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大記著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周天子後期已經腐敗無能,他一個諸侯國都控制不了。秦統一可以說順天應人!

    周朝滅了商紂,實行分封制,他把天下分給有功勞的幾個諸侯。建立以周朝為中心的諸侯國。到了後期,周天子腐敗無能,他的力量控制不住任何強的諸侯國。

    周天子名存實亡,那時候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長期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苦。這時候所有人心中想大一統,共享太平。

    秦國國君勵精圖治,利用商鞅變法,強大了秦國。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

    天下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周朝最後一任天下,已經名存實亡,諸侯國一片混亂。這時候就是要有人順天應人,扶大廈之將傾,救黎民於水火。

    周朝後期氣數已盡,周幽王為了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愛美人不愛江山。萬里江山怎麼會還在他的旗下!

  • 2 # 藍色記憶CC

    周天子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到周平王東遷那會開始,周天子其實就已經完全對諸侯國失去了控制。這也就有了後邊的春秋戰國時代的開啟。

    到了戰國時期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出兵滅掉周天子,但是大家最終都沒有這麼做的原因就是還顧忌一些當時的輿論。一旦有一國去滅周天子,肯定會被其他國家以此為藉口去聯合攻擊。因此大家一直都沒有這麼做。

    到了戰國後期秦國獨強,已經不懼怕其他各國聯合。加上週天子又派人去列國遊說,合縱攻秦,所以秦國就直接派兵滅了周。

  • 3 # 風吹雨01

    周天子沒有失德?在韓、趙、魏三家和齊國田氏被周天子正式承認為諸侯的時候,周朝的宗法制就已經崩塌了,既然大夫可以合法取代諸侯,那諸侯取代周天子就順理成章了,所以秦國滅了周朝是合乎道理的,因就是周天子自己埋下的。

  • 4 # 年華不是年糕sman

    好一個周天子沒失德。八百年周為什麼分為西周東周??八百年週五百年戰亂,諸侯割據,生靈塗炭。烽火戲諸侯,算不算失德。成了名義天子,但誰也不擁戴聽侯天子令,這樣的天子要之何用,名存實亡的周朝早就應該下臺了。沒有秦國,也有其他勢力強大者廢除周朝的奴隸制統治。這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歷史規律。凡是不符合社會發展,阻礙程序,造成民不聊生的任何統治者都應該下臺,才能使普天之下重新過上安定祥和的生活。所有歷史上的改朝換代都是造反形成的。就看你這個反造得符不符合社會規律,有沒有利於廣大民眾的利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其理也。

  • 5 # 狼煙一九三一

    大家都在爭正統位置,鮮有從正義和非正義上去分析事物。所謂的正是五路相通向前運動。所謂的義是秉持一種正確的觀點去堅持自己的理念。

    在此之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家們早己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就是商朝是正義的,而夏朝自然是非正義的,否則它也推翻不了夏朝,同理周朝是正義的,而商紂王自然是非正義的,否則周朝的統治也實行不了。按照這個邏輯,自然周朝的正統地位由於不再具有推動社會進步,是一個分裂的社會,徒有虛名,成為阻礙社會前進的絆腳石,即使秦國不去搬掉它,也會有趙國,齊國,楚國去搬掉它。因為它已不再是社會前進的旗幟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明朝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小說開篇中提出來的,也說明了歷史程序中的普遍規律,大凡一個社會發展到最後必然會統合在一起才會大幅度地向前發展。周朝早期是以中央權力強,諸候小而控制力大,到後期周天子連一般的諸候王都不如,控制的地方僅方園五十里,完全失去了號召天下的能力,甚至國君都要有強大的諸候王來扶持。秦代周是如此,漢代秦又何償不是如此?王莽取漢不是一樣依葫蘆畫瓢扶持漢平帝嗎?在以後的三國時魏取漢,晉時晉取魏等等,都是這樣的,難道說後來的朝代取代前朝都是以下反上,大逆不道嗎?同理,美國建國時取代印地安人政權不同樣是大逆不道嗎?美華人佔領日本,代日本為太上皇操縱日本政權,干涉日本內政,不同樣是大逆不道嗎?

    顯然社會在進步,存在就是合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背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價值觀,我們不能帶著花岡巖腦袋去看待古代事物,而是應當依辨證唯物的辦法去看待歷史問題!

