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好手工的竗竗爸爸
-
2 # 大美西部深度旅行
教育先驅陶行知先生,在談及兒童教育時曾說,“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裡去”。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教師,在今天,讓孩子接觸戶外旅行是好事,但是方法要明智。“對於帶孩子參加戶外旅行,大家總是眾說紛紜。7月,“父親帶7歲男孩成功挑戰狼塔C線”曾引發討論。8月,“樂嘉帶4歲女兒徒步沙漠”的新聞沸沸揚揚;輿論對這類事件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帶孩子體驗戶外是吃苦鍛鍊;也有反對者認為孩子太小,不宜參與戶外徒步。”
旅行是最好的教育
戶外旅行是一件艱苦與樂趣並存的事,對孩子而言,相比於從小奔波於補習班,走向山野既可以培養品性,也可以強身健體,是一種“寓教於樂”的好方法。
1925年,帶著嬰兒去徒步的美國家庭。
大自然是實現啟蒙教育的最好載體。
法國思想家盧梭,早在1757年在著作《愛彌兒》中就對“自然教育”有過論述:
大自然擁有增強孩子的身體和使之成長的辦法。
盧梭認為,在自然之中,孩子的感官會得到最豐富的訓練。幼年時期對自然界花草魚蟲的“感官組合”,最終會促成孩子“形成一個人的理性”。
1962年,洛杉磯國家森林公園徒步的美國家庭。
另一位啟蒙時代的大師,英國思想家洛克在與友人的書信中,對培養“真正的紳士”有過真知灼見。他把“讓孩子熱愛戶外運動”放在教育理念的顯著位置:
戶外運動有益於兒童的健康,戶外使得孩子的身體適應陰晴冷暖。
如果把我的兒子一直放在陰涼地裡,不去接受風吹日曬,儘管他會變成美男子,但不會成為人才。雖然女孩兒的容顏比較重要,但我敢說,她們越待在戶外越有利於她們的身體健康,卻不會有損於美貌。
真正地瞭解這個世界
瞭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透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瞭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
每次去一個地方旅行之前,我會讓孩子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並和孩子一起分享這個地方的傳奇。
到這個地方之後,孩子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這裡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的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藉助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策劃好的任務。從而真正的瞭解這個地方。
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國家,以學習和成長為重點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們在大腦裡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
他們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機構需求幫助,他們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去完成任務,而當一個人處於陌生環境下,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顯示的異常清晰,這無疑給了孩子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不僅是孩子,每次,當我和孩子面對這樣的陌生衝擊時,我也在成長,我也每一次都看到了更加清晰的自己。
當孩子在成長中一次次的面對陌生的環境,那麼,當他們長大後要面對的各種陌生環境都不會讓他感到害怕,因為他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種模式。
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非凡
很多人會說,孩子太小了,讓他們在七八歲旅遊他們能記住什麼?更別說低幼的孩子了。他們什麼都不懂。
其實,這是我們對孩子的誤解,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獲得什麼,我們會透過他的表達或者他的改變作為判斷的標準。但對於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不足以讓他們清楚有效地表達他們的收穫反映他們的成長。
於是大人們很武斷地說,他們年齡太小了,對他們來說沒有用,以後都記不得。其實,也許對於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來說,等到十多歲的時候他不記得了,但對於他在接下來的成長絕對意義非凡。
也許我們不用帶他們去多遠,可以經常帶孩子去不同的環境,讓他(她)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這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
3 # 小丑170100409
謝謝邀請,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在不耽誤正規教育的前提下,旅行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意義的,不但能開闊眼界 增長知識 增加閱歷,而且由於旅行過程中不斷出現新的景物,新的文化甚至新的困難,也能讓孩子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能以更開放的態度接受新事物,以更從容的心態迎接新挑戰。豐富的閱歷也有助於提高孩子在他的圈子裡的地位和形象。不過,不建議以看景點為主的旅行,過分的商業氛圍不利於孩子的人品建設。
