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前瞻產業研究院

    2019年農資連鎖銷售額為1553.6億元(農業生產資料類銷售額/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銷售額*全系統連鎖經營銷售額);全國農業生產資料連鎖企業數量大約為2099個。從農資連鎖經營企業區域競爭格局來看,“2019/2020全國農資流通企業綜合競爭力百強”榜單中,重慶市和河北省企業最多,為8個。

    農業為農資連鎖行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農資是農業生產資料的簡稱,是農戶或農業企業從事農、林、牧、漁各業生產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總稱,主要包括化肥、農藥、種子、農膜、飼料、農機具等。本報告主要將研究範圍界定在化肥、農藥、種子、飼料以及農機五大農資產品連鎖經營情況的分析。

    農資連鎖行業上游主要包括化肥、農藥、種子、農機等農資生產企業;中游為農資連鎖經營企業;下游行業為農業和工業。其中下游應用行業主要為農業,農農業生產對農資的需求對農資連鎖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政府對“三農”問題和糧食安全問題一直高度重視,農業對農資的需求持續穩定增長,為農資連鎖行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此外,化肥連鎖的下游行業同時還包括部分復混肥生產企業,其從農資連鎖企業購入化肥後進一步加工製成複合肥或復混肥,最終實現對廣大農戶的銷售。同時下游還包括部分復混肥生產企業。

    農資連鎖銷售額有所下降

    2019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實現銷售總額4.6萬億元,其中農業生產資料類銷售額7872.3億元。全系統連鎖經營銷售額為9078.3億元,前瞻測算2019年農資連鎖銷售額為1553.6億元(農業生產資料類銷售額/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銷售額*全系統連鎖經營銷售額)。

    根據中華供銷合作社釋出的資料顯示,2015-2016年農業生產資料連鎖企業佔全系統連鎖企業的數量均在35%左右。前瞻測算,2019年全國農業生產資料連鎖企業數量大約為2099個。

    從農機連鎖主要上市企業的毛利率情況來看,2015-2020年雲天化、輝隆股份、吉峰科技和芭田股份的毛利率基本都在20%以上。總體來看,行業的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從農資連鎖經營企業區域競爭格局來看,“2019/2020全國農資流通企業綜合競爭力百強”榜單中,重慶市和河北省企業最多,為8個;浙江和河南的企業各6個企業,排在第二位;安徽、新疆、山東和陝西省各有6個企業。

  • 2 # 與人心理

    謝謝邀請,我不是做農資的,但行業關係與農資人接觸不少。說真做農資還是賺錢的,只不過競爭太激烈了,最傷人的就是賒銷。這是行業的通病,你不賒他賒,你就沒生意。賒銷壓滯太多資金,回收又太困難,因此很多同行轉行了。另外就是假冒偽劣農資太多,主要是成分含量存在差距,但是嚴重衝擊市場,造成農戶的不信任,從而使農資市場陷入惡性迴圈。

  • 3 # 手機使用者23413209016

    如果土地能大規模農場化經營,應走美國農資配送服務的模式,他們化肥是散裝母車運到地頭,按照農化要求,現場混配,快速施肥。好處是大大降低了化肥包裝運輸成本,缺點是要求各種化肥粒徑大體一致。化肥供應採用會員合作方式,經營人員主要是計劃和排程。

  • 4 # 早古文化磚石批發中心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農業都將與時代同進步。農資作為農業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以新的姿態配合新農業的發展。現代農業是以大規模機械化為基礎的,進行集中大面積種植,組建現代農業公司,所以在農資採購上也將是集中統一採購,可以直接跟農資工廠進行採購,小散形式存在的農資經營部將更加艱難。

  • 5 # 鄉村周小周

    我覺得不管是農資企業,農資代理商還是零售商,現在已經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時代了,以前經常有農資企業造假,隨便弄點東西混合在一起就推出市場了,所以曾經有人說:農資不造假就是大傻瓜的話。如今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了,現在假貨根本賣不出去,而且會住進小黑屋裡,24小時警察保護。現在農資誰敢造假,那肯定是活膩了。

    未來農資行業,跟對形勢選好產品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生物農藥肥料是生產和經營不錯的選擇,因為國家把食品安全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生物農藥化肥正好符合國家食品安全的需求。

