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玩遊戲的小毛豆
-
2 # 魑人說
我們先且看一下魏國方面:張燕曾孫張林曾協助趙王司馬倫篡位,被任命為尚書令、衛將軍,封郡公,不過後被司馬倫所殺。夏侯淵一支在晉混得比較好。夏侯淵之孫夏侯莊官至淮南太守,是兗州刺史夏侯威之子,其兄夏侯駿亦官至幷州刺史。妻子羊氏是晉景獻皇后羊徽瑜的堂妹。其子夏侯湛官至散騎常侍,是晉代著名文學家,亦是著名美男子。女兒夏侯光姬為西晉琅邪王司馬覲的王妃,生晉元帝司馬睿。相比之下,夏侯惇一支則比較單薄。荀彧之子荀顗為西晉開國元勳,幼子荀粲為魏晉玄學代表人物,荀氏一族在西晉均為名門。東晉荀氏代表為彧玄孫荀崧,累遷侍中、中護軍。永嘉之亂後,監江北軍事,遣兵入洛陽修復晉帝陵。晉元帝即位建康,以為尚書左僕射,與刁協共定禮儀制度。累官至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兼領秘書監。崧子荀羨,清和有準,少有大志。娶尋陽公主,拜駙馬都督。屢立戰功,撫納降附,甚得眾心。擢建威將軍、吳國內史,升至北中郎將,世稱荀中郎。二十八歲,官拜徐兗二州刺史,成為東晉立國以來最年輕的州刺史,與其兄荀蕤並稱“二玉”。女荀灌,著名女英雄。賈詡曾孫賈疋在永嘉亂時扶立晉愍帝於長安,於後來討伐盧水胡時戰死。袁渙曾孫袁瑰,參與討伐蘇峻之亂,以功封長合鄉侯,並受徵為散騎常侍。後來曾遷任大司農,接著又轉任國子祭酒,加散騎常侍。其時袁瑰見東晉朝廷經歷過王敦及蘇峻兩次叛亂,禮教不興,於是建議朝廷提供儒者土地和屋舍,讓其收取學生,並賜博士僚屬官位,以圖推廣儒學。朝廷終應允他所求,並重新開始了儒學在江南的發展。瑰子喬,長期擔任桓溫屬官,並參與晉滅成漢之戰,成功消滅成漢,但戰後不久即去世。喬子崧,擅長音樂,曾改作舊歌《行路難》,酒酣高歌,聽者無不下淚,時人號為一絕,與羊曇之唱樂、桓伊之輓歌並稱“三絕”。著有《後漢書》百篇,已佚。孫恩作亂,崧守扈瀆,城陷被害。袁渙另有玄孫袁宏,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著《後漢紀》。何夔之子何曾,亦為西晉開國元勳。(這個兒子比老子名氣大一點吧……)華歆之子華表,清澹退靜,以苦節垂名,入晉為太常卿、太中大夫。孫華嶠,西晉學者、史學家,他改作《東觀漢記》為《漢後書》,時稱“有遷固之規,實錄之風”。曾孫華軼,任振威將軍、江州刺史,有匡天下之志,每遣貢獻入洛,不失臣節,因不服司馬睿被殺。王朗的孫輩作為西晉外戚都混得很不錯,最有名的是王愷,以與石崇鬥富聞名。朗玄孫雅,少知名,州中召任為主簿,舉秀才,授郎中,出任永興令,以幹練能理事著稱。多次升遷至尚書左右丞,歷任廷尉、侍中、左衛將軍、丹陽尹等。王雅喜歡接近下人,敬慎奉公,深得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器重與寵幸。劉馥之孫劉弘,破張昌、拒陳敏,在荊州時勸課農桑,寬刑省賦,官至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王夫之對其評價很高,“晉保江東以存中國之統,劉弘之力也”。溫恢孫溫羨,兄弟六人並知名於世,被稱為“六龍”,歷任豫州刺史、散騎常侍、尚書,官至司徒。曾孫溫嶠,東晉名臣,參與平定王敦、蘇峻的叛亂。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後贈侍中、大將軍。賈逵之子賈充。鄭渾之侄,鄭泰之子鄭袤,年輕時就有識人之明。歷任臨淄侯文學、濟陰太守、大將軍從事中郎、廣平太守等職,他為政以德化為先,受百姓愛戴。後任少府,封廣昌亭侯。