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氣周瑜”是三國經典橋段。歷史上的周瑜也是一位英姿颯爽的儒將,赤壁一戰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如果他沒有死得那麼早,三國曆史會不會改寫呢?
2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24936983

    歷史不會因為任何人的缺席而改寫,更何況是人才輩出的三國,周瑜最大的功績便是赤壁之戰,而,他的軍事才能雖然卓越,但是即便他沒有年紀輕輕去世,但是,最多使三國鼎立出現的更早一點,因為曹操自不必說,官渡之戰過後依然奠定基礎,而劉備擁有強大的智囊團,所以,憑周瑜一人之力無法改變這種局勢。

    其次,周瑜究竟是不是氣死的,這個也有待考證,《三國演義》裡,周瑜對待程普這員老將可是十分有禮,周瑜剛被封大都督時,程將軍不服氣,也不出席會議,但周瑜都沒有計較,這樣容人的雅量,怕是不可能被氣死,所以,《三國演義》估計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謀略,而誇張的橋段。

    周瑜英雄早逝,最多可能使得三國爭霸少了一些讓後人津津樂道的著名戰役,但是,一個人,況且不是能力最出眾的周瑜,如何能改變歷史,最重要的是,歷史沒有假設。​

  • 2 # 短閱讀之家

    如果周瑜不死,三國曆史有改寫的可能。以周瑜的戰略定位,孫、劉集團的矛盾會提前暴發,不管勝負,周瑜不會得善終。周瑜早逝是對於他本人是一種幸運。

    一個人重要性要從戰略角度考慮,周瑜對劉備集團始終高度戒備,態度非常不友好。赤壁之戰後,曹操雖然北歸,但在南方留下重兵名將,曹仁、張遼、李典、樂進,都是曹營一流名將,對江南虎視眈眈,孫權、魯肅深感獨自勢孤,仍需聯合劉備共同抗曹,所以才有了借荊州之舉。而此時,周瑜就提出:“劉備以梟雄這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者。”建議囚禁劉備,吞併劉備集團的主張,而孫權從戰略除錯考慮,沒有聽從。

    可見如果周瑜不死,孫、劉集團的矛盾將提前暴發,而此時劉備並未入川,主力全在荊州,此時孫權集團雖然整體實力強過劉備,但並沒有一口吞下劉備的能力,戰事膠著,江北曹軍南下,三足之勢一破,孫權集團也難以獨存。

    而且,退一萬步說,即使周瑜勝利了。以孫權多疑嗜殺的性格和周瑜桀驁不馴的個性,周瑜必然難逃陸遜的下場。以識人聞名天下的劉備就曾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周瑜早逝,千載惜之,卻也成全了其歷史形象,留給了世人和歷史一個瀟灑的背影,也算是一種歷史的眷顧。

  • 3 # 卯卯12

    病死的。什麼諸葛氣死的,那都是胡扯。周瑜去請命收蜀,孫權同意了。但在病死在巴陵了。周瑜死的時候,諸葛還在劉備集團的後方搞建設呢。諸葛小兒可能就沒見過周瑜。二分天下,是魯肅提出來的。比諸葛提的要早。但是統一天下,這個不能說絕對,但是一定能跟曹魏不分伯仲。《三國演義》神話了諸葛,其實三國志能多記載的是諸葛在治國方面的優秀。另外,周瑜應該算是當代最傑出的將才了。吳國的五代都督都很厲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陸遜的功績就是擊敗劉備。其實沒多麼偉大,因為劉備都打了一輩子的仗了,陸遜只要研究的徹底,打敗劉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絕對不能否定陸遜的軍事才能。雖然不能比周瑜,但也是完全可以獨鎮一方的帥才!還有諸葛,劉備最先的軍師是龐統!龐統掛掉之後用的法正,法正掛了才用的諸葛。其結果直接導致了劉備的伐吳失敗!火燒新野,確實有,不過是劉備的計謀。跟曹操在漢中對峙,最後取得漢中,那時候前方的總司令也是劉備本人。諸葛六出祁山,其實只有兩次到達過祁山。

