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近些年來,關於宋朝的電視劇層出不窮,或許有些朋友們已經注意到了,在一些嚴謹的宋朝電視劇中,官員上朝都要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一白圈。

    這究竟是什麼東西,為何會每個上朝的官員都必須要套上呢?

    這個白圈的名字很簡單,叫做“方心曲領”,其實早在西漢時期,這東西就出現了。當時的漢服非常複雜,官員上朝的服裝更甚。裡面的衣服很多,就會導致整個人看起來鼓鼓的,非常影響美觀。

    於是官員們稟明皇帝后,紛紛在自己的衣服上加上了一個白圈,併為其取名為“曲領”。到了唐朝時期,官員們對“曲領”做出了改變,他們將領口豎起,讓曲領變得更符合唐朝的審美觀。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官員們的審美觀再次受到了改變,他們將曲領改造成上圓下方,是為“方心曲領”。古人崇尚的是天圓地方,上半部分的圓代表著的是天,下半部方形設計則是代表地。

    不過,曲領的改變還不止如此,宋朝皇帝強制所有上朝的官員都必須要佩戴“方心曲領”,就連皇帝也不例外。這樣做的原因有2點。

    1、防止叛亂。我們都知道,五代十國時期,將領擁兵自重起兵叛亂是常有的事,就連趙匡胤也是黃袍加身才當了皇帝。深知危害的他,於是便參與設計了“方心曲領”,上面代表著天,下面則是代表趙宋皇權。藉此讓臣子恪守禮教,不要生出起兵謀反的心。

    2、威嚴,因為宋朝官員的衣物十分樸素,很難讓人有威嚴的感覺,有了這個“方心曲領”,便能讓官員瞬間變得很威嚴。根據史書記載,“方心曲領”一直被沿用到了明朝末年,滿族人入關後,施行剃髮易服的政策,“方心曲領”這才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方心曲領有股子領帶的感覺啊?我想,要不是滿清入關,繼續發展下去,沒準就真沒領帶領結什麼事了。正式場合,那都得穿戴咱們這方心曲領才行,不過款式肯定不能是這麼老土了,應該改改,革新一下。

  • 2 # 澹奕

    方心曲領,是宋朝官吏朝服上用白羅製成的一種飾件,上圓下方類似於瓔珞,遵循唐朝制度,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傳統宇宙觀念。

    最遲從漢代開始,官吏們為了使朝服更加熨帖,在外服上加了一個圓形的護領,稱作“曲領”。

    漢代的《釋名·釋衣服》:曲領在內,所以禁中衣領上橫壅頸,其狀曲也。意思就是說,方心曲領的意義就在於避免內衣衣領撐起來,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朝,直到清朝剃髮易服,才逐漸消失。

    宋朝的方心曲領分成上下兩部分,上為曲領,意思為陽,貼合人體脖頸;下為方形,意思為陰,上圓下方,天圓地方;同時,二為偶數象徵生生不息。

    同時,方心曲領上面的圓形代表天命,下面的方形代表皇權,方心曲領的設計與古代漢服設立嚴格遵循自然、天人合一的觀念完全一致,並非宋朝才有的。

  • 3 # 與書居

    在有關宋代的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宋代官員上朝時,脖子上套著一個白圈的畫面。這不是普通的白圈,它的名字叫方心曲領,是宋代官員朝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說起這個“曲領”,它的歷史可悠久了,早在漢朝時期,它就做為官服的一種領式出現。不過那時候的曲領並不穿在外面。到了唐朝,曲領才戴在外面。唐朝的文獻也第一次提到“方心曲領”這個詞。

    可惜的是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有關方心曲領的製作樣式和實物消失了很多。等到宋朝建立時,宋人已經找不到可供仿造的方心曲領模板了。於是,宋人依據文獻記載和自己的理解,將方心曲領設計成了上圓下方,再用白羅做成半環形“項圈”。從此,方心曲領就成了宋朝朝服的標配,是官員上朝必須佩戴的飾物。

    這種象徵著“天圓地方”的朝服設計,深得後來統治者的喜歡。就這樣,方心曲領被納入禮服系統傳承下來,並沿用到明末,甚至傳播到日本、南韓。可見其影響力之大!直到今天,南韓的民族服飾上仍然有方心曲領的影子。

