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9
回覆列表
  • 1 # 五嶽掩赤城

    綜合來講外姓將軍中當為第一,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魏志第十七,張樂於張徐(也就是後世常說的“五子良將”)中列第一。

    但是應該具體分時段來闡述。

    先是要明白曹老闆軍隊中,是以曹氏夏侯氏這些親戚的譙沛集團為核心,牢牢控制住軍隊的忠誠度,像夏侯惇打仗常敗,被人綁過肉票的種田大將軍一直是軍中第一人。單獨出征時,常以曹家夏侯家將為主將,外輔以五子良將等外姓傑出將領,緊緊把握住槍桿子。

    但外姓將軍中有一人例外,那就是于禁。于禁原是曹操死黨好友鮑信的大將,鮑信對於曹操早期發展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為了救曹操早早戰死沙場,鮑信死後就一直跟曹操。而且於禁早期對呂布等作戰立下汗馬功勞,治軍威望高,曹操嫡系青州兵四處打劫,就於禁敢帶兵過去治罪。

    于禁長期是作為曹操的副將軍角色出現(夏侯惇是負責留守後方,雖然被呂布抄過老家),也是當時曹操陣營唯一一個假節鉞,擁有先斬後奏權力的人,這權力非常高。同時期劉備陣營假節鉞的是關羽,孫權陣營假節鉞的是陸遜,這三人可以視為三方軍中第一大將。但是于禁晚節不保,最後兵敗投降,其評價和地位就直線下降。

    張遼起點可以說是非常高,一開始就被丁原招為從事,這是刺史的主要佐官,位階小但權力大,同時期呂布是騎都尉。董卓兵敗跟呂布後升為騎都尉,跟呂布去徐州後,升為魯相,可以說一直是呂布手下位階最高的,而且嚴格來講其並非呂布提拔的手下,與呂布實際上更似種合作關係,手中部隊也是半獨立狀態。

    在投降曹操後,升為中郎將,賜關內侯。這裡吐槽下,曹老闆對於關二爺才是真愛,同樣投降,出身地位更低的關二爺是直接送偏將軍,壽亭侯,在曹軍內部比于禁都還高,僅次於夏侯惇。

    破袁紹前升為裨將軍,然後,張遼跟著曹老闆,諸曹家將夏侯家將後面刷小怪,一直到平定北方後,升為蕩寇將軍,終於開始獨立領兵。

    赤壁大戰的時候,張遼在打野,攻略江夏諸縣,沒參加團戰。然後曹老闆帶主力去打張魯跟劉備團戰的時候,張遼駐守合肥迎來人生巔峰。孫十萬帶人來送人頭,一波超神,讓剛剛跟劉備團戰輸了的曹老闆非常興奮,直接升為四徵之首的徵東將軍。

    在曹丕上位後,正式接過於禁留下的前將軍位置,正式確定為曹魏第一大將身份(假節鉞一直沒混到),然後不久就病死了。

  • 2 # 高盼明

    張遼威鎮逍遙津,絕佳防禦戰術的戰績:

    在建安二十五年,孫權趁曹操兵發漢中,帶大軍直攻合肥,此戰動物精銳盡出,十萬大軍壓境,卻被張遼七千守軍所破!孫權本人也差點被擒,合肥逍遙津一站是張遼畢生最閃耀的一站!

  • 3 # 山昌正

    張遼,字文遠。曹操麾下五子良將首當第一!

    也許張遼的武功不是第一,因為有個讓馬超都怵頭的許褚。

    也許張遼的謀略不是第一,因為有曹仁于禁夏侯淵都是領兵的大行家。

    也許張遼的勇猛不是第一,有夏侯惇,徐晃等人威震三軍。

    也許張遼的出身不好,因為是呂布的手下,算做投誠收編的人。。。

    但,把所有綜合在一起的人卻在曹孟德軍中稱為了吳侯霸主孫仲謀的噩夢。成為了女人們嚇唬孩子啼哭的魔頭!

