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解讀《道德經》的書太多了,到底誰的解讀最合理呢?請大家推薦一二。謝謝!
40
回覆列表
  • 1 # 趙日金141

    一,無為而治,張冠李戴,白紙黑字印在《論語衛靈公篇》,孔子曰的,卻強加給老子。《道德經三章》,老子言的是,聖人之治。

    二,道法自然,自然,自身的樣子。大多人卻錯解作“自然規律”。

  • 2 # 認樸明心

    ♻️有字的天書:天書無形無字,卻承載著玄妙的內容。其內容是無法用語言表述的。為表述其內容,不得不用文字、紙絹寫天書。為此,老子以覺悟的心和與道共處的體悟,寫出了《道德經》。《道德經》的主線或核心是該經文字背後的宇宙精神。

    翻譯《道德經》不是古文好就能行的。如果不是實修者,古文再好,也難免出現譯其文,失其精神的情況。而有修為的人,一定會譯得簡單明瞭而不失其精神。未達其境者,難知其情。一般的人,都有認知上的盲區。與人說道,如向盲人說光和色彩,你無論怎麼說,對方都不會明白。若想讓對方明白,只要把他的眼治好就行了。欲認識道,唯“常無慾以觀其妙”。

    關於譯文:去年署假,曾經通讀《道德經》。讀時查看了各種譯文,感覺各有千秋,但都有不盡意處。

    ‍♂️選擇參考譯文的原則:譯文超過原文字數三倍以上的不看,文不達意處較多的不看,意譯較多的不看,把原文內容翻譯得支離破碎的不看,要看直譯與意譯接合得好的。

    當時領略的譯文有四、五種,具體內容已經記不清了。

    至今有印象的譯文有兩種:沃德利成書畫院發表的,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1一49章);小閒讀閒書發表的《道德經》最簡譯文(全文)或(28一36章)或(73一81章)。

  • 3 # 陌上花Kai

    陳鼓應的《老子今釋今讀》,白巖松曾在一本書裡面說,這是他覺得解讀老子最好的一本書了。這裡面主要就是解讀《道德經》的。

  • 4 # 阿飛說茶

    沒有最好 古人的智慧 現在人只能從自己的所見所識去領悟解讀 只要是對自己和他人有益就好了 何必執著於誰講的最接近原著呢

  • 5 # 問道黃老

    在做《道德經》領域圖文後,沒再認真看過紙質書籍,以前看過的紙質書籍都是在北京白雲觀和武當山免費領取的,因為許多年前就知道南懷瑾老師,所以對他的《老子他說》印象很深。

    我的感覺,他的解釋站位高,通俗易懂。但他的解釋很宏觀,闡釋的很遠,並非通常的章句解讀,而是總括式提綱挈領。

    他的書優點在於整體把握,但是對於初學者,估計不易過章句關,還需要藉助其他人的書籍互證。

    去年以來,所看都是影片和文章,印象比較好的是幾位大師,有的現在找不到了,還能看到的就是臺灣的陳鼓應老先生,王東嶽先生、曾仕強先生、傅佩榮先生等等,相比之下,陳鼓應更重於原著,曾仕強偏重於企業實戰,傅佩榮講的很平和。

    近期主要是看王東嶽先生的影片和陳鼓應先生的著作,他們都有書籍,可以網購。這兩位老師講的都十分精彩。陳鼓應老師基本圍繞《道德經》和老子思想做精細解讀,雖然有些觀點也不能完全接受,但就個人而言,網路上那麼多解讀《道德經》的個大學教授,我還是更傾向於閱讀陳先生的書。

    王東嶽先生的解讀比較透徹,他是一位獨立學者,就我目前的看法,讀過王先生和陳先生的書,其他的就不愛看了,雖然他們兩位先生的觀點我不能完全贊同。

  • 6 # HUIHUI你那麼美

    毫無疑問是憨山大師對道德經的解讀,幾千年來有許多人試圖解釋道德經,卻無一人解釋的讓人信服,讓人真正牢記終身,無他,解釋的牽強,牽強的原因在於本身就沒有讀懂,如何解釋給大家呢?知道憨山大師是從了不起的南環瑾南師處,看南師的書,一定要去讀他推薦的書,這樣才能理解南師所講真意。讀憨山大師對道德經的解釋後只剩下頂禮膜拜了,疑惑了許多年的問題------為什麼幾千年了,從沒有一個人能看懂並給大家說清楚道德經呢?一下子也豁然開朗,原來道德經本身就不是讓人去理解的,它是一本修行的書,並分別寫了修行階段,所以歷史上到今天那麼多人解釋的似是而非,以至於人們從來記不起一個真正的解釋。我不想和他人爭辯誰解釋的對與錯,好與壞,只是感覺真的對的只有一個,同時為什麼只有憨山大師解釋了,原因在於真懂的一看就懂,當然也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真大師不去就算看懂了,也不去解釋的原因了,了不起的南懷瑾大師,了不起的憨山大師!

