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袁衛宇

    曹髦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個無足輕重的皇帝,他名曰皇帝,實為傀儡。他最有名的故事,當屬孤注一擲,和權臣司馬昭拼命,最終命喪街頭。曹髦之死,相當悲壯,也為後世留下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曹髦以卵擊石的行為,還是得到了後世很多的讚許,幾乎沒有人批評他愚蠢,都在讚頌他有血性,明知是死路一條,還是勇敢赴死。所以不存在討論曹髦是不屈之士還是愚蠢的問題,大家幾乎一致認可他的行為,沒有人批評他愚蠢,而是都在讚頌他的敢於鬥爭的精神。

    機緣巧合、登上帝位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庶孫,魏明帝曹睿的侄子。曹髦原本和帝王毫無關係,他能當上皇帝只是機緣巧合。在曹魏權臣司馬師廢掉魏帝曹芳之後,改該立誰為新君這個問題上,和郭太后發生了分歧。司馬師主張立曹操的兒子曹據為帝,而郭太后堅決反對,要求立新君人選要在魏文帝曹丕一脈的後人中找。

    司馬師主張立曹據,其實是在為日後篡權做準備。因為曹魏皇帝世襲是曹操-曹丕-曹睿,而曹據是曹丕同父異母的兄弟,也是曹睿的叔叔,和曹丕、曹睿的血緣關係太遠了。這樣的人,根基不穩,當司馬師想廢帝自立時,不會遇到什麼太大的阻力。

    郭太后主張立曹丕的後人,當然也是有私心的,不利於她垂簾聽政。因為按照輩分郭太后是曹據的嫂子,曹據是郭太后的小叔子,當時也已經快50歲了。這樣的身份和年紀,顯然不便讓郭太后控制。如果立曹丕的後人,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儘管司馬師是當時曹魏的實際掌權人,但有些事他也需要郭太后配合才行。面對郭太后的極力反對,司馬師只好同意了她的要求,於是就在曹丕一脈的後人中找到了曹髦。

    後以彭城王先帝諸父,於昭穆之序為不次,則烈祖之世永無承嗣。東海定王,明帝之弟,欲立其子高貴鄉公髦。帝固爭不獲,乃從太后令,遣使迎高貴鄉公於元城而立之,改元曰正元。-《晉書·景帝紀》

    曹髦的父親東海定王曹霖,是魏文帝的庶子,也是魏明帝同父異母的兄弟,年紀也不大,只有13歲。郭太后覺得曹髦很適合,也就沒再反對。曹髦就這樣登上帝位。

    曹髦在司馬師的擁立下,當上了曹魏的皇帝,但是軍政大權操於司馬師之手,曹髦只是個傀儡。就在司馬師一手遮天時,他卻因為一場意外而死。在鎮壓鎮東大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的叛亂中,司馬師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因為受到嚴重驚嚇而導致眼疾發作而死。

    曹髦本來想借這個機會從司馬家族把權力奪回來,沒想到司馬師臨死前,把權力移交給他的弟弟司馬昭,讓曹髦的願望落空。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接過司馬師的衣缽之後,成為曹魏帝國新一人掌權者。早在司馬師時代,司馬師就基本掃平了司馬家族篡權路上的障礙,反對司馬家族、忠於曹魏的勢力遭到清洗,到司馬昭執政時,絕大部分朝臣都倒向了司馬家族。

    所以司馬昭可以暢通無阻地掏空曹魏,在謀朝篡位的路上一路狂奔。他多次逼迫曹髦和朝廷給他加官進爵。

    公元255年,朝廷晉升司馬昭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入朝輔政,劍履上殿。司馬昭沒有接受。

    公元256年,朝廷晉升司馬昭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錫,假斧鉞,名號大都督,帶劍穿履上殿。司馬昭沒有接受。

    公元258年,朝廷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設定晉國。司馬昭沒有接受。

    公元260年,朝廷再次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司馬昭沒有接受。

    公元263年,朝廷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晉位為相國,加九錫。司馬昭接受了。

    公元264年,朝廷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司馬昭接受了。

    這就是是司馬昭的謀朝篡位之路,從大將軍一路晉升到晉王。司馬昭的計劃是,先讓曹髦當幾年傀儡皇帝,待到時機成熟時,他再“安排”曹髦禪位於他。很顯然,如果曹髦活著,他的結局會和曹奐一樣。無非是主角從司馬炎換成了司馬昭。那麼晉朝也就提前建立了,司馬昭也會成為晉朝的開國之君。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司馬昭想當皇帝,司馬昭搞了這麼動作,又是進相國,又是加九錫,又是封晉王的,都是在為廢帝自立做準備。