  • 6 # 春秋風雲錄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第一次,第二次點燃烽火臺,各諸侯國率兵勤王來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戲弄人,當然各路諸侯就不會再來了。當犬戎真的攻大鎬京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首都失陷,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周平王定都洛陽,東周開始。天下大勢久合必分,久分必合。東周天子已經不能左右各路諸侯,無為也即失德,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最後秦國,因為商鞅變法,強大起來,滅了齊楚燕趙魏韓六國,結束了諸侯混戰,統一了國家,功德無量,何罪之有?

  • 7 # 真正鱷魚不哭

    也算也不算。

    嚴格按正統主義秩序主義來說,秦國先人曾向周王朝稱臣,這份封建義務(你沒看錯,中國的“封建”就在周朝),是永久有效的。

    《史記·儒林列傳》: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 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 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弒而何也?”

    秦朝顛覆周朝,當然屬於犯上作亂。

    但是按照儒家理論,又不是這回事。

    《孟子·梁惠王下》: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也就是說,“弒君”不可,但如果“弒”的物件不能稱為“君”,那就但“弒”無妨了。

    周王是否“不君”呢?

    《荀子·正論》:

    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勢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然而不材不中,內則百姓疾之,外則諸侯叛之,近者境內不一,遙者諸侯不聽,令不行於境內,甚者諸侯侵削之,攻伐之,若是,則雖未亡,吾謂之無天下矣。

    東周王朝的情況不正是“內則百姓疾之,外則諸侯叛之,近者境內不一,遙者諸侯不聽,令不行於境內,甚者諸侯侵削之,攻伐之”嗎?照此推論,說他“無天下”不為過。

    既然周王已經“無天下”了,“弒”了都可以何況滅國?

    所以,是不是大逆不道,要看站在誰的立場上。

  • 8 # 34個代表

    戰國末期的周天子是沒有失德之舉,因為此時的周天子已經沒有德可言。周天子此時的地位還比不上一個小諸侯,滅也就被滅了,根本引不起什麼動盪。秦國滅掉周天子,比滅掉南韓引起的轟動還要小的多,根本與犯上作亂,大逆不道扯不上關係。

    西周時期的周天子還像那麼回事,雖然也有周天昭王南征而不返的糟糕表現,但畢竟除了楚國這個自封的蠻夷之外,其他諸侯多少還是要給周天子一點面子的。不然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也搞不成。當時周朝的制度規定周天子六軍,大諸侯三軍,次之二軍,再次之一軍,再次之附於後。周天子的軍隊相對單個諸侯來說,兵力還是有優勢的,所以周天子還是有一定的號召力。

    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西周鎬京被攻破,周天子在鎬京附近待不下去了,就只能東遷,把原來的地盤留給了護駕有功的秦人。但是因為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把地盤都分給了大小的諸侯,自己還能容身的地方已經不多了,所以到了東周,周天子地盤已經和一箇中小諸侯差不多了。地盤小了,自然人口就少,能夠招的兵就少。

    周天子相比一個諸侯,已經沒有了實力上的優勢,面對一箇中等諸侯鄭國,周平王居然無奈到和鄭國互相交換質子,這就是周鄭交質,這明顯是鄭國對周天子王權的挑釁,但周天子已經無可奈何。到了周桓王時期,周天子和鄭國發生了戰爭。在戰爭中,周桓王被鄭國將領射了一箭,周兵大敗。這幾乎是完全摧毀了周天子最後的威信。從此以後,大的諸侯就已經不拿周天子當回事了。

    周天子越來越只能充當吉祥物的角色,那些強大的諸侯高興了,就拉周天子的名頭來給自己的霸業鋪路,表面上給周天子點面子,如春秋五霸的齊桓公等。不高興了,諸侯根本就不鳥周天子。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列國爭霸等等,周天子已經完全沒有了發言權,周天子已經完全是德不配位,才不配位,被淘汰出歷史舞臺是遲早的事。

    到了戰國末年,秦國滅掉周天子也就是和滅掉一個小諸侯一樣,引不起什麼震動了。西周君赤身投降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周天子所屬的姬姓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國吞併了周天子的王畿之地,滅掉了周朝。不管怎麼說?周朝是當時的“天下共主”,秦國敢於吞併周朝,那麼他當時是用什麼向天下人交代的呢?