遷任光祿勳,又領宗正。曹奐即位後,封爵安城鄉侯。西晉建立後,進為密陵侯。又被拜為司空,他堅決推辭。高壽而終,其子皆曾任九卿。李通曾孫李重,歷任太子舍人、尚書郎、太熙、中書郎、尚書吏部郎等。永康初年,為司馬倫相國左司馬(一作右司馬),因憂慮成疾而死。李重弟李矩,官至安西將軍、滎陽太守、司州刺史等。曾率軍平定叛亂,消滅賊寇,並屢次擊敗前趙軍隊。其妻便為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李矩子李充,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李充從兄李式,東晉初官至侍中。善長楷隸,王羲之雲:“李式平南之流,亦可比庾翼。”曹植子曹志,入晉降為鄄城縣公,後任樂平太守,遷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後轉博士祭酒。及至晉武帝遣其弟司馬攸回封地,曹志有感於司馬攸與父親的遭遇相似,上表勸諫,希望司馬攸可以留朝輔政,司馬炎大怒,將曹志免官。後復為散騎常侍。志遭母憂,居喪盡哀,因得疾病,喜怒失常,太康九年去世,諡曰定公。曹操另一孫曹翕,入晉封廩丘公。擅長針法,著有《曹氏灸經》和《曹氏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均佚。《重贈盧諶》(劉琨還有一個外甥,就是溫嶠)。盧諶曾孫盧循,領導東晉末太平道叛亂。
-
3 # 傲嬌的小農人
三國演義這本書也只是寫了歷史上的一個小片段,當這些人物紛紛從歷史舞臺退場之後,他們的後人都去了哪裡呢?我們給大家介紹幾個三國裡面的名人的後代,最後一個名人後代的下落,還真是讓人難以相信!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關羽。關羽的功績就不多說了,不管是史書還是影評,都大力稱讚過關羽,說他一生用忠勇。那麼關羽有後人活下來嗎?如果看過書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書上寫的是關羽的後人都滅絕了。關羽的倆兒子,一個死得很早,一個和他一起被殺了。另外還有兩個孫子,其中一個孫子沒有生下繼承人,而另外一個孫子又被龐會殺死了,所以說,關羽應該是沒有後人流傳下來的。但是前些年,卻有不少關性之人拿著自己家的族譜,說自己是關羽的後人,這事究竟是真是假,難以考證。
第二個就是趙雲,趙雲絕對是一代虎將,不過他的兒子跟他相比起來,就顯得有些"菜",他的兒子們那個時候是跟著姜維,但是什麼戰功都還沒立,就在沙場上戰死了,其他的後人也沒了蹤跡。其中有一支當時跟著劉禪一起到了洛陽,不過後來發展成什麼樣子,也沒人知道,就這樣無疾而終。
第三個我們要說的就是張飛。說實話,張飛說不上多智慧,但是他真的很勇猛,身手過人,力氣很大,一般的正常人都不敢跟他直接對戰。不過,張飛雖然沒有前面兩個人評價那麼高,但是他的後人確實一直活到了現在。現在,他的族人已經有20多名了,居住在臺灣。在十幾年前的時候,他的後人還專門回到張飛廟祭祀先祖,場面頗為感人。
第四個就是黃忠。黃總當年一把年紀了,卻還在為蜀漢奔波。可惜的是,他的後人也沒能延續下去。他只有一個兒子黃敘,不過黃敘死的很早,黃家基本上可以說是斷了根。
最後一個說起來就有點兒讓人難以相信了,那就是馬超的後人。馬超在年輕的時候很得意,不過晚年卻比較抑鬱。當時曹操將馬家的後人差不多都弄死完了,只有他的馬超的兒子馬承消失無蹤。另外他還有一個堂弟叫馬抗,史書中記載,馬抗當年帶著子弟兵進入到了西海,也就是今天的亞美尼亞,在這個地區統治了幾百年。現在在這個地區,還有很多人都和馬超是親戚呢!
