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書蟲的推書鋪
-
2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曾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當之無愧。一是因為他對中國古散文貢獻巨大,可以說,開創了中國散文史的新紀元。二是作為北宋著名的散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位列著名的“南豐七曾之首”。三是出生於中國著名的儒學世家,被其師歐陽修推薦編纂唐宋文學史著。四是有文學重大貢獻――《唐論》《戰國策目錄序》《寄歐陽舍人書》《上福州執政書》等。五是有傳世佳作《隆平集》《元豐類稿》等名篇!
創建於2017.12.2
編輯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明初朱右選韓愈、柳宗元等人的文章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實際上始於此。
唐宋八大家包括:
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
曾鞏(1019年-1083年),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佔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曾鞏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作為歐陽修的積極追隨者和支持者,幾乎全部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理論上也是主張先道而後文的。但比韓愈、歐陽修更著重於道。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宋史·曾鞏傳》評論其文“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蘇轍則用“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來概括曾鞏的學術成就。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其議論性散文剖析微言,闡明異議;記敘性散文舒緩平和,翔實而有情致,對後世創作影響極大,明清兩代著名作家都將其作品奉為典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較少的一個。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詩。現存詩400餘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元代劉壎認為曾鞏“平生深於經術,得其理趣;而流連光景,吟風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與興寡,先生之詩亦然”(《隱居通議》卷七),道出了他詩歌藝術的主要特徵。但他並非只善賦體,也有一些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西樓》、《城南》、《詠柳》等,稱得上宋代近體詩中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蘇洵、蘇轍。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詞僅存《賞南枝》一首。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曾鞏去世後,人們是這樣評價他的:自唐衰,天下之文變而不善者數百年。歐陽文忠公始大正其體,一復於雅。其後公與王荊公介甫相繼而出,為學者所宗。於是大宋之文章,炳然與漢唐侔盛矣。(韓維《朝散郎試中書舍人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曾公神道碑》)自從唐朝衰落以來,數百年間文章之道越來越偏離正確的方向。歐陽修開始確立文章之正道,恢復古文的風雅體式。緊隨其後的,便是曾鞏與王安石,他們的文章為天下讀書人所宗法。於是大宋王朝的文章,與漢唐之文遙相輝映。可見,在宋代詩文革新運動中,曾鞏的成就與貢獻僅次於歐陽修,與王安石並駕齊驅。曾鞏只是名氣小於其他七位,但其文學造詣和在古文運動中的貢獻卻不小,其他七位對曾鞏的評價也很高,這就是為什麼曾鞏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