    有人可能會說,根本就不用交代,因為秦國的拳頭很大,他只要用這個大拳頭就能解決問題。誰要是敢不服,敢出來說三道四,那麼秦國的大拳頭,就會揍在誰的臉上。

    事實上,當時確實沒有人敢站出來說三道四。當時秦國已經非常強大,他雖然還沒有吞併六國,但是像南韓、趙國、魏國的很多地盤,已經被他收歸囊中。

    而且當時秦國之所以要把周朝給吞併,直接的原因,還在於周郝王想利用周王室的號召力,組織東方的六個諸侯國,共同攻打秦國,給秦國一點教訓。而當時實際上參與周郝王行動的,除了周郝王手下西周公的一些軍隊以外,就只有楚國和燕國。其他人都沒有來參加。

    沒有來參加的原因,也是因為秦國太強大,拳頭太硬,怕打不過。而周郝王因為沒有等到東方六國的軍隊一起到來,因此不敢去打秦國,結果在半途就折回去了。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出,事實上,當時無論是準備出兵去打秦國,還是不準備出兵去打秦國的人,都不敢和秦國對抗。都不敢對抗,對秦國的行為,自然就不敢說三道四了。

    不過雖然如此,中國古代的所有封建王朝,他們想要做出僭越的事情,都是要找到理由的。沒有理由,天下人肯定不服。不服,必然存在隱患,產生危險。

    比如漢朝在推翻秦朝以後,雖然秦朝在當時有一個“暴秦”的說法,不得人心。但是漢朝也要講道理,認為他們有不得不推翻秦朝的理由。比如說,漢高祖劉邦出生就有許多“異相”:他腿上有72顆痦子;他在路上曾經喝醉了酒,揮劍斬白蛇。他躺下來睡覺的時候,別人看見他身上有龍在翻滾。所有這一切都表明,劉邦是一個“真龍天子”。除了這個以外,漢朝還創立了“五德學說”,認為按照“五德學說”,漢朝替代秦朝,就是天道迴圈,是應該的。

    漢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很明顯就是因為,雖然秦始皇採用了暴政,但是畢竟劉邦是秦始皇的臣民。劉邦推翻秦朝的統治,無論如何,有一些“以下犯上”的嫌疑。而且這種“以下犯上”,是不能夠縱容的。因為一旦縱容,也就意味著既然劉邦可以推翻秦朝,那麼別人也可以推翻漢朝。

    後來,王莽在替代漢朝的時候,他就是採用漢朝創立的“五德學說”,來推翻漢朝的。而且他不但採用“五德學說”,同時還把周朝的周禮這一套制度給重新撿起來。他認為漢朝廢掉了周禮是不對的,所以他要改革。

    有人認為王莽是一個穿越的人物。事實上,王莽這樣做,更多的是要讓自己的統治具有正統性。

    由此可見,任何一個帝王,他都必須要找理由。

    顯然,秦朝也應該要找到這樣的理由。那麼秦國當時找的理由是什麼?

    我認為秦國當時找的理由,就是他們雖然滅掉了周天子,但是周天子事實上已經不叫做周天子了,因為周天子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土地了。除了歷次分封以外,從週考王開始,周天子把“王畿之地”封給西周公和東周公後,他就已經把土地給封完了。周天子當時僅僅擁有幾間房而已。

    秦國當時前往攻打的,事實上是西周公的土地,而西周公不過就是一個公爵,是周天子分封出去的一個諸侯國,甚至連“王”都不是。所以秦國攻打西周公,也就是用一個諸侯國,去攻打另外一個諸侯國。這一點,當時整個國際上都是認可的,已經成為了一種國際慣例。至於西周公土地上的那些九鼎,秦國當然是要搬回去的。既然西周公都有資格擁有這些九鼎,那麼他秦國為什麼沒有資格擁有這些九鼎呢?

    而且,秦朝並沒有對周天子痛下殺手,他當時是把周郝王留下來了的。周郝王最終也是老死的,並不是他給殺掉的。至於周郝王的王位為什麼沒有傳下去,那不過是因為周郝王自己沒有傳位而已(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有啥可傳的),與秦國有什麼關係呢?