  • 4 # 搖遠的呼喚

    周瑜是個勇將但並不能打、至於計謀是有但始終難容過別人和他爭高低、假如他肯和孔明合作消滅曹操一定會成功、但他量氣小成不了大事、

  • 5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很多讀者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以為周瑜和魯肅在如何處理與劉備集團的關係上採取了截然相反的兩個做法:周瑜是“滅劉派”,希望剿滅劉備、諸葛亮,一統荊州、益州,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的戰略態勢;而魯肅是“助劉派”,希望助劉備集團立足,聯劉搞曹實現三足鼎立之勢。

    而歷史的真相是,周瑜與魯肅都希望孫權可以西收荊、益,進而北上一統中原——再不濟也要南北分治。不光是周瑜面對曹操的赤壁大軍時有“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的豪言壯語,魯肅的“榻上策”中也有“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的宏圖大志。可以看出,至少在最初,周瑜、魯肅的“南北分治”論都是一樣的。

    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周瑜、孫策之死導致吳勢力後繼無人,才讓諸葛亮鑽了荊州的“空子”。其實,魯肅謀國之功力絕不弱於周瑜,而孫權也是一代雄主——孫策臨終前評價孫權道:“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曹操更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些評價證明了孫權絕非弱主。

    其實孫權沒有西進荊州,原因不在於孫權,而在於劉表。魯肅“進伐劉表”這四個字重點在劉表並非英主的前提上,如果劉備早早便入主了荊州,魯肅乾脆就不會提出什麼“榻上策”,他會直接提“隆中對”。赤壁之戰是孫權、周瑜、魯肅等人的機會——如果赤壁之後,荊州為孫權所得,那就是二分天下;如果荊州為劉備所得,那就是三分天下。

    此時,歷史的天平傾向了劉備,赤壁之戰後,荊州士大夫集團歸心於劉備,荊南三郡也望風而附,魯肅看西進之策不可得,這才轉而三分天下的,因為他知道,此時如果與劉備集團鬥起來,就是三分與二分的問題,而是曹操的一分天下了。

    所以,當劉備入主荊州後,周瑜就算不死,也很難實現其二分天下的夢想;他要想改寫歷史,只能在劉表的治下,而且還要提防劉備會不會在周瑜進攻劉表之時奪權。荊州是三國戰略的關鍵之地,一分二分還是三分,有太多變數,非周瑜一人可以扭轉。

  • 6 # qzuser203827551

    周瑜都能被孔明氣死,這個又把他氣吐血,那個有把他氣吐血,可見周瑜動不動就愛生氣,心胸如此狹隘的人,怎麼會改寫歷史,連個女人的氣度都沒有,除非我們看的名著以及正史電視劇全是在黑周瑜。

  • 7 # 火器工坊

    周瑜不死,三國可能就不是三國了,天下難以三分,反而是變成了南北朝。為什麼這麼說,我們慢慢分析。

    首先要宣告一點,這裡的周瑜不是演義裡的腹黑大都督,而是東吳英姿颯爽的左都督。最早是在袁術手底下打工,眼光長遠、目光獨特的他,認為袁術非成大業之主,所以當兒時夥伴孫策起兵時,果斷離開袁術找孫策去了,從此開始了自己的統軍生活。

    孫策死後,東吳軍事基本都是周瑜統領。在周瑜的腦子裡,並沒有什麼天下三分政策,而是二分天下。而江東當時的實力還不足,所以周都督一方面恢復發展江東生產力;另一方面圍剿山越,訓練部隊,等待時機。然後207年,時機到了,在周瑜的提議下,孫權親自領兵征討了夏口的黃祖,打開了揚州到荊州的大門。208年,曹操南下,這時劉表死了,劉琮不戰而降。整個荊州瞬間落入曹操手中,從這個情形來看,曹操已經要統一中國了,益州的劉璋多次向曹操示好,西北馬騰也沒有動靜,劉備勢力單薄,除了江東,曹操已沒有對手。而此時江東也是人心惶惶,主降派一片,孫權想打但沒底氣,於是決定權放在了周瑜這裡,都督自然是主戰派,他先是舉出幾大例子安撫孫權,然後領兵主動西北上到夏口赤壁一帶。

