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週週

    導演的視角很開闊,從1935年的英國莊園,到1941年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戰爭有多殘酷,羅比受的苦有多痛,布萊安妮的罪孽有多深。

    看似沒聯絡的兩者,卻莫名被關聯在一起。

    當年的少女如今長大,布萊安妮想以放棄就讀劍橋,成為戰地護士為代價,彌補過錯。

    她給姐姐寫了無數次信,卻未收到一封回信,而懦弱膽小的她終究沒有勇氣,當面說出那句久藏於心的抱歉,說出事情的真相。

    有意思的是,影片最後老年的布萊安妮公開發表自傳小說,記錄下一切,但卻將悲劇改寫成了喜劇。

    沒有人會認為杜撰一個幸福的結局就意味著贖罪,畢竟,每個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真實發生的遺憾是無法在書中得到填補的,這罪,其實永遠也無法救贖了。

  • 2 # 紅日戀

    《贖罪》真的是又一個讓我震撼的電影,妹妹布里尼奧一生都在為年幼無知撒謊而拆散了姐姐塞茜利亞和羅比的絕美愛情贖罪,這對苦命鴛鴦的死亡也讓布里尼奧一生都沒有辦法得到原諒,看完心情很沉重也很震撼,為遺憾而沉重,為愛情而震撼。總之,我覺得自己的語言真的太貧乏了不能描繪出內心的波瀾,大家一定要去親自看啊!男主真的好帥,那雙藍眼睛,像裡面住著海豚一樣的眼睛我愛了!賽茜利亞也好美,我是吃她的顏的,特別是她大紅唇的時候!人總以為能用某種方式為自己贖罪,或至少讓自己獲得安慰。但世間的悲哀就在於,許多事無法挽回。人為的所謂贖罪註定不可能徹底。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修復那破碎的心?

    電影多奇妙,兩個小時,帶我走完他們的一生。緣分未盡,那天傍晚我一邊走一邊計劃著我們的未來,我會再一次踩著塵土穿過薩里花園,穿著我最好的西裝得意洋洋地自以為前途無量,帶著赤裸裸的熱情在書房跟你做愛,我會回去,回去找你,愛你,娶你,然後挺起胸膛生活。可惜最後羅比逝於回去找他心愛姑娘的路上。

    那個自以為是帶著病態想象力的13歲女生,迫使相愛的兩個人分離。此後長達一生的“贖罪”只是為了讓自己良心安,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我甚至想跳過結尾她接受採訪的那一段,她如何能自私地說出"I gave them their happiness"。可我矛盾地,一方面覺得由她造成的一切已經無法挽回,至少最後由她來賦予一個Happy ending是合理的,最後塞西莉亞和羅比如願以償生活在了那個在海邊的,有著白色牆壁和藍色窗戶的房間;另一方面,她沒有任何能夠“給予他們一個美好結局”的身份,羅比死於敗血病,塞西莉亞死於地鐵通道里的一次爆炸,他們就永遠活在書房內那個燈光幽暗的夜晚,沒有偽證,沒有遺憾,沒有戰爭,沒有分離,這樣最好。

    後來我看了一篇豆瓣的影評,分析Atonement是基督教的一術語,發明人是16世紀的聖經譯者William Tyndale.聖經中關於救贖的概念是人透過耶穌基督,實現罪的原諒,以及人與神的和解。人與神可以和解,那人與人呢?和解的意義呢?有很多矛盾的理念,所以我想拋棄“贖罪”去看《贖罪》。

    夢幻般光線運用下,時間悠長的英國鄉村,塞西莉亞拿著花束在綠色叢林奔跑的那個身影,

    她與羅比從階梯走到噴泉邊的那十秒鐘,伴隨著打字聲和唱片聲塞西莉亞抽菸的神態,書房燈火旁纏綿悱惻的那個夜晚,綠色緞面吊帶裙蓋不住的背部線條,二戰爆發後車站旁難捨難分的吻,面對離去的巴士低聲呢喃的“我愛你”海邊有著白色牆壁和藍色窗戶的房間,跨越階級時間短暫而持久熱烈而無解的愛,這些就夠了。

    畫面好美好美,一定要耐住性子看完才能知道為什麼名字叫贖罪。相比起今天看的其他兩部電影,這部電影還是比較值得看的。故事情節設定的很好,結局點睛之筆,看完一下就明朗了。看到一半,覺得整個故事在愛情和戰爭兩個點上沒有側重,把兩方面分開都挺好的,合在一起就不太對了。

    又是一部滿足我對英國莊園所有幻想的電影,夏日午後、草坪、捧著花束奔跑的少女。不談論它的敘事結構,單從視聽語言角度來說,佈景、色彩、鏡頭的運用、音畫的協調就很讓我念念不忘了(好像我向來如此膚淺,不需要多深刻的內容支撐就很容易為之傾倒,不想談電影內容本身的沉重和帶給人的壓迫感,久久縈繞耳畔的侷促的打字機的聲音、最終不能釋然的遺憾的嘆息。(浪漫主義女孩這次竟然也不談羅比和塞西利亞兩人堅不可摧、矢志不渝令人動容的愛情?)所以最後附上一句臺詞來保證這段簡短髮言的完整性吧。“很多時候矇蔽我們雙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執念。”一個小女孩因為自己的以往過錯而良心不安,透過小說的方式讓自己曾經拆散的有情人在一起,進行自我救贖。

    只有真正的自我原諒,開啟心扉,才能救贖自己。所以,在不瞭解事實前提下,不要輕易地做出抉擇,可以和家人交流,一起想辦法,深思熟慮後再進行選擇,否則,是真的會很愧疚,看著電影中的小女孩所詮釋的:自我救贖很難,別輕易的犯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年後你再看《千與千尋》發現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