以上只是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
4 # 稻糠
有意義的旅行,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旅行為所有人打開了一道門。對成年人,那道門裡有完善自己的功效,而對於孩子,那扇門確實可以改變自己從而世界的魔力。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締造的天使,各自身上有不同形狀的光環,使用統一規格的磨具規劃旅行未免不負責任。真正的旅行是送給自己孩子的獨特禮物,根據其興趣、愛好、性格的不同為他們量身定製行程。
10個建議讓你和孩子的旅行更有意義
1. 旅行前,和孩子聊聊目的地,找張地圖,看看我們在哪裡,目的地在哪裡。對於2-5歲的孩子,主要是建立一種參與感,並非期望他們真的能弄明白地理位置,但潛移默化之中孩子會對“世界”“方位”“路線”等產生概念上的認知。
2.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孩子自己揹包,或攜帶行李箱。記得是力所能及,小一些的孩子主要是自己揹包,放進水壺紙巾等常用物品,孩子需要的時候可以自己拿出來,只要父母願意,再小的孩子都能在點滴中建立獨立生活的意思和能力。
3. 教孩子一些急救知識,告訴孩子,如果其他人有需要,請幫助他們。最簡單的就是如何用創可貼。小米每次出門都要帶上自己的創可貼,有一次另一個小朋友手劃破了,小米很興奮的拿出自己的創可貼幫她貼上,這以後,她們成了很好的朋友。
4. 少一點“到此一遊”的照片,多一些旅行中難忘的瞬間。這點不難做到,只要父母有心,總能拍到孩子難忘的瞬間。很多父母喜歡拍“到此一遊”的照片,不是不好,但容易讓孩子造成“旅行最重要的是拍照”的印象。
5. 讓孩子融入當地的生活,引導孩子觀察和體驗不同的文化。投其所好,當地的特色飲食,觀察人們的長相、穿著、特色文化等等,孩子們會喜歡發現和自己說認識的不同的新鮮事物。
6. 和孩子一起探索自然。沒有孩子天生不喜歡各種顏色形狀的樹葉、昆蟲、動物,最美麗的東西永遠藏在自然中,只是需要一雙會觀察的眼睛。
7. 鼓勵孩子在旅行過程中,收集自己喜歡的東西。規則:只撿掉在地上的植物,不傷害動物昆蟲。如果有興趣,抓一兩隻小昆蟲給孩子觀察和研究沒什麼問題。
8. 引導孩子觀察平日無法發現的細節。如果你願意,引導孩子看看樹葉上的露珠、不同的天空顏色、雲的形狀、不同樹葉的紋理.......你和孩子都會有驚喜的發現。
9. 給孩子準備一本空白塗鴉本。鼓勵孩子記錄自己看到的事物,鼓勵天馬行空的想象,不用當作一個任務,想畫什麼畫什麼。
-
5 # 趙小明心理團隊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孩子快上學了,她是打算讓孩子先不上學,晚一年上學,其實晚一年上學其實有很多好處,比如說孩子的大腦發育其實是越往後越成熟,不要說一年,即使是幾個月,孩子的大腦差異就非常的大。
實際上,我們國家的教育用的又是比較難的教育,也就是說教育的難度和孩子的智商之間是有差異性的,想透過這種略高於孩子的智商的教育難度來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這套用的是蘇聯的教育學家維果斯基的一套學說,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越晚一年或者越晚兩年,孩子上學就會上得更加的輕鬆。
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才能產生對自我的認同這一年,他準備不讓孩子上學,旅遊。他說先把中國逛一圈,不是簡單的旅遊,而是首先了解生你養你的這片土地的文化,一個人首先了解文化,才能產生對文化的認同,一個人對自己的文化的認同,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最終才能夠產生對自我的認同,所以一個人如果對文化的認同不好,就會產生對自己的認同不好,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認同不好,就會產生心理上的疾病,甚至會產生人格上形成的缺陷。
從文化傳承角度來講,我們每個人要找到自己的文化,找到自己的歸屬,找到自己的根,從心理學角度講,一個人認同自己,有歸屬感,這對一個人真的成年之後,心理的穩定,和遇到困難、挫折、重大變故的時候能夠知道內心的平靜,能夠找到對自我的認同,能夠維持心理健康,那是最重要的。你覺得不可能看到一個不認同自己文化的人他的心理是健康的,不可能有這樣的人。
所以先花一年時間從中國中,首先把中國的這些重要的文化看一遍,對自己的文化從哪裡來的產生認同,就像榮格說的那句話一樣:一切的文化都會累積成為人格,當你看到中國土地上所有的文化的時候,你就能夠很好的理解自己的人格里面關於文化的這一部分的來源是什麼了。在拉康的精神分析裡面特別強調的要和自己的祖先相遇,實際上強調的也是這個意思。從中國的文化走起,其實就是和自己的祖先相遇的過程。
過去我們有寺廟、祠堂,經常都會去拜寺廟、祠堂,這些都構成了一個認同的過程,現在很多人在城市生活離祖墳很遠,祠堂也沒有了,所以他很難完成和自己的祖先的認同關係,和文化的認同關係,所以花時間做這件事情是有價值的,也是有意義的。
瞭解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建立多元文化價值觀中國走完之後再去看看世界,瞭解文化的差異性,不要簡單的一種文化去貶低另外一種文化,應該看到的是每種文化都有他的優劣,都有它的長處、短處,能這樣去了解世界、瞭解人性,瞭解各個民族,對孩子而言,也就意味著他能建立起一個多元的文化的價值觀,以及多元的看問題和看世界的視角,這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當然是有價值的。