    事實勝於雄辯,張文遠堪稱第一

  • 4 # 起音

    陳壽曾這樣說過: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點也就肯定了張遼的地位,身為外姓將領五子之首。

    而實際上張遼對魏國的貢獻也確實配的上這點。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守衛合肥,也就有了後來的張遼威震逍遙津

    建安二十年 (215 年) ,孫權趁曹操用兵漢中之機,親率大軍直撲合肥。此戰東吳精銳盡出,十萬大軍竟為張遼的七千守軍所破,連孫權本人也差點為曹軍所俘,幸賴淩統、甘寧、呂蒙等人奮力死戰,才得以脫身。合肥逍遙津一役,是張遼畢生最閃光的佳作,演義說“這一陣殺得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可稱為防守戰術的經典戰例。

    而合肥在軍事戰略上可是有著非常大的重要性

    《資治通鑑》胡注引《水經注》“淝水出九江成德縣廣陽鄉西,西北入芍陂。自芍陂上施水,則至合肥。淝水又北過壽春縣北,入於淮”,“夏水暴漲,施合於淝,故曰合肥”。合肥北通淮河,南達長江,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的戰略地位,三國時期更是曹魏軍事重地。

    1、防禦上,曹魏東置合肥、中守襄陽、西固祁山。

    2、攻勢上,合肥南控巢湖,遙望建業,能夠對東吳構成威脅。

    3、策略上,曹操時不時由合肥越巢湖發兵南下,把東吳的兵力和注意力長期率制於此,保長江一線大部分地區的安寧。

    基於如此的重要性,張遼成功的守住了合肥,那麼所在魏國所受到的重視不可謂不高,那麼地位也當然是非常的高啦。

  • 5 # 曉木曰兮歷史系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人,祖上本姓聶,後避禍改姓張,為何避禍?其實其祖上事蹟也是相當有名,那就是公元前134年西漢元光元年漢武帝時期的馬邑之謀。現在看馬邑之謀,可以算是一場準備不周的粗糙謀略,但是聯絡當時時政來看,是有其原因的,馬邑之謀中的提出者聶壹(即為我遼先祖)和當時朝中的主戰者王恢策劃時為前134年,而就在一年前,竇太后(後世稱為西漢孝文竇皇后)剛剛去世,因竇太后生前信奉黃老之學,所以儒術皆罷黜,武帝的一系列政治及軍事主張無法得到伸展。據班固《漢書·敘傳下》記載:詭矣禍福,刑于外戚,高後首命,呂宗顛覆。薄姬墜魏,宗文產德。竇後違意,考盤於代。於是前134年同時期武帝的一系列舉動可以看出當時的武帝有一種掙脫束縛,大展拳腳的衝動。同年,武帝同意頒佈主父偃的推恩令,徹底替換原來的郡縣制,成功削弱各諸侯王勢力,此舉完全可以看作對當年竇太后及竇嬰,劉武等人的無聲嘲弄,也是同年,冶鐵,釀酒等技術,鹽等產物被收歸國有,中央統一管理,又禁止諸侯國私自鑄錢。仍是同年,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此還專門於中央設立太學,進一步壓制當年竇太后在世時推崇的黃老之學。另外稍題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竇太后於前135年6月去世,7月葬於霸陵,據《資治通鑑·卷第十七》記載,8月武帝正式掌握實權,開始改革的時候,“有星悖於東方,長竟天。次年改元,年號為元光”,嗯,我不懂星象學,但我聞到了濃濃的喜劇色彩的味道。重回主題,從上文可以看出,在政治上武帝的一系列改革,基本可以算是對竇太后的全盤否定,那麼軍事上呢?雖然都說軍事其實是政治的遊戲,但因為我遼祖上並不從政,乃雁門豪商,所以此處分開來寫。我們都知道漢匈和親的西漢歷史可追溯於高祖的白登之圍,從那之後一直經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前期,竇太后在世時,西漢採取的都是和親政策,但是竇太后一死,於某日匈奴再度派人提出和親後朝議,武帝問曰:當戰,當和?其實當時的和親派仍然為多數,包括當時的御史大夫韓安國,太僕公孫賀,太中大夫李息等人均建議和親,主戰的只有大行令王恢,附和他的只有那個大家都懂的李廣,但是武帝依然決定,戰!很有後來渣權決定與武帝戰於赤壁的魄力。