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信陵小司徒

    (一)日中而昃 月盈而虧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經過了兩年左右的激烈戰鬥,劉備終於一舉在漢中郡擊敗了宿敵曹操,這是他從中平元年起兵至今,三十五年來和曹操的交手中,第一次以自己的實力在正面交戰中擊敗曹操的大戰!

    此戰過後,劉備大軍斬殺曹魏重將夏侯淵並五萬留守漢中的曹魏部隊,一舉囊括漢中郡,並且對漢中郡西北部的武都郡、陰平郡兩郡造成了相當的威懾,使得曹魏不得已將二郡逐漸的當做了飛地。

    同年七月,劉備義子副軍中郎將劉封匯合宜都太守孟達進攻漢中郡東方的房陵、西城、上庸三郡,至八月,東三郡成功納入劉備版圖內部。

    此時,劉備集團幾乎達到了極盛的狀態,控制有荊州五郡以及益州全部的土地,總領有面積約一百五六十萬平方公里,帶甲兵員截止到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至少約十八萬人左右,擁有人口資料保守估計為近二百萬口,並且,彼時的劉備文有諸葛亮、龐統、馬良等周邊輔佐,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魏延環顧左右,可以說,達到了自己一生中的巔峰狀態,因此,同年七月,六十歲的劉備正式進位漢中王,治所成都。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往往日中而昃,月滿而虧,似乎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就在劉備集團臻至極盛狀態的時候,晴天霹靂便是接連而至。

    同年七月,荊州主將前將軍關羽率領荊州軍三萬餘人(後期增兵至四萬餘人)北伐曹魏控制區襄陽、樊城,至八月,關羽水淹于禁七軍三萬餘人,威震華夏!大勝再一次眷顧劉備集團,可是,這也是唯一一次或者說最後一次眷顧劉備集團的大勝了。

    十月,東吳呂蒙、陸遜出兵南郡的重鎮江陵、公安,南郡太守糜芳與公安守將傅士仁不戰而敗,南郡失陷,此時,呂蒙一方安穩南郡,一方派人聯絡關羽,瓦解關羽軍心,而陸遜則是繼續都督大軍向零陵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進攻,切斷關羽所有的退路。

    同月,關羽在襄樊前線的四冢被徐晃擊敗,面對曹操增兵,壓力驟增的關羽懼怕後方有失,不得不撤退,在撤退過程中,所部四萬餘人逃亡殆盡,十一月至十一月中下旬,建平郡、宜都郡、武陵郡全部被陸遜平定,十二月,關羽無路可去,只得敗逃益州,在跑到距離益州僅僅二十餘里的臨沮的時候,被東吳馬忠俘獲,隨後遇害。

    至此,劉備集團在荊州五郡的勢力,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不僅五郡地盤全部丟失,至少數十萬戶的百姓亦一併丟失,與此同時,還失去了十餘年來積攢起來的至少六七萬人的荊州軍團,這樣的打擊,不可不謂之為晴天霹靂。

    (二)連遭打擊 誓師伐吳

    可是,對劉備的打擊,還遠遠沒有停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初至年末,兩件大事再次影響了整個劉備集團。

    漢中郡東部的東三郡主將劉封,由於欺凌副手孟達,導致孟達叛逃曹魏,引導曹魏大軍拿下了東三郡,擊敗了劉封,劉封敗逃回成都後,被劉備賜死,至此,東三郡並數萬戶人口丟失,劉備至少損失了七八千人的部眾。

    而同年,曹丕篡漢自立,國號為魏,改元黃初,除此之外,劉備集團謀主尚書令法正於同年病逝,不久後,後將軍黃忠病故,故而,短短的一年時間,這樣的重大變故使得劉備集團有些措手不及,故而,當時敗在了劉備集團面前的要務,只有兩條。

    一是稱帝,延續漢嗣,一是伐吳,收復荊州。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在荊州事變十四個月後,劉備稱帝,以諸葛亮為丞相,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馬超為驃騎將軍,趙雲為中護軍領徵東將軍,魏延為鎮北將軍領漢中太守。

    六月,劉備親自動員大軍近十萬人,誓師伐吳!可是就在同時,一件噩耗傳來,那就是鎮守閬中的車騎將軍張飛被部下範疆張達殺害,投奔東吳,似乎這樣的預兆已然預示了此戰的結局,可是劉備不為所動,繼續伐吳,夷陵之戰就此拉開帷幕!