回覆列表
夏侯淵一支在晉混得比較好。夏侯淵之孫夏侯莊官至淮南太守,是兗州刺史夏侯威之子,其兄夏侯駿亦官至幷州刺史。妻子羊氏是晉景獻皇后羊徽瑜的堂妹。其子夏侯湛官至散騎常侍,是晉代著名文學家,亦是著名美男子。女兒夏侯光姬為西晉琅邪王司馬覲的王妃,生晉元帝司馬睿。相比之下,夏侯惇一支則比較單薄。
荀彧之子荀顗為西晉開國元勳,幼子荀粲為魏晉玄學代表人物,荀氏一族在西晉均為名門。東晉荀氏代表為彧玄孫荀崧,累遷侍中、中護軍。永嘉之亂後,監江北軍事,遣兵入洛陽修復晉帝陵。晉元帝即位建康,以為尚書左僕射,與刁協共定禮儀制度。累官至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兼領秘書監。崧子荀羨,清和有準,少有大志。娶尋陽公主,拜駙馬都督。屢立戰功,撫納降附,甚得眾心。擢建威將軍、吳國內史,升至北中郎將,世稱荀中郎。二十八歲,官拜徐兗二州刺史,成為東晉立國以來最年輕的州刺史,與其兄荀蕤並稱“二玉”。女荀灌,著名女英雄。
賈詡曾孫賈疋在永嘉亂時扶立晉愍帝於長安,於後來討伐盧水胡時戰死。
袁渙曾孫袁瑰,參與討伐蘇峻之亂,以功封長合鄉侯,並受徵為散騎常侍。後來曾遷任大司農,接著又轉任國子祭酒,加散騎常侍。其時袁瑰見東晉朝廷經歷過王敦及蘇峻兩次叛亂,禮教不興,於是建議朝廷提供儒者土地和屋舍,讓其收取學生,並賜博士僚屬官位,以圖推廣儒學。朝廷終應允他所求,並重新開始了儒學在江南的發展。瑰子喬,長期擔任桓溫屬官,並參與晉滅成漢之戰,成功消滅成漢,但戰後不久即去世。喬子崧,擅長音樂,曾改作舊歌《行路難》,酒酣高歌,聽者無不下淚,時人號為一絕,與羊曇之唱樂、桓伊之輓歌並稱“三絕”。著有《後漢書》百篇,已佚。孫恩作亂,崧守扈瀆,城陷被害。袁渙另有玄孫袁宏,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著《後漢紀》。
何夔之子何曾,亦為西晉開國元勳。(這個兒子比老子名氣大一點吧……)
華歆之子華表,清澹退靜,以苦節垂名,入晉為太常卿、太中大夫。孫華嶠,西晉學者、史學家,他改作《東觀漢記》為《漢後書》,時稱“有遷固之規,實錄之風”。曾孫華軼,任振威將軍、江州刺史,有匡天下之志,每遣貢獻入洛,不失臣節,因不服司馬睿被殺。
王朗的孫輩作為西晉外戚都混得很不錯,最有名的是王愷,以與石崇鬥富聞名。朗玄孫雅,少知名,州中召任為主簿,舉秀才,授郎中,出任永興令,以幹練能理事著稱。多次升遷至尚書左右丞,歷任廷尉、侍中、左衛將軍、丹陽尹等。王雅喜歡接近下人,敬慎奉公,深得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器重與寵幸。
劉馥之孫劉弘,破張昌、拒陳敏,在荊州時勸課農桑,寬刑省賦,官至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王夫之對其評價很高,“晉保江東以存中國之統,劉弘之力也”。
溫恢孫溫羨,兄弟六人並知名於世,被稱為“六龍”,歷任豫州刺史、散騎常侍、尚書,官至司徒。曾孫溫嶠,東晉名臣,參與平定王敦、蘇峻的叛亂。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後贈侍中、大將軍。
賈逵之子賈充。
鄭渾之侄,鄭泰之子鄭袤,年輕時就有識人之明。歷任臨淄侯文學、濟陰太守、大將軍從事中郎、廣平太守等職,他為政以德化為先,受百姓愛戴。後任少府,封廣昌亭侯。遷任光祿勳,又領宗正。曹奐即位後,封爵安城鄉侯。西晉建立後,進為密陵侯。又被拜為司空,他堅決推辭。高壽而終,其子皆曾任九卿。