(咦,兩個武帝唉?歷史的巧合?我什麼都不知道)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遼神的祖先聶壹閃亮登場,他和王恢的相識過程已不可考,但最後正是這個聶壹提議自身做餌,誘降匈奴,給出了一個雖然漏洞百出但是依然有可行性的計劃,致使武帝最終拍板:“揍他丫的”。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內部叛徒出賣,導致計謀失敗,當然皇帝身為天子絕不可能有錯,那麼王恢引罪自裁,聶壹也避怨改姓,銷聲匿跡了。其實我後來翻遍了資治通鑑,漢書,書記,典論等書,均未發現任何聶壹後來之事的交代,那麼陳壽於三國志中記載張遼本聶壹之後的唯一根據,其實就是兩人同為雁門馬邑人了。考證完先祖和出身,接下來是張遼本人事蹟了。《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中記載:“少為郡吏。漢末,幷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兩點,一是我遼年少時就以武力過人聞名郡縣,很早就當上了公務員,捧起了鐵飯碗。二是丁原派張遼詣京都可以看出張遼的智力水平和政治才能也初見端倪,後面會更加詳細的說明。因為早年確實記載匱乏,遼神又四處奔波,所以在阿瞞之前的歷史都相當模糊,只可以得知是先侍丁原,於此時就已結識呂布,後被派去詣京都,侍奉何屠戶,又被派去河北募兵,得千餘人還,發現何屠戶已經跪了,現在朝中坐的是董太師,我遼肯定心生疑惑,怎麼體型差不多,樣貌卻變了?管他呢,接著侍奉董太師唄,沒幾年,董太師也敗死,於是我遼又收拾收拾家當投靠了呂布,遷騎都尉,這個職位在三國志中被陳壽一筆帶過,其實仔細研究一下還是很有意思的,騎都尉在當時的俸祿是比二千石,也就是稍次於二千石,同時有資格配銀印青綬,這麼說可能很多人還是沒感覺,那麼這個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來橫向對比一下此時朝中有哪些官職是比二千石的,有侍中,光祿大夫,中郎將,諸鎮校尉,以及護軍都尉和司隸校尉,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個司隸校尉上,東漢時期,因為光武帝劉秀廢除了丞相司直的職位,司隸校尉無人監管,已經可以抗衡三公,同時在朝會中和尚書令及御史中丞有專座,就是VIP席位,當時稱為三獨坐,這些如果還不能顯示這個職位的特殊性,那麼下面這點就很關鍵了,司隸校尉不僅能夠參與政議,同時是能夠掌管軍隊的。手上有兵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漢末三國時期,將軍一職多為虛職,如黃巾時期的盧值,皇甫,朱儁等人,只有出征時才配給兵馬,平常都是遠離行伍,但司隸校尉卻時刻掌兵,再加上招募的私兵,是一股可怕的軍事力量。何進時期,司隸校尉是袁紹,於是何屠戶首級從城牆上甩下來的時候,袁紹能喊出“誅惡黨者前來助戰”,他要是個文官,其他官員早就做鳥獸散了,喊這句話,是有士兵為底氣的。董卓進京後,司隸校尉是呂布,所以吾兒奉先何在?以及首惡為董卓,餘皆不問,你以為當時所有在場者都沒想法?是因為當時呂布手上有兵啊。那麼此時呂布和王允把持朝政,我找不到此時期司隸校尉的記載,只有同樣俸祿,同樣能領兵,同樣綬印的騎都尉可以算作隱形的司隸校尉,那麼張遼的這個騎都尉,就很有意思了,所以我又往後看了看,還有誰領過司隸校尉呢?後來李郭二人專政,李傕也自領司隸校尉,曹操迎獻帝后,也領司隸校尉,最有意思的是,大耳稱帝,張飛死後,遙領司隸校尉,我當時查到這個腦中一片2333。接下來就是隨呂布四處奔走征戰,但呂布被曹操破於下邳,於是我遼想了想,看了看傲嬌的高順,決定從了武帝。“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寫到這我開始胡思亂想,大家都說,劉備一客居到哪,就能把人克敗了,然後自己腳底抹油,無影無蹤,這麼一看我遼更是主公克星,先從丁原,丁原死,後隨何進,何進死,再侍董卓,董卓死,又護呂布,呂布死,,,我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不過還好還好,我曹老闆命硬,也算是我遼的幸運,即得其主,又得其時。