    周都督此招很精明,第一,赤壁是荊州地界,江東集團剛剛佔據它,用來做戰場,打贏非常棒,可以做跳板進一步取江陵;輸了也可以退回揚州,總之不虧。第二,江東山越人剛剛安定下來,很不穩,不能把戰火引入,而且主降派太多,把戰火拉進大本營很虧。第三,曹操也沒想到荊州不戰而降,突然拿下這麼大的荊州,人心不服,得先管理管理,不能急於東進取江東。因此,周瑜的主動出擊反倒使曹操亂了陣腳。再加上赤壁一把大火,曹操認定自己現在沒有實力控制南方,也就退守南陽郡把控襄陽。另外一說,周瑜此處還打著征討漢賊的旗號,與劉皇叔聯合,可謂名正言順。

    赤壁之後,周都督馬上著手於荊州的攻伐,與曹仁一番周旋之後,東吳拿下了南郡,這是荊州的二號中心,而劉備只是拿下了人口較少的長沙、桂陵、零陵、武陵四郡,孫劉平分江夏,後來劉備為了方便統治,向江東暫借南郡,這也就是後來的所謂借荊州。不過這也是周瑜同意的,為的是拉攏劉備,把劉備直接推到荊州戰場的正面去扛曹操。而此時,周都督已經估好了下一步戰略,並且獲得了孫權的批准,就是取益州,聯馬超,留孫權叔伯哥孫盛留守益州,作為荊州戰場的糧源。可惜天妒英才也是,這在準備軍備中,周都督因為操勞過度而箭瘡復發而亡。江東二分天下的戰略也就中道崩殂了。

    因此說如果周瑜活著,那三國就成了南北朝,不過吳國也不會硬太久,因為人口和生產力都不如北方,被北方統一,是必然的。

  • 8 # 240267654

    周瑜不死歷史可能發生改變,首先,赤壁之戰的前奏是曹操做夢也沒想到劉琮會不戰而降,經過赤壁之戰曹魏的精銳依然不減,沒有小說說的那麼不堪。其次,如果周瑜不死,劉備沒有攻取西川的機會。再次,赤壁之戰後,曹魏最大可能是乘漢中與西川之爭先取漢中,進而取的西川。如此,曹魏取得漢中和西川后,實力大增,恐怕東吳和劉備再也沒有機會發現壯大了,曹操統一天下步伐就要加快了。

    以上是個人愚見,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 9 # 哦噠噠噠哦噠噠噠噠噠

    其實歷史上的周瑜也沒有那麼厲害,主要是孫權是多疑猜忌心重的人。在大敵當前可能會重用周瑜,曹操退了就會猜忌他,應該不會放權給周瑜,要不然就不會安排個直系將領副都督程普來制衡周瑜的兵權了。

  • 10 # 穿插游擊隊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200年5月5日),26歲的江東之主孫策遇刺身亡,隕落於霸業方興之際。臨終前,孫策向弟弟孫權交代“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為江東定下守成之國策。

    小說《三國演義》中,孫策還有一句著名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此話雖不見於正史,卻總結到位。

    世家子弟中的非主流

    漢末三國群英中,周瑜大概算得上大眾最熟悉的陌生人,數百年來,他在演義中始終無法擺脫諸葛孔明的陰影,“三氣周瑜”甚至成為家喻戶曉的典故。這固然能歸結為以蜀漢為主角的小說家藝術處理,但 《三國演義》中選取周瑜作為諸葛亮的對手,尤其在赤壁之後兩人就荊州問題上多次較量,倒也不是全憑腦補,故事原型取材於正史中周瑜成就江東帝業的願望。

    從孫策立業到三國歸晉,東吳政權長達八十年,孫氏虎踞三吳,江東群星閃耀,周瑜更像是那顆耀眼流星,雖只一瞬,卻驚豔了東漢末年之蒼穹。周瑜,字公瑾,出身廬江周氏,父親周異曾任朝廷的洛陽令。

