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隔壁小王
-
2 # 龍鎮
第一,德川家康命長。
第二,德川家康兒子多。
第三,德川家康家底厚。
這不是開玩笑,聽我一一道來。
豐臣秀吉生於1537年,卒於1598年,活了61歲。德川家康生於1543年,卒於1616年,活了73歲。
多活12年,不算太大的優勢。但是,如果考慮到他們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同一個遊戲場內的競爭者,我們不難發現,比豐臣秀吉年輕而且命長的德川家康,實際上多了18年的時間來修建自己的大廈(1616-1598=18)。
豐臣秀吉窮盡一生的時間,勉強統一了日本。但是,封建割據的狀態,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在他的統治下,德川、毛利、上杉、伊達、前田、蒲生等旁系大名,都擁有大幾十萬石甚至上百萬石的領地,德川家更是高達兩百多萬石。豐臣秀吉,充其量不過是天下大名的“共主”而已。如果假以時日,以豐臣秀吉的手段和耐心,他是能夠將這些大名都收拾得服服帖帖的。無奈,老天爺沒給他這個時間。
德川家康就不同了。1600年的關原之戰後,他便基本控制了日本的大局。1603年,他任徵夷大將軍,創立德川幕府。即便從這個時候算起,到1616年,他有整整十三年的時間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這期間,毛利、上杉、前田等顯赫家族,都被他大大地消減了封地,淪落為二三十萬石級的二流大名。這些消減的封地,自然是落入德川家的口袋,形成了德川一股獨大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兩百多年幕府統治的基礎。這是第一點。
接著說第二點,豐臣秀吉的兒子少。豐臣秀吉一生,生了三個兒子,但是前兩個都幼時夭折。第三個兒子秀賴,豐臣秀吉死時才五歲。五歲的孩子,顯然是不能理政的。豐臣秀吉為此建立了一套“五大老”與“五奉行”共同執政的行政體系,想透過權力制衡來確保秀賴的地位。而五大老之首,便是德川家康。在這位老奸巨滑而且實力雄厚的大老面前,再完美的體系也只是一個空架子。如果豐臣秀賴大十歲,基本能夠視事,情況或許也不會太壞。可他實在太小了,生母澱夫人又缺少政治智慧,所以只有任德川家康宰割。相比之下,德川家康卻是一個成功的父親,連帶私生子,一共生了十六個兒子。德川家的基業,不至於因為後繼乏人而坍塌。
第三點,兩個人的起點不同。豐臣秀吉是白手起家,而且是貧民出身,可謂赤條條地來。德川家康出身小大名,雖然童年也很不順利,長期被作為人質扣壓於織田家和今川家,但是他有一批忠心耿耿的三河武士,這是他得以坐穩天下的重要基礎。在德川家康最艱苦的時候,這些武士始終沒有放棄他。甚至當他作為人質的時候,這些武士還在省吃儉用,為他積聚糧食和金錢,等著他回來東山再起。這是歷史形成的主從關係,幾乎牢不可破。德川幕府建立後,這些武士成為譜代大名,也是幕府統治的基石。而豐臣秀吉呢,在他漫長的人生歷程中,確實也交了不少朋友,培養了不少家臣,可是畢竟沒有時間的沉澱。當豐臣秀吉在世的時候,這些人對他俯首帖耳,甘效犬馬之勞。等到他一死,這些人的忠義也就到頭了。福島、加藤之流,哪一個不受豐臣家的養育之感?德川家康圍攻大阪,逼死豐臣秀賴的時候,又有誰敢出頭為秀賴說一句話?
