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生無名
-
2 # 宇宙無敵奧特曼思密達
清朝的火器是跟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國家幹,明朝的火器是跟周邊土著倭寇和不遠萬里乘船殖民我沿海的西方帝國幹,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
3 # 963321
明朝到清朝火器進步小。同期西方火器進步大,所以反差出清朝火器落後!西方近代歷史,你爭我奪,打的熱鬧,拼命改進武器!同期清朝東中部地區大體穩定!西方搞打出去建海上霸權、建殖民地,清朝滿足於周圍諸國朝聖制,開拓與保守對發展武器的態度當然不同!西方有近代科技+近代冶金工業做支撐,使武器改進可上質的臺階!而從明到清,武器大多是作坊式生產,難有質的飛躍!直至洋務運動,清朝才大量引進西方科技、技術!現在英國已無開拓海外新領地之心,海軍僅餘6艘驅逐艦、十幾艘護衛艦,目標是軍事投入的動力!
-
4 # 王的盛宴百年孤獨
呵呵!滿清韃子的對外戰爭都還用著大明朝的火炮,滿清除了賠銀子就是送銀子!我真心的沒看出滿清哪裡好哪裡發達,只有那些數典忘祖的才會歌頌漢人的黑暗時代!
-
5 # 夢的精彩
謝謝邀請,清朝的火器不如明朝的原因,是當時的火器還處於初級階段,其安全係數很差,經常沒有打傷到敵人,反因為出事故打傷自己。發射速度又很慢,遠不如弓箭那麼成熟。此時的漢民族由於又受到落後民族統治,已趨向保守,丟失了原有的銳意進取的精神,對新鮮事物已沒有興趣,已不喜歡針對火器的缺點進行改進,而是棄而不用。對後來外國傳來的先進火器,反認為妖物。導致中華民族全面落後於世界,以後被動挨打就不奇怪了。
-
6 # suduri
誰告訴你清朝火器不如明朝的?你也別問了,花點兒錢去軍博看看,就啥都明白了。明朝軍隊大量用火門槍,清軍幾乎全用火繩槍,明軍的火炮多是炮管裡填滿泥土碎石,封門子露在外面的14世紀水準的小炮,清軍則全用歐洲式樣的射獨丸鐵彈的加農炮,或射爆炸彈的臼炮。有的明粉會說,明朝仿製鳥銃,佛郎機,紅衣炮,可清朝洋務運動不一樣仿製了好多西方近代槍炮嗎?抗戰時的名槍漢陽造不就是清末仿製的德國委員會步槍嗎?明粉又會說,清朝怎麼好意思和二三百年前的明朝比?可問題是,是你們自己非要比,說的清朝火器還比不上明的,也沒提有代差這碴啊?明朝火器真厲害,薩爾滸之戰,松山之戰就該是大捷,而不是慘敗。如果手裡攥的不是燒火棍子都不如的垃圾火器,明軍會被清軍打得連野戰的勇氣都沒有?明亡了快四百年了,天朝上國,老子宇宙第一的迷夢該醒了?
創建於2017.5.27
編輯
-
7 # 焦糖綠
這是網上明粉史盲瞎說的,根本就沒這回事,清朝火器最多算髮展緩慢,但絕不存在比明朝更差,清初火器就已經達到明末水平了。
-
8 # 道之塵
漢人想在騎射中奪滿人的政權很難,但是要改成火器為主要武器的話,那麼漢人就容易奪權了,滿人是為了保持在騎射中的優勢地位才限制火器的發展,但千算萬算限制了漢人的火器發展算不到外國的發展
-
9 # e_listen141814398
背信棄義害死人!馬士英的花辣子饃:才能使沒有船的清兵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如此輕鬆的過江,對手卻是世界上強海軍強國。你說是世界歷史上的笑柄真是血淚史啊!