  • 4 # 歷史春秋網

    這是宋朝官員服裝上的規定,不但官員,就是皇帝也要套一個“白圈”。正如現在正規場合,穿西裝必須打領帶一樣。打下領帶符合禮儀要求,不要就不符合。

    不過,宋代官員上朝時脖子上套的這個白圈,並不只是禮儀上的要求。而已經形成約定俗成的服裝樣式。這個白圈有個名字,叫“方心曲領”,其實早在西漢時期,這個東西就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記載“方心曲領”來自於《新唐書·輿服志》,到了宋代,趙匡胤用“黃袍加身”這種方式取了北周的江山,十分注重臣子對皇帝的效忠與否,於是規定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必須穿這種“方心曲領”的服裝款式。古代講“天圓地方”,上面的圓,就代表上天,下面的方,就代表大地。穿上這種衣服,就代表你認同趙家的江山,不是叛亂分子。不穿,那就有叛逆嫌疑。時間長了,這種服裝得到了人們的認同。普通人想取得功名,這種服裝便是功名的外在表示。在人們眼裡大氣威嚴起來。

    其實各個朝代的審美眼光是不同的。在宋代,戴著這種方心曲領,給人一種莊嚴肅目的感覺,就象現在戴著領帶,給人一種莊重感覺一樣。開始穿戴有講究,後來穿戴,便成為了約定俗成的禮儀。這種習慣流傳了幾百年,到了明朝末期清人入關才被迫剃髮易服。如果不是滿人入關,沒準現在我們還穿戴著方心曲領,沒西裝領帶什麼事了。

  • 5 # 破乞

    1.白圈本名叫做“方心曲領”,盛行於漢唐時期。那時的曲領其實就是一個圓形的內裡硬襯,穿戴在朝服裡面,可以讓朝服變得更平整熨貼,外觀上看起來更加整潔利落,簡單的來說就是個壓內衣領子的東西。

    2.宋人在模仿過程中的失誤。宋朝人本想著在改良朝服時玩一把復古潮流,結果沒想到知識儲備不足,連蒙帶猜地設計出了個上圓下方、怪模怪樣的東西,不僅失去了原本的作用,還被後人吐槽為狗項圈。

    3.新的方心曲領也有其自己的含義。譬如上圓下方的造型,實際上體現的是古人“天圓地方”的天文思想。另外,將天地掛在臣子的脖子上,也是為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告誡臣子不要冒險犯上作亂,因為上圓為天命,下方為皇權,人處天命皇權之中,還應老實本分為好。

  • 6 # 未濟

    這個白圈不是誰都能戴的,《隋書·禮 儀志七》中記載這種圓領:“七品以上有內單者則服之,從省服及八品以下皆無”,意思就是說要七品以上的官員才能有。一般的地方官是沒有的。這個白色的"項圈"叫方心曲領,並非宋朝的首創,早在隋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這種白"項圈"開始普及,併成為官員服裝的標配,一直在兩宋的官員服裝中推行。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明朝中期,直到萬曆年間才逐步廢除。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領口的圓所代表的便是天是天命,而下面的方型代表的則是地相對應的是皇權。宋朝官員們帶上這個白圈的時候就相當於要受到天子的統治為天子服務。

    這種圈方心曲領,通常是粗布材質,很挺括、有質感、有強度、比重也高,戴在脖子上可以有效壓衣領,防止哪部分有凸起不平,影響美觀。方心曲領的末端是敞開的,並且尾部有兩根繩子,在穿好朝服後戴在脖子上把兩端的繩子繫好,鬆緊恰到好處,不能亂動。一彎腰繩子方領就會勒脖子,非常難受。意思就是,要中規中矩,不能胡來。一旦越軌,脖子上的套就會越來越緊,讓你喘不過氣。

    對於皇帝來說,僅僅是用來辨認王公大臣所用的。因為官員服裝發展到了宋朝時期,太過於繁雜了。而且人又多,皇帝根本記不住,所有才有了這個代表著特殊身份的圓領出現。官階不同,官員的"項圈"也有細微區別,皇上據此可以輕鬆識別官員,省去很多不必要麻煩。