而且張遼是聰明的,每個主子死時,都有重丞陪葬,但是我遼從來都不會陪葬,確實挺值得玩味的。從武帝后,張遼開始活躍於各大戰場,威名日盛,不可能每一場都詳細說,那麼挑幾場關鍵的說。1,先是官渡,很奇怪,在張遼傳中於官渡之戰一字未提,很不尋常,畢竟這是三大戰役之一,這一戰的重要程度還是相當高的,後來我翻了翻,發現在蜀書關羽傳中找到了記載,現在大家說起二爺在官渡中的表現肯定都記得白馬斬顏良,“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但是很多人都不會記得這段話的前一句是:“紹遣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這就很讓人驚異了,使張遼及羽為先鋒,可見張遼當時在解白馬之圍的角色竟然是先鋒大將,從這句話猜測甚至二爺都只是張遼指揮下的前卒而已,畢竟“張遼及羽”這四個字可以猜測主副順序,但被陳壽不明原因的不提以及後來羅灌水的文學渲染,導致我遼貌似在官渡之戰中存在感極低。2,平昌豨,這一戰我認為是第二能體現我遼智勇雙全的戰役,第一是什麼看我開頭就表明自己是渣權粉應該都懂的。首先是情勢,張遼及夏侯淵軍團圍昌豨於東海,但是久攻不下,糧草又不支,本來夏侯淵決定回軍,但是張遼分析道:“數日以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後面就是成功勸服昌豨,平定賊軍。回軍之後武帝對遼神說“此非大將法也”,恕我實在不能同意這句話,武帝這句話是因為聽說張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得出的結論,但完整事件應該是首先我軍情勢已經不利,圍攻不下,糧草又無,只能退軍的大背景下,再者我遼已有理有據的分析出昌豨已有降意,三者在於三國志中的一句話“乃使謂豨曰”,這個使字用的很有意思,說明了我遼並不是莽夫,而是先派使勸和,在得到回覆後方親自動身,並且昌豨這種慣犯,前前後後降了4次,最後的結果自然是昌豨拜服。從整件事中可以看出我遼審時度勢,有勇有謀,作為五子魁首真非虛言。3,於追擊袁氏餘孽的過程中遇虜,大破之,親斬單于蹋頓,這到沒什麼好詳細說的,武力值爆表,為何如此說可參考知乎問題“為什麼黃忠斬夏侯淵這麼出名”你就知道在三國時期陣斬敵方主將是多麼彪悍的戰績了,三國志中的何夔傳烏丸傳以及樂進傳中也有記載,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本文就不收錄了。4,合肥之戰,噹噹噹當,怪我激動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一想到孫十萬就獸血沸騰,,,提到合肥簡直高潮難擋。。好吧,這是病,得治,,,先提一點,我認為張遼是沒有參加赤壁之戰的,首先是曹仁樂進徐晃等人的傳記中你都可以找到徵於荊州或者從徵荊州的記載,但張遼的卻沒有,二是“戰後,使典北兵,委以邊事”,這句話的背景是文聘守江夏,而江夏又與吳相接,,如果張遼當時在陣中,就直接去了,不會在發生後來三國志中記載的“復遣遼囤長社”。所以斬蹋頓之後,張遼經歷的主要戰事應該直接跳到合肥之戰(中間的討雷薄陳蘭梅成等人個人認為並不是那麼重要所以略去)感謝孫十萬,其實歷史上徵合肥的戰役光留名被記載的就有五次,渣權時期就有四次,但論精彩經典精妙絕倫程度,張遼這次獨佔魁首,毫無壓力。在開黑之前,啊不對,是開寫合肥之戰前,先寫一個一直以來撕逼嚴重,各方說辭無定論的事情(完全是個人看法,只作為我個人見解定論)當時鎮守合肥但相互間不睦的張李樂三人,誰為主將?先從官爵分析,張遼是蕩寇將軍,樂進是折衝將軍,李典是破虜將軍,引用日後曹魏官品分析,皆為五品,於是無結果,我不死心,再查,查當時三人的俸祿印綬,翻來翻去,連太平御覽,水經注,三國志集解和通典都查了,只看到不停的增邑,但都沒有具體數值,估計是失傳了,同時印綬也沒有記載,不像我在前文提到的什麼司隸校尉銀印青綬,以及後來朱治拜為安國將軍,金印紫綬,很遺憾,這也不可靠,我還是不死心,還有什麼好查呢?我發現在很多人的傳記中,增邑後面,往往跟隨著兩個字,假節。這就好辦了,我又開始翻,終於有突破了,在合肥之戰時,張樂二人均假節,但很遺憾,我們的老實人李典沒有,拜拜,李典,光這一項已經可以確定李典只能為副了。