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徽松園

    野地瓜(拉丁學名:Ficus tikoua Bureau),又叫地瓜泡,全株有乳汁,長達10餘米,匐地而生,觸地易生須狀不定根,形似巨型蜈蚣,故又稱匐地蜈蚣。因外形像枇杷,在湖北省部分地區等地稱地枇杷。

    為匍匐木質藤本,有乳汁。莖棕褐色,節略膨大,觸地生細長的不定根,葉堅紙質,倒卵狀橢圓型,長約1.6-6釐米,寬約1-4釐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型或淺心型,邊緣有細或波狀的鋸齒,具三出脈,側脈3-4對,上面被短毛;葉柄長1-2釐米花序託具短梗,蔟生於無葉的短枝上,埋於土內,球型或卵球型,直徑4-50毫米,熟時紫紅色(分可食和不可食兩種,可食的果肉多汁,不可食的內部明顯無水分,可食稱之為公地果,不可食稱為母地果,熟過頭的地果裡面或有果蛆);基生苞片3;雄花生於花托的口部,花被片2-6,雄蕊1-3,雌花生於另一花序託內。

    分枝多,生長快,攀附力強,春季扦插的枝條,至當年冬季即可覆蓋約2平方米的地面。野地瓜的莖蔓柔軟而堅韌,一年生的莖蔓可承受30~40公斤的拉力,是編織筐簍及藤製工藝品的好原料。

    葉長2~6釐米,寬2~4釐米,翠綠色,經冬不落,是草食動物的好飼料,尤其是兔子、羊、鵝等視之為冬季的美味佳餚。花單性,簇生或單生於葉腋或分枝處。野地瓜果實球形,直徑1.5~2.5釐米,幼果青綠色,成熟淡紅色,芳香四溢,甜香如蜜。

    生長習性:野地瓜在果實成熟時期(6~10月)端午後,進行採摘,即使距離野地瓜20餘米外,也覺濃香撲鼻,馥郁可人,故又稱為滿地香。野地瓜具有耐寒、耐旱、耐蔭、耐貧瘠、耐水溼等特性,即使植於寸草不生的砂石或石板縫隙裡,也會枝繁葉茂,綠意盎然;無論是赤日炎炎的夏季還是冰天雪地的冬日,全年一樣蔓延

    野地瓜(又名:地果) 似錦,綠葉如蔭;無論是生長在烈日曝曬的山崗上或是長在古森林之下,葉色總是青翠碧綠,生機蓬勃;無論是窪地,還是乾旱的山嶺,均能隨遇而安,四時常青。

    落葉性匍匐地上的木質藤本,有白色乳汁;莖棕褐色,節略膨大,生有多數不定根。葉互生,厚紙質,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6-6釐米,寬1-4釐米,先端鈍尖,基部近圓形或稍不對稱,邊緣有波狀齒,具3出脈,側脈3-4對,上面綠色,疏生短刺毛,下面淡綠色,沿脈波短毛;葉柄長1-2釐米。

    花小,單性,藏於肥大花序託中;花序摭具短柄,簇生於土中的短枝上,球形或卵球形;苞片3,基生;雄花生於癭花托的口部,花被片2-6,雄蕊1-3(-6)枚;雌花生於另一花序託內,發育為孢隱花果,單生,球形,直徑4-15毫米,成熟時淡紅棕色。果期5-6月。

    國內分佈:產湖南張家界(龍山、桑植)、湖北(南漳、十堰、宜昌以西)、廣西(大苗山)、貴州(納雍、遵義,黔東南州、石阡、六盤水)、雲南、西藏(東南部)、重慶、四川(達州、瀘州、遂寧、綿陽、南充、宜賓、巴中、木裡、屏山、樂山、安嶽等)、甘肅、陝西南部。

  • 2 # 會理真實再現

    六月六地瓜熟,這是野地瓜,也叫地果、地枇杷、地石榴等。是桑科榕屬的落葉匍匐的木質藤木植物,喜歡生長在田坎、荒山野地、草坡或石縫裡,可以食用,也可藥用。

    根據資料介紹,野地瓜含有蛋白質、膳食纖維、鉀、鈉、鈣、鐵、鎂、鋅、銅、磷、硒、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E、抗壞血酸等,還富含17種氨基酸,吃了對人體大有好處。

    野地瓜農曆六月六前後就成熟了,我小時在農村老家的時候,在這個時期就會約上夥伴到山坡或田坎上去找,翻開葉子就結在藤上靠土的地方,每次都要將衣服兩個包包裝滿帶回給家裡人吃。帶紅色的有點耙了的才好吃,又甜裡面的籽是脆的,挺好吃,如有點硬的吃起有酸味。有一種頂上有個小洞,裡面有小蟲子,我們叫它老母豬瓜,不能吃,已有幾十年沒吃到了,回想起那味道真安逸。

  • 3 # 德慶星空

    小時候放牛經常挖來吃,味道清香甜可口,一般在六至八份時成熟,我們廣西壯語稱著躲兒,因為它長泥土裡藏得很隱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生活中的“幸福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