    司馬昭當時權勢滔天,朝臣幾乎都歸附了司馬家族,所以面對司馬昭謀朝篡位的舉動,朝臣都沒有反對。

    曹髦很清楚自己的結局,他不甘心坐等被廢,在發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怒吼之後,他帶領著一群烏合之眾去討伐司馬昭。

    曹髦在討伐司馬昭的路上,遇到了司馬昭心腹賈充的阻攔。曹髦聲稱要討伐有罪之人,敢有抵抗者滅族,鎮住了兵士。太子舍人成濟問賈充怎麼辦。賈充說,“司馬公養你們,就是為了今天,你還在猶豫什麼?”於是成濟上前用長矛刺死曹髦。

    帝遂帥僮僕數百,鼓譟而出。文王弟屯騎校尉伷入,遇帝於東止車門,左右呵之,伷眾奔走。中護軍賈充又逆帝戰於南闕下,帝自用劍。眾欲退,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云何?”充曰:“畜養汝等,正謂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王聞,大驚,自投於地曰:“天下其謂我何!”-《漢晉春秋》

    曹髦就這樣死了。壯烈、悲壯、慘烈...這些詞用在曹髦身上都不為過。他用自己的鮮血,證明了自己的不屈的精神。

    可嘆的是,曹髦死後,朝堂之上居然沒有人指責司馬昭弒君,可見司馬昭權勢之盛。曹髦死後,司馬昭以郭太后的名義廢曹髦為庶人時,朝臣都一致同意。似乎沒有人認可曹髦的行為,大概這就是政治和現實吧。

    曹髦討伐司馬昭的評價

    曹髦討伐司馬昭,無異於以卵擊石。當時整個曹魏帝國都在司馬昭和司馬家族手裡,曹髦名曰皇帝,實為傀儡,沒有任何實權。

    對這樣的情勢,曹髦心知肚明,他也很清楚,他完全不是司馬昭的對手,他討伐司馬昭,幾乎就是送死,沒有任何取勝的可能。

    曹髦沒有因為實力懸殊就退縮,也沒有因為明知是死路就退縮,而且毅然決然以皇帝的身份,親自提劍上陣討伐亂臣賊子,最終得償所願,死在了權臣司馬昭手裡。

    古人常說,求仁得仁,復無怨懟。用在曹髦討伐司馬昭這件事上,很適用。曹髦不求取勝,只求一死。他非常清楚,他親自討伐司馬昭,可能面臨什麼樣的危險。然而,他還是這麼做了,這就是他的精氣神。我們有什麼理由指責他愚蠢呢。

    雖然曹髦無力改變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大趨勢,但他用自己的死,把司馬昭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司馬昭揹負千古罵名。他也用自己的死,捍衛了一個皇帝的尊嚴。

    多年以後,當北魏的傀儡皇帝魏孝莊帝元子攸在誅殺權臣爾朱榮前,曾說“寧作高貴鄉公死,不作漢獻帝生。”雖然元子攸最終的結局,和曹髦大同小異。但至少證明,曹髦的行為,還是得到了後世的認可和讚許。

    如果曹髦選擇忍讓,那麼他的結局應該比慘死街頭好很多。待司馬昭篡魏立晉後,司馬昭肯定會封他一個王爵,好吃好喝地供著,後半生定是榮華富貴,衣食無憂。

    可這並不是曹髦要想的,他不想做司馬昭禪讓稱帝的工具,不想看見曹魏帝國在自己手裡就這樣沒了,所以毅然決然和司馬昭血拼到底。

    這種不懼強敵、敢於血拼、慨然赴死的精神,怎麼能能說愚蠢呢?這樣的精神,不僅值得後世欽佩,也值得後世學習。

  • 2 # 梧桐之濱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皇帝,他是一個有血性的曹魏皇族!華人說話比較含蓄,對於人物評價雖然有“蓋棺而論”一說,但是你再怎麼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畢竟人類社會發展始終是多元化的。

  • 3 # 歷史戰爭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孫子。他繼位為帝時,曹魏大權已經完全淪入司馬氏之手。司馬昭掌權時,曹髦不願當亡國之君,於是便發動宮中的奴婢去攻打司馬昭,最後慘死於司馬昭部下成濟之手。

    顯然曹髦發起對司馬昭的討伐是一次自殺性行動,很多人從他的這種行為來判定曹髦是個愚蠢之人。在這些人眼裡,曹髦是個不懂謀劃意氣用事的年輕人。那麼事實果真如此?