    應該說,這就是秦國之所以敢於攻打周天子的王畿之地的一個重要藉口。不過,藉口不過是藉口而已,歸根結底還是憑實力說話,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參考資料:《史記》等)

  • 10 # 吳山野士

    《六韜武韜順啟第十六》 :“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為天下?’太公曰:‘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能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能懷天下;恩蓋天下,然後能保天下;權蓋天下,然後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則天運不能移,時變不能遷,此六者備,然後可以為天下政。故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殺天下者,天下賊之。徹天下者,天下通之;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災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

    德者得也,一個天子失去天下還叫沒有失德,還有什麼叫失德呢?在春秋時周天子已經失去了駕馭天下的能力。所佔地盤大概只能相當於諸侯小國。還自私自利騙東騙西運用權謀,更常常失信於各諸侯國。又無恩於各諸侯國,怎讓各諸侯國來聽命於周天子呢?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所佔地盤連諸侯小國都不如了。被滅是遲早的事。春秋以來諸侯經常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行稱霸,壯大自己之實。等到秦滅周,說明周王的旗幟已經連象徵意義都稀薄了。

    秦國如果是把一個正常的周朝給滅了,一定要找藉口。以表示自己討伐的正當性。當藉口都不需要的時候。說明周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天下已經沒有人把周天子當一回事。所以秦國滅周不需要藉口。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秦國已經強大到能夠蓋住天下。

    秦國的強大是建立在商鞅變法取信於民之上的。在當時的諸侯國中秦國是最有道的國家。所以秦能取周天子以代之。就如周滅商一樣。周也本是商朝下面的一族。商朝殺周文王之父,又殺周文王之子。周滅商才叫犯上作亂。所以周滅商後,要給商按上種種罪名,以顯示自己取而代之的正當性。唐滅隋朝時也是這種情況。犯上作亂取而代之的一定會為了表示自己正當性,而給前朝按上種種罪名。犯上作亂成功了便是有道,不成功便是無道。

  • 1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東周末年,周天子確實沒有“失德”。秦國滅亡他也不是因為周天子無“德”,而且由於周天子失去了“勢”。

    對於一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來說,德和勢的關係猶如人的軀幹與四肢,鳥之雙翼魚之鰭。鳥無翼不飛,魚無鰭不遊。只有德行而沒有武力,天子就無法維繫其最高統治者的地位,甚至連起碼的尊嚴都無法保障。

    自平王東遷洛陽以後,周王室與周天子的地位便江河日下,一蟹不如一蟹了。起初,周天子依賴鄭國的支援,維繫著表面上的“天下共主”地位。

    隨後,周天子與鄭莊公的交惡,彈丸小國的鄭國竟敢公然舉兵對抗“王師”討伐,連周桓王都被鄭華人射傷了。從這個時候開始,諸侯各國對王室的離心傾向便日益嚴重了。

    之後,周天子只得轉而依靠春秋五霸之二的齊桓公與晉文公的支援,才得以在霸主打出的“尊王攘夷”的旗號下掙扎圖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霸主們只是想利用周天子來“挾天子以令諸侯”,而非真心擁戴周天子和周王室。

    時光荏苒,白雲蒼狗。當時代由春秋邁入戰國之後,隨著列國間的兼併戰爭愈演愈烈,曾經的“天下共主”周天子逐漸淪為雞脅。

    於是,禮崩樂壞而諸侯不朝,王室衰微而諸侯做大。因此,諸侯們誰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周天子徹底失去了賴以維繫統治的基礎。

    失去了利用價值的周天子的存在,不僅不利於列國的弱肉強食,反而成了套在列國頭上的枷鎖,使得諸侯無法放開手腳肆意行事。

    因此,到了戰國末期,才會出現先有齊愍王欲以兵威脅天子代周而君臨天下,後有秦國發兵攻滅東周之事。

    況且,周王朝的末代天子——周赧王也有些自不量力,竟然會生出糾合諸侯攻打強秦的念頭。可是合山東各國之力,輔以周天子“天下共主”之尊,卻連秦國的大門也沒有摸著便落了個倉惶敗退的結果。

    由於秦國記恨周赧王號召列國伐秦,因此便乾脆派兵攻滅了東周,迫使末代天子周赧王投降。至此,號稱擁有八百年國祚的周王朝就滅亡了……

  • 12 # 寄暇學宮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可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苦果都是他們當初自己種下的。

    宋國的華督殺了宋殤公後立了宋莊公,這就是典型的犯上作亂。當時還是處在春秋時期,其他諸侯們就要聯合起來討伐他。

    華督為了避免遭到諸侯們的討伐,就拿出宋國大量的藏寶去賄賂那些諸侯。魯桓公出頭約了其他諸侯,共同承認了宋莊公和華督的地位。

    魯桓公因此就得到了宋國收藏的郜大鼎。魯桓公得到郜鼎之後,就把它供奉在魯國的太廟裡面。

    當時臧哀伯就質問魯桓公:你把宋國送來的郜鼎供奉在太廟裡,是打算讓文武百官跟華督學嗎?

