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史曉哲

    從目前的情況看,農村種地的都是60歲左右的農民了,年輕一代絕大部分沒有在農村種地的願望,東北等地的糧食、經濟作物、水果主產區的情況可能要好些。據此推斷,20年後,全國將形成幾大糧食基地,蔬菜基地,水果基地,等等。將來農產品生產越來越集中,農業規模化生產基本成型,屆時形成全國範圍調配蔬菜、糧食、水果為主,各地自給自足保障為輔的模式,配送成為現代化農業一個重要環節。農民將越來越少,農民素質將越來越高。

  • 2 # 阿榮小哥

    農村現在在家務農的都是50歲以上的老農民在家種植莊稼了!年輕人都出去外地務工了,說實話,現在的大部分農村年輕人,叫他回家種田種地,他都不知道什麼季節該種植什麼,地怎麼耕了!什麼農產品需要什麼肥料!他們這些年輕人根本都不會了!

    就這個話題,就像標題說的,20年後,農村應該是城市人嚮往的旅遊景點了,因為現在的農村,到處都在推廣農村建立旅遊業,以後的農村人,應該是靠自己在家開農家樂了!到時候農村農民想種田都沒有了,就算你想種田,也要有田種才行,

    首先面臨一個問題,現在是2017年,到2037年,現在就算你家一個人有一畝田地,20年後,你家的子孫把你的這一畝分了,一個人拿到多少田?就算一直是獨子好吧,還有一畝三分地,呢一天靠這一畝三分地,能養活你?20年後的生活水平到底一斤白菜賣到多少都還不得而知!哈哈,這是小編的看法,如果你們有什麼心的看法可以在下方互相討論啊!

  • 3 # 小農爸爸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農民的定義。農民是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他們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長期和專門從事農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等生產勞動。

    定義中很明確,農民不單單是種地,而是專門從事農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的生產勞動者。未來20年,這些行業肯定都不會消失,如果有人願意成為農民,他們還是可以繼續專門從事這些行業。

    只是他們可能就不一定是以土地作為主要生產資料了。隨著社會發展,農業科技也是日新月異,設施農業,機械農業的出現,將改變以土地作為主要生產資料的農民的未來。例如魚菜共生系統、基質滴管栽培技術等。

    除了魚菜共生系統,還有植物工廠,隨著植物工廠技術的日益成熟,將來蔬菜瓜果的種植,可以工廠化生產了,“農民”只需要每天記錄資料,透過顯示屏管理蔬果即可。

    因此,未來20年,或許不需要20年,農民依然可以“種地”,但是,卻不再是單純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地種地了,而是站立起來種地了。

  • 4 # 雲遊Anny

    未來20年左右,或許就沒有農民之說了,全叫居民!那極少負責農事的應該叫農場主或農業專家!

    別說我吹牛,因為以後的農業形式估計有三種:

    自然農業。也就是我們傳統的自然種植。這要根據地形而定。山區不適合成片機器耕作,那就栽植經濟作物或搞原生態養殖;平原地區適合成片作業,那就機器耕作!

    立體農業。現在的科技巳發展到無土栽培、紙上栽培等,適合立體、層式種植蔬菜!

    智慧農業。全智慧農業種植或養殖,只需極少管理者就成!

    因此,以後多半沒農民種地了!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 5 # 閃閃長板

    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問的非常好。

    在未來的20年到底有沒有人種地,可想而知我們是沒有人敢有可定的答案的。但是根據國家發展的速度,跟農村勞動力的下降,可以肯定的是,將來種地的人會越來越少為什麼麼說呢:

    第一是農村勞動力下降,現在農村正在兄弟的仍然是我們的父輩,也就是50後,60後,甚至70後兄弟的都比較少,都外出打工了,家鄉剩下一下留守兒童跟爺爺奶奶,勞動力實在跟不上,所以,種地的人是越來越少。

    第二是種地收益跟打工收益不成比例,如果說現在外出打工的那些人,無功可打,那麼他們最終是要選擇回來家鄉靠地吃飯,可是這個似乎不可能,現在外出打工的少說3000多元,一年下來4萬元的收入,一個農民在家裡種地的一年收入是沒有這麼多的,你叫他們在家幹這麼辛苦的活,卻又不掙錢,他們肯定是不願意的。

    第三是國家發展田地實行規模化,機械化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田地都實行了規模化,就是國家用機械來操作,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工,看著這麼多的地荒廢,浪費了,而且中國又是一個這麼多人口的國家,吃的問題要解決,就得要一個完整的,一個長期的計劃,那麼這個計劃就是實行大規模種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合中國發展的國情,民情!