    據《魏氏春秋》記載,曹髦儀表非凡,司馬師曾問鍾會道:“你覺得皇上是個什麼樣的君主呢?”鍾會回答道:“皇上文可比陳思王曹植,武可比太祖曹操”。司馬師聽後說道:“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就是社稷的福分。”

    魏氏春秋曰:公神明爽俊,德音宣朗。罷朝,景王私曰:"上何如主也?"鍾會對曰:"才同陳思,武類太祖。"景王曰:"若如卿言,社稷之福也。"

    鍾會對曹髦的評價或許有誇張的成分,但能獲得魏國名士鍾會如此的評價想必也不是愚蠢之輩。而且《三國志》對曹髦的評價也是“少好學,夙成”。意思就是說曹髦好學,雖然年紀不大但顯得很早熟。

    那麼曹髦既然不是一個魯莽愚蠢的人,後來他為何要對司馬昭發動自殺式襲擊呢?《漢晉春秋》記載: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這也就是說當時司馬昭完全掌握了朝政,朝中已經沒人拿曹髦當回事了。曹髦作為帝王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所以才決定拼死一搏。

    曹髦深知司馬昭早晚會篡奪地位,他在和心腹們密謀時說了道:“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但這些心腹裡有兩個人隨即便背叛了他向司馬昭告密了,由此可見曹髦當時已經完全被司馬昭架空了,他手上是一點實權也沒有了。

    有人說,曹髦應該冷靜下來謀劃不應該草率行事。但當時曹髦所處的環境可謂是“眾叛親離”,大臣們都站在了司馬昭這邊,魏國的滅亡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所以我認為將曹髦評價為不屈之士是合理的。曹髦本人是有些才華的,相對於其他聽天由命的亡國之君,曹髦身上也有令人讚許的一面。

  • 4 # 向北哭臥龍

    我覺得曹髦非但是不屈之士,而且還很聰明。作為曹丕的孫子,他的正統性,或者說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他是司馬家扶持的,但是他對局勢判斷很清楚。當時的魏國世族,忠於曹家的大有人在,因為畢竟距離曹丕死也才過了不到30年,司馬懿也死了,加上淮南叛亂司馬師也剛死,讓他看到了重新掌權的希望。這個時候,他既沒有像漢獻帝那樣授衣帶詔給某人,因為有前車之鑑,其次他也不知道有誰心裡還忠於曹家。帶領侍衛明火執仗討伐司馬昭有三點好處:第一,讓大臣士大夫看到皇帝的明確態度,這樣一來就會有更多響應者。第二,立即可以分辨出誰是敵人誰是友人,或者說誰在暗地裡是支援自己的。第三,如果成功了,天下在手,如果失敗,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損失,大不了被廢,做回自己的高貴鄉公。綜合來看,曹髦動手前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並非魯莽之人,只是可惜的是,他高估了司馬昭的道德底線,成為了被殺的皇帝。

  • 5 # 歷史漫漫潭

    曹髦的歷史評價肯定應該是正面的,不屈之士恰如其分。

    曹髦,字彥士,三國時期魏國第四位皇帝(公元254年—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的孫子,即位前被封為高貴鄉公。

    嘉平五年(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齊王曹芳,曹髦作為曹丕在世的庶出長孫被立為新君。曹髦當時十三歲,年紀雖小,但心智成熟。他對司馬氏兄弟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在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並親自討伐司馬昭。事情洩露,曹髦被賈充指使成濟弒殺,年僅十九歲。死後被司馬氏廢為庶人,葬於洛陽西北。

    曹髦年少好學,登基時,司馬氏雖然已經掌握了天下大權,但他仍然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大限度的治學和參政,文治武功方面都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但司馬氏勢力太大,已經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挽回局面了。