    宋朝的這一創意還傳到了南韓和日本,因為當時北韓和日本正虛心向中國學習,把宋朝的先進經驗帶到了本國。因此在有的南韓宮廷劇中,也會看到他們的官員脖子上也戴著這樣一個"項圈"。

    這個白圈既能方便皇帝認出官員身份,又讓服飾更美觀。最關鍵的是還有教育官員讓他們謹慎忠君,一舉多得。

  • 7 # 劉一千五

    宋朝的官服,是中國古代歷朝服飾上的奇葩。之所以這樣說,他們把"天圓地方"觀念生生地塞進去吧。表現在衣服上則是官吏服飾上的"曲領方心"。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白圈白方形,這是合二為一的。

    歷史最早提到曲領的是漢代,說起漢朝時代。因為著衣服就要有帽子,而帽子在過去就是冠。有衣冠才叫士,是士必然講王法,所以,衣冠又與文明掛鉤,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有個歷史典故,叫衣冠南渡,文明中心向南移。否則,不合禮儀。

    劉熙在《釋名》中對"曲領"的奇特作用進行了提高,有如護頸套。這種領子在民國時代的旗袍領子上找得著風華的影子。當然衣領一旦確定,為方便與尊重,端莊與適用,尊嚴與文明而言,必定是右衽,左衽是隸僕衣服——這又有華夷之別,內外高下之分了,暫時不說。

    在頸下部分就是領子。又有"提綱縶領"之說。平時講"領袖",就是衣服的關鍵部位的領口和袖子。說誰是"革命領袖"就是這樣描述的。領之上是頭,下面是胸。領子保護的是頸,頸把頭胸聯成一體,當然就非比尋常了。革命時,領袖不抓住關鍵部位 ,就是非常致命的了。漢代"曲領在內,以中襟領上,橫壅頸其狀曲也。”漢代曲領並不是掛在衣領外面的項圈,而是佩戴系在貼肉之處,在領口以內,遮蓋露出的脖頸。

    曲領的作用一是禦寒,二是遮醜,擋內衣領口外的內衣的領子。這點可以看《三國演義》裡的關羽,人家曹操給他錦袍 ,他把新的穿在裡面,舊的穿在外面。但是,領口卻把這秘密暴露出來了。曹操看後,十分地不爽快。看來,古人在處理領口時,是短板無疑了。這就是高領應聲而出的原因。

    隋朝時期已經出現方心曲領的說法。到了唐代,大家有錢了,穿的肯定比以往的時間更好。"方心曲領"這個名稱便成了裁縫的口頭禪了。此時的“方心曲領”。一個是方心,一個是曲領。

    在宋朝,曲領大概是一個圓領,和漢代的差不多,實際上變化不大,衣服脫下後,是個開放的環,穿上後是個閉合的環。由於宋朝時期的人們生活富裕,講究吃喝玩樂,在服飾上的層次更高。社會經濟帶動文化發展。思想觀念隨之而改變。天方地圓的哲學反應在服裝上,表現為“方心曲領”。

    那麼"方心",又是怎麼回事?

    他們加上去的方心,意味著朝會服裝由右祍改變成另一種服飾,似乎就是後世小孩們穿的罩衣。從後面扣,而不是從前面合攏,宋朝官員著正裝,必是曲領(圓領)方心合而為一。這個圖案似乎就是獨輪車。但絕對不是獨輪車。正面看過去,又象是個一個圓與一個長方形相切構成的拉環。似乎被有人拉著走。這個人叫皇帝,意思就是要聽皇帝的話,皇帝是指路人,穿曲領方心的人就是被指揮的臣民了。曲領方心的目的不單是為了美觀而加的裝飾。方心曲領這一種與眾不同的朝服。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反映了“象法天地”敬重自然的哲學思想,寓意深遠,臣民們要在皇權的引導下前行。佩戴方心曲領就是時時提醒官員們,你們的一切都是朕給的,作為人臣,要敬天畏地,忠君愛民,恪守本分,不要有非分之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上有兩個軟體圖示還掛著過年的喜慶字樣,手機中病毒自帶軟體查不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