嗯,已經三進二了,下面看看誰才是龍頭老大,我把注意力放到了三國志中陳壽記載的那封武帝徵張魯時派護軍薛悌送來的信,不同於羅灌水的浪漫主義(胡編亂造)三國志雖然奉魏為正統,但是依然客觀保留了大部分史實,所以這封信不會是三國演義中諸葛村夫那種一會掏出的一個錦囊,應該是實物,按信中記載“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護軍勿得與戰”。因為我見識短淺,實在找不到其他能例證主將的東西了,所以我惡意揣測一下,樂進,大家都知道以武勇著稱,別號樂先登,但並無多少計謀(主要關於樂進的記載實在太少太簡略)李典,是為儒將,有長者之風,但長於治軍練兵,並不長於東征西討,王沈就曾評價他“典少好學,不樂兵事”,所以曹操的意思估計就是合肥一共就七千人馬,樂進出戰,估計就傾巢而出,然後至死方休,李典出戰,估計會被對面的甘寧打爆,想來想去,唯有遼神符合守住合肥同時又不能讓十萬太囂張的實力,所以經此推論,個人認為此戰雖有三人,實我遼為主帥督全軍軍事,餘者皆副將。重新回到合肥之戰上來,遼神於是夜募八百敢死之士,吃飽喝足,於清晨突襲,披堅執銳,先登陷陳,連斬吳軍兩將,高聲大呼自己的名字,殺至十萬麾下。面對這種戰神,我們的孫十萬怎麼做的呢?先是找高的地方爬(走登高冢)然後拿著長戟亂揮,大家自行腦補小學時候打架閉著眼睛兩隻手朝著對方亂揮亂打的情景。然後張遼因騎馬無法往高處上行,變呵斥孫十萬下來決戰,自行腦補山西話“你給我下來”,孫十萬此時裝聾作啞(權不敢動),後來站的高看的遠,發現遼眾甚少,孫十萬腦羞成怒,決定使用人海戰術,於是圍遼數重,妄圖聚殲我遼,但我遼視東吳鼠輩如群蟻,皆插標賣首者也,於是殺出重圍,回首一看,還有部隊陷在圍中,沒事,一二三四,再來一次,“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這一戰是真正體現了張遼的實力,尤其是武力值,試問,從古至今,八百破十萬,同時還陷圍,殺出,在敵軍已有準備,回身復陷圍,再殺出,望風披靡,無人能擋,不配說古今罕見,難有敵手嗎?另附合肥之戰時孫權麾下武將名單:潘璋宋謙徐盛陳武淩統甘寧蔣欽呂蒙賀齊董襲周泰陸遜,嗯,我絕對沒有別的意思,就是隨便列個單子5,後面其實已經沒什麼突出的戰役了,合肥之戰可以視為張遼的巔峰,剩餘部分就大致總結一下吧,襄樊之戰時,張遼作為援軍,趕到時徐晃已破關羽,於是還兵,文帝即位時又復囤合肥,長期與吳軍對抗,但一是年事已高,不復當年之勇,二是身體染疾,也不允許再衝鋒陷陣了,帶病破吳將呂範後薨於江都。這就是張遼的一生,那麼如何評價他呢?先看古人評價,曹丕說他是古之召虎。吳地小兒再也不敢夜啼。陳壽說世之良將五子為先,遼為五子魁首。舊五代史李存孝傳說存孝挺身陷陣,萬人避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朱元璋說王保保堪比曹操,可惜手下無謀臣如荀彧,無武將如張遼。王歆說曹魏多名將,而張遼為第一。再來看看唐朝時武廟中得享祭祀的三國時期人物有: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呂蒙陸遜陸抗,張遼鄧艾。於是我認為這樣評價張遼是比較客觀的:世之良將,古今罕見。降昌豨於東海,斬蹋頓於白狼,平陳蘭於遼東,破孫權於合肥。此皆為將者勇也。然則將者恃勇無智,唯一莽夫爾。昔溫侯破濮陽,佔徐州,虎步江淮;壯繆斬顏良,誅文丑,威震華夏。後溫侯敗於下邳,壯繆魂斷荊襄,此輩縱橫天下,須臾身死軍滅,殘兵耶?短糧耶?力有不逮耶?非也,乃智不及也。張遼者,武力既弘,計略周備,吞吐山慰勸關公,是其義也,合肥城聞變不亂,是其定也,逍遙津奪機出戰,是其謀也!有勇有謀,當時英傑,風雲千載,孰繼後塵?

  • 6 # 2143803461

    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說低,夏侯家,曹家肯定比張遼高,說高,徐晃,張合,于禁,樂進還真未必就比張遼差,只是曹操是在當時真正做到唯才是舉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潘瑋柏這個音樂才子,巔峰時期不輸周杰倫的,怎麼突然不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