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兔兒臉

    收復新疆

    光緒元年(1875年)五月,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金順為烏魯木齊都統,幫辦新疆軍務。左宗棠根據敵我情況和新疆地區的地理條件,制訂了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戰略方針,並花了近兩年時間籌集軍餉、採運軍糧、整頓軍隊、改善裝備,完成了收復新疆的作戰準備。[57] 光緒三年(1877年)四月,清軍經過幾個月的充分準備,開始向南疆進軍。阿古柏見大勢已去,於五月下旬逃至庫爾勒自殺。其子伯克·胡裡在喀什噶爾稱王,繼續頑抗。九月,清軍挾連克三城餘威,乘秋高氣爽之際,開始部署收復南疆八城之戰。清軍的破竹之勢,使盤踞在西四城(葉爾羌、英吉沙爾、和闐、喀葉噶爾)的敵軍驚恐萬分。和闐叛軍呢牙斯向清軍請降,十二月二十一日,劉錦棠收復葉爾羌,24日收復英吉沙爾。光緒四年(1878年)一月二日,清軍克復和闐。至此,新疆全境除伊犁地區外,全部收復。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取得偉大勝利。光緒七年(1881年),中俄透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57]

    清軍收復新疆形勢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粉碎了英、俄勾結阿古柏侵佔新疆的企圖,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具有重大歷史意義。這次戰爭所以取得勝利,除戰爭的正義性和新疆各族人民積極支援這一根本原因外,還有軍事上的原因。[57]

    臺灣建省

    中法戰爭暴露出清政府海軍力量薄弱、臺灣防禦不強的弱點。清政府從戰爭中切實認識到臺灣一島關係海防全域性,臺灣不能過於依賴福建,必須使其具有一定的獨立防禦能力。戰後,清廷內部進行了一次加強海防的討論,臺灣問題成為此次討論的重要內容之一。[58]

    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初五,據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會同議奏的結果,頒詔決定:“臺灣為南洋門戶,關係緊要;自應因時變通,以資控制。著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常川駐紮;福建巡撫事,即著閩浙總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設事宜,該督詳細籌議,奏明辦理。”以此為標誌,清廷正式決定設立臺灣省,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59] [60] 十二月十二日,載湉下諭說:“臺灣是南洋的門戶,現在奉皇太后懿旨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臺灣雖設立行省,但必須與福建聯合起來,就像甘肅、新疆的體制一樣,這樣對內對外都好維護。就讓楊昌濬、劉銘傳仔細商量一下辦理吧。”[58] 後劉銘傳在臺灣築炮臺、修鐵路、架電線,發展經濟、安定社會。[13] 臺灣建省,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並實現的,其歷史與現實意義深遠而重大。[58]

    維新變法

    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一敗塗地,割地賠款,倍受欺侮。隨後,帝國主義列強又進而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古老的祖國驟然面臨亡國大禍,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這時,資產階級(主要是它的上層部分)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社會上積極宣傳、組織變法圖強,以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機,並迅速形成了一個激盪全國的時代潮流[61] 。

  • 2 # 阿楚講歷史

    光緒皇帝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皇帝,其最大的歷史貢獻就是領導了和支援了戊戌變法,雖然變法僅僅持續了103天就被慈禧太后為首的舊勢力破壞了,光緒本人也在不久後去世,但是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是重大的。

    戊戌變法是晚清政府一次試圖變法圖強,改變國家落後面貌的重大改革,其代表人物為康有為、梁啟超等,光緒皇帝大力支援,是一場主張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進行政治改革,發展工商業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是發生在甲午戰爭失敗之後的政治運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這次變法促進了思想解放,並且對思想文化的發展和促進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雖然光緒皇帝極力支援的百日維新失敗了,其本人也落得被軟禁瀛臺的結局,但是這次運動卻極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同時也使更多有志之士看到靠晚清政府自身變革是不可能挽救中國的,孫中山為首的一批革命志士就是自此之後走上了武裝起義推翻清政府的道路的,為1912年辛亥革命的打響開啟了序幕。

    同時光緒皇帝變法運動的失敗,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沒有掌握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導致關鍵時刻沒有力量保護改革派,最後功敗垂成,為後世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借鑑。

    總體來說,光緒皇帝還算是變法圖強的皇帝,也是開眼看世界的皇帝,但是面對舊勢力的反撲,沒有及時掌握一支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才導致變法失敗,其最大的貢獻是推動和支援了戊戌變法,給中國帶來了新思想,啟蒙了武裝推翻舊制度的思想。

  • 3 # 歷史訪客

    本名: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

    別稱:光緒帝

    所處時代:中國清代

    光緒帝肖像

    人物簡介: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三十四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有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執政。