李通曾孫李重,歷任太子舍人、尚書郎、太熙、中書郎、尚書吏部郎等。永康初年,為司馬倫相國左司馬(一作右司馬),因憂慮成疾而死。李重弟李矩,官至安西將軍、滎陽太守、司州刺史等。曾率軍平定叛亂,消滅賊寇,並屢次擊敗前趙軍隊。其妻便為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李矩子李充,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李充從兄李式,東晉初官至侍中。善長楷隸,王羲之雲:“李式平南之流,亦可比庾翼。”
曹植子曹志,入晉降為鄄城縣公,後任樂平太守,遷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後轉博士祭酒。及至晉武帝遣其弟司馬攸回封地,曹志有感於司馬攸與父親的遭遇相似,上表勸諫,希望司馬攸可以留朝輔政,司馬炎大怒,將曹志免官。後復為散騎常侍。志遭母憂,居喪盡哀,因得疾病,喜怒失常,太康九年去世,諡曰定公。
曹操另一孫曹翕,入晉封廩丘公。擅長針法,著有《曹氏灸經》和《曹氏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均佚。
應瑒弟應璩之子應貞,為武帝參軍。帝踐阼,遷給事中,累官散騎常侍。又與太尉荀顗撰定新禮,未施行而卒。應璩之孫應詹,破杜弢,討降溪蠻,參與平王敦之亂,官至使持節、平南將軍、江州刺史等。
阮瑀子阮籍,孫阮咸,均為竹林七賢。阮咸子阮瞻,任太子舍人,性清虛寡慾,自得於懷。另一子阮孚,“兗州八伯”之一,被稱為“誕伯”,官至都督交、廣、寧三州軍事、鎮南將軍、領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假節。
吳質六世孫吳隱之,曾任中書侍郎,左衛將軍,廣州刺史等職,官至度支尚書,著名廉吏。
衛覬子衛瓘,西晉時重臣、書法家。瓘孫衛玠,著名帥哥。衛夫人亦為瓘族孫。
劉廙之孫劉喬(劉喬父阜為廙弟子,繼廙嗣),西晉重臣,曾參與誅楊駿、賈后,平張昌之亂,官至豫州刺史。
傅嘏子傅祗,西晉後期重臣。歷任廷尉、侍中、中書監、光祿大夫、司空。永嘉之亂後設行臺向各地募集義軍試圖營救被俘的晉懷帝,但是不久便患病去世。祗玄孫弘之,劉裕北伐後秦時曾隨之攻入關中,進據藍田,安撫招納胡、漢各部。後升任雍州治中從事史、西戎司馬、寧朔將軍等。又平定略陽太守徐師高的叛亂,後遭赫連勃勃擊敗殺害。
陳矯子陳騫,西晉開國功臣。
盧植盧毓父子,范陽盧氏開宗者。盧毓子盧欽,文武雙全、歷職內外,於西晉時官至吏部尚書、侍中、奉車都尉,封大梁侯。毓曾孫盧諶,晉朝歷任司空主簿、從事中郎、幽州別駕。晉懷帝被擄後投奔劉琨,後投靠段末波。後趙、冉魏時官至侍中、中書監。晉元帝曾多次徵命但都不能到任,最終死在北方。“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這句名句便出自盧諶姨父劉琨的《重贈盧諶》(劉琨還有一個外甥,就是溫嶠)。盧諶曾孫盧循,領導東晉末太平道叛亂。
和洽孫和嶠,西晉名臣。累遷潁川太守,為政清簡,甚得百姓歡心。太傅從事中郎庾顗見到他讚歎說:“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磥砢多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樑之用。”賈充亦十分看重他,在武帝面前讚美他,後任給事黃門侍郎,遷中書令,晉武帝十分器重。後在任上病死,諡號簡。