    宋國是殷紂王的庶兄微子啟的封地,魯國可是實打實的周朝同姓諸侯國。這件事兒就這麼解決了,也沒見到周天子有什麼其它的意見,也就等於默認了吧。

    這個規矩好歹還是諸侯們給破的,但後來就是周天子自己破壞規矩了。

    魏趙韓三家聯合起來把晉國給分了,這也是典型的犯上作亂。還沒等其他諸侯們聯合討伐,周威烈王就任命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了。

    這就等於周天子向諸侯們宣佈,只要你能搶去就是你的。這會兒規矩可是周天子自己破壞的了,再也賴不到其他諸侯頭上了。

    所以司馬光才會說:“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從此世間再無齊桓公之流了,隨著周天子的式微,一切就全憑實力說話。

    什麼德不德的,誰有實力誰就是有德。

    如果說僅此一例事情還相對比較好處理,畢竟大家都還沒有養成這個壞習慣,周天子還可以對諸侯們說句下不為例。

    事情壞就壞在爺倆兒都破壞規矩,田氏代齊事件發生之後,周安王也冊命了田和為齊侯。不久韓魏趙就把晉國國君給廢掉了。

    這下子規矩就被破壞的連影子都沒有了。秦國滅週一點兒心理負擔都沒有了,理由周天子都給他們找好了。

    秦國滅周,其實就是周天子自己挖好了坑,秦國就勢把周天子推到坑裡。

    周天子失不失德,自己比誰都清楚。

    如此而已!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3 # 歪史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兩人都能活,這一年是東周滅亡的一年,也是周天子名義上最後發揮作用的一年。當然,發揮作用的結果是周朝之間滅亡。

    在三家分晉之後,周天子已經完全名存實亡,控制區域僅限於王畿,但是依託分封制之下的制度,周朝僅能控制的區域也被分成東周國和西周國兩個地方,寄居在南韓,成為國中之國。

    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時候,不僅戰國七雄不拿周天子當回事,就是東周國和西周國都不拿天子當回事,力不如人的周天子也認清了這種現實,倒是過得還勉強過得去,畢竟這種名義上的天子誰都不能招惹。

    即使強大的秦國也敬而遠之,屢次攻打其他諸侯國,對東周、西周都不理不睬,一來這裡是名義上的天子,一來他們的地盤人口有限,打下來沒啥好處。

    長平之戰後,趙國的軍事力量損失慘重,自此秦國的各方面都沒有制衡對手,從這時候起,統一天下成為可能,在休整之後,秦軍攻邯鄲失利,但是沒多久又派趙摎秦軍進攻南韓,秦昭王的戰略意圖很明顯。

    他的目的是對三晉持之以恆的用兵,使他們沒有休養生息的時間和機會,南韓陽城、負黍都被秦軍攻破,西周國君驚恐萬分,生怕秦國攻打自己,這時候腦門一亮,想出了一個千古無二的的計策。

    他的好計策就是,讓周赧王以天子的名義號召諸侯勤王討伐秦國。雖然周赧王是天子,但是500年前就有人不服氣了,現在連他自己都不在乎這個天子,這時候突然想著用天子的名義來討伐秦國,不僅僅是可笑,而且還很可悲。

    當然,雖然看起來可笑,周天子依然鄭重其事的頒佈詔令,號召天下的諸侯勤王,在周天子的號召下,實際上是其他六國有意合縱,聯軍組織起來了,為了這個事情,已經窮得叮噹響的周赧王想華人借錢,承諾勝利之後用戰利品償還。

    六國組織了一支規模浩大的聯軍,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但是還沒有接近秦國,聯軍就因為內部重重的矛盾而解散,各回各家,跑得慢的還被秦軍追著屁股打了一路。

    周天子號召的聯軍伐秦沒有勝利,自然沒有戰利品,華人的債就沒辦法還,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時候華人可不管什麼天子了,於是包圍王宮,一個個拿著借條要求還錢,吵吵鬧鬧好不凡人。

    窮得身無分文的周赧王,無計可施,只好在王宮建了個高臺,自己躲上去,眼不見,而不聞,反正裝死就對了。為此衍生出一個債臺高築的成語,華人雖然要錢,但是沒辦法進入王宮,也是沒辦法乾瞪眼。

