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添屹
-
2 # 楊添屹
智慧者在平庸者面前往往顯得難以理解。試想劉阿斗如果真像小說,影視作品那般。他是怎麼穩坐江山四十載的。又是怎麼被俘之後安得善終的。在諸葛亮的光環之下又怎麼張弛有度的。反而是那些被中興漢世思想裹挾的人才是真真的不識時務。
-
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劉阿斗並不是扶不起來的,後主劉禪任用賢明的丞相就是個賢明的皇上,受到奸佞蠱惑就是個昏庸的皇帝。《尚書大傳》說:“白色的生絲沒有固定不變的顏色,就看人們去怎樣染它",事實確實如此啊!阿斗建興元年即位才十七歲,剛即位時內憂外患,荊州全失,關羽、張飛、黃忠等大將均亡,四海精銳又被父親在夷陵幾乎送光。他遵照父親劉備的遺囑君臣一心,對孔明以父視之,讓孔明開府視事,丞相府如同小朝廷,國家大事任憑孔明裁決,自己主管劉家祭祀。與孔明和睦相處,其間孔明派鄧芝與吳國修好,對內搞大生產,南征南方四郡穩定後方,後又六出祁山,打了進攻型的防禦戰,直到建興十二年武侯逝世,劉禪以他的務實、謙讓、理智,與武侯相安無事,國家治理得相當不錯,對外與孫吳和好,曹魏也不敢貿然進攻,所以國家也平安。後孔明時代,在大司馬蔣琬、大將軍費禕協助下國家還算安定。(建興年號共用到十五年,後改年號延熙用了二十年,再改景耀又用了六年)延熙九年,蔣琬去世,十六年費禕被魏降將郭修殺害。姜維開始以男武將一號的身份走向前臺,姜先生為報效師父孔明,想建功立業,多次北伐,卻又不修內政,蜀民面有肌色,有窮兵黷武之嫌,黃皓這個死太監在景耀元年,開始把持朝政,蜀漢到了這個份上已經聽到死亡的腳步聲了。再後來就是後主自行捆綁,用車載著棺材去見伐蜀偷襲成功的鄧艾。再往後就是“此間樂,不思蜀"的千古笑話。其實這個笑話一點兒不可笑,你可以怪阿斗沒像兒子北地王劉湛亡國後先殺妻兒子女,隨後自盡那般剛烈,換個角度阿斗見大事已去,投降減輕百姓之苦(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併為了家族裝瘋賣傻,也是一種明智之舉,魏晉畢竟不是外族。
阿斗在相父孔明去後,以天下十分之一的地盤、人口,苦撐危局幾十年,絕不是一個傻X所能做到的,樂不思蜀也不是簡單地用傻X一詞所能概括的,我以為劉阿斗絕非英主,也非庸主,中人之資還是有的,他是個平常的皇帝。
望斧正。
-
4 # 小鴻哥
阿斗這個人聰明是聰明的。他是昏但不暴。他整天想著的是玩,選妃增加宮廷樂隊興土木。諸葛亮董允在世他還沒那麼亂來。他們一死就沒人管得了。至於說他能當四十年皇帝跟他聰不聰明是沒關係的。難道孫亮曹芳就不聰明嗎?不過是蜀漢官員士人報答劉備諸葛亮厚恩而已。劉備諸葛亮是最恨宦官干政的。所以派董允負責官中事,董允在世黃皓都不敢亂來。舉幾個例子:阿斗弟弟因看不過黃皓弄權說了幾句,阿斗十幾年不見他弟弟。巴東太守就是因為得罪黃皓,從朝中外放到邊界。連大將軍姜維避禍沓中。(魏國決定伐蜀)像魏吳兩國直接就把皇帝換了。魏國決定伐蜀時姜維收到訊息上書阿斗派人加強陰平陽安防守。(不然鄧艾那能偷渡陰平)阿斗去問黃皓,黃皓問巫師。說不會來,阿斗沒派人還壓下奏摺。蜀漢群臣不知。至於樂不思蜀,司馬昭說沒有心肝。說是為了保命?後來孫皓直接對晉武帝說說我當時在南方設了座等你(意思就是說晉武帝做俘虜了)。還不是活的好好的。蜀漢滅亡後,南中都督堅持不降說:未知主上安危,魏國如以禮待主上降之。若主危辱吾將死戰不降。蜀漢亡後一年多,阿斗去了洛陽。魏國沒有加害他還封安樂公。南中都督才率南中六郡上表降。繼承統領南中。蜀漢政權在蜀地五十年那能沒幾個死忠。就是宣統一溥儀從戰犯所放出來,還不是有很多遺老去跪拜。這時清朝都亡五十年了。
-
5 # 使用者154312419
劉禪給我們固有的印象,昏庸無能、懦弱無能、貪圖享樂、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可是真實的歷史中劉禪是這樣的昏君嗎?真實的劉禪其實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韜光養晦,隱忍。
《三國演義》中的劉禪是一個蠢笨的昏君,但據《三國志》記載,在劉禪還是太子的時候、諸葛亮曾對射君稱讚劉禪,射君將此事告訴了劉備,劉備為欣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就是說,連諸葛亮都認為劉禪智量很大,比想象中還要聰明,那我還擔忙什麼呢?公元223年,劉禪登基即位,他牢記劉備死前的遺詔。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徵求諸葛亮的意見之後才作決定。·這也許是陳壽在《三國志》中批判劉禪沒有主見,素絲無常,唯所染之的原因,卻也顯示了年少的劉禪頗有容人之量。他深知君臣失和的危險後果,所以對諸葛亮尤為尊敬和倚重。即便諸葛亮功高震主,而且頗為專橫、他都始終隱忍不發。
劉禪即位的時候年僅十七歲,對執掌國政來說稍顯稚嫩,這時候輔佐他的大任便降到託孤大臣諸葛亮身上。但隨著他一天天成長和歷練,一對於國家大事已經有了相當的瞭解,這時候,諸葛亮本應該還政與劉禪、但諸葛亮不放心,還是一個人總攬全域性。即便是劉禪帶兵出征的時候、諸葛亮還要派心腹董允率親衛兵監管劉禪,生怕他出什麼差錯。這樣嚴格的監護自然會讓已經漸漸成熟的劉禪不滿,但是他始終沒有爆發,而是一如既往的謙卑恭順,謹守著父親的遺命。直到諸葛亮去世之後,他才一舉廢除了丞相制度、設立了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不獨對諸葛亮如此寬宏,劉禪對其他大臣也是非常寬厚仁愛的。當時魏延因叛亂被殺,一劉禪還是念及魏延先前所立功勞,下旨將其厚葬。
對於諸葛亮窮兵黷武的政策導致的國力衰退,劉禪雖然有心反對,但是鑑於劉備生前訂立的北伐方針和諸葛亮在漢室的名望,劉禪還是忍了。直到諸葛亮死後、他親領國事了,才改變了連年北伐的方略、提出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但由於他對於軍隊並沒有絕對的控制權,不敢對急於北伐的將領過分施壓,最終這一政策實施不徹,導致了施政方糾的混亂。