    隨軍主要人員為,大軍主將為劉備,文臣以侍中馬良為主,祭酒程畿等跟隨,武將以將軍馮習、張南、陳式、吳班、向寵等充任,陳到率領白耳軍隨身護衛,而大軍後軍兩萬人則交給中護軍領徵南將軍的趙雲統領,駐軍江州。

    所以,可以看到,這份名單裡,並沒有丞相諸葛亮與驃騎將軍馬超和鎮北將軍領漢中太守魏延,甚至中護軍趙雲都是不在大軍出戰的一線行列裡,僅僅只是個後衛而已,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三)各有因緣 暗淡收場

    對於諸葛亮來說,他沒有隨軍,有著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便是新朝初立,人心不穩,太子年幼,國內不安,所以,身為丞相的諸葛亮必須要留鎮成都,安穩後方,他是絕對不能輕動的,一旦後方有失,又該如何是好呢?

    其次,諸葛亮留守後方,也是一直延續著他的老本行,那就是足食足兵,供給前線軍需用度,有諸葛亮在後方,劉備也絕對的放心,四年前漢中爭奪戰開戰時,便是這樣的一個搭配。

    第三,諸葛亮之所以沒有隨軍,甚至沒有拿出有關於此次作戰的關鍵性建議,也是因為彼時劉備對諸葛亮的不滿,原因很簡單。

    因為偷襲荊州導致蜀漢損失慘重的東吳,恰恰是諸葛亮所主張聯合的存在,恰恰是隆中對裡提到的可靠盟友,諸葛亮對此是要負有一定責任的。

    另外,諸葛亮對於劉備此次伐吳,是不支援的,可是遍觀《三國志》,除了看到趙雲與費詩等有反對記載以外,卻沒有絲毫有關於諸葛亮反對劉備伐吳的記載,那麼,這個記載出現在哪裡呢?

    那就是透過互見法在《三國志 蜀書 法正傳》中的記載,當時劉備大敗,諸葛亮感嘆著說道:

    “若是法孝直還在,一定能夠制止主上此次東征,就算無法制止,有他在,也必然不會有次大敗啊!”

    所以,對於這樣的態度的諸葛亮,劉備是不會讓他隨軍的。

    那麼,對於驃騎將軍馬超,這位名滿天下的將領,劉備為何不用呢?也有著兩點原因,其一是當時馬超的確有病在身,因為馬超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十二月便是因病逝世,年僅四十七歲。

    其次,馬超自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投奔劉備以來,更多是充當著花瓶供奉的角色,劉備給予其尊貴的位置與崇高的待遇,可是卻並沒有給予馬超過多地實權。

    其首先擔任的平西將軍、督臨沮,有名無權,因為臨沮時關羽的轄區,後來擔任的左將軍,雖然是劉備曾經擔任過的職位,可是卻也沒有明確的職權部署,等到現在的三公級別首位的驃騎將軍也是如此,所以,對於馬超這樣的梟雄,劉備不會用也不敢用,榮寵而已,又怎麼會帶著他出戰東吳呢?

    至於魏延,並非劉備不想任用,而是實在無法用,因為當時的魏延鎮守的漢中是為蜀漢應對曹魏的第一線作戰區域,劉備伐吳,對於北面的曹魏,一定是萬分提防的,當時從鎮遠將軍被提升為重號鎮北將軍的魏延,已經獨自鎮守漢中地區兩年之久,是絕對不可以輕易調動的,故而魏延也不可能隨軍出征。

    那麼,對於中護軍趙雲來說,為何劉備雖然允其出征卻僅僅只是後衛駐守江州呢?一方面是由於趙雲也是勸阻劉備伐吳的人物之一,趙雲對劉備說道:

    “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而且滅了魏國之後,吳國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斃命,但其子曹丕篡盜大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氣,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魏國,反而先打吳國。而且與吳國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

    相比於趙雲的勸阻,劉備算是寬容了,因為與他不但沒有被盛怒的劉備處理,反而受到了重用,有人可能會問,一個留守江州的後衛,怎麼能說是受到重用呢?