    周瑜與小喬畫像,現代,李雲中,國畫。畫中周瑜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身旁撫琴的女子為周瑜之妻小喬。周瑜在年少時就精通音樂,但凡樂音上有錯誤之處,哪怕是酒過三巡,周瑜亦能準確聽出並指正,故時人有云:“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過人之處在於他出身官宦世家,卻選擇學習兵法軍事。像周瑜這樣不走尋常路,選擇學習兵法世家子弟實乃鳳毛麟角,這應該也是他與孫策能玩到一起、情同手足的主要原因。周瑜與孫策無比投緣,甚至邀請孫策一家住進自己家大院裡,兩人彼此“升堂拜母”,親密無間。瑜策之交併非面子虛情,一定程度上也跨越身份,打破世俗陳規。周瑜弱冠之年,正逢孫策渡江立業,他義無反顧率丹陽之兵以援知己。24歲那年,周瑜拒絕了袁術的招攬,奔赴江東來到孫策身邊,與他一同開疆拓土。

    《戴敦邦畫說三國演義·孫策託孤》,現代,戴敦邦,國畫。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 , 碧眼兒坐領江東”。孫策死後,江東集團主要由張昭與周瑜共同主持大局

    孫策一生縱橫天下,卻在霸業蒸蒸日上之際遇刺身亡,弟弟孫權上位時年少資淺,威信未立,江東集團內部一度出現信任危機。一方面宗室成員陰謀奪位,爆發了孫靜 (孫堅之弟)的長子孫暠欲圖自立事件。另一方面是已歸附的地方勢力復叛,如影響至深的廬江太守李術叛亂事件。這兩件事都發生於建安五年 (200),也就是孫策新死之際。前者被虞翻說服勸退,後者動用武力征伐,總算平定暗潮,但也暴露出主少國疑、政權的暗流與危機。這種情況下,周瑜、張昭等重臣對於政權安定所發揮的作用就十分關鍵。

    建安五年那場暗殺發生時,周瑜並不在吳郡,直到孫策死訊傳出,周瑜才率兵匆匆趕回弔喪,此後任中護軍之職,與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執掌江東政事。從建安五年 (200)孫策遇刺到建安十三年 (208)赤壁之戰這八年時間裡,周瑜最大的影響無異於推動江東集團意識形態之轉變,為江東集團繪製了一幅帝業藍圖!

    簡單梳理一下江東國策的轉變,孫策渡江立業之時,曾拜訪過名士張紘,當時孫策的目標僅僅是當個朝廷的外藩,但張紘卻告訴孫策,你應該 “匡輔漢室”。

    《戴敦邦畫說三國演義·孫權納士》,現代,戴敦邦,國畫。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 , 碧眼兒坐領江東”。講述孫權即位後,效仿當年漢光武帝,與魯肅同榻抵足而臥,不恥下問,一時名士雲集江東

    可孫策的突然死亡打亂了整個江東集團的部署,這幾年中,江東集團內部出現了新的聲音,那就是以周瑜、魯肅為主流的江東帝業論。從資歷上來說,周瑜與孫策雖是年少時的故交,但他真正加入江東集團已是建安三年 (198),晚於張昭、張紘。而魯肅則是周瑜在袁術那裡幹居巢長結交的好友,受推薦一同投效到孫策帳下的。

    關於江東帝業綱領,魯肅與孫權的 《榻上論》算得上代表之作,尤以“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一針見血,清晰構建出大方針——漢室已不可復興,在江東建立一統天下之帝業。

    《戴敦邦畫說三國演義·智激周瑜》,現代,戴敦邦,國畫。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講述諸葛亮以曹操建銅雀臺收二喬之事激怒周瑜。但正史上此事子虛烏有

    首先,江東這片土地在歷史上就有楚國的成功模板,當初楚國受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里之地。而後來招賢納士,開疆拓土,佔據了荊、揚二州,國祚長達九百年。

    其次,今日孫權繼承父兄留下的基業,兼有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同時又物產豐隆,人心安定。

    第三,江東有強大的水軍,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軍事上也不用擔心。

    《戴敦邦畫說三國演義·決計破曹》,現代,戴敦邦,國畫。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孫權聽了周瑜對形勢的一番分析,拔劍斬斷前奏案,決心抗曹