    解決土壤問題的產品將成為農資寵兒。由於多年來化肥,藥物氾濫使用,土壤問題已經刻不容緩,所以土壤問題治理產品是未來的必需品。

    我希望儘快研製出治理土壤和減少對環境汙染的產品,讓大家受益,讓子孫後代更好的生活。

  • 6 # 老王家農產品

    未來的農資銷售渠道將不會再區分批發商和零售商,大家一致都會被當做農業服務公司,行業內還將會出現其他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專門農業服務公司,譬如專門的打藥公司,插秧公司,莊稼醫院等等,農資行業將會有一場深刻的變革!

    這場變革源於農資行業背後商業邏輯的深刻改變。

    傳統觀點認為農資的使用者是農民,在這個觀點的支撐下農資產業鏈的核心的事情就是廠家聯合各級經銷商把產品銷售出去,賣給農民。

    在這樣的一個產業鏈條之上,農戶對廠家和經銷商並不友好,感覺是在忽悠他們多買農藥、化肥,廠家和經銷商因為利益分成問題經常鬧得不愉快,各自重新找合作伙伴。再加上整個產業鏈條封閉,僵化,互相之間封鎖訊息,導致行業發展緩慢,越做越難。

    在洗牌的過程中,行業內漸漸孕育了一種新觀點,那就是農資的使用者是作物而不是農民,這一觀點恰恰給行業指明新的道路!這也就需要我們加深對農作物植保技術的提高!

  • 7 # 無畏勇者鬥地主

    今年的一號檔案精神,明確鼓勵土地流轉,今後的土地集中化愈演愈烈。大的農業公司或是合作社,農場等越來越多。小散戶會越來越少,農資行業的主要服務物件會是企業化的各個組織。他們的專業性更強,更講究科學化。所以農資行業要跟上形勢發展要求,全面提升自己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才能做的更好。如果還按照以前對待小散農戶的方式方法,會逐漸失去競爭力的!

  • 8 # 小劉講農業知識

    全行業大資料無縫對接、服務產業鏈化。

    農業是提供人類生存必需品的產業部門,農資屬於農業服務產業鏈中的一環,不管是農業人員還是非農業人員其實都是在為生存必需品提供服務的,只有各行業把大資料放開,對接才能真正有助於農業生產的產業化、規模化、機械化、品牌化、健康化、生態化、集約化等方面發展,農資行業是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的,只有把服務搞上去,和農業產業鏈上的從業人員合作,才能有助於更好的發展。

  • 9 # 中研網

    農用物資簡稱農資,一般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物件的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如農業運輸機械、生產及加工機械、農藥、種子、化肥、農膜等等。土地不是農用物資,而是農業勞動物件(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們將勞動加於其上的物質物件),與農用物資相比,它具有數量有限,位置固定,功能不可代替,肥力可以再生等特點。農用物資應用於農業生產,必須採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才能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如科學使用化肥和防治病蟲害,採用現代技術改土治田,建立科學的耕作制度等。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髮展,農用物資的概念也不斷擴大,現代科技方法也可稱為農用物資,如電腦農業專家系統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使微電腦也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一部分。

    農資流通體制改革打破了供銷社系統獨家經營的流通組織體系,形成了供銷社渠道為主、其他渠道為輔的格局,推動了農資流通行業的全面市場化。目前,農資流通行業呈現了典型的“大行業、小企業”特徵,大多數經營者包括省級供銷合作社下屬農資公司受規模限制,對上游議價能力較弱;除天禾農資等少數企業外,大部分農資公司對下游服務能力弱,難以對基層農戶提供全方位的農技服務,同時也失去了對農戶的影響力。由於國內農資總體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在農資經營權放開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農資經營企業普遍採用以價格為主的低水平競爭手段,導致全行業盈利水平偏低,行業整體處於微利經營狀態。