    當時趙雲的手下約有兩萬人,其駐守地區江州北控三巴、連線漢中,東臨永安、策應劉備,所以,劉備讓趙雲駐守江州,不單純是接應自己的伐吳,也是為了隨時應對漢中地區的風吹草動,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張飛與張郃大戰巴西的時候,劉備便是親自駐軍江州策應。

    所以,劉備雖然盛怒,可是,他還是將一個關鍵的位置,交給自己的這位愛將的,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六月,劉備大敗於夷道、猇亭、馬鞍山一線,多虧趙雲緊急率軍進駐永安,局勢才稍稍穩定下來。

    所以,留守趙雲為江州都督,恐怕算是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所做的為數不多的正確決定了,因此,以上的分析便是針對於題主問題的一個解答,小司徒一家之言,敬請各位的指正。

  • 2 # 君山話史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與趙雲呢?

    第一,諸葛亮與趙雲都是反對與東吳開戰的;第二,諸葛亮與東吳重臣諸葛瑾是兄弟,劉備也不想讓諸葛亮難做人。

    下面我仔細說說。

    先說趙雲。

    關羽死後,劉備日思夜想的,便是為老弟報仇,重新奪回荊州。這個戰略遭到趙雲的極力反對,他力諫道:“國之奸賊乃曹操而不是孫權,若先把魏國給滅了,孫權不戰自降。現在曹操死了,他的兒子曹丕篡奪皇位,我們當抓住機會,順應民心,發兵奪取關中,佔據黃河、渭河上流,討伐凶逆,關東義師必然要紛紛響應,迎接我們這支正義之師。如今陛下置曹魏於不顧,先與孫權開戰,戰爭一起,短時間內是不能結束的,這不是上策。”

    既然劉備繼承漢室大統,理應以消滅篡位奪權的曹魏為首要任務,豈能因一己之私壞了大事呢?

    這些話,劉備根本聽不進去。雖然當了皇帝,他還是殘留著當年的江湖義氣,自己的結義弟兄關羽的大仇不報,自己怎麼當人家老大呢?

    不僅官員們反對北伐,連平民百姓也反對。當時有個平民名叫秦宓上書皇帝劉備,稱“天時不利,東征肯定無功。”劉備大怒,把他抓起來關到監獄裡,後來氣稍消才將其釋放。與秦宓的遭遇相比,劉備對趙雲算是很客氣了,但出征就沒趙雲的份了。

    再來說說諸葛亮。

    諸葛亮有沒有當面反對劉備伐吳呢?這個史書沒有明說。但他心裡肯定是反對的。

    在諸葛亮看來,能夠勸阻劉備的只有一個人,只是此人已經死了。這個人就是法正。劉備能奪得益州,法正是第一功臣,可惜他在劉備稱帝前一年去世了。法正性情耿直,好惡分明,有智慧,有謀略,後來諸葛亮不無惋惜地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會阻止主上東征;即便是東征,也不會敗得這麼慘。”

    為什麼諸葛亮認為法正可以勸阻劉備,自己卻不行呢?因為他有自己的顧慮:自己的老哥諸葛瑾是東吳重臣,若是勸劉備不要攻吳,不免會被人懷疑別有用心;況且這個時候劉備被複仇的念頭衝昏了頭腦,沒有理智可言,就算勸也是白勸。

    當時孫權並不想與劉備開戰。他知道自己殺了關羽,劉備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但仍抱著一絲希望,派諸葛瑾與蜀漢交涉。

    我在很多關於孫權的問答裡,都說孫權這個人是非常聰明的,在外交上非常厲害。他為什麼要派諸葛瑾去呢?首先,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鑑於諸葛亮在蜀國的特殊地位,劉備也得給他點薄面。其次,讓諸葛瑾出面,劉備也不能不提防著諸葛亮。憑什麼諸葛亮只能跟你劉備混,若是孫權開出同樣的條件,為什麼不能跟孫權混呢?