    在趕跑聯軍之後,秦國憤怒不已,秦昭王正愁著沒由頭出兵,立即派遣大將帶兵攻打西周國,只有一個城池的西周君嚇了個半死,直接跑到秦國投降,把西周國獻給秦國,秦軍控制西周之後,把周朝九鼎遷回秦國,周赧王也俘虜到秦國,後來又放回去。

    回去沒多久,就在悔恨羞愧之中病逝,死後沒有新王繼位,周朝徹底滅亡,七年後,秦莊王派兵攻滅東周國,周朝徹底滅亡。

  • 1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周天子失國,是主動招惹秦國的,不是沒有失德,而是不自量力的禍國。

    周赧王是周王朝的末代君主,最初居住在成周,也就是現今河南洛陽。在公元前307年,秦國的國君是秦武王,想舉東周的周鼎。這位秦王名叫嬴蕩,在歷史上就以喜歡角力聞名。於是,這秦國的右丞相樗裡疾便率兵去了東周國以作試探。周赧王斷然拒絕了,並做出了嚴詞批評。丞相樗裡疾為此大怒,便直接將周赧王逐出王宮,強行將周赧王遷到了西周公國的王城。

    周赧王是周王朝的君主,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是當時華夏最高統治者。可是你看,此時看周赧王,哪裡還像什麼天子,還算什麼天下之主呢?秦國的丞相都可以強行將他驅逐出王宮,強制搬遷。

    周赧王這位周天子,過的確實是“窩囊”!

    這位秦國的國君在位四年後,因和大臣比賽舉“龍文赤鼎”,出現了意外,英年早逝。經過一番爭鬥,秦昭襄王即位成為新的秦王。

    這時,正是天下爭雄最激烈的時代,也是周王朝威嚴最為掃地的時代。各路諸侯國你來我往的征戰不休,完全不把周王室和他放在眼裡。

    周赧王作為天下共主,自然心有不甘,為了恢復祖上榮光、王室榮耀,周赧王有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在他的幻想中一旦這個計劃成功,他就是周朝的中興之主,可誰知計劃失敗了,中興之主沒當成,末代之君的名頭落到了他的頭上,那麼周赧王設想的計劃是什麼呢?為了這個計劃,他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原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開始變的國富兵強,依靠虎狼之師恣意欺凌山東諸國,不斷龜縮的王室轄區也在秦兵的虎口之下,秦國隱然有一家獨大之勢。在秦昭襄王即位後的幾十年裡,秦國南征北伐,東征西討,各個諸侯國都在秦國手裡栽了跟頭。周王室佔據天下之中,秦國有事沒事就要借道征伐。周天子哪裡都得罪不起,他不敢借道,也不敢不借道,日子過得小心翼翼。

    秦國越發地有統一天下的志向,秦武王公開舉鼎,意思已經很明顯,有王霸天下的志向。周天子很擔心秦國哪天真的不管不顧地就殺了過來,畢竟是虎狼之秦,不懂“尊王攘夷”那一套。

    為了避免亡國,周赧王就有了聯合其他諸侯國共同進犯秦國的想法。

    正當周赧王犯愁如何與其他諸侯國商量之時,楚國派使者奏請周赧王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周赧王聞言大喜過望,竟然在沒有得到其他五國肯定回覆的情況下,急匆匆的命令西周公招募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準備出征。

    可是在出徵之時卻發現缺少武器和糧食,為了實現自己的計劃,周赧王便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這就算是周王室發的戰爭國債吧,經過管仲的調教後,周天子的金融辦法學的還是不錯的。

    終於到了出兵的日子,公元前256年,在準備就緒後,周赧王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5000軍隊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會合,一起出擊。周赧王以為韓趙魏三國倍受秦國欺凌,此次周天子首倡義兵,天下哪有不從的道理?

