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實人侃歷史

    節度使是一種官位,和宰相將軍類似,是設立的一種地方軍政長官,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可以說是全權代表了這個地區,可以自行支配排程,所以被稱為節度使。用現在的話來說就相當於軍區書記和司令。而之所以設定節度使,也是當時的條件下催化的。唐朝初期土地是按均田制,以人口來分配的。當分得耕地可以自行支配,但土地會有規定的使用年限。

    到了唐朝中期,均田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到後面分出去的土地根本沒有辦法拿回來,給朝廷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也阻礙了國家的發展。直到最後均田制已經名存實亡,徹底崩潰,才造成唐朝的制度開始改變,才為後面節度使的出現埋下了伏筆。如果一說這種情況屬於國家內部矛盾激化的原因,那麼每一個國家都逃不開外部的侵擾。包括繁榮的唐朝,也曾經長時間的和鄰國發生戰爭,雖然最後唐朝打了勝仗,把自己的江土擴大到前所未有的大。

    可惜的是外強中乾,國家內部的生產力卻落了一大截兒,也就意味著,唐朝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成長起來。另外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統治的期間,各自為了擴張自己的實力導致大開殺戒,只要和自己不是一心的全部都被處死,一心只想著勾心鬥角,根本沒有時間去管國家應該怎麼發展,冷落了國內的生產。不止如此還讓均田制在這個時候徹底失去了它的功能。

    即便當時政府為了安穩給逃難戶安置了新居,一時緩解了危機,但這治標不治本,根本的問題其實還沒有解決。所以那個時候看上去繁榮的唐朝,其實已經有了衰落的痕跡。所以再後來唐玄宗上位以後,決定大肆改革,把府兵制改成募兵制開始徵兵,同時還設立了節度使,擴充兵力良田,養精蓄銳。所以說為了軍事需要和國家發展考慮,兵權人事權財政權盡在掌握的節度使制度,也就在這種歷史環境下誕生了。

  • 2 # 歷史百科芝士

    眾所周知,唐朝由盛轉衰,至於之後的滅亡,很大的一個關係就是唐朝的藩鎮勢力越來越大,藩鎮的最高領導者節度使,掌管著一方軍政大權,並且沒有監督,最終導致這些節度使們擁兵自重,有了能夠和朝廷相抗衡的力量,慢慢地弱化了朝廷的影響力,最終顛覆了大唐的政權。

    節度使這麼一個不好的東西,當朝當初為什麼還要設立它呢,這不是自掘墳墓嗎?其實唐朝之所以設立節度使這個職位,並不是因為唐玄宗的一時鬧熱,還有李林甫等人的誤國餿主意使然,而是當時的國家形式所致,必須要設立這樣一個職位,來維護大唐王朝的統治。

    我們知道,唐朝是接了隋朝的接力棒,唐朝和之前的幾個朝代一樣,都是依附關隴集團建立的軍國體制,這種體制的一個特點就是要不斷的對外擴張,讓國家的軍政機器不停的運轉才行。所以在唐朝統一天下不久,就開始了對外戰爭。李世民依靠著手下的精兵強將,都沒有來得及像漢朝那樣,修養個幾十年,就迫不及待的投入到了對外戰爭中去了。唐朝在之後的百餘年的時間裡,可以說是四面同時開戰,多戰線同時進行。

    在唐朝的對外戰爭中,先後和突厥、薛延陀、吐蕃、吐谷渾、回紇、鐵勒、大食、突騎施、契丹、奚、高句麗、百濟、日本、南詔等一個個此興彼伏的對手交鋒,也都先後擺在唐朝的劍下。李世民贏得了“天可汗”的稱號,他的兒子李治更是被稱為“天皇大帝”,成為當時稱霸亞洲的國君。

    帝國的領土不斷的擴充套件,但是國內的生產力卻沒有跟上,在這期間,湖南地區都沒有被開發,被稱為“天荒之地”,而且這個地方要是中個進士,能把當地的地方官高興死,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破天荒”。在這樣生產力不足的情況下,就需要邊疆地區有比較強大的動員力,才能和當地的胡人相抗衡。可是後來因為武則天為了奪取政權,殺了很多的良將,使得當時軍中無人,再加上唐初建立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在這個時候開始崩潰,這讓邊疆的情況很不樂觀,土地兼併嚴重。

    而且突厥復國,吐蕃也幾次打敗當時的唐軍,契丹在營州起兵,大片牧馬的地方丟失,讓唐軍中的戰馬儲備量下降,軍隊的戰鬥力大幅度下降。所以李隆基即位之後,迅速的除舊佈新,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在邊疆地區設立節度使,大量的圈養軍馬,囤積良田,擴充軍備,加強對外戰爭。

    在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良將擔任節度使的時候,唐朝軍事力量大幅度提升,將周邊各國輪番吊打,扭轉了武則天時期不利的局面,正是因為這樣,李隆基於是不斷的下放權力,將人事任免、財政稅收的權力,也下放給了這些邊疆節度使。但是,這些節度使並不都是忠臣良將,還有安祿山等不安好心之輩,在透過皇帝給的權力將自己養肥之後,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

    此後叛亂雖然平定下去,可是大唐朝廷的實力大損,無力壓制那些實力強大藩鎮,這些藩鎮就在半獨立的狀態下,一直持續到了大唐滅亡。而藩鎮割據造成的影響,直到宋朝統一之後,才正式結束。

  • 3 # 未濟

    為了戍邊和擴張的需要,放權給地方可以更好地應對敵軍。

    臨時派兵來不及

    唐玄宗以前,唐朝一直是府兵制,每當有大戰,朝廷派兵過去,再設立行軍大總管等職務,打完仗就撤了,因此可以很好地掌控,不會造成兵權過重。但是對於拉鋸戰,這種方式就不好使了。你來了我就撤,你走了我再來,如此往復派兵不現實。所以邊境必須有常備兵馬駐守。

    地方財政養當地的兵

    地方上有兵馬駐紮,這些人的糧食,軍餉都由朝廷運送的話,運輸又是一大問題。尤其是糧食,供應不上就會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地方直接提供補給,於是就直接把財政大權也都交給了節度使。

    提高軍隊戰鬥力

    節度使有人事任免權,只要節度使忠心,不造反,那麼節度使選賢任能,訓練軍隊,辦事高效,可以直接抵禦敵軍,主動出兵征討也方便,不用朝廷千里迢迢派兵。在設定節度使初期,唐朝對周邊戰爭捷報頻傳。到了南宋時期,為了抵禦蒙古,也放權給地方,可見這種制度確實能提高軍隊戰鬥力。

    唐朝對周邊戰爭頻繁

    南面有南詔,西邊有吐蕃,北方有契丹,東北有奚,還有西域地區。這些地方都打仗,唐朝可謂是四處征戰,需要極強的軍隊,還有足夠的糧食軍餉。因為戰爭頻繁,並且不像唐朝初年那樣以戰養戰,收穫很大,在對周邊戰爭中,收益很小,損失很大。唐朝的府兵制度已經無法應對這樣的情況,所以引發了一系列上述的問題。節度使權力越來越大,如同土皇帝一般。

    節度使制度自然是有他的好處,而且好處還不小,皇帝也不是傻子,用這種制度自然有其道理。不過因為節度使權力太大,沒有加以限制,沒有有效的防範措施,全看節度使個人是否忠心,唐朝也終亡於藩鎮。有利便有弊,沒有那麼十全十美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曉慶跳傘力證沒整容,到底哪些事會暴露一個人整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