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河楊柳亂春風

    丁憂只針對文官,不包含武將,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現在的中國官場制度重複丁憂這個規定就好了。

  • 2 # 潘總1985

    有。奪情。比如張居正老爹死了,按理丁憂三年,可是老張又不願意放棄權位中斷改革,就發動門生們上摺子,李太后也覺得朝廷離不開張居正,幾次復始 ,老張就沒有回湖北丁憂 ,他的內閣同僚張四維在張居正倒臺,掛了以後 ,還拿這件事攻擊他

  • 3 # 四川達州人

    多了。

    丁憂是必須的,但皇帝可以奪情。

    當然,大臣必須上書請求丁憂,皇帝以國事為理由拒絕。連續三次以後,皇帝最終下令大臣繼續辦理差事,但允許一定的假期讓大臣在家祭祀。

    大臣雖然不用回家鄉守制,卻也得堅持守喪的其他具體規則,如,不能持服(國法也不允許穿喪服上朝上班),卻得遵守飲食,住宿,禁慾,止娛等規矩。

  • 4 # 張靜一2

    丁憂,是古代父母死後服喪三年(後來一年按一年九個月算共二十七個月)期間不準婚嫁和慶典,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不管多大的官一般都要丁憂,除非有特殊情況,如國家有事離不了你,所以忠孝不能兩全,國事是大事家事是小,皇帝下旨不讓回去叫奪情,比如張居正

  • 5 # 野叟雜談

    孔子曾經說過,小孩生下來三年“始免於父母之懷”,在父母去世之後為父母服喪三年,不也是應該的事情嗎?後來當儒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核心,儒家的主張也成為百姓們普遍遵從的倫理道德的時候,三年喪成為非常普遍的制度。尤其是到了明清兩代,又制定了非常嚴格的丁憂制度。

    根據丁憂制度的規定,政府官員以及官學裡的學生們一旦父母亡故就必須立即向政府報告,然後請假回家,為父母服喪三年,稱為守制。比如已經當到了侍郎的曾國藩就是父親去世後回到老家湖南給父親守制。無論多高的官員,都是必須遵守這項規定。等到為父母服喪滿三年之後,可以從新回到政府來任職。

    但是,並不是說沒有特殊情況。雖說是父母去世是非常悲痛的事情,遇到這樣的大喪,實在是已經沒有心思再為朝廷工作了。讓他們回家為父母守喪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一些關鍵性崗位上的關鍵性人物,一時間國家朝廷離不開他,這個時候朝廷就會要求他奪情起復。比如明朝萬曆初年,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當時皇帝年幼,張居正事實上在主導這大明帝國這艘航船。後來萬曆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去世,按照禮制張居正必須丁憂守制。但是這個時候張居正肯定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一旦放棄權力回家,他的政敵肯定就會伺機而起。從國家的角度來說,也確實離不開他。於是群臣商議之後就決定由皇帝的名義來讓張居正奪情起復。張居正並沒有回家去守制,而是在處理完父親喪事後立即回到北京開始工作。奪情起復期間,不能穿禮服,不出席宴席等等。將來有機會的時候,再重新補行守制之禮。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國家遇到突發情況,使得朝廷不得不要求相應的大臣中斷守制。曾國藩在回鄉守制期間,恰逢太平天國起事。曾國藩就中斷了守制,以在籍侍郎的身份編練湘軍。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資格會被朝廷奪情的。有些官員不想回家守制,不想中斷自己的仕途。他們甚至不惜隱瞞父母去世的訊息。不過,這樣一旦被發現,是會受到嚴厲懲處的。

  • 6 # 無聊感悟人生

    有,而且還是大官,那個人就是明朝著名的內閣首輔大臣張居正。瞭解明史的人應該對張居正很熟悉的,他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他輔佐了明朝著名皇帝,萬曆皇帝開啟了著名的萬曆新政。

    而且張居正這個人在古代也算是神童,5歲就能識字,7歲能通六義,12歲就中秀才,16歲中舉人,要知道再古代很多人考試一輩子都中不了舉,而張居正卻16歲就做到了,不是神童又是什麼呢?

    23歲考上進士,從此為官。42歲的時候身為東閣大學士,後入任內閣次輔。47歲的時候也就是萬曆元年,他當上了內閣首輔,因為萬曆皇帝年幼無法親征,在太后的支援下張居正開始登上權利的巔峰,可以說那個時候的張居正行使的可是皇帝的權利。

    那麼他是什麼時候父母亡故需要丁憂而他沒有丁憂而繼續擔任官職的呢?

    事情發生在萬曆5年,那時候他的老父親病逝了,本來張居正要辭官回家為父親守孝27個月,期滿了才能在回去,可是當時張居正改革也就是萬曆新政剛開始並步入正軌,張居正不想使改革功虧一簣,於是他讓李太后和皇帝做出了一個決定:奪情。也就是讓皇帝出面以皇帝的名義不讓張居正回家守孝。

    就這樣張居正就沒有回家守孝了,而是繼續當然他的首輔。也為他後來身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資本進入電商行業,該如何走下去?未來可有前景,能否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