    周瑜認為,江東既然有如此好的基礎,沒有必要向曹操派遣人質表示臣服。更何況人質一入,就等於承認了與曹操的首尾關係,一旦強化這層關係,曹操再發詔命讓主公北上,則不得不從,只能處處受制於人。

    此時的周瑜還只是個28歲的青年,其卓識遠見已遠在諸多江東老臣之上。

    江東進入周瑜時代

    對於孫權來說,周瑜、魯肅的帝業之路顯然更具有吸引力,但要實現這一宏圖,就必須拿下荊州。中原戰亂之際,劉表治下之荊州保持著和平與繁榮,實力不可小覷。江東集團想要進取荊州,第一步就是擊破宿敵黃祖,開啟荊州門戶。自建安十一年 (206)起,江東與黃祖的戰爭再度重啟,周瑜先率部討伐麻、保二屯,陣斬敵軍主將,俘虜敵軍萬餘人。而後黃祖派部將鄧龍率兵進入柴桑縣,周瑜發兵征伐,一戰而勝,活捉鄧龍押送吳郡。

    至建安十三年 (208)春,孫權發兵討伐江夏郡,周瑜被授為前部大督,率水軍進攻黃祖。此役不僅一雪江東孫氏之世仇,同時也開啟荊州門戶,為江東政權佔據荊州邁出第一步。

    這一年,荊州形勢風雲激變。先是曹操正式出任丞相,緊接著荊州之主劉表病逝,蔡瑁、張允等就擁立劉表幼子劉琮繼任荊州牧,長子劉琦大怒,欲興兵征討,荊州集團分裂。曹操看準時機,親率大軍南下,劉琮迅速投降,由襄陽至江陵一線皆落入曹操之手,荊州大部土地劃入曹操勢力範圍。

    荊州這個緩衝地帶沒有了,來自曹操威脅近在咫尺,孫權很快接到曹操發來的一封帶有威懾的書信:“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與此同時,還發生了一件對江東集團影響巨大的事——劉備被曹操大軍所敗,諸葛亮奉命渡江向孫權求援,表達聯盟抗曹之意願。

    曹操表示要“會獵於吳”,江東集團眾臣驚慌失色,連老臣張昭等人也說曹操乃虎狼之師,江東政權不足以與其抗衡,從大局出發不如臣服了吧。《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把張昭等人駁得啞口無言,這倒也是有依據的,在那場戰與降的辯論中,諸葛亮的確成功說服了孫權,使之傾向於聯劉抗曹。不過演義中諸葛亮以曹操造銅雀臺奪取小喬為由來“智激周瑜”的橋段就子虛烏有了。

    銘文弩機,赤壁鎮墓葬出土。弩機望山上刻“上大將軍呂侯都尉陳文和弩一張”。透過專家鑑定,它是東吳時期鑄造的,距今約有1800年的歷史

    真實的情況是周瑜本身就是堅定主戰派,但他當時不在柴桑 (今江西九江)。雖然孫權已被諸葛亮說動,但江東集團內部主和派聲勢猶大,力主聯劉抗曹的魯肅建議孫權召回同為主戰派的周瑜,整合江東集團之意志。周瑜奉命自鄱陽湖趕回柴桑,對此事發表的第一句話就是:“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也。”

    這是對曹操集團性質的定調。周瑜不僅是表達強烈的主戰意志,同時也告訴江東集團的主和派們,不要被曹操“漢相”的頭銜唬住,咱們抗曹不是與朝廷為敵,而是對抗“漢賊”。此時的周瑜絕口不提以江東取代漢室、成就帝業之類構想,反而以漢室忠臣自居,用匡扶漢室的名義整合江東集團的抗戰意志,使之名正言順。聽聞周瑜對形勢的一番分析,孫權拔劍斬斷前奏案:“諸將吏敢復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從此刻開始,江東政權進入周瑜時代。

    揚眉淡看漫天烽火

    印象中,赤壁之戰如同 《三國演義》描寫的那樣,是一場曹操主攻,孫劉聯軍主防的大決戰。但正史上的赤壁之戰迷霧重重,資料匱乏,很多細節語焉不詳,從有限的資料看來,更像是一場遭遇戰。