-
10 # 前沿5
現在我們傳統文化的最大阻礙是以滿遺為代表的一大批仇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他們希望華人民始終愚昧,處處宣傳奴才思想,嚴重背離歷史的奴才辮子戲橫行,龍珠傳奇把民族英雄李定國描述成一個滿清太監,和當年日本人一樣可恨。可是反應正能量和傳統華夏文化的李時珍,大槐樹,王陽明,蘇東坡,大明另變錄缺禁播,值得反思,請廣大有識之士自覺抵制辮子戲,並且宣傳出去,防止滿清毒瘤重新抬頭,避免華夏文明被滿遺再一次閹割
-
11 # 日月乾坤一袖中
日本當時有人口1800多萬,常備軍40萬,且是經歷過戰爭消耗留下來的精銳,裝備的火繩槍比明軍的火銃強太多了。但是呢,明軍人口有一個億,明軍大炮威力巨大,攻城掠地的利器,明軍依靠火器才得以以少勝多,打敗日軍的。努爾哈赤也是死於明軍火炮,挨跑而死。他死的當年,發生了王恭廠大爆炸,炸死了帝國優秀的火器人才,火藥庫也因此完蛋。
天啟六年(1626 年)5月30日上午9時左右,京城天色皎潔,忽有聲如吼,從城東北方漸至城西南角,同時有一特大火球在空中滾動。巨響聲中,天空絲狀、潮狀的無色亂雲橫飛,有大而黑的蘑菇、靈芝狀雲像柱子那樣直豎於城西南角。剎那間天昏地暗,塵土、火光飛集,天崩地陷,萬室平沉。東自阜成門,北到刑部街,長1500—2000米,寬6500米範圍內木材、石塊、人體、禽屍像雨點那樣從天空中降下。數萬間屋、2萬多人都被炸成粉狀,瓦礫騰空而下,衣物遠飛至昌平,死者皆裸體。正在紫禁城內施工的匠師們,從高大腳手架上被震了下來,2000人跌成“肉袋”。為皇帝出宮準備的儀仗隊中的大象,因受驚從象房中奔逃而出,滿街亂竄,踐踏百姓,死者無數。御史何遷樞、潘雲翼在乾清宮被震死,住在城西南的何家、潘家全被埋在土中。由於皇宮處在爆炸區邊緣,使明熹宗朱由校倖免於難。據《天變邸抄》記載,大爆炸猛發之時,天啟帝正在乾清宮用早膳,突然大殿震動,皇帝朱慈炅在宮中被砸死爆炸所在地的王恭廠位於大約今西城區新文化街以南、象來街以北、鬧市口南街以東、民族宮南街以西的永寧衚衕與光彩衚衕一帶。當時為工部製造、儲存火藥的倉庫就在王恭廠。
那裡日產火藥約2噸,常貯備量約1000噸。根據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好民的研究,這次爆炸的破壞半徑大約為580米,面積達2.25平方公里。
除了中心災區之外,其他地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巨響傳遍了整個北京城,南自河西務,東自通州,北自密雲、昌平,都受到影響。
這場巨災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僅中心災區,粉身碎骨的,就“人以萬計”。死者有姓名的幾千人,姓名不詳者又不知有幾千人在皇宮的工匠,因是震而墜下者約有二千人。還有一間學堂的學生,“粵西會館路口,有蒙師開學童子三十二人,一響之後,師徒俱無蹤跡。
可以說王恭廠大爆炸摧毀了明朝依賴的核心力量,明王朝再也難以重建摧枯拉朽的火器軍隊了。
請問一下,洋務運動前清政府為啥不重視火藥? 怕其他民族利用火藥打敗他
-
12 # 歷史常青樹CBD
這是乾隆時期英國使團畫家畫的清軍火槍手,清軍也裝備了不少火槍,只是不重視發展、更新,直到歐洲普遍使用燧發槍和火炮作戰時清軍還處於火繩槍與冷兵器結合的時代,比歐洲落後了200年。。
-
13 # 正義化身——霍去病
八旗渣渣趁亂撿個天下,在背後殺了很多手無寸鐵的百姓,以為自己很強大,所以把弱智當強大,嚴重拉低了華人的智商,嚴重壓制了社會發展
-
14 # 自遊人生
客觀地說,所謂滿洲首重騎射的文藝說法,應該是:“漢兒所畏大清者,清弓也。”
當你有一種武器,在射程,射速,破甲力上,都強於明軍最厲害的魯密銃,那麼還有什麼必要再往下看呢?