    曹髦雖然未獲成功,但他確實做到了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力爭百分之幾的機會。在當時的情況下,曹髦沒有選擇隱忍退讓,而是敢於直面,奮起抗爭,視死如歸。在中國古代有類似遭遇的皇帝群體中,實在是很少見的,更何況他當時僅僅只有十九歲啊。

    有的人可能認為他的行為過為愚蠢,明知不敵還要以卵擊石,最終落得身死。但我們必須承認,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隱忍,做一輩子的傀儡,屈辱的活著,最終被司馬氏篡位;要麼就是奮起一擊,爭取一點機會。

    前者誰都能做到,當然也會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後者非常人能選,也非常人敢為。就憑這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勇氣和決心,曹髦就值得獲得後人的尊重。無怪乎鍾會對其有“才同陳思,武類太祖”的評價。

  • 6 # 非著名評論員007號

    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魏朝皇帝曹芳,十四歲的曹髦被立為帝,改元“正元”。曹髦年幼,只是一個傀儡,實權先後由司馬師和司馬昭掌握。司馬昭專橫跋扈,朝政腐敗,國勢衰弱,魏朝國內一片黑暗,時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語。另外司馬昭還規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須經過他的審批。這讓作為皇帝的曹髦更加憤慨,對司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於表而已。

      曹髦年紀雖小,對自己的處境卻有極為清醒的認識。

      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會穩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馬氏隨時可能篡魏奪權。他這個皇帝,只不過是司馬氏矇蔽世人的一個幌子罷了。

      可是,他並不想就這樣接受自己的傀儡命運,他是一代梟雄曹操的後代,他的骨子裡,沒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時,一場血戰,在曹髦的內心醞釀著。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歲那年,暴風雨終於來了。

      曹髦寫了首詩《潛龍》,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龍,說這條龍正受泥鰍、黃鱔的欺負。

      司馬昭正準備出兵伐蜀,心腹賈充跑過來勸他:您別伐蜀了,皇帝已經懷疑您了,他寫了一首詩,把您比作泥鰍、黃鱔,您要是離朝,他肯定會拆您的後臺。司馬昭聞之大怒,立馬佩劍上殿。

      曹髦知道來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見司馬昭面帶慍色,趕緊拍馬屁:“大將軍功德顯赫,應該加封為晉公。”曹髦緊閉嘴唇,沒有吭聲。司馬昭厲聲說:“我們司馬家有大功於魏,加封我為晉公,難道你有意見不成?”曹髦面無表情,氣憤地哼出一句話來:“大將軍開口,誰敢不從?”司馬昭討個沒趣,氣呼呼地質問曹髦:“你把俺司馬氏比作泥鰍、黃鱔,是何道理?”曹髦怒視司馬昭,那意思明擺著:這還用問嗎?司馬昭不便發作,冷笑著退朝了。

      曹髦憋著一肚子氣回到後宮,心想:司馬昭越來越囂張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責皇帝!身為君主,卻要受大臣的擺佈,這皇帝當得有什麼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須跟司馬昭幹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於是他召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三人,哭著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朕不能任他羞辱,你們要助我討伐這個奸賊。”王經一聽嚇出了一身冷汗,勸曹髦:“司馬昭重權在握,內外公卿唯他馬首是瞻,陛下您勢單力薄,萬不可輕舉妄動!”曹髦從懷中掏出早已寫好的“大字報”擲到地上,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決,雖死何懼?”說完,就去請示皇太后。

      王沈、王業見曹髦要動真格的,有些發慌,就對王經說:“皇帝發瘋了,咱們可不能跟隨他自取滅族之禍,還是趕快到司馬大將軍那兒自首,爭取寬大處理吧。”王經怒而不許,王沈、王業就自己飛奔至大將軍府,將皇帝要造反的訊息告訴了司馬昭。

      按下司馬昭不表,先說曹髦。他見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援,決定單槍匹馬討伐司馬昭。於是,中國封建史上最慘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現了:20歲的青年皇帝,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帶著300多個太監、侍衛,鬧哄哄地踏上了討伐之路。他的對手,是手握千軍的司馬昭,是曹魏擋也擋不住的衰敗命運。

      王經匍匐在曹髦的皇輦前,哭著勸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淚,沒能阻擋住曹髦維護自尊的腳步。

      還沒出宮,曹髦就碰上了司馬昭派來迎戰的千餘名禁軍。這群禁軍以司馬昭的爪牙賈充為首,叫喊著朝皇帝撲了過來。曹髦仗劍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們突入宮廷,難道是想弒君嗎?”

