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三國中有一位奇人——司馬徽。他的計謀手段並沒有展示在世人面前,其才華也始終未得施展,一生湮沒不彰,但有人稱三國就是司馬徽下的一盤棋,他是操盤手。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禹州,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司馬徽因精通多門學問的他被時人叫做“水鏡先生”。

    磁於司馬徽的“水鏡”由來,還有一件軼事。

    有一天,司馬徽來龐德公家,恰巧德公渡沔水去極少,祭祀先人的墳墓,他竟直入龐德公家的房屋內部,把龐德公妻子兒女叫來,並要求他們快點做黍飯招待自己,並說:“徐庶曾說有客人要來與我和龐德公談論。”龐德公妻子兒女皆羅列食物,拜司馬徽於堂中,奔跑著供設飲食。不久,龐德公回家,和司馬徽見面,朋友之間竟像家人一樣親密無間,沒有主客之分。

    龐德公認為司馬徽是水鏡,意思是司馬徽如清水和明鏡般,讓他人明鑑自己。

    其實,司馬徽不但心靜如水、才華橫溢,而且是一個與世無爭、可敬可親的人,我們也能從他身上學到很多待人接物的方法。

    有一次,司馬徽鄰居家的蠶要結繭了,但沒有簇箔(簇是供蠶結繭用的麥秸叢;箔是育蠶用的席),就向司馬徽來借,司馬徽就把家中正在用的簇箔借給鄰居。有人不解,於是問他:“現在你也在急用簇箔,卻為什麼要借給別人呢?”

    司馬徽卻笑道:“我如果不借的話,那人會覺得羞愧,怎麼能因為錢物而讓人感到羞愧呢?”

    還有一次,村裡有人家丟了一頭豬,並說司馬徽家的那頭就是他家丟的。司馬徽也不解釋,任由那家人把豬給牽走了。

    過了數日,那家人丟的豬又找到了,於是趕緊把司馬徽的豬還回來,磕頭認錯。司馬徽並沒有責怪那人,反而對他能把豬送回來一再表示感謝。

    也正是因為這樣,司馬徽贏得了一個好名聲,4個字:“好好先生”。

    司馬徽還淡泊名利。相傳劉表聽聞司馬徽的威名後,多次邀他下山相助,但都被司馬徽婉拒了。一方面,司馬徽不願入仕為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沒有遇到“明主”,對於劉表,他顯然知道這個紈絝子弟是扶不起的,因此,斷然不去劉表麾下為官。

    有軼事為證。相傳有一次,劉表的兒子劉琮去拜訪司馬徽,看見當時有個老人正在田裡耕種,便問司馬徽是否在家。司馬徽說他就是。劉琮看了看司馬徽,不相信地說:“一個種地的僕人也敢稱是司馬先生麼?”

    司馬徽趕緊回到屋中梳好頭,穿戴整齊,這才又出來見劉琮。

    劉琮一看只好驚恐地向司馬徽道歉,司馬徽笑道:“是我向你道歉才對,我的樣子讓你誤會了。”

    司馬徽自己不願出仕,一生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方面是博讀並且精通古文經學,另一方面是識人薦人。

    關於司馬徽識人,有軼事為證。

    相傳龐統年為弱冠時,世人還不知道這個醜孩子的本事。龐統聽說司馬徽住在潁川,所以他跑了兩千里路去探望他。當他到達穎川時,正好遇到了採桑葉的司馬徽。龐統在車裡對司馬徽說:“我聽說丈夫活著,應該非常顯赫。怎麼能抑制巨大的水流,去做婦人的事?”龐統將司馬徽採桑的行為貶低為婦人做的事,司馬徽聽完卻不急不躁地表明,我們只是道路不同,伯成與原憲放棄富貴,歸隱田間的事,難道你不知道嗎?龐統聽完,知道司馬徽是真正的高人隱士,但自己心中的大志是不會動搖的,當下便說,我來自小地方,不敲一下自己這口鐘,便不知道自己的聲音能傳出多遠。雖然司馬徽與龐統志向不同,但兩人卻能互為知己,幾天幾夜地暢聊也不知疲倦。早已名揚四海的司馬徽稱讚龐統是“南州名士之首”。這一讚譽迅速地飛傳開來,龐統於是很快揚名荊襄。

    司馬徽客居襄陽之外,建了一個水鏡山莊,廣招弟子。其中就有三位超級弟子:徐庶、諸葛亮、龐統。而司馬徽這三大弟子也分別歸於魏、蜀、吳三國。

    徐庶本來最開始選擇了主子是劉備,並且也為劉備出了不良謀,但被打怕了曹操採取了挖牆角的方式,最終以“老母託信”的方式把他騙去曹營。徐庶到了曹營後,其老母羞郝地自殺了,他心灰意冷之下,選擇了“不發一言,不謀一事”。但從此卻也再沒有見回到蜀漢。

    徐庶臨走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下了山,從此諸葛亮誓死為他賣命,成了他成就霸業的頂樑柱。

