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失去愛情的魚

    李銀河老師說,“快樂是人生的最終價值。”那麼,快樂是個什麼東西?

    李銀河老師認為,“快樂是人的一種感覺、一種心境,包括三個方面:肉體快樂、人際關係快樂、精神快樂。”

    錢鍾書先生說,“快樂在人生裡,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更像跑狗場裡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

    芸芸眾生的頭頂上,不一定是璀璨的星空,卻無時無刻都盤旋著無數的心動。心動即意動,意動即五臟六腑動、血液動、能量動、激素動、多巴胺動、生物電流動……。在微觀物理學看來,這都是組成人體的一個個粒子的運動而已。但對於不同的個體,不同的運動方式,會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即有快樂、不快樂之別。

    有人說,還有個平和的中間態。其實,平和也是快樂的一種,甚至是世俗眾生最高等級的快樂。中醫就認為平和體質是最健康的狀態,以致於快樂得讓人忘掉了肉體。以佛家修行為例,寂靜就是一種快樂,佛家語為喜樂。佛家喜樂的基礎,就是拋掉世俗虛幻的壓力,最起碼的成就也得能擺脫“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的束縛,不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纏繞。

    想一想,也真是。對我們普羅大眾來說,人生在世除了“六根六塵”之外一無所有了,其他的身外之物都是刺激“六根”引發“六塵”的媒介而已。我們大多數人所謂的快樂,也不過是“六塵”罷了。我們平常所認為的快樂,大多數都是“六根六塵”的刺激性“偽快樂”。

    竊以為,從根本上來說,快樂是精神的平和、心靈的安寧。“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是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輕鬆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來欣賞,來審定。”(見錢鍾書先生《論快樂》)

    對每個人來說,快樂的感覺,沒有什麼不同。所不同的,只是我們獲得快樂的方式,以及快樂的程度。即,通往平和、安寧的道路不同,以及平和、安寧持續的時間長短、感覺強弱不同。

    有的人做了一件他認為很快樂的事,常常會念念不忘,因為那種感覺讓他很舒服;而有些事,做的時候感覺很舒服,事後很快就忘了,甚至會感覺挺無聊,因為不能持久地帶來平和、安寧的愉悅感。

    如果你犯罪之後而不會內心不安和愧疚,那犯罪對你來說就是快樂的。“有最潔白的良心,跟全沒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見錢鍾書先生《論快樂》),對於快樂的效果來說,沒有什麼不同。

    比如,我們有時會在電視裡看到,有些犯罪人面容平靜、毫無愧疚,那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對的。這可能是因為社會有些不完美的地方,讓他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理所應當的感覺,比如他認為殺人是為了替天行道。這當然是他的心智出現了問題,心理發生了不同於常人的變態,但他自己意識不到而已。他意識不到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的個體,他的理性認識也有侷限、也不一定公平,他無權去剝奪別人的生命,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快樂。

    再比如,有些具有偏見的人,他就是認為“非我族類,皆當誅之”,他認為有些人就是披著人皮的低劣動物,就是應該被滅掉,才能讓他感覺好點。這裡面有文明文化、思想意識、行為習慣的差異,但他沉浸在自己的“三觀”裡,就是認為你有罪該殺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不做就會很難受,付諸實施了就感覺很快樂。

    而食與色,對我們飲食男女來說,就是最基本的獲取快樂的方式,但這種快樂往往也是最短暫的,需要反覆重複來進行刺激。

    有一個知乎性愛達人說,“性更多地是一種放鬆方式。有時候,生活工作很累,就會很想來一炮,……在某個時段,感覺自己激素升高,甚至會有點注意力分散,所以要把生理需求解決掉”。這段話可以理解為,她是透過性來解決身體不爽、心情煩躁等一些問題,從而撫平不安、獲得心情平靜。

    但也有的人,能從肉體的痛苦中獲得快樂,比如苦行僧,這種修行可以讓他平和、安寧;有的人,一簞食,一瓢飲,也不改其樂,這是精神的勝利、深層次的快樂。這種快樂方式一旦形成,往往是最穩定、最長久、最深徹的。

    那我們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來獲得快樂?這個問題很嚴重,這是要問我們自己要選擇什麼樣的人生了。答案就在於,你可以欺騙全世界,永遠欺騙不了自己的心——對你做的事,你的心感覺平和、安寧嗎?

    很顯然,每個人獲得平和與安寧的方式,根源上來自於TA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的“三觀”自覺不自覺地服從於、趨同於社會總體的“三觀”——追求合群、認同、歸屬,並由此感覺充實、快樂。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社會是由無數的個體組成,由此也需要無數不同的獲得快樂的方式。“一千個人心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奼紫嫣紅才是春天”,千篇一律、一模一樣的人生是可怕的,也是不穩定的。在唯金錢、地位為單一衡量標準的社會里,人真的會感受平和與安寧嗎?真的會快樂嗎?所以,一個成熟、健康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價值觀多元的社會,價值多元會更多地帶來內心的尊重,比如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而孩子會有更多的價值感,從而帶來心靈的平和、安寧,而不是性格的偏激、暴躁。

    記得某檔電視娛樂節目中,曾經邀請了一個國家的兒童唱詩團,這些孩子年齡從幾歲到十幾歲不等。主持人詢問他們人生理想時,答案是公交車司機、消防員、老師、醫生、護士、餐館服務員……五花八門。很多答案,在有些父母眼裡,是拿不出門去的,會感覺自己的孩子很low。但我們看到,在這些孩子談到他們的人生理想時,臉上的光芒讓人動容。這種光芒,無疑就是快樂。

    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生就是心理、意識、精神、靈魂不斷完善的過程,是個人英雄化之旅。快樂亦如是,這就是快樂的意義。

    快樂是價值感、意義感,是精神的、靈魂的,它可以自主,也許是自欺。錢老認為,能一貫抱持這種態度的人,是大哲學家,也是個大傻子;這有點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價;這是人生對人生觀開的玩笑。無疑,錢老是自主的、智慧的、快樂的。

    快樂是自主的,關鍵看你能不能自主。如果總是被各種想法、別人的觀點、外在的事物所驅使、所奴役,靈魂不得自由,快樂無從談起。那些low之又low的刺激最多隻是人生的調味品,經常吃小心會壞了脾胃。我們老祖宗認為,脾胃屬於五行之土,是萬物生長的根基。調養好的脾胃,是養生之本。但脾胃也受人心意識之調控,好的思想意識就是人生智慧。有智慧才有本我,有本我才有快樂。

    快樂這塊方糖,引誘著我們不斷創造、不斷突破,不斷改變不合理的地方,不斷調適我們的身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就是由快樂引導、並不斷改變快樂方式的世道人心之流動。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人的靈魂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腳步,更多地感受到價值虛無、意義喪失,更決絕地追求浮於表面的刺激性“偽快樂”——吃得更好、玩得更嗨、裝得更吃力,把刺激當作存在感,而心靈沒有了持久的平和與安寧。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的時代。在日益扁平化的社會里,我們看到了無數越來越“憑心而行”獲得平和、安寧的真正快樂的方式,並親身參與其中改變著、創造著……。

    而我們,只需做好自己,快樂必將如影隨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藥每次吃半片,為什麼不乾脆做成小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