    近年來,中國化肥產量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化肥產量增速放緩,2017年更是出現了負增長。具體來看,2017年中國化學農藥原藥累計產量為294.1萬噸,累計下滑8.7%;預計2018年中國化學農藥原藥累計產量將下滑至283.25萬噸。2017年農膜產量約在240萬噸左右,增幅放緩。上半年主要以地膜為主,影響需求變化的因素較多,國家扶植政策、農作物盈利情況、成本問題、天氣因素等。下半年主要以棚膜需求為主,2017年受環保因素影響,華北地區整個生產情況較為艱難。

  • 10 # 三農那人那事

    筆者認為,未來農資行業的發展最應該關注的幾點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耕地質量提升(土壤修復)、品質農業、專業技術服務、農產品產銷對接、作物服務商。(渠道商可認真思考一下)

    尤其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耕地質量提升!這兩點是國家的大工程,是鄉村振興中農業振興的大工程,也是農資行業要深度參與的。

    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用來解決誰來種地的大問題,耕地質量提升是解決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大問題。這裡我想說的重點是大田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是農資渠道商需要深度關注的,而經作區,作物服務商的時代也正在到來,農資渠道商同樣需要警惕。

    大田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時代真的到來了!

    幾年前,農資行業都在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專業植保服務商、農事服務,但從十九大召開以後,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趨勢在快速加劇。

    各種各樣的農業檔案或政策或資金補貼上,都在支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事服務組織、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的發展。

    最明顯的體現在於,小麥區原有"一噴三防”專案取消,農民所需藥劑不在免費發放給種植戶,改為小麥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由政府向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購買服務,幫農民直接把藥打在田裡。當然,水稻區病蟲害的統防統治規模也在加大!

    這樣的轉變意義重大,並且是有原因的!

    第一:老農人年齡進一步老化,農資或許不是他們的剛需,能把藥打在田裡,把肥撒在地裡才是他們的需求;第二,糧食價格低迷,農戶使用農資積極性和防治病蟲害積極性不高,部分散戶農戶防治,部分不防治,容易導致病蟲害的傳播和爆發,統防統治顯然正題上要比散戶防治的效果更好;第三,政府購買農業服務,不僅防治效率高,組織效率也高,大型的地面藥械+植保無人機+電動噴霧機等,形成立體植保模式,關鍵是還是以預防為主,這才是病蟲害防治的正確開啟方法。

    那麼為什麼這種趨勢在加快?

    第一,整體上,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數量急劇增加。第二政府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訂單和規模越來越大。

    舉個例子,單單從植保飛防訂單來說,去年安陽百萬畝小麥統防統治轟動了行業,而今年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訂單井噴,規模之大,令人驚歎,迎來千萬畝飛防時代,大家反倒覺得正常了!因為大家正在看到這種趨勢的發生!

    說白了,要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實現農業振興,要實現農業振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誰來種地,誰來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問題。那麼,各農業相關部門、政府部門就必須有所作為,不能無動於衷!這時,就需要藉助專業的、可靠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力量來解決農戶當下的強需求,也就是解決農民種植中的勞動力問題。

    以解決勞動力為切入口,有可能成為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的入口。第一步的趨勢可能是"農機佔前臺,農資、農技佔後臺“,最終形成農業服務是一種產品,而農業生產資料只是服務所需要的配套產品。

    未來,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將成為農民心目中的服務品牌,農資產品的品牌逐漸消失。

    此外,雖然近兩年土地流轉受阻,不少種植大戶不賺錢,但趨勢就是趨勢。

    新型職業農民主導下的適度規模種植和小型家庭農場將成為中國農業的主要形態。

    在“農民”概念上,政府表達了兩層意思:第一,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農民是一種職業;第二,職業農民,意思是不是誰想當農民,誰就可以當的,需要你會種地,會經營,有新的思維。那些種地不賺錢的,會逐步退出農民的行列,可能會進城或者成為鄉村振興中第三產業的服務群體。

    一旦農業社會化服務真正展開,那麼單純的農資經銷商就難過了。所以需要轉型,需要順行趨勢,成為專業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或者加入他們成為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層級服務站。