所以,說起來是個現實得不能再現實的故事:出身好、命長、兒子多的德川家康,打敗了出身不好、命短、兒子少的豐臣秀吉。
-
3 # 星羅棋佈
德川家康簡直就是日本的司馬懿。善於觀察,善於隱忍,忍常人所不能忍。但是他又比司馬懿有實力。從戰國大戰開始,到織田信長,再到豐臣秀吉,在到德川家康,戰國有點英雄氣概的都被消滅的差不多了。織田信長在世時,德川家康就是信長的盟友的身份,雖然實力比不上信長,等到明智光秀叛亂,信長自焚而死之後,豐臣秀吉迅速的崛起,但是德川家康的實力是沒有損失的,相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增強的。但是豐臣秀吉死的太早,家康的忍者功夫也足夠高,他們之間沒有打起來。等到豐臣秀吉死後,家康基本上已經沒有對手了。
從三個人的對比上來看,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武略都比家康要高,但是文治方面家康要更高。在戰時,他們都要壓家康一頭。但是等到家康抬頭的時候,基本就沒有人可以抬頭了。
-
4 # 一夜知秋84322461
很簡單,德川在一次戰爭中敗給了小關白,才歸順豐臣秀吉,你覺得一個野心家能一直屈居臣下嗎?不可能,等豐臣秀吉與我天朝大明打了幾仗,不等會做人就掛了,德川直接上位。德川掛了之後,下面一群群小嘍嘍,沒個能御統的頭頭,位置就像對牢固點。
-
5 # 平歌士
秀吉是平民身份奪的霸主只能做關白,秀吉死後誰會服他兒子。家康是貴族而且打著源氏貴族旗號能做徵咦大將軍,而且能世代相傳。這就是日本文化(日本貴族主要兩系源氏平氏屬天皇近親)
-
6 # 大叔糖哥哥
就不給你找網上抄的的,本人對歷史有些先8興趣就說說自己的見解。
秀吉集團在秀吉死後瓦解的原因
1、秀吉出身貧寒,弟弟死的也早,自己就一個親兒子,缺少一門眾也就是宗親的支援維護。
2、秀吉崛起太快,依靠政治能力和個人魅力吸收了大量人才,這些人才忠誠於秀吉但對他的兒子卻缺乏忠誠(能力越大野心也越大)。
對於以上兩點危機秀吉也意識到了,作為應對手段秀吉收養過繼了大量義子,再透過聯姻手段短期內擴大一門眾,但效果一般。在關原之戰集中體現了出來,小早川秀秋、結城秀康、加藤清正、福島正則四人都是秀吉義子。
3、繼承人問題,秀賴不光年紀小,母親茶茶是側室而且和寧寧關係極差,導致缺乏在豐臣集團內部威望很高的寧寧支援。不光如此茶茶本身年紀小有身世坎坷,對戰爭有極大的恐懼(父母和繼父都慘死)在政治上極為短見。
4、託孤輔政之人的問題,石田三成被選為託孤之臣也是勉為其難,即是因為三成的忠誠和清廉也是沒有其他的人選。(弟弟和竹下早死、黑田野心太大)
5、名義問題,雖然秀吉基本統一日本但實際上對東部和西部影響都有限,而且秀吉最高官職是關白,是文職,遠遠沒有幕府將軍控制天下武家的權利大。(原本秀吉想在對北韓戰爭勝利後就職幕府將軍,但是因為明軍援朝導致苦戰後失利)。
德川家康能統一日本後代控制日本上千年的原因。
1、命長。(能力比自己強的都死了)
-
7 # OrangeSmile65594330
秀吉處在平安時代,諸侯割據是封建主義的特點,身死後因諸侯派系原因擁立其子以獲得更大集團權利不同而大打出手導致消弱其豐臣家的威懾力。家康在此時乘機拉攏和凝聚新老權貴上位成功並摒棄掉已名存實亡的豐臣氏,這是一個相當老練的政治家。至於家康死後鎌倉幕府時代的穩固來源於其身前的政治經濟文化部署,其手腕比秀吉高明很多。
德川家康根據對幕府的向背,把全國的大名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他的兒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這一類叫做“親藩”;第二類是忠於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這叫做“譜代大名”,“親藩”和“譜代”是幕府政權的支柱;第三類是關原之戰前與德川家康同為大名的人,或戰時曾忠於豐臣秀吉戰後降服的大名,屬於這一類的叫做“外樣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種類型的大名混雜相間,使親藩和譜代大名監視外樣大名。其次,為了加強對武士的統治,樹立幕府的權威,又於1615年頒佈了《武家諸法度》。其要旨是獎勵文武、誡逸樂奢華、守節儉、嚴階級(即服飾、乘輿的等級規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繕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結黨,但最主要的是規定了大名的“參覲交代”制。按規定,全國外樣大名分為東西兩半,半住江戶,半住領地;每年4月為東西兩半部大名的交代時期(對譜代大名另有規定),大名的妻子須常住在江戶,事實上作為人質,大名依地位帶領侍從,構成“諸侯行列”,按期到江戶參覲交代。由於“諸侯行列”人數眾多,往返於江戶和領地之間的耗費十分巨大。因此這一制度不僅可以使幕府實際上把江戶交代的大名作為人質而加以控制,還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財力,使之無力叛亂。與此同時,德川家康還進一步推行豐臣秀吉的兵農分離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個日本社會劃分為身分世襲計程車、農、工、商四個等級,每個等級內部又貫穿著縱的主從關係。最後,在1615年還針對皇室、朝廷、寺社頒佈了《禁中及公家諸法度》和五山十剎的法度。這樣,以身分製為核心,以幕府為政權的中樞,上對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侶、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體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這個體制來統治全國。