    可誰知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也可能是害怕秦國的兵威,竟未派一兵一卒前來參戰,只有挑事的楚國和本家實在親戚燕國派了點人來。周王室組織的聯軍在伊闕的總兵力不過幾萬,遠遠不是對陣的幾十萬秦兵的對手。

    等了3個月,周赧王仍不見其他四國的兵馬到來。此時聯軍士氣渙散,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

    周國境內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周赧王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譁不止,聲音直傳入內宮。周赧王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臺上避債,此即為債臺高築的由來。

    這邊周赧王疲於應對國內富戶之時,那邊秦國興兵攻周問罪,史書言: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史記·周本紀》)

    為了平息秦國的憤怒,周赧王派西周公到秦國認罪,並把僅有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接受了西周公所獻的人口、土地(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秦國將西周君綁在柱子上游街示眾,貶為平民,最後放他回到西周。

    同年,周赧王鬱憤而終。秦國不準周天子再傳王位,而此時周王朝國權已為西周公與東周公把持,西周公據洛陽,東周公據鞏邑。沒過多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一地的民眾就紛紛向東方逃亡。秦國於是輕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寶,並且未立新王,西周滅亡,同時宣告著歷時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終結。

    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滅掉東周國。東、西兩週就全都歸屬於秦國,周王朝的祭祀也從此斷絕了。

  • 15 # 當世太白

    周天子沒有失德,這句話不對,周王朝腐朽落後,從烽火戲諸侯開始,早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早就成為天下的笑柄。周天子不僅早就失德,而且是無才無德,惡貫滿盈,為天下人所不齒,周天子自東周開始,一代一代都是因循守舊,自私自利恬不知恥陰險狡詐,一點也不為百姓造福,不與時俱進,不思進取,不願意放棄不符合時代發展進步的那些個單純的禮儀,毫無意義的各種各樣的規矩,而且還在想方設法的苟延殘喘阻礙歷史的發展,早就被各個諸侯國拋棄,對諸侯國沒有任何號召力約束力,不然的話,不會天下大亂,諸侯混戰幾百年。

    秦國滅周朝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巨大進步,統一天下更是順應民意,推翻一個腐朽不堪的王朝,一個沒落不堪早就名存實亡的王朝,不算犯上作亂,大逆不道。

    孫中山先生說得好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秦國滅周朝,就是這種情況,是順應民意順應歷史潮流,是一種很好的民族精神,是一種大善大愛。

  • 16 # 一老沈一

    關於“秦滅周”這件事——

    第一,後人幾乎沒誰從“犯上作亂,大逆不道”角度來質疑秦國,賈誼的《過秦論》和司馬遷的《秦本紀》就沒有。

    第二,秦國興起之時,“周朝”,具體說“東周”,已衰微到連一個諸侯國的實力也不及了。

    第三,即便秦國不出手,也會有“戰國七雄”中另外的諸侯把“周”滅了。

    第四,歷代新王朝取代舊王朝,往往打著“天子失德”“替天行道”的旗號,其實,以往“改朝換代”的背後深層原因,於此毫無關係。

    西周曾經十分強大。

    “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足可說明一切。

    疆域上,開疆拓土,西周相當於夏商面積的總和。

    政治上,封建親戚,靠“熱乎乎”的血緣宗法關係,以及與強大盟友通婚,一下子在全疆域內建立了周天子的七十多個“代行管控權”的諸侯國。

    制度上,禮樂以矩,從上到下確定了君臣、尊卑、上下、男女等等涵蓋所有人和所有事項的道德和行為規範。這實際上還是一種嚴格的思想控制。

    經濟上,九夫為井,周天子是所有耕地的所有者,朝廷貢賦和貴族衣食全仗於此,耕農被捆綁於土地之上。

    公元前1000年,距今3000年,那時世界上沒有一個在以上各方面可以與西周媲美的“強大”王朝。

    不過,不論從前1046 還是前1044年算起,西周也就風光了200多年,其間還要刨去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和厲王被流於彘的若干年。

    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第二年,平王東遷。

    前770年是為東周,但已經好景不再。

    宋邵雍《觀棋大吟》雲:“平王遷於洛,赧王敗於伊。或盟於召陵,或會於黃池。或戰於長岸,或弒於乾谿。或入於鄢郢,或棲於會稽。或屠於大梁,或入於臨淄。五霸共吞噬,七雄相鞭笞。”

    這就是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一些大事件。

    從春秋後期開始,周天子衰微到了任諸侯列強“隨意擺佈”“任人宰割”的地步了。

    後來,東周朝廷分裂成了“東周”“西周”兩個小國,自己之間還打來打去。秦武王想去“東周”試舉周鼎,周赧王剛說個“不”字,就被秦將樗裡疾一怒之下趕出王宮,強遷到了“西周”。

    再之後,就是前256年和前249年,秦昭王滅了“西周”,莊襄王滅了“東周”,“周朝”徹底沒了。

    過去的歷朝歷代,新王朝取代舊王朝,往往打著“天子無德”“替天行道”旗號。

    成湯伐夏桀,舉行了誓師儀式,他發表了“誓詞”或叫“動員令”。

    這就是《湯誓》,被記錄收在《尚書》的第五篇。

    成湯上來就慷慨激昂地說:“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臺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成湯說,聽著!你們這些大眾,都要記住我的話。不是我犯上作亂,實在因為夏王的罪太多,天帝命令我去誅滅他!

