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事閒拉呱

    外蒙古沙漠化不嚴重,80%是草原,剩下是森林,耕地和戈壁。相對來說,內蒙古沙化較為嚴峻。

    科學家認為,200萬年以來,特別是幾十萬年以來的中、晚、更新世時期,中國西部地勢不斷上升,乾燥氣候區不斷擴大。

    戈壁由西部的嘎順戈壁、準噶爾戈壁和外阿爾泰戈壁與中部和東部的東戈壁(即蒙古戈壁)以及南部的阿拉善沙漠組成。

    內蒙古的沙漠化,原因有很多。人口密集造成的過度放牧、耕地開發、礦業開採等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熟悉中國歷史就會知道,今天的內蒙古所在的地區,在古代被稱為漠南,是一片不折不扣的草原牧場。由於和中央王朝的漢族之間隔著一道綿長雄偉的陰山,漠南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沒有被漢化,保留了大量屬於自己的文化和戰爭方式。雙方經常會隔著陰山對望,並且在實力消長期互相攻伐。平坦的內蒙高原上難得有陰山這樣的高山加上山南的黃河河曲使山南無論用於畜牧還是農耕都相當優越。

    美國紐約的拉蒙特—多爾提地球科學研究所曾與蒙古國立大學合作,分析了蒙古中西部山脈中的紅松標本,發現蒙古曾經有過一段異常的溫暖期,而這個暖期正好和成吉思汗南下的時間相匹配。這其實很好理解,氣溫升高意味著空氣中的飽和蒸汽壓下降,空氣無法攜帶充足的水分,也就會導致草原的退化,乃至沙漠化。草原上活不下去,就只能試圖向外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了。

    人類對此能夠做的其實很有限,最多也就是限制放牧的規模,讓草原植被的自然生長能夠跟上人類消耗的速度。可自然的偉力並不是人類能夠輕易抗爭的。異常的熱流是草原退化的一種原因,雪災也可能是。漢武帝與匈奴的爭奪進入白熱化階段時,也就是李廣利遠征大宛的那一年,蒙古高原上經歷了一次罕見的雪災,直接斷了匈奴人的補給。飢餓的牛羊只能把剩下的草根都吃了勉強充飢。而這又導致了來年的草場退化。所以可以看到,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內蒙古高原上,沙進草退的事情是歷史上的常態。只是,這種過程從未像今天一樣明顯和難以逆轉。

    現代內蒙古的沙漠化,其實有三個罪魁禍首:集中放牧、土地開荒和礦業開採。

    從生態學上來看,人類主導的遊牧經濟體系其實是在模仿自然界的動植物之間的互動。食草動物在吃完了一片地區的草以後,會自動前往下一個水草豐美的地區進食、繁衍。由於移動並找到新的草場比刨出草根吃要輕鬆,而草根也會在來年為動物提供新的食物。除非萬不得已,牛羊是不會把草斬盡殺絕的。遊牧民族的“逐水草而棲”,其實是人類有組織地指揮動物完成這樣的遷移。但如果人類對草原的承載力出現誤判,圈養了過多動物或者始終在某一個地方集中放牧,那就會造成飢餓的動物吃掉了過多草場上的草,最終導致草場無法自行再生,沙漠在這個時候就會趁虛而入,永久地把植物的生存空間擠佔掉。

    從上世紀末開始,人們在呼倫貝爾草原上開闢了大量耕地,試圖透過農業種植的方式改善草原的生產力,改良當地的經濟結構。這個運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執行過程中明顯高估了草原的農業承載能力。呼倫貝爾為代表的內蒙東部草原,位於半溼潤草甸草原,看上去比中西部的半乾旱乃至乾旱草原要適合做耕地一些。但當地的地下土質主要是沙土,和南方溼潤的爛泥地根本無法相比。用來種糧食,很快就會被榨乾養分和地下水,從第三年開始就可能連種子都收不回來了。而由於供應植物生長的營養物質不足,退耕之後這裡也長不出草,沙漠就很快入侵了。

    礦業開發對草原的兩件原罪分別是地表植被破壞和斷水。在開挖地下礦產的過程中,人類免不了要挖開表面的土層和植被。如果這些礦坑只是簡單回填而沒有進行生態修復治理的話,指望草株自然生長到原來的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礦底本身就是巨大的汙染源。

    另一方面,由於礦產開發需要大量的水沖洗礦壁和產品,草原上的河流往往會被無節制地用到斷流。草生命力再強,沒有水也會快速枯竭,給沙地留下充足的擴張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雄獅的鬢毛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