裴潛為河東裴氏開宗者,子裴秀,西晉重臣,著名地圖學家。孫裴頠,著名哲學家。
韓暨曾孫韓壽,尚賈充小女賈午。壽子謐,過繼外祖父賈充家,好學有才思,被人稱美為文采可與西漢賈誼相比。曾任侍中、秘書監、散騎常侍。後因與賈后一起合謀陷害太子,為趙王司馬倫所殺。
崔林,清河崔氏。
高柔子高光,歷任太子舍人、尚書郎、幽州刺史、潁川太守、黃沙御史、廷尉等職,後封延陵縣公。於晉惠帝司馬衷被迫西遷時盡心侍奉。官至尚書令、金紫光祿大夫,頗受朝臣推崇。去世後贈司空、侍中。
牽招子牽弘,入晉後為揚州、涼州刺史,以果烈死事於邊。孫牽秀,善文辭,與王愷、荀愷交惡,後司馬顒以為平北將軍,鎮馮翊,後為部下所殺。世人玩其辭賦,惜其材幹。
郭淮侄郭奕(與郭嘉子同名),西晉時期大臣,劉琨的舅父,有知人之名,山濤稱奕高簡有雅量,官至尚書、雍州刺史。太原郭氏還有郭澄之,著名文學家,也是山西曆史上最早的小說家,著有志人筆記體小說集《郭子》3卷。
胡質子胡威,在徐州勤於政術,使風化大行,官至前將軍、監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
王昶,太原王氏,東晉著名門閥。
還是把文鴦補進來吧,畢竟在晉朝也是幹了事的。
毌丘儉孫毌丘奧,晉時受陶侃派遣與成漢作戰,任巴東監軍、益州刺史。
諸葛誕孫諸葛恢,東晉名臣,中興三明之一。諸葛誕曾外孫即為晉元帝司馬睿。
滅蜀之戰中的諸葛緒,入晉封樂安亭侯,為太常、衛尉等官。其孫諸葛詮,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歷兗州刺史、散騎常侍、廷尉等官。永嘉之亂中為石勒所殺。另一孫諸葛玫,官至侍中、御史中丞。在晉懷帝即位後,與周穆等試圖說司馬越擁立司馬覃,被其處決。還有一孫女諸葛婉,為晉武帝夫人。
琅琊諸葛氏另有諸葛長民,曾與劉裕舉兵討伐篡位的桓玄,後來又在盧循之亂中參與防衛京師建康。諸葛長民先後遷任青州和豫州刺史,但後來卻意圖謀反,被劉裕命人殺害。
楊修出身弘農楊氏,東晉將領楊佺期為其後代。
胡遵子胡奮,參與平定諸葛誕叛亂、匈奴劉猛叛亂、晉滅吳之戰,官至左僕射、鎮軍大將軍。奮女胡芳入晉武帝后宮,十分受寵。北魏宣武靈太后為其後人。
孫資孫孫楚,史稱其“才藻卓絕,爽邁不群”。少時想要隱居,對王濟說:“當枕石漱流”,不小心說成了“漱石枕流”。王濟反問:“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楚說:“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身為中正的王濟“狀”孫楚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為鎮東將軍石苞的參軍。晉惠帝初為馮翊太守。孫楚孫孫盛,著名史學家。
曹操義子秦朗,子秦秀,在咸寧年間擔任博士,以忠誠、正直而聞名,嫉惡如仇、不畏權貴,所以擔任博士長達二十餘年都無法升遷,最後在任上去世。
勸張魯投降曹操的閻圃,其孫為閻纘,交結英豪,博覽典籍。先為太傅楊駿舍人,轉安復令。後任西戎校尉司馬,有功,封平樂鄉侯。性慷慨,敢直言,不拘小節。升為漢中太守,卒於官。
吳:
孫賁曾孫孫惠,口訥好學,有才識。齊王冏闢為大司馬戶曹掾,封晉興縣侯。冏驕矜僭侈,惠諷以五難四不可,勸以歸藩。冏不納,辭疾去。成都王司馬穎薦為參軍。以擅殺人懼罪,改姓名遁。東海王司馬越舉兵下邳,以為記室參軍,專掌文疏。轉軍諮祭酒。每造書檄,或驛馬催之,應命立成,皆有文采。遷廣武將軍,安豐內史。後因疑懼何銳,攻殺之,奔蠻中,卒。惠作有文集十卷。
