作的乾飯,亦稱作“糒 ”或“糗”。或在飯中加入乾果等調味,加棗等成為“棗糒 ”。
粥,在黍、稷、麥、菽、稻、粟、麻等糧食中摻水煮成,也有把麥磨碎做粥,也有不磨碎者。漢代推行“養老禮”,於仲秋賜老人粥。
蔬菜在漢代也作為果腹之用秦漢時期,蔬菜主要是佐餐下飯,充飢的功用已微不足道。《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統計,漢代人工栽培的蔬菜有20多種。其中重要的有五種:葵、藿、薤、蔥、韭,即所謂“五菜”。此外還有蓮藕、筍、芥、芹、芋、菘、葫蘆、菠菜、蔓菁、蘿蔔等。張騫出使西域後,又傳入了胡荽(香菜)、胡蒜(大蒜)以及葡萄、石榴、胡瓜(黃瓜)等水果。一般認為豆腐起源於漢代,世傳乃淮南王之術。
漢代的肉、禽、魚豬、羊、狗多用於食用,開國功臣樊噲即以屠狗為業。野生的鹿、麋、彘、豺、狼、兔、鼠、豹、獐、狸、熊、虎等,也是人們獵食的物件。
雞是最重要的家禽,此外還有鴨、鵝。漢代的野生禽很多,據說曹操善射,曾一天射殺了63只雉。野生禽類主要有雉、雁、鵠、鶴、鳩、鴿、麻雀、鷓鴣、鵪鶉等。禽蛋也是漢代人們喜歡的佳餚。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漢之時,一個通都大邑一年約消費“鮐鯊千斤,鯫千石,鮑千鈞。”漢代已經開始大規模的利用陂塘養魚,人工養魚的產量很高,多者一年可達千石,與一個千戶侯的收入相當。江海湖泊中的魚、鱉、螺、蚌、蛤等,也為人們所食用。
-
3 # 烹調好物
肉對於漢朝人來說是奢侈品,牛肉馬肉吃了犯法,豬肉羊肉是有貴族能吃,雞鴨鵝留著來下蛋,只有魚肉和狗肉是尋常百姓能吃飯的
-
4 # MOXI十戒物化
不能吃牛肉,因為牛是產奶的。也不能吃雞,因為雞是下蛋的,而且古代人很貧窮的,平時很少吃肉,平時只吃米飯,菜也很少吃!
-
5 # 鄧海春
漢朝人的日常飲食品種沒有現在豐富,但也有現在難以享受到的。我來簡單聊一聊。
漢朝人一般一日兩餐。晁錯說:“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第一次進餐在上午八九點,曰“朝食”;第二次進餐在下午三五點鐘,叫“餔食”。
漢朝的主食,大略有餅、飯、粥三種。餅有蒸、煮、烤等加工方法。遲至東漢中後期,“胡餅”在京城洛陽已經流行。胡餅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烤制,東漢末年,趙岐避難河間、北海,常在市肆販賣胡餅,說明胡餅已在民間廣泛傳播。
漢朝的飯,基本是用黍、稷、麥、菽、稻、粟、麻等製作的乾飯,也稱作“糒”或“糗”,有時候也在飯中加乾果調味。
漢朝的粥和今天一樣,也是在糧食中摻水熬成,也有把麥等磨碎做粥的。
漢朝的瓜果蔬菜漢朝人工栽培的蔬菜約有二十多種。葵、藿、薤、蔥、韭等五種常見蔬菜稱之為“五菜”。此外還有蓮藕、筍、芥、芹、芋、菘、葫蘆、蔓菁、菠菜等。龔遂在渤海郡經過實踐,統計出一個人至少需要薤一百棵、蔥五十棵、韭一畦。
張騫通西域後,又從西域傳入了香菜、大蒜、葡萄、石榴、黃瓜等蔬菜和水果。
漢朝的肉食家養的畜類主要有馬、牛、羊、豬、狗等,既有圈養,也有放養。野生的鹿、麋、彘、豺、狼、兔、豹、獐、狸、熊、虎,也是人們的獵食物件,漢朝人吃的野味比現代多很多,豺狼都可以吃。漢畫像石刻、漢墓壁畫中,狩獵的畫像很多。
雞是最重要的家禽,此外還有鴨、鵝。野生的飛禽主要有雉、雁、鴿、麻雀、鵪鶉、鷓鴣、鵠、鶴、鳩等,這些都是人們獵食的物件。禽蛋也是人們喜愛的食品,漢墓中曾發現帶有“卵笥”標牌的竹笥和變質的禽蛋。
魚類也是人民嗜好的佳餚。漢朝已經開始較大規模地利用陂塘養魚。人們還捕捉江海湖泊中的魚、鱉、螺、蚌、蛤等,方法有線釣、網撈等。
-
6 # 美食戰鬥士
我是木木,一個熱愛美食的90後。對於歷史中漢朝人的日常飲食這個問題我很感興趣。
看電視劇的時候,會覺得漢代人吃的東西十分豐富。但是我們又知道當時很多煮食技巧、食物材料還沒被開發出來。那到底當時的人是吃什麼的呢?