    光緒帝與慈禧太后肖像

    最大的歷史貢獻:收復新疆、維新變法、臺灣建省

    1、收復新疆

    左宗棠收復新疆戰略圖

    光緒元年(1875年)五月,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金順為烏魯木齊都統,幫辦新疆軍務。左宗棠根據敵我情況和新疆地區的地理條件,制定了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戰略方針,並花了近兩年時間籌集軍餉、採運軍糧、整頓軍隊、改善裝備,完成了收復新疆的作戰準備。光緒三年(1877年)四月,清軍經過幾個月的充分準備,開始向南疆進軍。阿古柏見大勢已去,於五月下旬逃至庫爾勒自殺。其子伯克·胡裡在喀什噶爾稱王,繼續頑抗。九月,清軍挾連克三城餘威,承秋高氣爽之際,開始部署收復南疆八城之戰。清軍的破竹之勢,使盤踞在西四城(葉爾羌、英吉沙爾、和闐、喀葉噶爾)的敵軍驚恐萬分。和闐叛軍呢牙斯向清軍請降,十二月二十一日,劉錦棠收復葉爾羌,24日收腹英吉沙爾。光緒四年(1878年)一月二日,清軍克復和闐。至此,新疆全境除伊犁地區外,全部收復。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取得偉大勝利,光緒七年(1881年),中俄透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

    清軍收復新疆圖

    2、維新變法

    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圖

    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一敗塗地,割地賠款,備受欺辱。隨後,帝國主義列強又進而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古老的祖國驟然面臨亡國大禍,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這時,資產階級(主要是它的上層部分)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社會上積極宣傳、組織變法圖強,以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機,並迅速形成了一個激盪全國的時代潮流。

    民族危機啟發了載湉變法的決心。載湉清楚地知道慈禧太后雖然已經撤簾,但是仍然緊緊的控制著他。但是載湉決心已定,為了國家的振興,他把個人的利益和榮辱置之度外,說:“太后如果不給我大權,我情願退位,不甘做亡國之君。”

    新政措施雖未觸及封建統治的基礎,但是,這些措施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封建頑固勢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權貴顯宦、守舊官僚對新政措施陽奉陰違,託詞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緒皇帝宣佈變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準備發動政變。

    載湉釋出御令,企圖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國改良性運動,但遇到大多數地方頑固勢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撓和破壞。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譚鍾麟根本不理睬御令籌辦之事,電旨催問,也置若罔聞。

    3、臺灣建省

    劉銘傳圖

    光緒十一年(1885)九月初五,據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會同議奏的結果,頒詔決定:“臺灣為南洋門戶,關係緊要;自應因時變通,以資控制。著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常川駐紮;福建巡撫事,即著閩浙總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色事宜,該督詳細籌議,奏明辦理。”以此為標誌,清廷正式決定設立臺灣省,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十二月十二日,載湉下諭說:“臺灣是南洋的門戶,現在奉皇太后懿旨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臺灣雖設立行省,但必須與福建聯合起來,就像甘肅、新疆的體制一樣,這樣對內對外都好維護。就讓楊昌濬、劉銘傳仔細商量一下辦理吧。”後劉銘傳在臺灣築炮臺、修鐵路、架電線,發展經濟、安定社會。臺灣建省,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並實現的,其歷史與現實意義深遠而重大。

    光緒皇帝是值得我們紀念的。他有兩點突出的事蹟為歷代帝王所不及。其一,他充當了把古代中國和平改造成為現代中國的嘗試——戊戌變法的領導人,甚至可以說他就是一個維新黨人。其二,在變法中,當大學士孫家鼐提出“若開議院,民有權而君無權”時,光緒回答:“吾欲救中國耳,若能救國,則朕雖無權何礙?”即為了國家而不惜自己的權利,說明他是一位真正無私的愛國者。

  • 4 # 青年史學家

    光緒帝4歲即位,在位34年,活了38歲,不過實際上由光緒帝自主或者半自主處理政務的時間只有他親政後到戊戌政變爆發前的這十年,即1888-1898年,所以在評價光緒帝的政治貢獻的時候,應該主要看他在他自主處理政務的時間裡面做了些什麼。

    光緒帝親政後,慈禧太后就開始大多數時間居住頤和園,的確有頤養天年之意。光緒帝即位之初,大力發展海軍,在帝師翁同和的輔佐下,光緒帝開始了新政。也正是因為新政的開始,以光緒帝為核心的帝黨也形成了。