    但赤壁絕非偶然遭遇,而是周瑜主動出擊,率江東水軍直入荊州境內而發動的攻勢戰役。問題來了,與曹操相比,孫劉聯軍處於弱勢一方,為何不以逸待勞,而敢於主動出擊尋求決戰呢?一切的原因早在周瑜趕回柴桑、為孫權定下主戰之議時就已分析得很透徹。

    首先,曹操致書孫權時號稱“水軍八十萬眾”,這個數字的確很唬人。但周瑜以一個軍事統帥的眼光,看穿了曹操的致命弱點——吃得太快,消化不良。曹操取荊州並非一城一池穩紮穩打推進的,而是因劉琮投降而得以速取,這麼一個大州短時間內很難鞏固統治。其次,當時北土未安,馬超、韓遂虎踞關西,為曹操之後患。第三,曹軍善於陸戰,弱於水戰,今下江東舍步兵而依仗水軍,是以短擊長。第四,時值寒冬,馬無蒿草,曹軍勞師遠征,必然水土不服,生出疾病。周瑜認為有此四者,曹操實則外強中乾,而他貿然進犯,必敗無疑。

    其實曹操並沒有貿然進犯,他根本沒有在建安十三年 (208)揮師南下征服江東的計劃。但對周瑜而言,事態緊急,孫劉聯軍兵力處於弱勢,只能以巧取勝,他必須在曹操立足未穩主動出擊尋求決戰,一舉擊破曹軍。如果只作防守應對,雖然短期內曹操不會南征,但等其逐步把荊州消化,站穩腳跟,那時候再揮師南下,對江東可就真是滅頂之災了。

    戰機稍縱即逝,周瑜與程普分別任左都督、右都督,各領一萬五千精兵,與劉備軍一同逆江而上,深入荊州境內尋找曹軍主力,終於在長江赤壁 (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與曹軍相遇,周瑜採納黃蓋提出的火攻之計,放火焚燒曹軍戰船,大破曹操,成就了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足以名留青史的著名戰役。這場長江流域首次大規模作戰的軍事行動中,周瑜發揮了主導作用,赤壁成為他短暫人生中最耀眼的巔峰之作。此役讓曹操失去了短期內一統天下的機會,亦重新劃分了荊州的格局。

    周瑜與江東諸將商議攻打南郡之策,出自蔣萍、趙晉繪《三國演義連環畫·取南郡》。圍攻南郡是赤壁之戰的最後一個階段,周瑜率兵渡江圍攻江陵,劉備也派兵進攻江陵,關羽自漢水出擊,雙方相持近一年

    赤壁之戰的最後一個階段相當漫長,周瑜率兵渡江圍攻江陵,劉備也派兵進攻江陵,關羽自漢水出擊,雙方相持近一年,最終曹仁擔心退路被孫劉聯軍切斷,於建安十四年 (209)底放棄江陵,倉皇北竄,至此戰役才算畫上句號。

    曹仁退兵後,孫權以周瑜為南郡太守,駐防江陵,與此同時,盟軍劉備也分享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果實,劉備表劉琦為荊州牧,隨後又迅速收服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以趙雲守桂陽,廖立守長沙。荊州風雲再起,新的挑戰隨之而來。

    未完成的野望

    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股勢力在荊州彙集,荊州北部襄陽、南陽郡以及南郡部分地區仍在曹軍控制之下;孫權控制了長江一線的重要地點;劉備佔領四郡,雖地盤較大,但地理位置尷尬,沒有出口,發展極度受限,故而劉備也一直試圖以外交手段改善自身處境。不久後,劉琦病死,劉備領荊州牧,孫權同意讓其駐紮於油口,因為當時劉備官職為左將軍,人稱左公,故將此地改名為公安。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劉備屯駐的公安和周瑜的江陵距離很近,僅數十公里。現在周瑜要面對一個巨大挑戰——他既領南郡太守,自然想以此為根基,擴大影響力,最終達到讓江東跨有荊、揚的目的。但問題是曹操雖已北歸,中間卻橫了一個盟友劉備。無論是周瑜本人還是江東集團,在荊州的影響力都無法與劉備相比。更令周瑜擔憂的是,劉備在荊州開始迅速整合資源,招賢納士,吸納了黃忠、魏延、馬良、霍峻等一大批文臣武將,聲望與日俱增。這一切沒有人比近在咫尺的周瑜看得更清楚了。