主食類:
到了漢代,稻、黍、稷、麥、菽這五穀已經很普遍了。不過由於耕種區域的分佈黃淮及以北地區的人們以黍、稷、麥為主食,而南方和西南地區的人們則以稻米為主。同時隨著杵臼、碓、磨等糧食加工技術的發展,榖物擺脫了過去只能煮成飯或者粥的侷限,有了更多的食法。譬如麵食,就是當時一種新興的主食。在漢代,麵食的做法十分多樣:用水煮稱為「湯餅」,用籠蒸稱為「蒸餅」,用火烤的稱為「爐餅」。
火鍋與酒:
許多地方都有出土一種西漢時期的青銅染爐。這種染爐構造十分簡單:主體為炭爐,下部是承接炭灰的盤體,上面放置一具活動的杯。學者曾經對它的用途迷惑不解,不過後來漢代畫像石上發現了染爐的痕跡,考古界才確定它就是一種類似現代意義上的「小火鍋」。其實染爐是漢代前後貴族飲食生活的一個側面,是一種雅緻的食器。由於漢代實行的是分餐制,一人一案,一人一爐,甚是愜意。
燒烤:
漢人嗜烤肉,在畫像石上也看得明明白白。在山東諸城前涼臺村發現的一處庖廚畫像石上,刻畫了這樣的一個場景:一人串肉;一人打著扇子,翻轉肉串;其他兩人跪立在爐前等著,這就好比今天的燒烤
只是當時的食材,比起現在還豐富。畫像石上,不僅顯示了宰牛、羊、豬及殺雞、屠狗等情景,還懸掛著龜、魚、雁、鳥、兔等不同動物的腿肉。同時,他們也會捕食一些野生動物來改善飲食結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從漢代的狩獵圖和出土的動物骨骼不難看出,傳統「野味」就有鹿、麋、野豬、兔、雁、雉、雀、鶴等,像熊、虎、豹、狼這樣的猛獸也不在話下。現在做飯常用到的花椒、姜、蔥、桂皮、茴香也被漢朝人使用了。在它們的幫助下,肉的味道更加豐富。
回覆列表
終於有時間來說說漢朝吃什麼了。當然漢朝這個概念比較大,一般時候還是以西漢為主——當然,這跟西漢強勢無關,純粹是答主比較熟悉西漢。不過有時候我會帶上東漢的。
普通人如果一不小心穿越到漢朝就比較慘——基本一天只能吃兩頓飯;不過如果你穿成貴族,就可以一天吃三頓,如果在努努力穿越成皇帝,那就可以一天吃四頓飯,你看,咱們是透過飯的質量彰顯逼格、人家漢朝是透過飯的頓數。
言歸正題,還是先從主食說起,當時的主食,基本就是飯(當然也有烹飪方法大同小異的粥)。當然和今天的飯不一樣,今天的飯是水稻,當時則主要是粟、麥、稻三種(麥主要是做「麥飯」的),外加上「菰米」(後面詳細介紹)。當然還有另類的做法,加上蔬菜啊,糧食啊(也可能有肉),熬成「羹」,也算是主食;既有隻是蔬菜加點雜糧的比較寒磣的吃法了,當然也有豪華點的燉肉的肉羹。哦,對,還有另一種主食,就是粽子。順道說句,肉粽的出現比紅棗粽出現要早好多。恭喜鹹粽子黨勇奪正統。
順道一提,當然出征攜帶的「乾糧」,其實就是把煮好的飯放太陽下曬乾,當時的士兵,還是蠻拼的。
接下來就是肉了,首先要提的是,漢朝還是蠻流行吃狗肉的,最近江蘇沛縣在搞「沛縣狗肉節」,就號稱「據其介紹,沛縣吃狗肉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年漢高祖劉邦吃狗肉,樊噲賣狗肉。吃狗肉的習俗早已流傳下來,老百姓早上起來就用燒餅夾著狗肉吃,幾千年都是如此。」——樊噲確實就是個殺狗的。至於其餘的肉嘛,自先秦以來,就有「六畜」的叫法,分別是馬、牛、羊、豕、犬、雞;其中牛馬一般不常見,其餘都算比較常見的肉食。但是,當時肉,可是妥妥的奢侈品,據呂思勉先生在《秦漢史》考證,當時只有貴族和老人才吃肉(此皆古非老者貴者不食肉之舊法)