樂不思蜀可能是後主劉禪最受人詬病的地方了,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他不但不知羞恥,苟且偷生,還貪圖逸樂,絲毫不以故國為念,可謂昏聵至極。但其實,這背後其實隱藏著很多不得已的原因。當時,曹魏的大軍已經包圍成都,即便誓死抵抗,也很難挽回敗局,而且一旦破城,蜀國的百姓肯定慘遭屠戮。為了保全自己的子民,劉禪不得已開門投降,一個人承擔了賣國的罵名,卻保住了百姓的生命和財產。所以,有史學家指出,在當時的形勢下,劉禪的投降並非為了一己私利賣國求榮,而是一件造福蒼生的明智之舉。在投降之後,劉禪作為亡國之君向曹魏稱臣,被封為安樂公。北上洛陽之後,他明白自己的表現直接關乎蜀國百姓的命運。所以,他為了博取司馬昭的信任,不得不韜光養晦,處處裝瘋賣傻,以減輕司馬昭的疑心。
但是,多疑的司馬眧始終沒有真正放心,他總是找機會試探劉禪是否還有叛逆之心。有一次、他設宴招待蜀國君臣。故意讓人奏起蜀地音樂。這時候,滿座君臣哪個沒有故國左思。一個個盡顯悲慼之容。可是劉禪不敢暴露自己的情感,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意味著什麼、如果他也流露出憂思、不但自己生命難保,而且很可能為百姓招致大禍。所以,他不得不強忍悲痛.故意傻笑。擺出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這時候,司馬昭反而大驚,雖然直以來看到劉禪都傻乎乎的,可人怎麼能夠這麼無恥?便問他:”你難道不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說:”此間樂,不思蜀”。於是,司馬昭哈哈大笑起來,從此認定此人沒有反意,可以放心了。
但是,很多衛道士卻揪住這一句話不放,把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死死扣在地頭上、絲毫不考慮當時的情景,假設劉禪像後主李煜那樣,早就被司馬昭賜死了。劉祥從223年登基到263年降魏一共稱帝四十一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如果說有諸葛亮的輔佐,那也只是前十一年,後來的二十九年全靠他自己親政。當時蜀國實力最弱,能夠堅持這麼久,沒有真才實幹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僅從樂不思蜀,一事便將其歸為昏君,實在是有違史實。
-
6 # 古今縱橫談
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後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之“和諧和美妙”(相對的),為歷代有識之士讚不絕口,被視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係的典範。作為接任者,劉禪能從父親那裡完整地承續到這種“和諧和美妙”的君臣關係,且把這種關係發展成了“黃金搭檔”,都充分說明了劉禪的“大氣”。
史載:劉備生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也謙虛地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對於劉禪不戰而降,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這樣注重華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衝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
莎士比亞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瞭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後像窺伺著眼前每一隻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鬆。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劉禪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鬆。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所以說,後主劉禪不失為“通明智達”的一代君主。小時侯,我老子教育我時,可我總是一個耳朵聽,一個耳朵冒,聽到不順耳的地方,還想頂上兩句。我的小兒子更是門裡出身,我的每一句話,兒子不僅不聽,而且認為句句多餘。一次,我說多了,兒子氣憤地說:“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帳!”我之所以如此羅嗦,就是為了說明:人和人其實很難長期相處,父子尚且不行,又何況君臣關係呢?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對於事無鉅細,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劉禪的“親閒臣,遠小人”,而青年天子劉禪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
諸葛亮的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託,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剋制自己。諸葛亮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訊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諸葛專權對後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沒有固執己見。