    周瑜率軍攻打南郡,出自蔣萍、趙晉繪《三國演義連環畫·取南郡》。在孫劉聯軍進攻下,曹仁於建安十四年(209)底放棄江陵,倉皇北竄。曹仁退兵後,孫權以周瑜為南郡太守,駐防江陵

    鑑於曹操在北方的巨大壓力,孫劉聯盟重新劃分責任,孫權縱然再不情願,也只能接受劉備在荊州極具影響力這一事實,故而在其領荊州牧的同時,孫權自領徐州牧。此時徐州尚在曹操控制下,孫劉聯軍這一劃分意味著日後徐州方向的攻略由孫權主導,荊州方面則大部分交予劉備。這樣的安排,地位最尷尬的無疑是周瑜這個南郡太守,一旦荊州落入劉備之手,也意味著他要開拓荊州、繼而北進的計劃付諸東流。

    為挽救荊州之局,周瑜決定兵行險著,他上書孫權,說 “劉備有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他建議給劉備打糖衣炮彈,給他住大房子、給他美人,消磨其意志,將其軟禁起來,來個挾劉備以令關羽、張飛。但這一計劃遭到魯肅的反對,畢竟一旦軟禁劉備,孫劉聯盟就有破裂的風險。赤壁之戰後,周瑜與魯肅出現分歧,魯肅自始至終認為,只有孫劉聯盟才可能對抗曹操;周瑜則認為帝業實現過程中,聯劉並非必要條件;孫權則認為曹操威脅還很大,聯盟不能破裂,故而採納了魯肅的意見,沒有軟禁劉備。

    荊州幾個回合的博弈中,周瑜處境較為被動,但他並未放棄作最後一搏。建安十五年(210),周瑜醞釀出一個更加野心勃勃的計劃。計劃首先涉及與奮威將軍孫瑜 (孫權堂兄)入蜀取益州,這與諸葛亮《隆中對》中“跨有荊益”戰略不謀而合,是劉備集團不久後的路線。其次盟友,周瑜提及了與西涼馬超結援。第三是北伐,周瑜計劃與孫權一同會攻襄陽,而後進取北方,成就帝業。

    在常人印象中,總覺得東吳只能作為黃金配角。但在周瑜的時代,虎踞龍盤的江東亦曾懷吞食天地之志,敢於問鼎中原,逐鹿天下。只可惜天不假年,當週瑜準備回江陵具體著手實施這一宏大計劃時,卻在途經巴邱時患病而逝,時年36歲。

    風雲散聚任評說

    周瑜之死讓江東集團跨有荊益,揮師北伐一統山河的宏圖霸業猝然而止。

    《戴敦邦畫說三國演義·周瑜歸天》,現代,戴敦邦,國畫。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弔喪,耒陽縣鳳雛理事”。演義中周瑜被孔明“三氣”而死,正史中則是病逝。南郡作戰中周瑜曾受過傷,也可能是導致其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璀璨的將星已隕落在東漢末年,周瑜之死對孫權無疑是一大損失,但周瑜對江東政權乃至漢末格局的影響猶在。赤壁之後,天下三分之勢漸成,孫權亦在帝業征途上步步為營。多年後,孫權已佔據荊州,與陸遜談論往事時,猶記周瑜英姿,嘆道:“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

    當孫權加冕登基,成為東吳大帝時,憶及周瑜,同樣感慨萬分:“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周瑜去世872年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泛舟遊於黃州城外長江之上,見大江浪滔滔,東風染盡半壁胭脂色,遙想赤壁烽火中的周郎英姿,遂提筆而書,寫下千古名篇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END

    作者丨周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英國首相鮑里斯進入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