      曹髦畢竟是皇帝,士兵們見皇帝動怒了,一時驚慌失措,呆立在那裡。司馬昭的手下成濟問賈充:“這該怎麼辦?”賈充激他說:“司馬公養你何用?正為今日之事也!”那成濟是個頭腦簡單的傢伙,抓起長戟就向曹髦衝去。曹髦沒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動手,大驚失色,喝道:“匹夫敢無禮乎!”一言未訖,已被成濟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輦……

      曹髦死了,大睜著雙眼,怒視著司馬氏猙獰的笑臉。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無光,整個京城,都在為這位年輕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願做傀儡,不願重蹈曹芳的下場,而要做一個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這就決定了他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曹髦最終雖然未獲成功,但特別可貴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脅下,曹髦沒有軟弱、屈辱和退讓,而是敢於直面,奮起抗爭,視死如歸。在中國古代有類似遭遇的皇帝群體中,實在不多。

      他是壯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鬥士。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剛烈的血性,為了活出帝王的尊嚴,為了活出人性的高貴,他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與殘酷的命運抗爭。結果,他贏了,他用壯烈的死亡,贏得了帝王的尊嚴,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曹髦沒有諡號,也許,他稱帝前的封號——高貴鄉公,就是最適合他的“諡號”!

  • 7 # 大黃扯點歷史

    高貴鄉公曹髦,曹魏第四個皇帝,曹丕之孫,在歷史上因為不滿司馬昭擅權,憤然帶領身邊的衛士向司馬昭發動攻擊,結果在戰鬥中被殺死,曾留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關於曹髦,後世有很多爭議,有人說他是以卵擊石的愚蠢,也有人稱讚他不屈抗爭的精神,對此,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類似曹操,聰明謹慎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曹髦絕對不是一個愚蠢的人。因為當時與後世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我這裡摘錄其中一些:

    少好學,夙成。——《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才同陳思,武類太祖。——《魏氏春秋》非常人也,武帝更生也。——《晉書》少主相仍,唯高貴英雅,顧盼含章,動言成論。——《文心雕龍》

    從這些評論中我們可以知道兩件事:首先,曹髦很好學,而且學有所成,出口成章;其次,曹髦的氣質很像他的曾祖父曹操。學問暫且不提,將曹髦比作曹操,可以說是一個很高的、綜合性的評價,如果一個很像曹操的人是個蠢人,那麼不僅是對這個人的不公正評價,也是對曹操的一種抹黑了,所以曹髦不可能是一個愚蠢的人。

    而且從他繼承皇位的過程來看,這個人很明顯是個聰明謹慎的人。當他從封國來到洛陽的時候,文武群臣都去迎接他,但他非常謙虛地要下車答拜百官,旁邊掌管禮儀的官員告訴他,作為天子是沒有必要向臣下行禮的,這時的曹髦以超高的情商回答了一句:“我現在也還是是臣子的身份。”於是下車向群臣答謝。隨後來到止車門,左右的人告訴他按照慣例皇帝可以直接乘車進入,曹髦再次謙遜地說:“我被皇太后徵召來此,還不知道要做什麼呢。”意思和剛才差不多,都是說還不是皇帝因此不能僭越,於是步行入宮門拜見太后。當天他便在太極前殿正式登基稱帝,參與典禮的百官都很高興(百僚陪位者欣欣焉)。曹髦剛來第一天,就以超高的情商征服了群臣,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是一個蠢貨呢?

    借題發揮,志向遠大

    甘露元年(256年)二月丙辰日,曹髦在太極東堂宴請群臣,並和諸位大臣、學者討論夏少康與漢高祖劉邦的高下,最終定論以少康為優。這次討論明顯是曹髦故意帶節奏,本來開始討論的是禮儀方面的事情,說著說著就被曹髦帶跑偏了,開始討論起了歷代君王的功過得失,然後曹髦就引出了夏朝中興之主少康和漢朝建立者劉邦誰更優秀的話題。