  • 7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古今注解《道德經》的很多,若做學問、寫論文,多看會好些,自己就能做結論,但最終無用;若實修實悟,增智發慧,應循序漸進,厚積自明,難度較大,看哪家的都無所謂。下面簡介些知識,供參考。

    【1、《道德經》的真義不在文字、版本和誰解】

    因為“道德”是世界的起源,獨在絕對,超越時空,沒有因果,沒有含義,也就不可思、不可說、不可見和不可被描述,故宣講和書寫“道德”都是徒勞,沒必要在文字上下功夫。換言之,《道德經》及註解都是指路牌,叫“非道非德”,在指向“道德”的方向而已,本身不是真的“道德”。若不先明白這個入門之理,一開始就錯了,最終將一無所獲。

    【2、道德的“真性”與文字、語言無關】

    老子在書中說過,道德具備兩個屬性,“無”是真性,只能覺悟,不能思、說、寫,永恆圓滿;“有”是假性,在矛盾、變化和短暫中,有欺騙性。當人對萬物時,若有欲(有心理活動),則見道德的假性,頓時迷“道”,不能超越時空,常在生死;若無慾,進而無為,則見道德的真性,頓時悟“道”,超越時空,沒有生死,永恆圓滿。所以,人生的意義只在明道和證道,入“無”則智,沒有別的。換言之,接受道家教育,只需內悟道德,與讀多少版本的《道德經》和註解,沒啥關係。為何?真性的“無”不可描述,一說、思、寫,就變成“有”,變成假性了,故凡能寫出來的註解,都靠不出,證道不以“說、思、寫”的方式。

    【3、道德與萬物是一體,不可旁觀】

    “道”是萬物之源,“德”是萬物之用,可見“道德”與萬物同體、同在,沒有對立、矛盾和彼此。也因此,道德即萬物,道德=世界=自我,故人不能研究、表達、描繪“道德”。在這個意義上講,註解《道德經》是盲人愚行,白費力氣,誤導別人。當年老子本不想寫經、莊子偏愛隱居的史實都證明了這一點,他倆都不再著述或講學,去推廣什麼道德教育,背後秘因就是“人說、思、寫道德,都無用,在以盲導盲”。這很好理解,對人而言,道德就是自己,所及全是道德,為何不自省自覺,向外面找什麼“別的道德”?世界萬物,哪個不是道德?哪個不與自己同體?

    【4、“無慾”是入道的大門,“無為”是證道的原理】

    既然道德是人的本性,為何人卻不知這個圓滿本性呢?老子說,根本之病出在人有此身,身有此欲,“欲”藏在人的天性裡,與生俱來,能矇蔽道德的真性,造成對假性(有)的顛倒錯覺,產生無量多幻想,作繭自縛。慾望害人,大致分十類:(1)見到矛盾性。(2)趨向兩極性。(3)常在運動性。(4)失去永恆性。(5)遠離道中性。(6)陷在生滅性。(7)自造自罰性。(8)具有時空性。(9)自欺迷惑性。(10)缺失自主性。反之,人若能“無慾”,也就是沒有心理活動,日久變成“無為”,徹悟道德,則所及的世界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見萬物是一體,知萬物就是自己,與萬物無差異;跳出矛盾,超越時空,再無生死,與道德一樣永恆長壽。也就是說,悟道的方法只是“斷欲、少念、無心”,與看不看經文註解,沒有關係。

    【5、儒家、道家和佛家的關係】

    在根本教義上講,儒家與佛家的“人天乘法”近似,道家與佛家的“小乘法”近似,最終二者都歸入佛家的“佛乘”,故佛家教理含攝儒道,是兩家的歸宿;以佛典作指導,參學儒道經典,是較好的入門方法。史上佛教高僧和大德居士都曾講過《道德經》,從佛家理念做的各種發揮,比常見的文人泛談更有意義。為何?就因佛家人天天在修“入無”的能力,更易通達道德,所說有證有據,值得信賴。

    總之,若不明白“無慾”的竅門,不修習“無為”的功夫,怎麼讀《道德經》都無用,也看不懂任何註解;只要功夫到家,見每個版本和註解都是一樣的,沒啥區別,也就沒必要比較優劣高低。自古以來,智者不談道德,只勸人不私、不求,知足而安;唯有迷人才多此一舉,四處尋覓道德,騎驢找驢,終究自誤,白費力氣而已。

  • 8 # 人體和意識

    解讀《道德經》最好的書是老子的弟子關尹子寫的《文始真經》。

    李耳不是《老子》原著者:

    既然李耳是春秋末期楚國的藏書管理員,就一定不是《老子》原著的作者。因為只有修道之人,才能真正理解《老子》五千言的真義,並能透過修行而悟道得道成仙,這個仙與佛就是同義,即覺悟者。這個覺悟具有兩種能力,一是大智慧,二是特異功能。所以,真正的《老子》原著應該是道家修行的典籍,即《帛書道德經》或《竹簡道德經》的《道經》,而後半部的《德經》可能是李耳所著,或者《德經》也是老子所著,非李耳。

    這一點,如果本人是個真正的實修道者,就會知道《德經》與修行悟道無關。由此可以推想,正是多了《德經》才把道教的修行理論,添加了修身救世的內容。因此,作為道家傳人的老子,不會是管圖書的李耳。另有佛道兩家都是以出家作為入門標誌,也說明了,李耳著書前沒有出家修行,就不可能是《老子》的作者。再有就是《封神演義》的周朝就有道術,也和春秋的李耳扯不上關係。

    (《老子》改名《道德經》是因為漢文帝劉恆而改,而河上公是為漢文帝講授《道德經》的得道之人。在關於河上公的傳說故事裡,也沒有提到老子和李耳的關係問題。)

    --2020.7.1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現實生活中風水真的那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