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父母態度都很開明,完全沒有在意的。
12
回覆列表
  • 1 # 晨曦擁抱夕陽

    國外婚前同居還是比較多的,婚前性也是比較普遍的。大學生(甚至中學生)在校外同居的現象也比較多,這點跟過去是有很大變化的,很多其他學校的男生女生(情侶)會去開房。而且國外父母管的更少,孩子一上大學基本就管的很少了。西方人信教,那是不是對性會有所保留呢?完全不是你們想的這樣。首先第一,西方和中東不一樣,中東一些國家到現在還是用信仰規範人的行為,而西方很多教堂其實已經變成了旅遊場所,是屬於古蹟,不是教會用來制定法規的地方,教會約束最厲害的時期是中世紀,不過當今社會對自由、人權、性觀念已經大大放開了。其次第二,不是外華人人都信教,不是外華人都是你想象中的虔誠的教徒,那是一小撮而已,不是主流,在西方,宗教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傳統文化,就像中國的京劇,屬於傳統國粹,難道當代中國年輕人都喜歡看京劇嗎?都喜歡講孔子嗎?都喜歡看四書五經嗎?國外也是一樣,如果說老一輩的外華人多少還有點宗教信仰的話,那麼年輕人則更多的是不屑一顧,很多年輕人根本不去教堂,甚至有些人不知道教堂裡面長啥樣,我在讀書期間,除了上課老師偶爾講講宗教歷史,其他時間就沒聽過學生們談過信教,有那時間還不如去聽聽演唱會。畢竟現在不是古代,用宗教來約束大多數人的行為已不現實,否則國外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婚前性了。外華人對性是什麼態度?應該說外華人對性的認識,是各種各樣,什麼說法都有,有開放的,也有保守的,這點跟中國差不多。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表示:思想是自由的,自己的想法只代表自己,不強求別人,最大限度的尊重別人的思想。我跟一個紐西蘭的女生聊過一些性話題(國外女生對這個問題倒是一點也不掩飾),我說中國很多男人是不希望女人婚前有性行為的,她說:不可思議,難道那些男人還活在中世紀?我現在還是處女,但並不表示我一定要把第一次留給某個男人啊,因為我不是那個男人的附屬品啊。但是後來我跟一個南韓籍的女生也聊過相同的話題,她就表示雙方都應該把第一次留到婚後,但如果另一半非要婚前,她倒也不反對。所以說,答案是各種各樣的。

  • 2 # 暖暖大白2016

    性開放的狀態是相同的,未婚同居都會普遍。

    都是相對比較,國家也分地域,國外國家的一些地域是要比中國保守的,未婚同居狀況就沒有國內普遍。

    中國性開放程度很高,婚姻模式的轉換有些跟不上,無女貞還要著傳統彩禮婚房男人責任的狀況到處都是。

    國家統計資料,預計2025不婚主義人數達到百分之四十。

    財產公正,反對彩禮,婚房共同支付,夫妻利益開始分離,成獨立個體。

    現在是無女貞偽傳統婚姻,由此向拼湊式半aa制婚姻轉變中。

    多元化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但是,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

    有句話叫,性是愛的儀式,愛有多深,儀式就有多隆重。

    最隆重的當屬新婚初夜落紅,最扯淡的莫過於,幾十元小旅店扔掉貞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情追求,也有著自己利益與享受。

    對於整體而言,無論國內國外

    處女率越低,離婚率就越高,幸福度就越低

    想當初母系末期,女貞男責傳統婚姻出現,喀嚓,輕鬆解決掉了濫交狀態。

    從此一夫一發妻。

    傳統婚姻以性別差異需求互補為根基,女貞男責為核心,保障了夫妻一體利益一致,形成了不分彼此的利益共同體,是關係最穩固,離婚率最低,幸福機率最高的一夫一妻制婚姻。

    現在,性開放回頭,咔嚓,婚前性輕鬆毀掉了婚姻,社會重回濫交時代,算是報了仇。

    在國外的華人,反覆強調著,中國比國外開放,中國女人比國外女人開放太多。

    在中國,婚前性女性,百分之四十打過胎,其中百分之六十反覆打胎。

    性開放伴隨著道德的淪喪,無可抵擋。

    性學報告,婚內出軌人群就是婚前性人群原班人馬,婚前性伴侶數量越多,出軌機率越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三觀與想法,你做了什麼,就會有相應的結果,享受了什麼就有相應的責任。