    而龐統最初投奔的是孫權,可惜人家嫌他長得醜沒給予重視,赤壁之戰後,他才轉投劉備,儘管展示了高強的才士,但沒幾年就掛了,誠為可惜。

    或許司馬徽最開始的想法就是讓他的三個弟子徐庶、諸葛亮、龐統分別歸營於魏、蜀、吳三國,以此來證明各自的實力,只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最後因龐統的英年早逝,徐庶的半途頹廢,只剩下諸葛亮獨撐蜀國,最終沒能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

    饒是如此,還是可以說司馬徽是三國幕後最大的操盤手。

  • 2 # 荒徑漫草

    好好先生是一般來講是指:從不與人相爭,不問是非曲直,但求相安無事之人。司馬徽的“好好先生”與一般意義上的好好先生還是有差別的,因為他有時說“好”也會得罪人。

    推豬與人

    有一天司馬的鄰居跑到他家跟他說:“司馬先生,我家的豬丟了,我看著你家豬欄裡,那頭豬長得很像我家的,應該就是我家的豬跑到你家了。”司馬徽笑道:“好,既然是你家的,你就趕回去吧。”那鄰居當然不會客氣,就這樣司馬家的豬秒變,別人家的了。

    在這個事情裡面,您說司馬徽是不是好人,只要你敢去他家說某件東西是你的,他就讓你領走,都不帶問個證據理由什麼的。

    臨蠶借簇

    作為名士,司馬徽因為不出去找機會建功立業,反而在家像個農夫一樣耕種,因為此事還曾被龐統說過。司馬徽不為所動,仍然種桑養蠶。蠶該結繭了,別人卻來找司馬徽借簇箔(簇是蠶結繭時要用到麥秸叢,箔是育蠶的草蓆),這時候養蠶的都要用到,但司馬徽還是借給他了,自家蠶不要了。

    當時就有人問他,借東西給別人一般都是自己不急用的,你怎麼把自己急用的也借給別人?言下之意,你怎麼那麼傻!

    司馬徽倒是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別人難得開口,冒然拒絕,別人會感到羞愧。

    從上面兩個典故來看,司馬徽的人品還真是沒得說,處處都是為別人著想,寧願自己吃虧。完全當得起“好好先生”這一名號,但實際上他這個名號並非完全是讚美他的人品反而有些調侃的意味。

    司馬徽逢人逢事都愛說好,比如有人曾跟他訴說一件傷心事,那人說他兒子不幸去世。老來失子,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那人講出來也許更需要的是安慰,沒曾想司馬徽開口就來了一句口頭禪:“好!”

    這下尷尬啦,不過司馬徽沒覺得有什麼不對,他妻子埋怨不應該這樣說時,他反過來誇她,你這樣說我也很好。是不是很讓人無語,是不是很無奈。

    從此他喜歡凡事說好的事情開始流傳,到了明朝時,文人們講起司馬徽便稱之為好好先生,從此這雅號為更多人所熟知。

    其實這樣說話,是非常傷人的事情,只是代代相傳,難以考證,調侃的意味更濃。司馬徽的人品值得學習尊敬,但有時候更應有原則,有些話要注意場合,您說呢?

  • 3 # 中孚鑑

    司馬徽是東漢末年時期之人。他很有學識,更有識人的能力,被稱為“水鏡先生”,因此在當時很受尊敬。他看出諸葛亮、龐統有大才,所以曾向劉備舉薦,這就說明他的識人能力,同時司馬徽也被稱為“好好先生”。

    那司馬徽為什麼被世人稱為“好好先生”呢?

    司馬徽雖然很有學識,在當時也很有地位,但他為人卻非常的謹慎和謙虛,他不僅不說別人的短處,別人跟他說什麼做什麼,他也都非常的好說話,就是俗話通常說的好脾氣。跟別人說話也會經常說“好”這個字。

    並且在司馬徽兒子去世時,有人告訴這個訊息,司馬徽就回答“好”,司馬徽的的夫人就非常生氣,畢竟是兒子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一件非常痛苦難過的事情,怎麼能說好呢!

    所以司馬徽的夫人就責怪司馬徽“別人因為你人不錯,才把這個訊息告訴你,你怎麼還回答人家好呢?”

    而這時司馬徽聽了他夫人說的後,就回答他的夫人“你說的也好”。

    因此時間久了,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司馬徽的故事也被流傳了下來,最終司馬徽也被稱為“好好先生”。

    所以東漢末年名士司馬徽會被稱為“好好先生”。這“好好先生”當時對於司馬徽而言,說明司馬徽一是他經常回答人家“好”字,二是他脾氣很好。

  • 4 # 吾論魏晉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瘟疫盛行,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諸侯割據,爭戰不停。曹操的《蒿里行》詩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正是當時中原地區的真實寫照。諸葛亮也曾經表示,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如果不是劉備三顧茅廬,諮詢天下大事,諸葛亮就可能長期躬耕於南陽,在隆中的廣闊天地裡大有作為。

    但是,的確有一位高人,隱居襄陽南郊,終身不仕,積極踐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人生理想,不追求廟堂之高,但希望江湖之遠,他就是世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

