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結合高校招生簡章。
9
回覆列表
  • 1 # 教育者漫談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應用問題並解決問題。目前,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許多中學教學改革的熱點。研究性學習學習是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形成的創造性學習方式。這課程的開設培養了我們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往的學習,通俗點說就只為了應試,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而這一門課程恰恰是填補了這一不足之處。研究性學習包含對資料的蒐集、編輯與整理,還包括實驗的沒計,資料的記錄等等。使我們要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久而久之,這種能力被訓練出來了,這一課程的開設還能培養我們的動手能力。研究性學習的每一項學習內容,方式,都要求要自己來解決。最後,這一課程的開設有助於培養創新意識,以前總是老師講什麼,我們就聽什麼,透過研究課後,我們能開始獨立思考問題。

  • 2 # 小強張老師

    1.“知識爆炸”,知識更新週期的縮短。

    近30年來人類發明創造是以往人類發明創造的總和,知識總量每7—10年翻一番,50年後世界知識的總量是現在的32倍。

    具備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遠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2、資訊社會,知識傳遞快。

    數字化,全球化→地球村落化

    3、教育的困惑:用昨天的知識教給今天的學生,去適應明天的生活。

    學生的知識面狹窄,知識與知識之間、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都缺乏聯絡,學生缺乏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來自主學習。

    4、對人的能力要求:

    寬厚的基礎知識,用新技術獲取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主動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和能力、與人合作及責任感、終身學習的能力等。

    5、課程改革:設定了研究性學習課程。

    透過記憶、理解、反覆練習來達到掌握鞏固知識的學習方式稱為接受學習。

    透過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來增加掌握知識的總量。

    人的想像力是怎樣喪失的:

    會學習而不會首創,會模仿而不創新。

    國際“奧賽”獲獎而無諾貝爾獎。

  • 3 # HX教師

    你好。這是教育主管部分考慮的問題,不是我能回答的,我只能替你整理一下,供你選用參考。

    研究性學習是課改的實際需要,是課改的必經過程,也是課程的終極目標。

    一、什麼是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專案設計、作品的設計與製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2000年1月頒佈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群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問題性

    研究性學習以問題(包括主題、課題等)或活動(包括實驗、製作、發明等)作為學習的先行組織者,教師圍繞問題或活動提供相關資訊,學生圍繞問題或活動收集資料,展開研究,學習的目標在於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開放性

    在研究性學習中,研究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方式、成果的表現形式等具有開放性。所要研究的問題給學生的創造留下較大的空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和特長從自然、社會和生活實際中選擇課題。問題本身沒有現成的結論,活動在大多數情況下也不知道確切的結果,故需要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自己去尋找;可在某一學科內也可在學科間尋求。解決研究課題內容的方式方法學生可自由選擇,具有多樣性。可透過查閱資料、操作實驗、調查研究、專題訪問等多種方式解決問題。研究學習的場所可以在教室,也可在社群、農村、廠礦等。成果表現形式可有圖畫、產品、報告、小品、總結等。

    3、主體性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主要形式有個人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在學習過程中,最大程度地發揮與發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參與和人際互動的能力,不斷提高再學習的能力,積極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團隊精神。

    4、社會性

    培養學生社會交往能力,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係、生生之間的關係、學校與社會的關係等。研究性學習要研究社會,向社會學習,吸取營養,處理好人際關係。

    5、實踐性

    透過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在掌握間接經驗的同時也體驗直接經驗,不斷提高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從研究的內容來講,來源於自然、社會和生產實際;從表現形式來講,透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研究實踐,透過動手、動腦解決具體問題,不斷提高能力,體現實踐性。透過實踐,增強體驗、學會學習和增強能力。

    6、人文性

    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實踐表明,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對學校德育的其它方面也起著重要的支援作用,因而,它是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7、綜合性

    研究課題需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的多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社交、合作、研究、動手、表達、思維等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8、差異性

    由於班級、研究小組內學生的知識、能力、個性、興趣等方面均存在著差異,故在實施課題研究時要充分給予考慮以下問題情況:選題範圍、研究深度、選擇方法不一,研究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研究進度、成果呈現不一。確定的課題和要求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實”。透過學習,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所長,使每一個學生均學有所得,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求知慾。

    三、高中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報告格式。

    一、課題 :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透過哪幾方面來調查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與途徑:

    六、課題研究步驟及內容:(就是正文)

    七、主要參考文獻:可以寫上正文出處,網站啦,書啦一類的

    八、指導老師

    九、小組成員

    1、題目

    2、班級、姓名(如果是課題組,那麼按照貢獻大小排列,先大後小,一般不要超過5個)