    在諸葛瑾前往蜀營談判時,發生了個小插曲。有人造謠說: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心懷異志,表面上與劉備議和,暗地裡卻打算投降劉備。對此,孫權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我與諸葛瑾有生死誓盟,他不會負我的,就如同我不會負他一樣。”

    既然東吳有人造謠中傷諸葛瑾,那麼蜀國肯定同樣有人會造謠中傷諸葛亮。即便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不亞於孫權對諸葛瑾的信任,出於周全的考慮,他也不願意帶上諸葛亮,讓他與自己哥哥有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這其實也是黑老大出身的劉備,對部下的一種關懷。

  • 3 # 古今趣事

    誠邀,首先說說劉備為什麼不帶趙雲。當時趙雲是力主不要和東吳開展。這是基於他對整個戰局的考慮,而當時荊州方面的官員和將士基本上都是反對的。反而那些益州本土的人,卻沒有什麼反對,於是劉備帶著黃權等益州本土將領開赴東吳戰場。而那些反對劉備開戰的將領基本上沒有帶,主要還是怕影響軍心吧。

    再來說說為什麼不帶諸葛亮,我們知道,劉備從一開始就沒認為諸葛亮是一個軍事統帥,所以始終是將諸葛亮當成了政治家和外交家來培養。即使諸葛亮去了,在行軍打仗方面,估計幫不了什麼忙,就是幫了,可能諸葛亮和劉備還會產生爭執,影響劉備統帥大軍,所以從行軍打仗的角度,沒有帶諸葛亮。

    再來說說朝中格局,要知道當時劉備才稱帝,益州本土派和荊州派,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能夠融合,此時還需要有強力大臣來確保朝廷安全,諸葛亮自然是當仁不讓之選,要不然今後也不會將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了。所以為了朝廷穩定,需要諸葛亮鎮守後方,同時還能夠為劉備更好的籌措糧草,不會讓劉備孤軍深入險境。

    最後,畢竟諸葛亮和諸葛瑾是一對親兄弟,劉備可能為了防止流言,導致諸葛亮在朝中的權威下降,所以也沒有帶諸葛亮。由此可見,劉備不帶他們,也是有自己的苦衷!

  • 4 # 羽書遲

    首先,諸葛亮和趙雲都反對劉備打孫權,劉備怕他們跟隨會影響伐吳的軍心。

    其次,劉備需要諸葛亮和趙雲坐鎮成都防止意外情況發生,畢竟劉禪還小,而且蜀國面臨巨大的內外壓力。

    再則,劉備不要諸葛亮和趙雲跟隨,其實就是在保住吳蜀恢復聯盟的希望,他們兩人一直維護聯盟,如果強行把他們帶上,不但他們自身有戰場上的危險,到時,連恢復聯盟的可能性都沒有了。

  • 5 # 蕭湘居士__

    此戰大敗與天數有關,劉備本是梟雄,但意氣用事已壓倒他的英雄氣屬反常。二皇權已盡,更有洪福的阿斗上來要,必須保證他四十年君臨天下。三具有政治遠見和彼具預算框架的趙雲孔明反對實屬出兵不利。有此三聯單焉會打勝仗呢?順利完成平穩交接班。

  • 6 # 張越智872

    夷陵之戰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師東進,向東吳開戰。結果是東吳勝,劉備損兵折將七萬人,從此元氣大傷。作為一個皇帝,沒有搞清楚朋友和敵人的關係,敵人虎視眈眈。劉備卻向曾經聯合抗曹的東吳發動戰爭,豈有不敗之理。諸葛亮並不希望劉備打東吳,因為無論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角度考慮,都不能打東吳。打東吳的結果是讓蜀國實力下降,難以和魏國抗橫。所以義氣優先的劉備只有順其自然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必須搞清楚。