儘管如此,劉禪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證了政局的長期穩定。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野蠻的路線鬥爭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專制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蹟。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後主劉禪不僅有肚量,而且很有頭腦。諸葛亮急於北伐,青年帝王劉禪頭腦非常清楚,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可惜大將姜維繼續在外長期用兵,討伐曹魏,蜀國的國力財裡繼續被大量被消耗在戰場上。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後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後主劉禪不僅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有人情味。劉琰的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炎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對於姜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後主並沒有委過與人,只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夏侯霸的父親為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後人認為:“後主能作此語,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劉禪的胸襟比他父親劉備要大氣的多,不失於第二代領導人的風範和氣質。伏鍥克說過:“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出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的做的事。”同時代的領導人吳主孫皓在晉朝大兵壓境時,尚“作昭明宮,工役之費,以億萬計”。善於納諫、明於決斷排程的晉武帝,天下一統後,“怠於政事,頗事遊宴,選吳孫皓宮女五千入宮,掖庭殆將萬人。嘗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晏寢,宮人競以竹葉插戶,鹽汁撒地,以引帝車。”
-
7 # 客棧裡的包打聽
先總結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劉禪是個什麼樣的人?可以這樣說:劉禪不足以稱其賢明,也不至於稱其愚蠢。不過就是個亂世中被消磨了激情後一意苟且圖存的庸人。他的昏庸與雄才,全靠身邊的人影響,才得以展現。
第一種是:說此人愚蠢透頂,不可救藥。用的事例都是殺劉琰、投降、拖後腿的老段子;
第二種是:說他大智若愚,韜光養晦。用的事例就是,投降保全大局,說他愛民,還拿諸葛亮給杜微寫的信說事兒。
現在這種反對一切《演義》觀點的極端潮流,有時純為反對而反對,這樣是非常不好的。事實上對於劉禪,把這兩個極端打個對摺,正好能得出來一個普普通通的正常人。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其實就是《三國志》的陳壽說的這麼回事兒啊!劉禪和所有資質一般的普通人一樣,有個好人影響就變好,有個壞人影響就變壞。
實話說,劉禪這個皇上當的挺鬱悶。諸葛亮在的時候,他既是君主又是子侄。老老實實聽這位老相父的話,沒什麼作為人主的爽快。諸葛亮死後,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可老相父又留下了三個正值壯年的代理人。他要做的就是讓別人好好幹事兒,而自己的熱情與想法無處施展,偏偏又不能埋怨。就和青少年厭煩那些諄諄善誘的老家長一樣,不管心裡多不痛快,你都沒法罵他。等這些人終於死光了,一個四十六歲消磨了所有激情的人,恐怕也不會再有什麼動力去做改變了。如果有一位類似三相的臣子可以繼續輔佐他,或許以後的結局會不太一樣。在諸葛亮死後的幾十年裡,完全出自他主張的事情,恐怕並不太多。而描述他天資聰穎的那些言論,也大多是針對其少年時的印象。我們都知道,人是會變的。不一定變壞了,只是沒有變的很好。 -
8 # 燃豆
性格懦弱,膽小怕事。俗話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性格如果沒有大的變故,很難改變的!阿斗就是這樣的人,別人再幫忙也是徒勞的!
-
9 # H蒼天有眼S
說劉禪“扶不起的阿斗”本人不敢苟同。其一,可能是他爹太有名大家比較出來的。其二,是後人不瞭解他的歷史。
劉禪不同於其他官二代!如果其昏庸無能豈能領蜀41年?同是後主,他比南唐後主怎樣?比大宋後主怎樣?比大清後主怎樣?幾乎都是橫徵暴斂,政治腐化、宦官專權,戰爭不斷,民不聊生。還有就是一般人只記得開國皇帝功勞,沒看到那時候老百姓被戰爭所害!劉禪不是吧?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視其如父,委以諸事,不加干涉,基本上都是“就按丞相說的辦吧”。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個群雄割據的時代,能執政這麼久,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有容乃大之量!所以,劉禪並非阿斗!
-
10 # 人生58401557
後主阿斗絕對不是人們所說的那樣_扶不起,是人們對他的偏見。自先帝去世後,先後重用諸葛亮、蔣碗、費禕、姜維等一系列大臣主持朝政,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而魏吳兩國出現權臣擅權,內鬥不止。
回覆列表
大智慧的人往往在平庸者眼裡是看不懂的,如果阿斗是上不了檯面的皇帝,那麼他是怎麼穩坐寶座四十年的。被俘以後又是怎麼安得善終的。在諸葛亮的光環下又是怎麼生存的。這一切都證明他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反而是那些被中興漢世思想裹挾的人才是渺小和不識時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