至於菜嘛,跟唐朝挺接近的,正如我在唐朝部分寫過的現在很常見的:西紅柿、土豆、青椒、紅薯、洋蔥、辣椒、玉米。猜猜看有多少是唐朝能吃到的?答案是零,這些當時都沒有。漢朝的時候,沒有的更多點,比如一堆「胡」字開頭的食物,諸如胡蘿蔔啊、此外菠菜、生菜什麼的也沒有。
至於常見的,則是葵菜(現在的冬莧菜),韭菜、薤(現在的藠頭)、芸(油菜)、蘆菔(現在的蘿蔔)、菘(比較小的白菜);蔥薑蒜什麼的也都有了。
至於做法嘛,還是蒸煮烤煎(這裡的煎就是幹煎或者把水耗幹,可不是放油的)
調料什麼的,鹽、醋、醬都很常見,此外也有「餳」(可以理解為糖)。
——————————————————————————————————————下面來具體說說:
普通人還是很慘的,一天兩頓飯,一般還沒肉吃;當時的主食,如上所述,諸如
還有一種也比較常見的「菰米」大約是長這個樣子:
說完主食,說說肉:
這個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肉羹——項羽曾經威脅劉邦說,我殺了你爹做成羹信不信?劉邦說出來混要講信用,你要是殺了做羹一定分我一碗。
肉脯——其實就是臘肉,也是比較常見的吃法——沒辦法,沒有冰箱,又不能天天殺,製成臘肉很正常:說到這個,再來個變種,算是有點獵奇的吃法,當時四川有種吃法「益州人取鹿殺而埋之地中,令臭乃出食之」,這個,字面含義已經夠明確了,俺就不解釋了。
時至今日,在四川扎壩人還有一種類似的,叫「臭豬肉」,其做法是:“臭豬肉”最為普遍的做法是:當豬喂肥了以後,用繩索套頸把豬勒死。在腹部切一個小口去內臟,然後以幹豌豆粒、樹根塊填充腹腔,縫合,再用黃泥和酥油糊封嚴切口和七竅,埋入草木灰中。半年之後,草木灰基本將豬肉的水分吸乾後,將之從草木灰中取出,掛在廚房的一角,讓其在煙燻中慢慢腐熟變黃。——四川扎壩人待客極品美食 烏黑髮亮的臭豬肉才外,怎麼能少得了烤~當時的「貊炙」講的就是烤
說了這麼多肉,還是說說菜,畢竟肉大部分人都不咋吃得到。最常見的,是「鹽菜」;晉書裡有過這麼段描述:「柳為布衣時過吾,吾送迎不出門,食不過鹽菜……」一般來講,認為這裡的鹽菜,就是鹽漬的蔬菜。是不是有點南韓泡菜的感覺?
南韓人吃飯,就是各種泡菜大醬湯記得吧?沒錯,漢朝人也是,除了鹽菜,還有醬湯。
「醬」和「豉」都是當時很常見調料,甚至有時候直接作為配菜,用醬做湯啊、菜啊什麼的——《後漢書胡廣傳》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常食脫粟飯、醬菜而已。
所以普通人,粟飯就鹹菜,或者煮點菜羹,加個大醬湯,吃個兩頓一天就過去了,還是蠻淒涼的。
好了,漢朝吃也介紹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