    西方性開放成熟國家是不婚主義,契約aa制婚姻,傳統婚姻,各模式共存的。

    中國也是這樣,傳統女貞男責一生愛情觀的傳統模式婚姻在式微,向性開放多愛情多伴侶現代愛情觀的契約aa制婚姻模式轉變。

    當前中國婚姻模式有,傳統女貞男責一生愛情婚姻,無女貞半aa偽傳統婚姻,拼湊式半aa婚姻,不婚主義,契約aa婚姻(契約婚內忠誠),開放式契約aa制婚姻(契約婚內性自由)。

    一線城市,不婚主義和契約aa制婚姻已經形成小範圍局勢,很領先。

    做好自己,選擇自己想要的,何必管別人如何呢?

    僅此。

  • 3 # TS禪心

    性自由宣講者都會把性與道德價值觀分開。他們試圖用這一說法使許多人覺得自己落在潮流之後,而質疑自己思想落後。性解放宣講者忽略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性解放對美中國產生的不良後果:教育的使命和道德價值漸趨脫節,傳統的價值體系開始明顯削弱,自私的個人主義盛行,人們追求個人滿足、自我實現置於社會的責任之上。1981年世界出現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上世紀70年代只有梅毒、淋病兩種性病,到今天,已增加到25種。在美國,每天有32000人成性病傳染源,2700名少女(15歲至19歲)未婚先孕,37萬人死於艾滋病。最常見性病是人乳頭狀瘤病毒,它直接導致子宮癌。生殖器皰疹源於病毒感染。每年有4500萬到6000萬人受到感染。每年約有4800名女性死於宮頸癌,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每年死於艾滋病人數。晚期梅毒有兩種表現,一種主要侵犯腦膜和血管,是中青年患腦膜炎、中風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有頭痛、嘔吐等症狀外,還常有手足活動障礙的偏癱。另一種主要侵犯腦實質,是嚴重晚期梅毒的結果,又稱麻痺性痴呆,主要表現為精神失常。在青黴素問世前,這種病人因誤診而被當作精神病人,佔精神病院住院患者的15%-30%。由此也表明大腦是梅毒螺旋體好侵犯的部位之一。曾一度銷聲匿跡20年的梅毒再度死灰復燃,病例上升。據最新數字顯示,每10萬人梅毒的發病率已從1993年的10萬分之0.2增加至每10萬人就有13.4人感染的比例,相當於13年增長67倍。其中,報告發病數最高的是上海、浙江、福建、北京、廣東等經濟發達省市,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簡稱CDC)性病控制中心報告稱,梅毒於1985年出現病例報告,之後報告病例數逐年增多。最近3年更是呈現連年快速增加。聯合國兒童色情問題特使莫德•德布林10月19日至26日訪問日本,評估日本買賣和性剝削兒童狀況。離開日本前,她在記者會上指出“日本大約13%的女中學生從事援交”。 日本人用“援助交際”,簡稱“援交”來形容這種關係:男性用金錢“援助”年輕女孩,女孩反之用肉體“援助”男性。“援交”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當時東京地區的女高中生透過深夜電視交友節目和撥打公共電話從事有償性服務。從日本經濟騰飛的1970年代開始,“援交”少女的數量就不斷增加。據統計,當今的日本高二女學生中,有32.3%有“援交”行為,高三女學生的比例則高達44.7%。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這一比例還在不斷重新整理。很多日本經濟專家和刑事專家估算,援交的經濟規模可能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每年一千億日元的規模。這年頭藉著“真愛”耍流氓的我見的多了,負不起責任就是純真,不得不說渣男很會利用人的劣根性,這也得益於港臺的情愛流行文化大師們,為了利益把大陸社會搞的烏煙瘴氣,一片痴男怨女,綠毛龜。。。目前未婚同居的現象日益增多,並且從先前揹負道德壓力下的“偷偷摸摸”到了今天的光明正大、理所當然。曾有學者指出,中國的婚姻及家庭觀念正面臨衝擊,以同居取代婚姻正成為大城市年輕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些人對未婚同居持相當開放的態度,並且理由充分:“一紙婚約有什麼用,婚姻中的背叛層出不窮,道德的約束抵禦不了人性的善變,對自己沒信心,對對方也沒信心,不如就像現在這樣,合則在一起,不合則分,還省去了離婚時對彼此的傷害和無盡的麻煩。”伯特蘭·羅素的自由婚姻的道德觀通俗來講就是有感覺就上,沒感覺就分,夫妻彼此沒有感覺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後來甚至發展到公開鼓吹性自由與性解放的女權主義,其對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宗教性禁錮的瘋狂抨擊與泰州學派對宋明理學的反抗態度異曲同工,從一個變態的偏執走向另一個偏執的極端的過程,每念至此,也無非感嘆,事事無常,唯因有果。在20世紀的後50年,家庭解體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在美國,離婚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與一個有20年婚姻歷史的愛人離婚,就如同辭掉一個僱用了20天的傭人一樣容易。

