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菊豆
-
2 # 驕傲的科技
先看書名,金庸先生在小說的前面《釋名》中這樣說到:“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以“天”及“龍”為首,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名字既是就直接來自於佛教,那麼就已為全書定下了一個思想格調。雖然金庸先生自己說寫這本書的時候對於佛教的理解還很淺陋。我倒是覺得是先生的自謙,以先生古代文化的積澱,再加上其 “慧根”和“悟性”,對佛家思想的參悟定是達到一定高度,這也就有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天龍八部》。
誠如先生所言,書中展現的都是凡人的生活經歷,不過借用的佛家用語。但另一方面,它是在用人的經歷來詮釋佛家思想。人人無不被 “三毒”所左右:所謂“貪”、“嗔”、“痴”。可以這樣說,《天》所描繪的就是這樣一個綺麗又繁盛的畫卷。
金庸先生向來是寫情高手,深諳人性之道。在他的筆下,沒有完滿的人更沒有完滿的人生。人人都帶著自身的 “劫”,在紅塵中苦苦掙扎、不得其右。拿書中三大主角來說。蕭峰,自小由報國之志,所行之事也皆遵仁義之道。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被告知自己並非漢人,這可以說動搖了他內心深處所謂“根”的東西。等他終於慢慢平復著巨大的落差,只願與深愛的女子一同放羊於塞上、安平度日。命運叫她親手打死那摯愛之人,而後竟證明這是一場沒有一點意義的誤殺。作為一個男人一生要追求的兩樣東西:事業和愛情,從此成空。世人皆風言風語,陷他於不義。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已失去活著的意義。
虛竹,一個醜陋的、腦子不甚靈光的少林寺小和尚。自小無甚追求,只想參悟佛法,做一個平凡的僧人。命運卻要他一夜之間成為逍遙派掌門,又得天山童姥的真傳成為靈鷲宮的主人。自小沒有父母疼愛,第一天認得父母卻親眼見證他們的死亡。一心向佛,嚴守佛戒,卻不想吃葷、殺人、色戒樣樣不落,體內的少林武功也全被散掉。
段譽,不願習武,研習先賢著作,尤其是《易經》,喜茶花,棋藝,對女子謙恭有禮,完全是一個書生的氣質和追求。然而卻陰差陽錯習得絕世武功。又愛上自己的親妹妹,然後又執著地愛上一個同樣執著愛著別人的女子,並且苦苦糾纏內心苦痛,不得解脫。這一執念與其之前參的佛法乃大大不相容,可是明知不對,亦難不從。後來又得知自己並非段正淳所親生,不過是母親報復父親的一次意外。
所謂命運的荒謬可見一斑。沒有一個人能遵從內心對自己的設定,順利無偏倚地向前走。
金庸先生的好就是道出了這諸多人世的無奈、糾纏,各自聚散的悲苦。說到底不過是那不能忘卻的情,是那不能逃脫的劫。
就連所謂的惡人,先生也不吝筆墨道出緣由,讓你恨不起來。在少林寺門前蕭遠山逼葉二孃說出虛竹親生父親,那“四大惡人”的葉二孃竟苦苦相求,不要說出情郎的名字,只因他是有身份有名望的人。這麼多年,她一個人揹負丟失兒子的痛苦、獨自飄零的悽苦。做壞事,去盜得別人的小孩再轉手送給一個不相干的家庭、這諸多種種不過是。到這裡的時候,突然有點原諒她的惡。是的,我們都帶著自身的歷史,完全意義的善惡又該去哪裡尋得?最打動人的是少林方丈玄慈不顧個人的名譽挺身認子,為了少林寺的名聲而承認杖責最後自殺身亡,他臨終前對葉二孃說的那一聲“痴人”,裡面包含著多少自責和深情。聞言葉二孃也隨之而去。才與親生父母相認的虛竹,眨眼之間就又永遠的失去了他們。這一幕人間的慘劇,多少年前就埋下的冤孽情緣竟令都我們這些旁人都唏噓不已。
有情皆孽,無人不冤。是很多人願意對本書的評價,之所以得到如此廣泛的引用,也實是過於準確。而玄慈臨死之前的那句“人生於世,有欲有愛,煩惱多苦,解脫為樂 ”卻實實得道出人世的真諦。
-
3 # 守法公民鄭先生
其實我覺得不僅是天龍八部這本小說,而是不管任何虛擬的作品和現實的世界,人們的情感生活都可以用這句話概括,因為沒有人的感情是完美無缺的,都是美好與殘缺並存,快樂和痛苦同在。總之,這句話簡直太經典了。
-
4 # 小星壹壹
造化弄人,無法如戲劇中有完美的結局或天做之和的巧遇。想見不能見,就連街頭偶遇也不如此有難言之隱啊!