-
15 # 柳育龍
明代的軍事技術、裝備和作戰方法有較顯著的變化,軍事理論研究有較大的發展。洪武年間,各地衛所駐軍已有百分之十裝備火銃。永樂前期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明中期戚繼光編練的水、步、騎、車、輜重等營,使用炮等火器計程車兵已佔編制總數的一半左右,車營平均每十二名士兵裝備一門火炮,騎兵裝配六十門虎蹲炮。明後期由於倭寇侵擾,北邊警繁,歐洲殖民者的尋釁,促使一些學者提出經武練兵和充實邊防海防的許多新觀點、新措施。
中晚明的軍事科技也有所進步,各種新式火器大量湧現。西方的佛郎機火炮、紅衣大炮都迅速在中國製造和使用。
各具特色的軍事著作紛紛問世,主要有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嚴城守的海防戰略理論和繪測沿海地圖、海防圖的《籌海圖編》:以練兵、教戰、用器、佈陣見長的名著《紀效新書》、《練兵紀實》、《陣記》:精於火藥、火器研究的《兵錄》:茅元儀輯的大型軍事類書《武備志》,彙集了歷代軍事理論、戰略戰術、軍用物資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實際上是一部資料豐富的軍事學史。此外還有傳播西方火器製造和使用技術的《神器譜》、《西法神機》、《火攻挈要》等。
明朝時期,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出現平民化與世俗化趨勢,文學藝術空前繁榮。宋明理學也在明朝達到完善。 文學方面,比較有特色的,表現在詩文、小說、戲曲三方面。
明朝調動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從多方面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包括類書、政書、叢書、文集、總集、字典、詞典、書目等等。其中尤以類書和叢書為最,其規模宏大、編制精密,不僅在中國屬於空前,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
明朝時期對古代科學技術的大力總結主要是由私家學者來完成的,這又一次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封建王朝重人文輕科技的缺陷。
明代地理學著作與史學近似,前期多官修,後期多私修,這與明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強弱以及王學的興起有一定的關聯。方誌的纂修在明後期也成為一種風尚。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明代繼續發展,農學、醫藥學、金屬冶煉等方面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明後期著名的史學家有鄭曉、高岱、王世貞、李贄、焦汯、嚴衍、談遷、黃宗羲、顧炎武等人。他們把史籍分為國史、野史和家乘三類,比較全面地概括了這一時期中國史學發展面貌,有助於對史料更客觀地進行對比研究和探索。
明朝末期耶穌會士競相來華,給明清之際的中國帶來了西方文化。與西學注入中國文化系統的同時,中國文化也經西方傳教士的宣傳介紹,在歐洲流播開來。在西方文化的傳入和影響下,中國文化開始了新的征途。
1521年,四川嘉州(今樂山)鑿成深達數百米的石油豎井。
1596年,《唐縣誌》記載以火爆法的採礦技術。
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藥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昇華、重結晶、沉澱、燒灼等技術。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天工開物》中記載了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許多成就,如冶煉生鐵和熟鐵(低碳鋼)的連續生產工藝,退火、正火、淬火、化學熱處理等鋼鐵熱處理工藝和固體滲碳工藝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7中記載了煉焦炭的方法:"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曰礁。"歐洲到1771年才開始煉焦。
-
16 # 火器工坊