  • 7 # 沉140769451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的工作一直是後勤,收個稅、徵個糧、招兵買馬、管理一下地方事務,他不是劉備的軍事參謀。三國時的軍事參謀是謀主,而不是軍師,劉備的主要軍事參謀是龐統、法正。趙雲一直是保鏢,護衛劉備家屬的衛隊長,只在劉備奪西川時,與諸葛亮走水路押運糧草,登陸後,才第一次獨立統兵作戰,因為他反對劉備南征東吳,劉備把他放在後面押運糧草,當後方支援。蜀漢西北,有馬超、馬岱兄弟,利用馬氏在西涼的威望,足以震懾羌人,還能以羌兵協防漢中;漢中有魏延據守,不懼曹魏;趙雲在江州以為劉備後援,實際上是取代了張飛的位置,成為一方主將,但劉備死後,諸葛亮以防禦東吳為名,把劉備託孤掌兵權的李嚴留在江州,趙雲又失去了主將的地位。不過諸葛亮的目的,實際上是讓李嚴脫離蜀漢的政治中心,令其孤立,不能行使與自己共掌國事的託孤大權,然後逐漸削奪李嚴兵權,至其平南中時,李嚴己被諸葛亮架空,有名無權。

  • 8 # 紫禁公子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在我們現在看來,夷陵之戰是一場極為重要的戰役。但實際上,在沒有開打之前,劉備並不以為這是一場能夠關乎國本的戰役。在他看來,這不過是一場蜀漢之爭,是一場他因為報復而發起的戰爭。也是因為他這樣的心理,導致他沒有重視這場戰爭,也沒有重視這一次和他對戰的敵人。既然這是一場他不放在眼中的戰鬥,他自然也就不屑派出他手上的大將們。

    當年曹操去世以後,曹丕就當上了帝王。在劉備看來,曹丕這一個黃毛小兒,根本就不需要去重視。因此,劉備就藉著要為關羽復仇的名頭髮動了這一場夷陵之戰。許多人可能覺得,劉備只適合在後面當一位躲在帳後的王,而不是一位適合去到前面衝鋒的將。這其實也算是大家對他的一種誤解。劉備其實也算是一流的將軍,在帶兵打仗這一方面,他能力也還是算出色的。只是,平日裡大家更為關注他的其他才能,反而是忽略了他的軍事才能。

    由於劉備的過度自信,外加他低估了對手,這就導致這一場夷陵之戰他慘敗了。最初,他以為這就是一場小規模的戰役,所以帶去的人手也不多。身邊的大將,可能也就張飛有名一點。但這場戰爭中,張飛被殺了。這一下子,軍心直接亂了,而後,劉備的大軍就被打得節節敗退。最後,他們全軍覆沒,而劉備僥倖逃脫。這一場戰役也是讓劉備懊惱不已,甚至因此而開始鬱鬱寡歡。因為這場戰役的失敗給了他很大打擊,沒多久他就去世了。

    其實在開戰之前,諸葛亮,趙雲就曾經多次的勸劉備,告訴他這並不是開戰的時機。但那時候,劉備心中有著極大的恨意,他的好兄弟關羽被殺,他現在就一心想要報仇。再者來說,他覺得曹丕這類小兒,能力肯定並不怎麼出眾。趁著他現在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想要趕緊去滅他的威風。他之所以不帶諸葛亮,不帶趙雲,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人都持反對意見。劉備也是硬氣,你們不願意去,那我就不帶你們去。所以說,這兩個人最後都沒有被劉備帶去戰場。

    那不帶諸葛亮和趙雲,馬超,魏延這些人應該可以帶吧?但是馬超和劉備的私交併不算好,他認為這是一場關於他想為兄弟報仇的私戰,所以也沒有必要將馬超牽扯進來,因此也就沒有帶他。而他不帶魏延,是因為他現在忙不過來。當初,劉備將漢中打下來後,就得派將領去鎮守,那時候他考慮到了兩個人,一個是魏延,一個是張飛。但思考了很久以後,他認為張飛比較孤傲,和士兵們打不成一片。這樣放任他一個人去鎮守漢中,怕到時候軍心不齊,因此他選擇派魏延過去。所以,他出戰的時候,魏延正在守著漢中,自然就沒有辦法和他一起去。故而最後他上戰場之時,身邊就跟了一位張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天《非誠勿擾》女嘉賓偷看男朋友手機被批自私,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