    美國有人說過:“為了愛情,就可以不斷地離婚”。西方世界,從1960年到1990年,結婚率下降了30%;但從1972到1992年離婚率上升了230%。其中,美國離婚率上升了230%;瑞典上升了230%;法國上升了 300%;日本上升了150%。在歐美髮達國家的離婚率多在50%左右。美國日益增多的離婚案,使400萬兒童住在外祖母的家裡,其中有33%的兒童,就從來沒有同父母一起生活過,有近50%的兒童是由母親陪同住在外婆家,6歲以下的佔52%、6--11歲的佔30%、12--18歲的佔18%。這400萬兒童,佔美國兒童總數的6%。美國社會學家維爾芬格的研究,這些家庭解體的子女,到了成年的時候,他們的婚姻解體的可能性比沒有這種經歷的人要大的多。美國家庭結構的變化,導致無父單親家庭子女群體的膨脹。1994年有120 萬個家庭離婚,其中有53%的人有未成年的子女。當今美國有50%的兒童在18歲以前經歷了父母婚姻的破裂;大約33.3%美國兒童現在生活在單親家庭;在美國現在有30%的未成年的小孩是非婚生子女。黑人未成年的小孩中,有68%是非婚生子女。英國,在1994年已有25%的兒童生活在單親家庭,到2000年將達到50%。中國在一些大城市也有8—10% 的小學生是破損家庭的子女。日本,在1991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有77.7% 的犯罪青少年屬於無父母,有25.9%的犯罪青少年生長在單親家庭,只有1.4% 的犯罪青少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之中。在美國的監獄中的青少年有57%的犯人是來自單親家庭的。上述資料表明,家庭的結構與青少年犯罪之間的內在聯絡。 近現代的女權運動使得這個社會為它犧牲很多,一是,由於60年代的"性解放"和將男女對立起來的女權思想,帶來了無數的家庭破裂,單親母親,問題兒童和艾滋病流行,於是人們反思:社會值不值得為性解放和女權主義付出那麼大的代價?我想最起碼的女權主義也是要符合實際的問題,這樣對社會的前進有什麼好處,家庭破裂,單親母親導致問題兒童,問題兒童都將導致這個社會治安的變壞,社會的人口綜合素質的降低.隨著中國文化的逐漸西化和傳統文化的破裂,在西方自由主義文化不斷滲透和電視媒體不良文化引導下,加上獨生子女普遍嬌生慣養的社會現狀,以追求個人物質與功利上成功的所謂獨立知識女性和敗金女以及追求情愛至上甚至性解放的兩個極端的人將越來越多,如果繼續放任下去,中國的傳統家庭結構必將面臨全面崩潰,隨著年輕人家庭責任感的嚴重缺失,遲早出現像歐美日等發達一樣的晚婚,不婚,墮胎率高,離婚率高,人口負增長等社會文化結構上的全面危機。美華人能做出讓我們華人無法理解想象的事實,深究其中的原因,恰恰體現了美國社會的冷漠和孤寂,自從6070年代的性解放以後,一直到今天,美國的家庭結構幾乎被破壞殆盡,女人獨立的另一個替代詞就是脫離家庭。單親家庭的童年,放縱的少年,迷茫的青年,充滿暴力,背叛的中年婚姻和孤獨的養老院,這簡直就是所有普通美華人一生的寫照,孤獨,悲哀,狂妄,犯罪已經耗盡了美國社會的凝聚力和信任,個體自由獨立的鮮明解說竟然變成了個體隔絕。