    3、內容摘要

    4、關鍵詞

    5、開題報告中的前面幾部分內容:問題的緣起、選題理由、研究內容、目的、意義、核心概念界定、國內外研究綜述

    6、正文:

    (1)研究物件、研究方法

    (2)研究內容、研究假設

    (3)研究步驟、過程如何

    7、結論

    8、參考文獻

    把你要寫的內容寫上去就好了,可以的話設計個表格更一目瞭然,不過最重要的是真實可信。

  • 4 # Steve老師

    高中階段已經是非義務教育階段,確實非常有必要進行研究性學習。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指的是讓學生自主開展調查,分析,判斷資料並初步得出結論的一種探究式學習。中國現行的高中階段還是應試教育,主流課堂並沒有什麼讓學生進行研究的步驟和措施,學生也不可能得出什麼研究成果。但是這種應試教育是適合中國現階段國情的,因為應試教育其實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選拔教育,適合中國現階段高中實情。那麼為了彌補應試教育的不足,或者說為了消除應試教育唯分數論帶來的不良影響,在高中階段必須開展研究性學習。因為研究性學習不是應試導向的,而是以學生興趣為導向的,並且要求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很多學校都在高一開設研究性學習,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讓學生聽講座,搞清楚什麼是“研究”。這裡的“研究”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還有一些工科動手類的,如機械製造等研究,甚至一些英語導遊等實踐性專案。先讓學生大致分清楚自己對哪方面研究感興趣,然後再選定一個領域,進行研究方法學習,這就進入了研究性學習的第二階段。在第二階段中,學生就開始對自己選定的“研究方向”進行自主學習,這時學生就有了自己的“導師”。這裡的“導師”往往都是中學老師(也有的學校從校外聘請兼職老師),“導師們”雖然不能夠像大學裡的碩導和博導那樣真正帶著學生搞研究,但是可以讓學生知道學科前沿的一些基礎知識,並知道研究的方法,步驟和所需的各學科知識。經過這樣一番“洗禮”,學生就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做研究,特別是能夠判斷出自己是否適合做所選學科方面的研究。此外,現在的高中都實行選科走班制。一般在高一第二學期就開始選科走班,那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科,研究性學習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瞭解了學科的特性,就知道自己適合選哪些科目,這對將來高考報志願非常有益。

    順帶說一下,初中小學階段(九年義務制教育階段)不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因為初中和小學的學生年齡都很小,正式長身體的時候,每年變化都很大,對自身,自然,社會的認知都很有限,而且初中和小學的教學應該以體育教育為核心,並配套以藝術教育,不應該對文化課進行高強度應試教育。如今教育部已經明令發文,中考和初中畢業考試合併,那麼新中考應該對學生有了一個初步的分流,就是適合走學習這條路的學生讀高中;適合動手服務型的學生讀中職;適合學藝術的同學讀藝術院校附中(藝術中專),還有一部分同學直接走上社會工作。所以凡是讀高中的同學至少證明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適合“搞研究的”,那麼既是瞭解自己,又是瞭解學科,既彌補應試教育不足,又發揮自己感興趣的特長,還對將來選科報志願大有裨益,那就必須在高中開設研究性學習。

  • 5 # 名師聊家教

    高中階段進行研究性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現行的課堂教學是教師以傳授為主,學生以被動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很難做到。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在於改變學生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由於學習環境開放,無固定大綱和教材,學生面向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選題,去獲取資訊和素材,學生再根據自己研究的需要,將課堂學不到的知識加以綜合運用於實踐,所以,更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其次,研究性學習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強調學生透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瞭解課題研究的全過程,學習課題開題、研究、結題的基本方法,學習撰寫實驗報告,課題論文,為學生今後進入高校學習研究打下基礎。

    第三,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課堂基本上是以教師、書本為中心,採用單一的傳授方法,忽視人際間交流、合作,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與探究。教學基本上是教師一步步領著學生走向知識,而忽略引導學生一步步發現探索知識。在這種教學狀況下,學生真實的客觀需求往往被忽略,它更多的是迫使學生去學習“已經理解”或“無法理解”的,甚至是“早已過時”的知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嚴重的壓抑,主體性難以發揮。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環境,從根本上轉變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有足夠大的空間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需要學習的知識;在學習中,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小組共同完成課題目標,這既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對學生人性的尊重。

    第四,研究性學習,高考試題不會直接涉及,但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它立足未來,是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學習研究的一種基本學習方法,也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掌握這種方法,無論大學深造,或出國留學,都是大有裨益的。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旨在幫助學生透過研究體驗,提升學習能力。要知道在未來競爭的關鍵就是學習力的競爭,所以研究性學習代表了學校教育未來的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T10代思域跑高速動力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