    當時,中原地區戰亂不止,士族、平民紛紛南下避難。於是司馬徽由北方輾轉來到劉表佔據的荊州,與龐德公、孟公威、黃承彥、石廣元、徐元直、諸葛亮、龐士元等人相識、相交、相知,亦師亦友。

    雖然司馬徽信奉道家思想,喜歡有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但根據史料記載,司馬徽除了不求聞達於諸侯之外,並沒有完全對外界形勢不理不問,而是密切關注天下大事,分析時局發展方向,並與好基友們反覆論證。其間,警示諸葛亮、龐統、徐元直等人要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站在時代風口,乘勢而起,建功立業,而不要像他那樣無所事事,虛度年華。並單獨約談諸葛亮,認為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現在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你應該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在亂世中發揮自己聰明才智,做一個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有用之士。

    經過司馬徽的教育指導,諸葛亮遂有《隆中對》可行性報告,面呈於三顧茅廬的先主劉備,並追隨劉備,佔荊州,入西川,定漢中,成就了三足鼎立的霸業。此後,攻堅克難,法治蜀漢,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後世認可的“千古一相”。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與當初司馬徽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和總結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

    同樣,司馬徽與龐統也交往甚密,談古論今,分析天下大勢,提醒龐士元,今天下已亂,諸侯割據,學習治國之術恐無大用,兵法謀略、縱橫之術將大行其道,不但要重點學習,而且要不斷引向深入。龐士元深以為然,透過不斷的努力學習,遂成三國時期智謀之士。

    無獨有偶,戰國時期,世外高人鬼谷子並不直接“幹諸侯”,遊說天下,扭轉乾坤,展示智慧,彰顯能力,以期譽滿海內,名留後世,而是透過傳道、授業、解惑,教書育人,來貫徹落實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於是就出現了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孫臏、龐涓的鬥智鬥勇,以此間接控制歷史發展程序,干預紛繁複雜的政治局面,為波瀾壯闊,可歌可泣,慘烈喋血的戰國兼併戰爭增光添彩,為歷史愛好者提供此起彼伏,妙趣橫生,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故事畫面。

    道家是理論基礎,而兵家、法家、縱橫家都是道家的分支學科,是道家在某一領域的深化、細化和專業化。司馬徽和鬼谷子,名為道家,實為兵家、法家、縱橫家。他們善於發現人才,教導人才,推薦人才,未出山莊,便透過預測分析、傳道授業等方式,佈局天下,操控未來,指點江山,笑傲江湖。

    而世稱司馬徽為“好好先生”,並不是因為司馬徽沒有原則,沒有思想,沒有觀念,沒有格局,渾渾噩噩,庸庸碌碌,無所事事,人云亦云。而真正的原因是,生逢亂世,危機四伏,言不離好,不但是一種非常明智的明哲保身的方式方法,而且,首先肯定別人的“好好”,明確他人的優點,然後再深入淺出地指出和更正別人的錯誤和不足,有褒貶,有抑揚,也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縱橫家之術。

  • 5 # 明離子

    名士司馬徽,是漢末潁川人士,龐德公送其號為“水鏡先生”。

    這位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是一位能推薦賢才,自己卻置身於亂世之外的世外高人。

    而且司馬徽先生的性格,卻十分符合他置身事外的處事原則,那就是,從來不說別人的短處,和別人說話,無論好事壞事,都一律說好,所以後人叫他“好好先生”。

    明代作家馮夢龍,在《古今譚概》裡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司馬徽和別人聊天,總是說“好”,別人問他身體可好,他說“好”,有個人告訴司馬徽先生,自己的兒子死了,司馬徽還說“好”。

    司馬徽的老婆看不下去了,就說,人家認為你有德行,才告訴你他兒子的死訊,你怎麼能說好呢?

    司馬徽說:“媳婦,你說的這句話也很好!”

    無語不?這就是司馬徽為啥叫好好先生的原因。

  • 6 # 遊史無終

    在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作者生動刻畫了一位不慕世間功名利祿,甘願終老林下,行吟澤畔,富絕世才華,善於識人而又吝語一言的一代名隱司馬徽。歷史上的司馬徽與小說中雖有差別,卻也相去不遠。 司馬徽素以知人、育人、薦才、克己著稱於世,被世人稱為“水鏡先生”。他自幼飽讀經史,才高學廣,有君子風度。因有感於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深知禍從口出的道理,因而從不妄加評論他人。如果有人問他對別人有什麼看法,他總是說:“好!好!”僅此而已。日子一長,人送外號“好好先生”。 其實,司馬徽並不是不諳世事、不辨是非,他對人的鑑別可以說是獨具慧眼,入木三分。對於他認為有真才實學的人他從不吝嗇讚譽,並極力推薦;有時只說“好!好!”,只不過是認為這些人是不屑一顧的平庸之輩罷了。 “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人是非”,“好好先生”告訴我們,對待一些我們不滿的人或事,我們要學會“嘴下留情”,做到心如明鏡,不背後說人壞話,不背後給人一刀,有些事情我們自己的看法也不一定是對的。所以,當我們要“開啟話匣子”的時候,想想“好好先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侶吵架,為什麼感覺總是男生道歉而女生不會哄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