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曲精品庫

    這兩句詩,來自於北宋名臣寇準七歲時寫下一首詩,叫《詠華山》。

    寇準是北宋名臣,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聰慧過人,從小便以神童著稱。這首《詠華山》便是寇準七歲時寫下的一首著名作品,關於這首詩的創作故事,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寇準小時候,家離華山很近,他七歲那年的春天,父親帶著他登華山,寇準高興之極,當他們來到華山之巔,極目遠眺的時候,只見渭水如帶,群山皆小,八百里秦川盡收眼底,七歲的寇準頓覺心曠神怡,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五言絕句。

    第二種:寇準小時候,父親大宴賓客,眾人都知道小寇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於是以附近的華山為題,讓他作詩,本來想難一難他,誰知道寇準才只走了三步,便詠誦出了這首《詠華山》的五言絕句。於是,此事、此詩,遂傳為千古佳話。

    《詠華山》是一首即景之作,雖然文字簡單、句意明確,但是每一句,都突出了華山的挺拔俊俏、不凡氣勢,當真是傳神之極的佳作。

    詠華山

    宋·寇準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首二句“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意思是說,華山上面只有青天,再也找不到一座山峰能夠和它相平齊的了。這兩句,極言華山的巍峨高聳,一筆概括出了華山的特點。

    後兩句“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意思是說,你站在華山之巔,抬頭仰望,彷彿太陽就在你的頭頂邊,低頭俯瞰,白雲全都在半山腰,好像在你的腳下一樣。這兩句,仍然是寫華山的高聳和陡峭,不過換了手法,是藉助常見的景物進行襯托。

    寇準的這首小詩,雖然語言簡單,但是卻有兩點值得稱道和借鑑:第一,是對仗工整,沒有雕琢的痕跡;第二,是用字、用詞凝練。詩人以誇張的手法表現了華山的高聳,但卻並不是直言,而是藉助於日月、雲霧等景象來襯托,“只有、更無”,“近、低”,這些詞彙都使用得很準確。無論是對仗還是煉字,都很難讓人相信這是出自於一個七歲孩童之口。

    另外,這首詩,以作者為中心,以所見景象為襯托,寫華山高聳的同時,也表現了詩人不凡的氣度,少年寇準有這樣的氣概,足以讓人佩服,寇準日後不凡的成就,怕是和這種從小便不凡的氣概有關。

  • 2 # 楚塞江郎

    就是說自己已經站在了最高的山峰頂上,抬頭往上就只能看到藍天,再也沒有一座山峰能跟腳下的山峰一樣高!也暗含著站得高望得遠比別人更加高瞻遠矚的意思!

  • 3 # 聽於無聲

    詠華山

    宋.寇準

    只有天在上,

    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

    俯首白雲低。

    (968年,七歲的寇準隨父親寇湘登華山即興而作。寫出了華山的巍峨和雄偉)

  • 4 # 杜象應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這是兩句對仗工整的五言絕句。其主喻形容“山之高”,說明只有天在它上面,更沒有其它的山與之比肩,突出了高聳、陡峭及巍峨。

    那麼如此絕句又出自何人之口呢?

    想不到“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是一位稀世神童在七歲時而三步成詩的南宋名臣寇準所言。

    典故的發生是這樣的:

    小時候的寇準就聰明過人、口齒伶俐,深得父親的喜愛。

    某一日,家中宴請賓客。在席間人們暢飲愉悅之時,有客人提議叫小寇準以附近的華山為題作一首詩。

    小寇準立即沉思起來,這該如何是好呢?古代文人關於華山的詩,他也略知一二,照搬照抄或是模仿成篇顯然都不行。不回作一首,又掃了客人的興,也丟失了父親的顏面。

    於是,他低頭踱起步來,一步、二步、三步,終於出口成章:《詠華山》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由此觀之,小寇準此時,人在家裡踱步,心卻在華山頂上撩望。僅是了了數語,足見於觀感所得,把華山描述得淋漓盡致,遐想無限。

    那“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什麼意思?