這個問題有bug,首先清朝的火器就是繼承了大明的火器技術,不過是放棄了那些有中國特色的花樣,其實大清非常倚重火炮,因為他們就是靠這門技術贏得了中國的天下。相比來說,大清的火炮製作比大明的監工和工序都要嚴格,當然,只是制度上如此,在雍正之前,火炮的製作還是挺靠譜的,而且也推出了很多新的武器,比如抬槍,比如類似迫擊炮的威遠大將軍炮,另外就是18磅步兵炮得以推廣,而且炮車在設計上也比明朝的更為優越,火槍的種類和規格也確定了下來,槍炮在軍隊的裝備率也是十分的高,這就是為啥天地會白蓮教紅花會起義很快就會被打敗。雍正時期為了方便作戰,甚至出現了十節炮這種拼裝武器,佛郎機以子母炮的形式繼續活躍在中國。但是呢,從乾隆開始,為了減少軍隊開支,火藥開始由士兵自行準備,這就大大降低了火藥的燃燒效率,而且硫磺和kno3的提取技術十分落後與同時期歐洲相比。再加上數學物理的滯留,火炮技術開始退化,再有吏治腐敗,工匠怠工,鑄炮工藝越來越不合格,這就是為啥鴉片戰爭中,我們的火炮打不過人家。(多取自中國火器史和中國軍事歷史博物館)
-
17 # saman0
2.威脅,清朝主體是八旗,武力威懾是騎射,如果大力發展火器,這是對其根基的威脅。
3.周邊已無大國威脅。而且佔領的土地在清朝看來是奴役的土地,並不是其根基之地,東北之地才是他們的國土。
-
18 # 圕小李
首先漢文化的教育目標就不是創新,但明朝晚期內憂外患筆筆皆是,軍備發展迫在眉節才在武器上快速發展。萬曆年間我們引進了歐洲的佛郎機並加以改進,若不是流寇外敵託垮了政權還真不知道會怎麼樣。清中期的太平盛世讓我們沉浸富足的享樂,更是落後於西方。
-
19 # 聖人的童心
明初神機營應該是世界第一個火槍部隊,鄭和下西洋船的噸位和船上放的火炮及數量驚人,還有就是明末萬曆北韓對日戰爭打了7年,日本裝備改進的火神槍部隊算是世界最強的,使用也很轉,應該對明壓倒性的優勢,但是明火炮多,機動性強,並且不斷改進學習國外經驗。明末時期是世界科技革命初發時期,科技突飛猛進,這跟傳教士學習中國傳統科技也有一定關係,如天工開物等世界鉅著傳到西方,西方縮短了與中國差距,特別是中國傳統工業。至19世紀工業革命還幾百年,由於滿清剃髮易服,文字獄,等亡天下動作,打斷文明程序,隨後中國沒有發生西方的科學和工業革命,西方科技在日新月異後的百年時間發生鉅變,即使如此,日本在甲午戰爭後利用清朝賠款迅速跟上世界節奏,而中國世界地位一落千丈,清政府繼續愚民,人民萎靡,全民鴉片吸食。社會文盲叢生,更別說傳播科學了。後來送出去的留學生成績斐然,再次說明華人不蠢。清後期財政收入是康乾近10倍,這些錢都去了那,應該大多投入軍費和養八旗。但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民生,教育投入了多少呢,應該微不足道,這樣政府合格嗎
-
20 # 歷史大學堂
燧發槍,顧名思義,是利用燧石摩擦為作發火裝置,是火槍發展的3.0版。它的出現,簡化了發射步驟,快捷實用,安全方便。燧發槍在西方炙手可熱,在東方卻默默無闖。其實在明末就已經出現了燧發槍,沒有及時推廣和普及,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兵器專家畢懋康出版了《軍器圖說》,書中圖文並茂地記載了一種名為“自生火銃”。這是一種撞擊式燧發槍,扣動扳機,龍頭下壓,彈簧的蓄能作用,促使燧石在火門上摩擦生火,完成火銃射擊。
圖1 火門槍是最早的金屬管形火槍
圖2 歐洲火門槍
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代表著火槍發展的不同階段。
火門槍是火槍發展的初級階段,槍手射擊時,一手端槍,另一手用燒紅的鐵條引燃藥室,在大風和雨天,引燃火藥困難重重,貽誤了寶貴的戰機。由於操作複雜,造成火門槍的射速慢,精度差,槽點滿滿,差評不斷。
火繩槍是透過浸透了硝酸鉀或其他鹽類溶液的火繩,以每小時80毫米-120 毫米燃速,為火槍持續提供火源,熟練的射手每分鐘能射擊2至3槍,不過遇到突發情況,槍手需要引燃火繩,無法迅速投入戰鬥,同時,黑夜中引燃的火繩也暴露了槍手的位置。
相較前者,燧發槍的優勢明顯。它的發火裝置依靠機械撞擊生火,無需外來火源的幫助,不受天氣因素干擾。槍手能夠快速投入戰鬥,專心射擊,提高了精度,射速也優於前者,是火槍發展史中的一項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3 火繩槍槍機
圖4 火繩槍手
1547年,法華人馬漢發明了燧發槍。畢懋康自主創新的成果,雖然比馬漢晚了近百年,但是歐洲軍隊在17世紀中葉才普遍裝備燧發槍,明朝的火器設計和加工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雄厚的火器製造基礎,豐富的火器使用經驗,促使明朝具有裝備燧發槍的後發優勢。
事實遠非小夥伴們想象得那麼簡單。作為燧發槍的發明人畢懋康,官至山東巡鹽御史,遭到魏忠賢等人的排擠。御史王際逵受到閹黨指使,彈劾畢懋康,他被罷官為民。崇禎初年(公元1628年),畢懋康復起,任兵部右侍郎。晚年的畢懋康身為南京戶部右侍郎,因不願與宦官同流合汙,請辭返鄉。他的宦海沉浮,導致燧發槍的推廣,失去了重要的推手。