    這個話題本身沒有問題,將兩個不同時代的君王進行比較,無論古人還是現代人都經常這麼幹。但問題的關鍵是,少康是中興了夏朝的君王,當時夏朝的朝政被寒浞篡奪,少康躲藏在民間暗中積蓄力量,最終奪回了國家統治權。當時曹魏大權旁落司馬氏,魏帝曹髦討論少康中興,那就不是單純的評價人物了,這其中應該有兩層涵義:其一,曹髦透過推崇少康告訴大家,他是一個有志向的君主,立志成為少康,中興大魏;其二,透過群臣們的反應,看看大家是不是仍然心向曹魏,贊成他的言論,以此來判斷哪些人可以拉攏利用。

    曹髦的這個手段可以說很巧妙,最終經過兩天的討論,群臣也至少在表面上贊同他的觀點——少康強於劉邦。但在我看來,群臣似乎對於這個觀點並不十分認同,只是礙於曹髦的身份,被曹髦近乎於強逼著表態了。這還不夠,曹髦還命令鍾會將這次討論的過程記錄下來,這就有點立字為證,拖人下水的感覺了,只要是最後贊成少康強的大臣,就可以被被人曲解為贊同曹魏中興。

    曹髦這次借題發揮,不知道收攏了多少曹魏大臣的心,但可以確定的是,必然會引起司馬昭的警覺,這個小皇帝手段高明,確實有點像曹操。

    甘露元年,“命大將軍司馬文王加號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黃鉞”。甘露二年,諸葛誕不就徵,發兵反,次年被司馬昭平定,需要說明的是諸葛誕反的是司馬昭而不是曹魏政權。甘露三年,平定諸葛誕後,“大將軍司馬文王為相國,封晉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錫”。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加九錫那就是要徹底篡位的前奏了,在這之前王莽加了九錫,曹操加了九錫,然後漢朝兩次被終結。

    甘露四年的時候,“黃龍二,見寧陵縣界井中”。黃龍是土德的徵兆,而曹魏是以土德自居,取代了大漢的火德,本來應該是祥瑞,但曹髦卻有著不同的理解:

    是時龍仍見,鹹以為吉祥。帝曰:“龍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數屈於井,非嘉兆也。”仍作潛龍之詩以自諷,司馬文王見而惡之。——《漢晉春秋》

    曹髦這基本上就已經是半公開化地在抱怨了,司馬昭聽說後感到很厭惡,覺得小皇帝有些不知好歹了,兩個人的矛盾逐漸激化。

    到了甘露五年,被困在井中的黃龍——曹髦,終於忍耐不住了,發出了“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的吶喊,發動了兵變,說起來既幽默又殘忍,居然是皇帝要對臣子發動兵變。他當時是對三個大臣說的這話,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這三個人中只有王經出言勸諫皇帝繼續忍耐,發動兵變勝算極小,並不適合。但曹髦這時已經忍不了了,留給他的時間也確實不多了,終於還是出征了。另外兩個人,趕緊去給司馬昭告密,這才使得司馬昭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在戰鬥中殺了曹髦。

    事件評價

    後世有人評價此處,如果不是王沈、王業的告密,面對沒有準備的司馬昭,曹髦的成功機率很大。但我想說,即使僥倖成功了,曹髦也不過就是他後世粉絲元子攸的下場(北魏孝莊帝元子攸誅殺權臣爾朱榮前,曾說“寧作高貴鄉公死,不作漢獻帝生。”雖然他殺了爾朱榮,但爾朱榮的的侄子替叔叔報仇,隨後就殺了元子攸)。司馬氏勢力已成,死了一個司馬昭還有好多姓司馬的會繼承政治遺產,繼續掌權。

    而更多的人都是在指責曹髦做事急躁,愚蠢,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的是這樣嗎?我上一段說了,司馬氏勢力已成,如果不發動兵變,無非就是多苟活幾年而已,已經沒法翻轉局面了。曹髦作為大魏的皇帝,流淌著的是太祖武皇帝曹操的血,他有他的高傲。陳勝吳廣都能說出“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種話,曹髦為何不能慷慨赴死?漢獻帝是一種人生境界,高貴鄉公也是一種人生境界,我們可以贊同漢獻帝的選擇,但不能指責曹髦的決斷。

    曹髦用壯烈的死亡,贏得了帝王的尊嚴,也理所應當贏得後世人的尊重。與其苟且偷生,毋寧高貴赴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蘋果手機電量一下子從26%降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