  • 6 # 劉士志

    農民,農夫幾千年耕夫的稱號。現如今,雖然政府取消了農民戶口之詞,變更為社群居民。但是享有土地,耕耘于山水間的人們。以及從事工廠化的農業生產者的人民。都應順應歷史的稱謂農民。土地是人類獲取食物的主要來源。無論何種方式。何種稱呼於農業生產者。總要有人來種地。玩弄於字詞間的人,只不過是吸引眼球而賺取名利的伎倆。從事農業生產的國民。即使驢年

    馬月想活著就得種地。只不過是人員的自由留去,而使農業生產者更加的科學化而減輕勞動成本的投入

    土豆,馬鈴薯。番茄,西紅柿。其質沒變。均源於沃土。

  • 7 # 三農一姐

    未來二十年左右,農民還會種地嗎?這問題提的年限有點短,我可以肯定的說會,不管是現代化、機械化、科學化種植,地必須要種,因為他們是農民,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保障,似乎與生俱來就有的本能。

    農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十九大明確指出,農民承包土地再延保30年,也就是農民的土地經營權最早到期的是2058年,農民不種地,地咋辦?也許你會說可以土地流轉,讓種植大戶和企業來種植管理,中國有18億畝耕地面積,何況不都是平原,山地丘陵為主,實現大面積機械化操作不可能,也可以說叫痴人說夢!也有的反駁外華人怎麼可以呢?可要想到中國有13億人口,都要活下去,必須有糧食,中國的飯碗必須掌握在華人的手裡,這就要農民必須種地,這也是中國的國情決定的。所以說,中國再過50年,農民也必須種地,因為華人口眾多,自己能養活自己已經是對世界糧食貢獻的一大奇蹟!

  • 8 # 使用者創維

    標準答案:人們的衣食來源在農村,也就是說,我們吃的與穿的來自農村的土壤,吃的米,麥,玉米等,穿的衣服來自棉花與蔴類,根據現有的種植水平,這些作物在今後幾十年內乃至上百年仍離不開農民的土壤種植,更重要的是,農民的經濟來源仍以種植業為主,所以,未來二十年,農民還會種地。

  • 9 # 愛農幫

    “未來20年,農民還種地嗎?”20年,這是很長的一段時間,20年時光,這期間能夠發生的變化是你完全想象不到的,社會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並且,這種進步的趨勢與速度,是越來越快,超乎你的認知,所以,你說,未來20年農民還種不種地?這其實不好說;

    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農村土地國家是沒有一絲一毫鬆懈的態度,反而是緊抓嚴乾的態度,什麼意思呢?就是注重農村土地的發展與開發,不能夠讓農村土地更多地處於一種荒廢閒置的狀態,那麼,要利用好土地,能怎麼做呢?大多還是用於耕作,即農業建設,因為既然是農用地只能夠用來進行農業建設;

    其實,設想一下,如果農民不種地,那中國農業經濟該如何進行下去?難道全部都是機械化生產運作?雖然這也不是不可能,那農村這麼多勞動力該何去何從呢?所以,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所能夠預料到的,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國家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業經濟的發展與推動,而農業經濟的發展執行,一定離不開勞動人民,這都是互相關聯的一個狀態;

    雖然,現在很多言論表示,未來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大部分工作等,不能說不可能發生吧,但是,不管怎麼取代,人類還是有他存在的意義,也有他存在的地位,不可能完全予以取代,每個人都是無法替代的!

  • 10 # 大鄉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想一下自己20年後還吃不吃糧食。人是鐵飯是鋼,一天不吃餓得慌,未來農民不僅會種地,還會種的更好,只不過“種地”會發生一些結構性的變化。人們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現在很多農民放棄種地,去城裡打工或去創業了,種地成了一種落後的生產方式,正是這種錯覺讓人覺得,未來會沒有人願意去種地了。

    正是這種現象的發生,使農村務農人員結構及土地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首先,無種地意向或種地技術差的農民主動放棄種地,技術較高或有上進心的農民會向“職業化農民”演進,並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獲得更多的技術及資源。

    第二,高素質勞動力的迴流及科技的注入為農村帶來了活力。城市的就業壓力會越來大,高素質勞動力會越來越多的流向農村,未來會有更多的大學生選擇返鄉務農,他們視野更大,觀念更新,技術更好,科技興農將是未來農業的主旋律。

    第三,土地流轉等相關土地政策也加速了務農人員的結構性變化,更多的土地流轉到“職業化農民”手中,大面積區塊化的耕地結構將替代碎片化的耕地結構,種地效率會大大提升,種地成本會大大降低。

    農民分工的細化將改變耕地的利用效率,在未來不僅有專業的農民去種地,並且種地的門檻還將會大大提高,那時候“種地”不再是落後的代名詞,相反是一項含金量更高的事業。

  • 11 # 安語遲

    70後種地的很少了,80後基本沒了,90後完全沒了,零零後不知花生是長在村上還是生在土裡!然後……你懂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載充電器給手機充電對手機有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