17世紀中葉,西方強國在世界各地開闢殖民地,中國同樣經歷著歷史變革。與西方熱兵器吊打冷兵器不同,中國卻是特例。明朝的土地上,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起義,外有後金在遼東攻城掠地,朝廷四處滅火,疲於應付,無暇集中力量製造燧發槍。
圖5 魏忠賢(1568年-1627年)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校煤山自縊身亡。後金、大順軍、殘明等多股勢力,相互交織,你爭我奪。各方關心的是擴大地盤,爭取利益,對於燧發槍的價值和意義,熟視無睹。沒有推廣物件的燧發槍,處境艱難。
故宮收藏著一把“康熙自來火二號槍”,是康熙御用獵槍,槍長1355毫米,管長903毫米,口徑11毫米。這把槍的特殊之處在於和發射前,先用鑰匙上足輪弦,射擊時扣動扳機,輪機飛速轉動,與火石摩擦生火,引燃火藥。這就是典型的轉輪式燧發槍。
御用燧發獵槍的出現,表明滿清統治者對火器矛盾的心態。後金建立之初,依靠騎兵和內應,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然而遼東在袁崇煥的經營下,採取“憑堅城、用大炮”的策略,後金的鐵蹄敵不過凌厲的炮火,在寧遠城下遭遇重大挫折。後金對此不得不在戰俘中篩選操作火炮計程車兵和製造火炮的技工,為定鼎天下取得了重要的火力支援。
圖6 燧發手槍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馬背上取得了統治權。作為上層階級,清朝認識到火器的威力和重要性。一方面在軍隊中保留一定比例的火器,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另一方面採取鴕鳥政策,維持裝備現狀,不再研發、更新、發展火器,盲目樂觀,固步自封。鴉片戰爭爆發後,清軍的火器裝備水平保持在17世紀時的水平,而西方列強普遍裝備了燧發槍和線膛炮。用停滯的眼光看待發展的火器,清朝統治者在思想上已經落後於時代。
燧發槍遭遇的尷尬現實不止於此。 “滿洲舊習,以弓馬為要務,所作向皆自制。”清朝崇尚馬背文化,練習馬術和射箭是當時勇武的象徵,火器不過是奇技淫巧。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一種“連珠銃”的火器,能連發28發彈丸,作用類似於現在的機關槍。這樣的創新性火器,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發明人戴梓的才華,遭到南懷仁的嫉妒,誣陷戴梓“私通東洋”,將他流放瀋陽。燧發槍同樣作為火器,得不到統治階級的認可,是時代的悲劇。
後金建立清朝,人口基數較小。清朝統治者擔心漢人一旦研發製造了火器,就能抵消八旗騎兵的優勢,影響執政根基,為此,康熙皇帝還曾下令創辦了專門剋制火器的虎衣騰牌兵,同時,在民間嚴格管制火器,導致火器發展停滯不前。就連印有燧發槍設計的《軍器圖說》也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遭到禁燬,直到道光年間才解禁再版。
圖7 康熙帝戎裝像(中坐者)
傳統的儒家思想一向重文輕理。儘管四大發明早已問世,並未得到文化精英的重視。文化精英對傳統文化思想僵化,墨守成規,對外來文化信心不足,不能以開放的態度接受新生事物。相反,西方知識分子對此卻進行了大量基礎性研究,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就連鄰國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走上了科技強國的快車道。明末,徐光啟、李之藻等人與西方傳教士進行了良性溝通,獲得了佛郎機、紅夷大炮等先進火器。到了清朝,朝廷規定傳教士只能在首都附近傳教,限制了西方先進科技在中國的傳播。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無疑增加了燧發槍從設計圖紙到生產裝備的難度。
畢懋康自主研發的燧發槍,針對傳統火槍的痛點,結構簡單,設計合理,與西方的火槍處於同一水平。然而,無人推廣、時代劇變、觀念落伍、思想衝突、官方壓制、文化差異等因素,造成了燧發槍命途多舛,生不逢時。事實證明,先進的事物,同樣需要進步的觀念去衡量和判斷,否則燧發槍的悲劇仍將重演。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軍器圖說》《軍器圖說》《清史》
回覆列表
啥物件要想進步必然要廣用眾識!有利有比進化快!百十萬人看上億人,那物件能廣用嗎?唯仁勤自束以延壽!清中後期的穩定對武器的要求也不高!大明不同邊釁不斷,槍幾乎沒怎麼熄火,自然就用廣而進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