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邊請
-
2 # 石三公子
他們老大才是公,就算分家了也不敢僭越啊,如果臺過火會被別人找理由吊打的,雖然他們實力不弱也隔不住當時禮節制度啊
-
3 # 明史林泉
三家分晉的時間是公元前403年。歷史學家劃分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有不同標準,但資治通鑑是以三家分晉為分割點。
依據這個看法,三家分晉意味著春秋時代的終結。
春秋時代分封制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公最高。按照國君的出身排坐次,例如宋國為公國,因為國君是前朝商朝的王族,虞國為公國,因為國君是周文王的後代。晉國則只是侯國(雖然其國君為晉X公),因為國君雖是周武王後代,但輩分差點。當然也會考慮對周朝建立的軍功來論。
後來晉國內部韓趙魏三氏崛起,逐漸控制並瓜分了晉國公室的地盤而完全控制了晉國,三家還把原來晉國國君趕跑,立了一個傀儡晉哀公,但是三家還是野心很大,透過三晉伐齊的機會,表面上維護了周王室,然後由宋國出面,建議周王封三家為諸侯。
周威烈王心裡自然不爽,這三家不是好東西,說白了都是亂臣賊子,怎麼就得給侯爵爵位呢?可是人家實力強大,如今又有伐齊之功,維護了周王的禮法,加上宋國這個公國國君之舉薦,只能同意三國為諸侯。
所以這次分封是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一種表現。周王封三晉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到了戰國時代,各國越發不把周王放在眼裡了。因為有晉國的例子,卿大夫可以強大到把國君趕下臺,還被封了諸侯,於是實力戰勝了禮法,沒有人再把周王的封號當回事了。
-
4 # 大秦鐵鷹劍士
三家分晉的晉國是公國,國君是姬姓,跟周天子同宗同源。東周式微後,春秋時的晉國是大國,對於維護周禮,驅逐外敵是有很大貢獻的!春秋的齊,魯,秦,晉號稱四大諸侯國,為保衛華夏文明而共同驅逐入侵的胡人有重大貢獻!
三家分晉後的三國爵位比公低一級,封的是侯爵,原因只有兩個。
其一,晉國的爵位是公,你三家瓜分了,實力自然不及一個晉國,因此只能封侯爵。這也是三家以及天下可以接受的事。韓趙魏三家沒有分晉前的爵位比侯還要低一級,是伯爵或者子爵,能升格成侯已經不錯了!
其二,晉國好歹也是姬姓,和周天子同是一個祖先,你三家直接把它瓜分了,也沒有跟天子商量,這是犯上罪行。天子雖然打不贏你們,但畢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三家脅迫天子封侯,不封不行,那天子不能給你封低點,表達一下抗議!
最後,三家各憑實力先後稱王,因此開國之君都是侯,而後代子孫是王。
-
5 # 中孚鑑
周朝的爵位是天子之下有五爵位。公侯伯子男。
公爵。就是公國。像魯宋晉燕。他們祖強都是周室之人。
候爵,像姜子牙的齊國。秦國。就是候爵,低公爵一及。當然期國雖為候爵。但姜子牙本人卻又代天子征伐諸侯的權力。
而晉沒被三分時。是晉公,是公爵。被韓趙魏瓜分後,就低了一級,變成候爵。
所以就是敬候文候。
回覆列表
“公”這個爵位非常尊崇,在周朝只有寥寥幾個被封為公國的,其中有宋國、虞國、虢國等。宋國稱公,是因為宋國是商朝的延續,在周代屬於國賓,即所謂“賓而不臣”,其地位自然不能與其他諸侯相等。虞國、虢國稱公,是因為這兩國和周王室關係非淺,虞國始受封者為虞仲,是周文王的伯父,虢國的始受封者虢仲,是周文王的弟弟。所以這兩國也是公爵。侯是第二級的爵位,絕大多數諸侯都爵位都是侯(所以才叫“諸侯”),比如魯國、晉國、齊國、衛國、陳國、蔡國等等。這些國家的國君自然是叫魯侯、晉侯、齊侯、衛侯之類的。這時候可能會有人提出異議了,晉國不是有大名鼎鼎的晉獻公嗎,晉國不應該是公國嗎?其實這是晉國半路自己改稱“公”的,原因就是平王東遷之後,王室衰弱,對諸侯的控制力大大減弱,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諸侯開始僭越稱公。所以像晉國之類的“公”爵都是自封的,是王室控制力減弱的表現。
而趙國、魏國是和南韓三分晉國而成立的新的諸侯國。實際上晉國在西周天子那登錄檔上寫的還是侯國的(周天子實際分封的爵位)。所以按常理來說,這三個分裂出來的國家也應該是侯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魏趙韓三分晉國本來就是周朝對禮法最赤裸裸的踐踏,所以他們要對王室和天下表現出一種謙卑。如果顯得太強勢,就會被其他諸侯國反感,很可能被人當作犯義侵禮的悖逆之臣。所以他們沒有僭越稱公,而是老老實實稱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