-
5 # 若是那時我
造化弄人,無法如戲劇中有完美的結局或天做之和的巧遇。想見不能見,就連街頭偶遇也不得
簡單來說,就是愛情折騰人
-
6 # 文字說
誠如他人所說,其中道出也是人生大理。
每個人相對成為孤島,卻又著實彼此有所聯絡,“無人不冤”,說的透徹些,凡人在世,又怎會偏偏做到獨善其身?“有情皆孽”,因為自古以來,情字難解,想要獲得兩情相悅,未必有些過於難,而往往是你所愛之人,未必愛你,愛你之人,而你又未必會愛。以此來說,又各自互為“孽”。
-
7 # 木落三
初見“無人不怨,有情皆孽”八字,有趣,實在有趣。
人生一世,無不怨悔,自始至終,理欲共存。
當你的理智控制住了你的慾望,你對這個世界的怨懟便不復存在,萬物生靈存而皆有欲,當理剋制不住欲而做的事,等理智回來了,有可能會後悔,悔可生怨。
萬事萬物,相輔相成,相生相剋,因果輪迴,天道大同,情起之日,孽存之時,愛而得之,幸也,愛而不得,孽也。
喜歡你的人很多,你卻只愛一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那兩千九百九十九皆孽緣了。
孽緣也是緣,情深易不壽。
我只能編到這了。。。
-
8 # 敦復
“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說的就是一種佛教思想,其導向是“眾生皆苦”。
首先要理解,這句話運用了互文的手法。並不是人就沒有孽,情就不冤了。其實它的整體意思是“《天龍八部》中的人與情處處存在著冤枉和孽緣”。
什麼是冤枉呢?冤枉就是不是我乾的,卻要我來承受事情的後果。這一點簡直遍地都是。比如慕容復其實沒有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殺掉許多人,但很多莫名其妙的案子卻找到他頭上,豈不冤枉?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喬峰身上,他錯認了敵人,誤會了段正淳,又誤殺了阿朱。段譽更別說了,他被人當作自己的父親,代他受過,差點死在人家手上。其他諸人也不少此類情形。
那什麼是孽呢?孽在佛教裡頭是這麼一個概念:有人做了壞事,就要有人承受惡果。可以理解為惡有惡報的意思。但在天龍八部裡頭,冤和孽往往是伴隨著發生的,對主角來說尤其如此。比如說,段譽最大的問題就是“我愛上的姑娘全都是我妹妹”。但這一點顯然不是他導致的,而是他父親段正淳年輕的時候四處留情的惡果。所以實際上段譽替段正淳承受了惡果,他可謂既冤又孽。同樣的還有喬峰,他爹爹亂殺人,但武林群雄怪的卻是他。
不過,《天龍八部》中冤和孽的發生,又不是完全這種惡果的轉移並非無憑無據,往往是根據人物關係的親疏而轉移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天龍八部中的諸人,一向都是承受著不該自己承受的罪過,不斷地冤枉別人又被別人冤枉。而這種冤枉往往又來自於他們親近的人的所作所為,你又能怎麼樣呢?大機率只能向喬峰發現他苦苦追尋的大惡人其實是他爹那時候一樣,默想一句“認了吧”。
細想一下,你能怪誰?難道怪自己的親人嗎?怕也不行。所以只能將之歸結為命運的操縱。而這正是想要表達的思想:人生在世皆苦,所以還是放棄人事,早點出家吧。
大概就是這樣。
回覆列表
我是覺得,因為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而感情是要為他人著想的。
等沒了感情,自然覺得自己付出太多吃了很多虧。
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是需要為他人著想的,自然無人不冤。
因為多少都犧牲了些自己的利益。
人的理想無非是什麼也不用幹然後有人伺候的週週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