    他後面接著說,夏王搜刮民力以致竭盡,為害夏國,使民眾陷於危困境地而離心離德。夏王的德行壞到這種程度,現在我必須前往征伐他。

    武王伐商紂,也舉行了牧野之戰的誓師儀式,亦發表了“誓詞”或曰“動員令”。

    這就是《牧誓》,被記錄收在《尚書》的第十篇。

    《牧誓》記載說,甲子這天清晨天還沒大亮,武王來到商都郊外的牧野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黃金斧鉞,右手揮舞白旄牛尾小旗說:“大家遠來辛苦了,我西方的人們!”

    武王接著把參戰首腦、長官、各族首領都招呼一遍。

    然後說,現在商王紂只聽信所寵愛的女人的話,背棄祖先,不舉行報答祖先的祭祀,遺棄自己的國家,不任用自己的兄弟,只寵信四方逃亡的奴才,用他們擔任要職,使他們危害於百官百姓,肆行奸惡於商國。現在我周王要對他奉行上天的懲罰了!

    當年劉邦,也是以“天下苦秦久矣”為口號,招兵買馬,聚眾而成事。

    後面的例子還有,不再贅舉。

    不容否認,舊王朝延續二三百年後,更容易出昏聵君王。

    比如夏桀、商紂、周幽等等,他們的恣肆妄為、暴虐驕奢,可能成為一個王朝被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這只是以往改朝換代最淺層的一個原因。

    前面說到,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這是“周朝”衰落的轉折點。

    歷史上,西北部少數民族的侵襲,始終是中原歷代王朝生死存亡的關鍵性因素。

    東漢之後的兩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西北部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造成了大小王朝頻繁更替。

    兩宋,遼金元南侵,是宋朝衰落和滅亡的直接原因。

    清朝代明,又是一次。

    學者們認為,以上的改朝換代,與西周開始的三次大的寒潮造成遊牧民族南侵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也就是說,這是不能以當朝的君王帝王是否“失德”來判斷的。

    東漢王充在《論衡.治期篇》中說:“世之治亂,在時不在政;國之安危,在數不在教;賢不賢之君,明不明之政,無能損益。”

    王充說,政權穩與亂,國家安或危,不取決於行政是否得體;也不取決於天子“有德”或是“無德”,更不取決於教化水平如何,而都在於“時”和“數”。

    他講的“數”,應該理解為規律;而“時”,則可解讀為順應規律。

    歷代奴隸社會和封建王朝的興衰,有沒有背後深藏的根本規律呢?

    有!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所提出的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各個階段以及具體一個國家,都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這兩對矛盾對立統一的運動;人類社會和每個國家,就是在這兩對矛盾的對立和統一中向前發展的。而在這兩對矛盾之中,生產力的因素是最基本和最活躍的因素。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構成這一活動的諸因素,形成一定社會的生產力。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力,也就是最廣大的勞動群眾。

    但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從事生產的廣大勞動群眾,並不掌握或極少掌握勞動生產資料,而是掌握在天子和貴族手中。這必然造成人們在社會中的實際地位的不同,也造成了勞動成果的分配多寡不同。

    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同地位和不同分配,就是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會形成相應的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其中最重要的是奴隸主或封建貴族的國家機器。

    古代歷代王朝,開國之初一般都能吸取前朝滅亡教訓,有所改革,重視民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則必然向少數人手中集中 ,在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的同時,必然造成貪汙賄賂橫行。特別是遇逢災年,更是餓殍遍野、盜賊橫生,起義頻仍。

    以往的歷代王朝,建立二三百年後,各種矛盾便會極大積累並爆發,這個時候瀕臨滅亡就不遠了。

    周朝,就是在這樣的背後根本矛盾運動下衰微的。

    而這個時候,春秋戰國崛起的諸侯國,往往代表著更進步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不論是秦國還是其他諸侯國,取代周朝,都是“數”與“時”——是一種大勢所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英國留學,如果不愛喝酒的話,如何更好的融入local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