  • 4 # 迷樓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說,在國外,家庭正處於解體狀態,年輕人選擇的模式更多地是不婚,未婚同居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更多的人選擇是單身,不婚也不同居。

    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單身獨居現象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可以說,人類已經進入單身時代。 在美國,每7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選擇獨居。在曼哈頓,有一半以上的人選擇獨居。

    在北歐,單身的比例更高。瑞典是世界上獨居比例最高的國家,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獨居比例高達60%。在日本,20多歲的年輕人中,超過74%的人不在戀愛狀態。40%的單身人士表示“根本不想找物件”,因為“談戀愛很麻煩”,或者“更願意花時間在自己的愛好上”。

    美國紐約大學的社會學教授艾裡克•克里南伯格,一直關注美國的單身獨居現象,他宣告,獨身主義、不婚主義正在成為全球性的大趨勢。他對不同城市的超過300名不同年齡段和社會階層的獨居者做了訪談,在進行觀察和分析之後,寫成了一本《單身社會》。

    按照美國最新的資料:截至2010年,超過50%的美國成年人處於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自一人生活。在美國,獨居家庭已經成為僅次於無子女的夫妻家庭的第二大家庭形式,遠遠超過了其他四種家庭形式。

    這些獨居者在性別上,有1700萬是女性, 1400萬是男性。年齡上,18~34歲的年輕獨居者有400萬,35~64歲之間的中年人有1500萬,64歲以上的約1000萬。可以看出,中青年人在獨居者中佔據了大部分份額。

    但美國並不是獨居人口比例最多的國家,瑞典、挪威、芬蘭、丹麥,那裡幾乎40%~45%的住戶是獨居者,日本的獨居家庭也佔到了30%。近幾年,中國、印度和巴西的獨居人口也在迅速增加。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大範圍的獨居人口的增長?克里南伯格以美國為例子,總結了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個人主義的興起,這在美國是有傳統的。二是女性地位的提升。三是通訊方式的變革,人們可以體驗到在世界範圍內的社交所帶來的快樂。四是大規模城市化,使得獨居成為可能。第五點是由於人類壽命的大幅度延長,使得獨居老人日益增多。

    克里南伯格專門去了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考察,斯德哥爾摩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獨居人口城市,學習這裡是怎樣服務獨居人群的。

    斯德哥爾摩的獨居人口達到了60%,家庭形式正在解體,但是瑞典的福利政策給這裡的單身社會提供了保障。瑞典還有良好的國家福利來解決公民在獨居生活中最困難的問題。比如女性獨自生育一個孩子,她將得到僱主和國家共同支付的十六個月帶薪育兒假。政府還提供了一流的兒童保育設施、公共醫療體系等。

    單身社會,正在成為一次空前強大、不可避免的社會變革,未來的社會和城市規劃要適應這種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PI和AQI是什麼?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