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美鄉村中國行
-
2 # 城市之鹿1
心理學上認為人存在兩個角色,一個是自我,一個是超我,自我就是自己本能的角色,為避免人出現無意義感,必須有一個自我角色的存在,這樣我們知道我們是誰,為什麼要做一些事情,但自我有自私的,成份,關注是自己個體的利益,而,超我是一種更高的層次,也就是利他主義,超我的存在是自我找到更深層次的生活一樣,比如歷史上聖賢和偉人,高僧,堅定的信仰者他們的自我很小,但超我很高大,應該除了關注自己的小利益外,還應該關注他人,生活才有趣意義。
-
3 # 大衛松
確實,自我這個主題說小就在眼前,說大就真的無邊無際~如中國古代有人體就是小宇宙之說~從思想從肉體~虛無?更確切地說是題目太大 有點兒無從下口~
-
4 # 戰拖成長學院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通俗地講: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通常對食物的需求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此時人的意識幾乎全被飢餓所佔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只有當人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才能出現更高階、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例如:當一個人極其需要食物時,會不擇手段地搶奪食物。人民在戰亂時,是不會排隊領麵包的。
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級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也就是說,人必須幹稱職的工作,發揮出自己的專長和能力,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當然,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當我們面對著一個充滿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世界,我們總是要從無數種生存可能性之中去尋找自己的生存之路,我們想生存的更有價值,我們想讓生活變的更有意義,或許我們只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加自由,變得更有尊嚴,更有笑談人生的底氣和魄力。
從“世俗意義”來說,認識自我可以讓你看清自己的問題,明白自己的侷限,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短板在哪裡,清楚自己的理想,這樣更好的制定自己的生存策略,從而可以更好的處理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獲得世俗意義上的豐碩果實,這也是認識自我的世俗價值所在。
--
回覆列表
不談自我,才是虛無。人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髮現的經歷與閱歷,人會拼命的發現、瞭解身外之事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人開始關注個人內心世界的主體性,也就是“自我”的萌芽與成熟,逐漸的把“自我”放在人生思考和過日子的中心地帶,時時處處強調個人感受的品質,非常珍惜有限的生命時光。“自我”意識越強烈、明晰,對周圍的複雜、膚淺就越反感,直至選擇對世俗的逃離,歸入到小隱於野、大隱於市的心靜層面。因為有了“自我”,對生活和人生不再迷茫,不會因為清貧而抱怨,也不會因為富裕而無聊,遠遠的、深深地與虛無告別。相反,大多數人卻還在尋求人際熱鬧上找“自我”的存在感,成天喊活著沒意思,靠感官刺激延續心理平衡,努力打拼改變生活水平之後並沒有獲得幸福,對衣食無憂很快就失去了新鮮感,於是“自我”徹底消失了,活在了別人的日子裡,唯獨沒有自己的。說到底,人生的歸途與生活的前景,是要具備不斷髮現、學習、閱讀、思考、寫作的心靈活動與靈魂生活的習慣及能力,在簡約實用的過日子基礎上,讓身體為心靈的喜悅來服務,讓“自我”享有尊貴帝王般的傲氣和自由。沒有真正“自我”意識的人,儘管身體已經進化到人形,但心靈還停留在森林裡沒有直立行走的猿猴層面,數億人類僅有少部分覺醒者,發現了“自我”併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