    未來,一定不是一個銷售農資產品的時代,是為農民提供農業服務的時代。

    還可以這樣理解,農業服務是一種整合式的產品,而農資產品是分散式功能產品。整合服務的環節會縮短,推廣成本也是會降低的,是最有可能降低農民種地成本的。

    筆者還發現,在轉型農業服務商過程中,存在兩種不同的思維。

    一種是原有的農資經銷商轉型服務商,但是依舊帶著賣產品的思維,比如有得做植保無人機就是為了帶動農資產品的銷售,這隻能有短期效果,不是明智的思維和做法。

    另一種是外行進入直接做農業植保服務的,他們是把服務作為產品,看看農業服務鏈條上缺什麼產品,然後去做配套,這種思維通常較好,我常常聽到這個群體說的話就是要淘汰那些思維固化賣農資產品的經銷商。

    一種做農業服務就是在做農業服務,一種做農業服務的目的還是為了帶動產品的銷售,你認為哪種好呢?

    總之,我只是想提醒大田區農資渠道商們,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趨勢來了,該怎麼做,是時候認真思考一下了。

    經作區,作物服務商的時代正在到來!

    經作上,很早都在提服務,有時候甚至服務成了一種噓頭,時至今日,在經作區,優質產品在手,生意依然會不錯,因為好產品是根基。

    但我想說的,趨勢,說著說著就來了,一開始是虛的,是因為時機不到,而現在,作物服務商的時代正在到來。

    這兩年來,尤其是2018年來,經作區最頭疼的問題是什麼?不是不知道用什麼產品,不知道怎麼防治,除了土壤問題比較嚴重外,最嚴重的就是滯銷,價格下跌,果農苦不堪言。

    你可以從到處看到滯銷的資訊,然後是分析價格下跌和滯銷原因的文章,很多人解讀是瘋狂擴種導致的,是有這個因素,但我認為這不是根本因素。怎麼可能那麼多作物都擴種呢?我們發現終端價格低迷、滯銷,而城市消費端價格並不低,如果城市消費端的價格能夠趨於平衡,那麼我相信消費量需求量,那就不存在到處都是擴種的問題了,搞的農戶自己都不知道該種啥了。

    這中間的關鍵就在於,作物服務商做好產銷對接。而收購商資源也成了作物服務商主抓的重點資源。一句話,誰能把農產品賣出去,農戶就聽誰的,就用你的方案和產品。至於產銷對接怎麼做,這是個難題!但是我們做市場調研時,很多經作區經銷商已經在做了。

    另外,我們談品質農業,品質農業就需要作物解決方案。達成品質農業的條件是:健康的土壤、合理的施肥與用藥,標準化、規範化、有機化的種植方案。這對農資經銷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整合優質系統的產品資源,還要有系統化的種植方案,以及真正的技術服務。

    我們在市場調研中發現,有經銷商在賣技術服務。農戶想得到他們的指導,那就需要付費,如果用他們的產品方案,那技術指導就可以免費提供,技術服務正成為作物服務商強有力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談到品質農業我們就需要打造農產品牌品牌,用品牌來證明你的品質。當下高品質的水果依然可以高價,而低品質的水果滯銷嚴重,大家都在談品質,但農戶不知道該怎麼做,這就需要作物服務商協同種植戶一起來解決。

    這兩年,市場上興起的作物大王就是作物服務商的典型代表。向下,他們在逐步滲透到種植端,有不少經銷商甚至自己搞起了果園種植;向上,他們在打造農產品品牌的同時,對接農產品收購商資源。有的已經做得相對成功了點,有的還在探索路子。

    我只是想說,種植戶的訴求發生了變化,那麼原有的農資經銷商就需要做身份轉化,轉化為服務商,去解決農戶的問題,滿足種植戶的訴求。

    這兩年,我一直都在強調:原有的農資渠道商這個群體,我們不只是農資人,我們更是一個農業服務者,農資產品僅是我們為種植戶提供服務的生產資料!

    我還一直強調:服務農業的主體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資服務商、作物服務商,農戶面對的是服務商,所以服務商應該努力打造並強化自己的品牌,這樣才不會受制於企業和產品。而真正的農資企業的使命就是打造極致產品,成為服務商的產品供應商就可以了。

    這裡,成文比較碎片化,不過我只是想提醒農資渠道商們,趨勢一步一步來了。

    遲早趨勢會成為現實,要警惕趨勢,要抓住趨勢,要做出一些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長城》的背景音樂去哪裡可以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