    不過從1888年到1894年這六年間,中國並沒有遇到什麼比較大的內政和外交上的變動,所以光緒帝的施政效果怎麼樣,也很難研判。不過這幾年,清廷的財政收入的確是在增加的,到了甲午戰爭前期,清廷的年財政收入已經達到約九千萬兩左右。

    光緒帝執政第一次遇到重大危機和挑戰是甲午戰爭的爆發,1894年9月,甲午戰爭爆發,光緒帝在身邊主戰派的影響下,積極主戰,不過光緒帝對於當時清軍特別是清朝海軍的真實的實力並不是很清楚,而在戰爭的實際指揮過程也是由李鴻章而非光緒帝負責,所以儘管光緒帝積極主戰,可是效果卻不是很理想。

    甲午戰後,在一片危機中,光緒帝開始思考改革,這也是他短暫執政期內所作的最大貢獻。在徵得了慈禧太后的同意後,光緒帝開始在帝黨和維新派的支援下進行改革,前兩年一直在做改革的準備,而到了1897年因為膠州灣危機的爆發讓許多維新派認為中國的亡國危機已經到了,國家必須要在短期內實行改革,所以1898年,戊戌變法在沒有進行充分理論和實踐論證的基礎上匆匆上路,最終遭到了慘敗。光緒帝的政治生命也因而終結,所以光緒帝的政治智慧實際上是缺乏的,特別是在戊戌變法過程中光緒帝不顧實際情形而撤了禮部六堂官的官位。

    光緒帝的貢獻是明顯的,可是作為一名政治家,光緒帝還缺乏一些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所共同擁有的成熟的政治智慧。

  • 5 # 號角催人紅旗飄

    去掉美化色彩,光緒是一個不幸的人,父母不能相認,兄弟不能相親,夫妻不能相親愛,君臣不能相依,從他親政後,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就能看出他的個人能力很不夠。至於對修鐘錶,彈鋼琴,痛恨袁世凱,只能說有些狹隘的小聰明吧。從和珍妃的感情和一些野史來看,他有些心裡疾病吧,有易裝行為。客觀的說光緒的歷史貢獻有二:1頤和園保留至今他當年沒能全力阻止。2袁世凱的重用,光緒提升袁為候補待朗才使袁漸入中樞得以以後中國避免內戰和平過度到中華民國。

  • 6 # 峰子奇觀

    說到清朝晚期的光緒帝,是一個身負悲劇色彩的天子。人在皇家,身不由己。很遺憾,歷史並未留給他太多的表現機會和發揮才能的空間,背後是掌握大清實權的慈禧太后,“掌上傀儡”的命運也在幾次掙扎中,呼嘯而出!

    如題所問,傀儡光緒帝一生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呢?

    清朝光緒皇帝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幹了一件大事:發動了“戊戌變法”。支援並參與了“戊戌變法”,而且是維新變法名義上的最高領袖。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授權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大臣,主張變法圖強,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並迫使慈禧太后“交權”(據說有“圍園殺後”一說)。可惜的是,歷史上這一場轟烈烈烈的變法僅持續了103天,就中途宣告流產了。

    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保守派,利用手中握有的實權,一舉澆滅了“戊戌變法”,也澆滅了光緒皇帝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救國嘗試”。

    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為何會幹起來?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這時候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帝黨)佔上風。慈禧太后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於國內主戰呼聲,慈禧太后集團(後黨)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帝后之爭”

    中日調停失敗,中日甲午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戰爭結果:清朝慘敗,滿清號稱“亞洲第一”的龐大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國家海軍家底一戰,輸個精光!世界震驚!

    海上大勝後,野心勃勃的小日本又將戰火燒至中國東北陸地。當時旅順已失守,慈禧皇太后害怕日軍進犯京津,便不顧光緒帝等人的反對,指使恭親王奕訢,並聘美國國務卿科士達 為顧問,卑躬屈膝,赴日求和。

    中日甲午戰爭後,世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一個個不平等的賣國條約,一次次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一味求和,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帝國主義不“榨乾”中國是不會罷休的,亡國危機重重!

    形勢所逼,戊戌變法

    在這種大背景下,光緒帝任用以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發動了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主張廢除“八股文”;裁撤冗沉機構,無用機構一律砍掉,無用官員一律裁撤;興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等等一系列變法舉措。

    “戊戌變法”因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守舊勢力的既得利益,而最終遭到強烈封殺。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臺,康有為逃亡法國,梁啟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斬殺菜市口。

    綜上所述,光緒帝4歲登基,38歲去世,在位34年,始終沒有擺脫了慈禧掌控,一生最大貢獻就是發動“戊戌變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叫歐洲步?不叫亞洲步,非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