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學,喜歡讀有關治國平天下的經史典籍,鑑於自鎌倉幕府以來佛教勢力已與莊園制緊密結合的事實,他在創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創立幕府後,他認為莊園制已徹底摧毀,佛教因失去舊的經濟基礎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擊也已衰落,這時恢復佛教的威信,對鞏固新政權不僅無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漸扶植佛教,與名僧探討各宗的佛法,日益趨於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
沒收和削減敵對性大名的領地,充實幕府的經濟基礎:德川家康沒收了87個敵對性大名的領地,總收入量為414萬石(一說沒收了90個大名的領地),減封了三個大名的領地,總收入量為207萬石(一說減封四家大名領地)。其中的3/4轉封給自己的功臣和親近大名,其餘的1/4劃為德川氏的直轄地,再加上甲斐、信濃、美濃、近江、越前、佐渡、陸奧南部等地區的直轄地,總收入量達6百萬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還把佐渡、石見、伊豆等地的重要礦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駿府、長崎等重要城市和港灣地劃為幕府直轄。這樣,幕府就幾乎控制了全國的大部分重要財源。
所以說家康的政權穩固得意於其身前的安排部署,在政治、軍事部署、經濟、思想上的把控相當的完美,所以鎌倉幕府時代持續時間最長直到明治維新時期。
-
8 # 劉三解
其實,因為中國古代長期的中央集權的官僚主義傳統,普通人對於理解古代日本的武士時代,是需要繞很大的彎子的。
就統一日本而言,豐臣秀吉的武家政權是一個型別,而德川家康的武家政權是另外一個型別,並不能完全等同。
武士階層的產生,本身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是脫胎於日本的公卿世襲體系+律令國制度的平安時代舊制。
平安時代的天皇統治,在成文法和禮儀、文化上,大量吸收了唐代的內容,但是日本的開發程度遠遠比不上當時大陸上的唐帝國,以甚至無法實現全面、徹底的流官制,而只能採用類似魏晉式的世家門閥世襲體系,而這種世襲,甚至被律令、慣例所確認,當然,這和唐代政治體系本身就開著口子有關,晚唐其實也走向了世家大族把持中樞的路。
這之後,天皇和公卿貴族豢養的“家丁”,也就是武士,因為上述管理體制下,世襲貴族的城居化脫離封地,而逐步實際佔有了他們理論上擁有的土地。
這個程序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就是所謂春秋時代家臣控制卿大夫,典範就是陽虎,這貨甚至做了魯國的執政。
武士的百花齊放,最後把主人天皇、公卿們弄成了小圈子裡的“囚徒”,大世界歸他們了。
而戰國時代結束時,武士世界也已經進入了由“大封建”走向“官僚封建”的時間卡口。
現實是,豐臣秀吉的武家政權,採取的是透過擔任關白、太政大臣的路線是進入日本公卿體系,以高階公卿的角色來管理天下的武士,進而“大封建”令大名臣服自己的方式,並將自己的舊部分封到日本各地成為大封建的“釘子”,監視與自己關係較遠的諸侯,這種形態類似於西周初年的分封。
而德川家康的武家政權,實質上是採取“幕府天領”官僚化,外樣大名“小封建”的方式,用之前滅亡豐臣政權的軍事優勢,粉碎大諸侯,眾建小諸侯,形成官僚中央對小封建諸侯的強幹弱枝的態勢,這種形態類似於漢文帝將齊國一分為7、將淮南國一分為3之後,漢廷與諸侯王的關係。
其實,豐臣秀吉的政權體系不是不能維持,卻缺了一個“核心”,他死了之後,沒有一個有足夠威望的“周公”來攝政,石田三成自然是不行,最後留下來的最強悍的“五大老”老大竟然是德川家康,這等於是王莽篡政了,自然也就等不到周成王了。
而德川家康的政權靠著他的長壽,以及譜代家臣(小分封的諸侯)的守護,官僚中央凝聚力很強,又不存在其他超級大名的挑戰,自然就比較容易地度過了政權最初的危險期。
回覆列表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時候沒有擔任日本武士領袖徵夷大將軍,日本是武士集團統治的國家,徵夷大將軍是最高武士,豐臣秀吉出生平民,各國大名是屈服他的個人威望之下,在尋求支援時候各大名名義上都是支援,就是不表態讓豐臣家開設幕府,所以豐臣秀吉轉向公卿集團,想要另立山頭,對手下文臣大力提拔,五奉行就是例子,這一舉措讓武將集團大為不滿,導致文武不和,文武不和才是豐臣家覆滅的最致命的原因。再加上一統天下的過程中豐臣秀吉大部分都是迫降各路大名,只是削減了一部分領地,分封領土的時候又分給了文官,武將覺得功勞與獎勵不公平,所以豐臣秀吉才入侵北韓,結果又失敗了,加上自己早死,沒幫助秀賴建立威望,名不正則言不順,秀賴又沒有秀吉的手段讓各國大名臣服,手下集團馬上就分裂,關原之戰就是豐臣家的內亂。加上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一統日本過程中是敵對,而且秀吉在軍事上沒有佔什麼便宜,是利用政治優勢逼迫德川家降服的,所以導致死後隱患爆發出來
德川家康則是維護武士的利益,對公卿是打壓態度,再加上自己實力雄厚手段厲害,各國大名後期都無力抵抗,而且德川家是源氏後裔,擔任將軍則名正言順。主要他活的久,在幕後幫助兒子十幾年才死,那時候他兒子秀忠都擔任了十幾年將軍,所以德川幕府得已平穩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