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月18日,咪蒙在北京的品牌釋出會上宣佈了自己準備在喜馬拉雅fm線上音訊課程《咪蒙教你月薪5萬》的訊息。而且還宣稱聽課3年後加薪不超過50%的可以申請退款。對此,不知各位有什麼看法?
19
回覆列表
  • 1 # 子鼠丑牛

    割過韭菜嗎?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但是時代變了,我們有選擇不做魚肉的權利。

    換個角度看,適合你的就是最後。羅永浩錘子割完一茬了,現在有一批新韭菜等著割,她不割也有別人割。

    人傻錢多,不花難受。

  • 2 # 歷史廣角原創短影片

    咪蒙是一個很厲害的自媒體人,進軍知識付費領域後,她所推出的這系列課程,從品牌到標題都非常能切中目標使用者的內心。她教你如何處理職場問題,怎樣談升職加薪跳槽才能讓自己利益最大化。

    然而網友們紛紛吐槽,按照大部分公司每年固定調薪的幅度,只要安如雞在一個公司待滿三年,加薪50%其實不是一件難事。

    只是,當我們看到「五萬」,「3個小技巧」,「薪資再加30%」的時候,心裡的衝動很快就會滋滋作響,彷彿看了這個課程,就一定也能走上人生巔峰。

    而且,「咪蒙」也已經成為了一個典型符號。她成為了潮水的另一種方向,具有超強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自帶流量。她的助手從月薪3000到5萬,她的公司會給員工們發每個月額外3000元的住房補貼,這些無疑都是增加她權威性的砝碼。

    - 1 -

    但是,當我們在為「知識」付費的時候,我們都在想什麼?

    這是一個營銷為王的時代,大部分的課程經過包裝搖身一變後,就能吸引觀眾為之付費。而往往需要透過網際網路付費來學習這部分知識的人,對他們將要學習的領域瞭解都不是太深,更無從判斷課程的質量。

    而營銷包裝抓住了消費者的脆弱心理,暗示他們「付費=成功」,「付費=比免費的高質量」以此促成消費。

    比如喵的一個朋友,他想學好英語,於是上網買了一本網紅款的英語教學書籍,聽說看過這本書的人基本都能過六級。收到書後,他根本就沒有翻開過,也沒有認真上英語課。一段時間後他又開始因為英語而焦慮,又準備買一批新的英語書。

    「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是因為我們內心早就將購買的行為等同於已閱。看了這本書就能學好英語,那麼買了這本書就等於看了這本書,甚至看過書名就等於已經學會里面的所有內容。

    知識付費也是如此。課程的題目們比書名更有煽動性,更能勾起你內心的幻想欲。「外賣員上完這節課後變成了年薪30萬的金融從業者」,大多數人不會在意外賣小哥本身付出過的努力,而是在乎「一節課變30萬」,在乎一個外賣小哥都混得比自己好。

    然而,他們沒有告訴你外賣小哥付出了多少努力去學習和實踐,也可能只有真正的金融從業者看得出來這節課的水分有多大,其他領域也如此。

    人人都愛偷懶,自欺欺人地無視實際差異,把成功等同於一本書一節課,錯覺別人厲害就代表自己也能厲害,付了錢就能像別人一樣。

    想想你每一次產生剁手的衝動時,有沒有這種感覺?美妝博主用了這個粉底變小仙女,自己用就立即醜一個度;學霸同學上了付費課程提升了30%的績點,自己上完課感覺啥也沒學到。

    但我們還是樂此不彼地進入營銷手段給我們構築的幻境,以為交了錢下次就可以心想事成。

    我們總以為成功有捷徑,可往往卻把時間都浪費在尋找捷徑之上。

    我們無比渴望一步登天,但卻自願閉上雙眼不看面前的路,因為正確的那條路太苦了。

    - 2 -

    在知識付費面前,我們很難判斷買進來的是乾貨還是水貨。

    很多時候你認為買來的付費知識都是真知灼見,但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這些知識從來都沒對你的人生有什麼作用。

    更可怕的是,你堅信付費的知識會比免費更好,但你無法立即證明。要知道,免費是實打實的免費,不過大多數情況下,課是好課,效果就看悟性了。

    事實上,知識付費就是個笑話。大部分知識都是免費的,它們就在書裡,在圖書館裡等你去發現;真正值得被付費的,是服務。從簡單的知識搬運工到老師們的言傳身教,這些提供知識服務的人,才是我們付費的物件。

    既然我們從不期待課堂上的老師能改變我們的未來,那麼我們同樣也不能苛求大V們能幫我們指條明路。老師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負責傳道受業解惑,已經是最負責的服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別人在魚塘裡裝滿了魚,你就以為世界上哪裡都有魚。

    我們期待一節課可以改變人生,也許要求太高了。

    - 3 -

    我們在為知識付費的光環買單,還是因為知識帶來的愉悅而買單?

    不,大部分人可能只為心理安慰而買單。

    時至今日,人們的焦慮值一直在升高,並且遠遠沒有終止的一天。網際網路的世界裡自發誕生了一種評價標準,那就是優秀而有趣的人才是成功人士,成為他們才是生存的意義。工作與學習的目的有且只有一種,那就是透過賺更多的錢,爬到更高的地位,全面提升生活質量,也就是所謂「中產階級」的生活享受。

    每天吃日料,出門就打車,穿衣服一定不能沒牌子,玩遊戲一定要坐在人體工程學椅上。

    我們瘋狂學習,瘋狂工作,瘋狂想賺錢,以至於學習本身已經不能再帶來更多的快樂——學習等於績點等於面試籌碼。小時候撿著一本十萬個為什麼都能看上幾天,如今再專業再有效的書,都不如別人給你拆來的好,因為後者看上去效率更高,更能消解因為學不進去而帶來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不點開「一個月考過英語六級」,「學會這個技巧,一個月能賺10萬」之類的課程文章時,還意味著如果過得不如自己的「別人」,點開學習而且做到了,我們就虧大了。

    儘管這只是一個縹緲的暗示,卻足以使我們焦慮萬分。

    不過,上了那麼多的課程,其實和大學裡玩手機錯過的那些沒差多遠。眼袋仍舊掛在臉上,拖延症怎麼樣也沒治好,放棄夢想也許生活才能理想。

    在這種情況下,付費的知識是最後一道保障,它能夠極大限度地減輕「沒有走在成功的路上」的焦慮。

    只是在我們咀嚼著別人消化過的渣滓,為了碎片化學習而沾沾自喜時,偶爾也應該產生一點危機感的吧。

    課都是好課,就看你是如何去看待的了。有些人能從中窺見知識付費的套路,有些人能從中受到啟發從此走向人生巔峰,只要不是抱著買到等於學到的心態去付費,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推遲皺紋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