    首先,形象地概括了華山的高峻美。“自古華山一條道”,它反映的是華山的險象環生、高不可攀。小寇準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特殊性,總結出“只有天在上”,說明只有天高過了它。至於下一句“更無山與齊”是一個補充性再一次佐證,強調了它的高度,無山能與之比擬。獨有的高度,才顯得不同於一般,體現出了小寇準的思想境界宏偉博大。

    其次,修辭手法上的語詞精準。“只有”、“更無”恰到好處,把雜物山或人之亂思都排除在沒有了發揮的空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如此精妙語詞連珠,巧妙絕倫地再現了華山的偉岸。

    固此,華山之高美,只有天能下探、人能登頂觀之。結果是“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那“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如此著名呢?

    一方面是意境高遠。小寇準年紀不大,卻能深思熟慮,是普通小孩無法做到的。俗話說,詩言志。此兩句詩雖淺顯但深藏不露的有著眼點,他的志向與抱負些許也暗含其中吧,也難怪成為了歷史上的一位名臣。

    另一方面是語言樸素。人們平時都常用的字,經過小寇準的組合就不同了。既形神兼備,又樸素得很自然,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山之狀況。再加上,人們的習慣認識,樂於淺顯易懂,不熱衷於繁華詞語所隱含的深奧哲理。

    誠然,“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沒有華麗的詞藻,也不高深莫測。它貼近於常人思考,又能被普通人所理解,這就是它之所以著名的意義所在。

  • 5 # 達峰視界

    這是寇準‘詠華山’中前面兩句。‘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這是一首五言絕句,是他七歲時的詠詩。只有和更兩字,強調了世上沒有哪座山能和華山一般高,華山的高聳,最後兩句進步用近和低兩字凸顯。用字準確,把華山的雄渾高聳生動展現在眼前。冦準從小聰慧過人,才思敏捷。據史書記載這首詩是寇準三步成詩。

  • 6 # 流水浮雲001

    這兩句詩源於北宋宰相寇準的《詠華山》,原詩為: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高,回首白雲低。

    這首詩看似寫登山之景,實則表達的是少年寇準的遠大理想,"紅日”暗指天子,"白雲"暗指群臣,整首詩暗示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事業追求。

    據說明朝詩畫家唐寅也寫過一首登山詩,內容與此詩相近:一上一上又一上,一直上到高山上,舉頭紅日白雲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畢竟唐寅不出仕,所以目空一切,逍遙自在,連"紅日"、"白雲″都不入眼,“四海五湖”更是雲腳之下,這首詩明顯的流露出了浪漫主義色彩。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所以青少年必須要自立自強,樹立遠大的理想報負,爭取站在更高的平臺上,為祖國的全面小康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貢獻更大的力量。

  • 7 # 書中花開

    這是宋代寇準的《詠華山》。

    原詩如下:

    詠華山

    宋代 寇準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賞析:

    《詠華山》是宋朝宰相寇準七歲時詠誦的一首詩。詩的大意是: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華山腳下。太陽顯得那麼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雲。

    寇準是北宋時期稀世神童,聰慧過人。他詠的這首詩,緣境構詩,詩與境諧。孩子的詩是即景即情之作,與先前的爬山描寫投榫合縫,都突出了華山的高峻陡峭,氣勢不凡,顯得貼合山勢,準確傳神,應該說是難能可貴了。

    據記載,寇準小時候,其父大宴賓客,飲酒正酣,客人請小寇準以附近華山為題,作《詠華山》詩,寇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隨口吟出一首五言絕句:“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詩還要快出許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詩人簡介:

    寇準(961-1023),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天聖元年 (1023) 九月,又貶寇準衡州司馬,是時寇準病篤,詔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陽)任,病故於竹榻之上,衡州團練副使李迪迎寇準屍靈厝于衡州(今衡陽市)嶽屏山花葯寺,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皇佑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詩集》三卷。

  • 8 # 旁觀者嵐

    這是北宋名臣寇準七歲時寫下一首詩,叫《詠華山》。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七歲即能寫出這樣對仗公整,內涵深刻的五言絕句,不能不說是個天才。

    但這首詩的出名,不僅是因為文彩和詞句,而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1詩言志

    小小孩童,便出口不凡,說明自己希望有青天之下,眾山之上的成就。可以隨時近觀皇帝,而其餘的人都低於自己。

    2因為後來成真

    寇準長大後確實成為一代名臣,成為大宋的宰相,其地位確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首詩等於一語成讖。

    所以在中國文人中世代流傳,非常有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盔透過什麼原理保護士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