對世界一個真實感知覺的構建過程除此之外,旅行和旅遊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我們在課堂上學到的更多的是符號學習的過程,意思就是,我們看到的每一件事都轉變成了符號,我們無法建立起符號和真實世界之間的聯絡,比如書看到了白菜、黃瓜在課本上畫出來的樣子,很多城市的孩子對於水稻、小麥這些真實世界的東西都已經慢慢的疏遠了,像犛牛、水牛、野牛都是什麼樣子,我們不能光從書本上看,當你真實的去看牛有多大,當你靠近它的時候,是才能真正的聞到牛的味道,當你真正的去看看牛糞,你才能理解牛糞為什麼曬乾之後可能變為最好的燃料。這一切的學習過程都是課堂教育無法補償的。就比如說我們在真實中看到的動物和你在書本上看到的動物的差異性有多大,你真的很難想象。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曾經試過想騎牛,但是當我真的靠近他的時候,我才發現牛好大的,騎牛很危險,平時你看到的牛好像很溫順,但是等你真的看到牛之後,你才發現那個牛角就是一個攻擊性的武器啊,所有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不能僅僅是一個對符號的認識過程,還得是一個真實的感知覺的構建過程。所以不僅僅是旅行旅遊有意義,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從書本符號的學習進入到真實的學習,所以不僅僅是我們說的長期的旅行,而應該是不定期的,只要有時間見縫插針的,在孩子學習之後,就應該儘量的安排孩子接觸真實的世界,所以旅行的意義就在於孩子可以接觸到真實的世界。它是我們課堂教育另外一半有益的補充。
培養孩子對真實世界的興趣,抵禦虛擬世界強大的吸引力只要有時間,沒事了,就應該讓孩子多出去走走,當孩子慢慢的對真實世界產生興趣了之後,才能有效的抵禦這個時代虛擬世界對孩子強大的吸引力。比如說手機、虛擬的關係,孩子似乎天生的就能夠很快的進入這些裡面去,但是他們慢慢的就會對真實的社交,真實的世界減弱興趣,而孩子一旦對真實世界減弱,那麼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弊病就會越來越多。簡單的說,對真實世界的注意力就不夠足,對真實世界的興趣不夠,對虛擬世界過度的吸引引起注意力的問題,對於虛擬的社交產生適應性,對真實的社交總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處理人際關係的情商都會下降,被虛擬世界的遊戲牢牢的吸引。
培養創造能力、想象力真實世界的感知覺才能夠產生創新創造能力,虛擬世界符號的感知覺達不到真實世界的程度,所以他會減弱人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在虛擬世界待久了,人們小孩長大之後,慢慢進入到社會生活之後,他可能會對真實的人和人之間的職場關係感覺到無所適從,甚至會使得走入到人和人之間親密的情感關係也會無所適應。一遇到挫折,他可能不能在真實世界裡面採取方式面對,他可能會逃避到虛擬的世界去暫時性尋找避風港,這些其實都不是健康的人的生活習慣。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對真實世界的興趣,我覺得這些是旅遊最有意義的地方了
-
6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帶孩子出門旅遊,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價值。但如果想把價值最大化的話,最好選擇那些與孩子年齡特點想適應,同時還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孩子天性的旅遊專案。如果提前與孩子溝通好,孩子對出行目的地特別感興趣的話,對於孩子來說,這份收穫才是最難得的,收益也是最大。
-
7 # 十八線mama
近些年親子游越來越火了,至於迴歸到每個人的家庭,肯定每個人看法並不相同,有沒有意義和收穫,可能每個人對於收穫和意義的評判標準並不相同。
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帶孩子旅遊的過程中,孩子能接觸到很多不同的景色不同的人,對於他來說,當然有意義有收穫了,同樣,對於父母來說,也能看到很多不同角度的景色,也很好。
回覆列表
帶寶寶出去旅行很有意義,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談。
第一,對寶寶
很多人認為帶5歲以內的孩子旅遊沒啥用,孩子根本不懂。
還有就是認為孩子5歲什麼都記不住,也沒什麼可以回憶的。
真的是這樣嗎?那說這個話的人,你們5歲前就不教孩子東西嗎?因為教了也白教啊。專家說的這些,只是給與家長你的參考,而且專家都是看大資料,針對到你,就是100%。
旅行對於寶Bora說,可以擴大感知範圍,接觸不同的事物。而且旅行中的作息習慣等等,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能力,從小培養下,不是很好嗎?
真正的教養在路上。
第二,對家長
多數人都會覺得,旅行應該是放輕鬆,玩的一個過程,帶上寶寶又折騰,又累。
那你生孩子幹嘛呢,結婚幹嘛呢,一個人的生活真的會更好。
陪伴對孩子很重要,翻過來,對家長又何嘗不是,難道在和寶寶一起旅行的過程中,你沒有快樂嗎?
並且,這也是一個鍛鍊人的機會,別說負重多少多少去哪裡哪裡,登上了珠峰山腳,獨自入藏之類的,那種形式上的挑戰,不如帶著你的寶寶,去開拓下眼界。
第三,對家庭
家,有人的地方就有家,爸爸媽媽寶寶,到哪都能成為家。
這樣的感覺,可以在更多的地方體現,而不要被柴米油鹽尿不溼折騰到不行。
要感受好的方面,快樂的事
帶寶寶旅行的意義不在於出去,而在於陪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