孫匡孫孫秀,任孫吳前將軍、夏口督,在任內甚有聲威恩澤,受孫皓猜忌。後孫皓派何定帶士兵到夏口狩獵,孫秀害怕自己會遭到誅殺,便攜妻室及親兵數百人投奔西晉,被晉武帝司馬炎任命為驃騎將軍、交州牧、開府儀同三司,封會稽公。吳滅,被降職為伏波將軍、開府如故。死後追贈驃騎將軍、開府。孫秀曾孫孫晷,東晉著名隱士。
張昭曾孫張闓(與曹操殺父仇人同名),東晉名臣,興陂溉田,勸課農桑,政績卓著,又參與平定蘇峻之亂。峻平,以尚書加散騎常侍,賜爵宜陽伯。遷廷尉,拜金紫光祿大夫。
顧雍孫顧榮,擁護司馬氏政權南渡的江南士族首腦。族孫顧眾,歷官參軍、從事郎中、義興太守、封鄱陽縣伯,拜丹楊尹,累遷尚書僕射。曾在蘇峻之亂中領導東方義軍抵抗蘇峻叛軍的進攻。榮、眾族侄顧和,幼時即受族叔顧榮看中(此吾家麒麟,興吾宗者,必此子也),後為王導所賞識,熟稔禮法,後多次升遷至司徒左曹掾、主簿、司徒掾。太寧初年,遷任太子舍人、車騎參軍、護軍長史等,所任職務都很著稱。遷任散騎侍郎、尚書吏部。
薛綜孫薛兼,清素有器宇,少與同郡紀瞻、廣陵閔鴻、吳郡顧榮、會稽賀循齊名,號為"五俊"。舉河南孝廉,闢為比陽縣相,蒞任有能名。歷太子洗馬、散騎常侍,進爵安陽鄉侯,拜丹陽尹,守太常卿。永昌元年卒,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甘寧曾孫甘卓,曾參與平定陳敏、周馥、杜弢,官至鎮南大將軍,王敦之亂時一度起兵討伐王敦,但因為人遲豫不決而延誤時機,最終在王敦擊敗朝廷軍隊並執掌朝政後選擇退回駐地襄陽。不久即被王敦秘密命人殺害。
虞翻孫虞潭,清白堅貞而有操守,為將二十多年,相繼平定了張昌起義、陳敏之亂,後在東晉又協助平定王敦之亂與蘇峻之亂,事後任鎮軍將軍、吳國內史,封武昌縣侯。晚年時任衛將軍、右光祿大夫等職,七十九歲時去世。潭孫嘯父,少歷顯位,後官至侍中。桓玄用事,以為太尉左司馬。尋遷護軍將軍,出為會稽內史。嘯父孫虞悰,在南朝齊武帝蕭賾即位之前,與之私交甚厚。蕭賾即位之後,虞悰即受封為高官,吃貨一枚。虞氏一族中還有著名史學家虞預(《晉書》四十四卷,《會稽典錄》二十四卷,《諸虞傳》十二卷,集十卷)和天文學家虞喜(宣夜說的繼承和發展者,最早發現歲差)。
陸遜孫陸機、陸雲,西晉官員、著名文學家。
陸遜弟陸瑁,孫陸曄,曾與王導等人一同受晉明帝顧命,輔佐太子司馬衍,被加職散騎常侍、錄尚書事。成帝即位後,獲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另一孫陸玩,東晉時任尚書令,深受朝廷尊崇。在王導、郗鑑、庾亮相繼逝世後,陸玩因名望得以升任侍中、司空,他在任上謙虛待人,並引進寒微之士,許多人都受其恩惠。
賀齊及其孫賀邵均傳於三國志,賀邵子賀循,西晉及東晉儒家學者、官員,官至太常、太子太傅,訂立東晉的宗廟制度。
周魴子周處,“除三害”傳說主人公,吳亡後周處仕西晉,剛正不阿,得罪權貴,被派往西北討伐氐羌叛亂,被徵西大將軍司馬肜與安西將軍夏侯駿逼迫出戰而不得援,遇害於沙場。處長子周玘,曾糾合江南地主武裝,配合朝廷軍隊三次平定叛亂,史稱“三定江南”。琅琊王司馬睿任命周玘為建威將軍、吳興太守、烏程縣侯,但對他也頗為疑忌。周玘不滿北人執政,心懷怨望,與江東士族密謀發動政變,事洩憂憤而死。三子周札,於東晉建立後曾平定徐馥叛亂,授右將軍,都督石頭水陸軍事。王敦叛亂進攻石頭城之時,周札卻開啟城門迎王敦入城,令王敦能夠消滅朝廷軍隊,攻陷建康,後因勢力過於壯大(一門五侯,為當時江南士族中最顯赫的),引起王敦的疑心,被其聯合另一江南士族沈充共同消滅。
吳司徒丁固(事見吳書吳主傳),孫丁譚,與同郡人孔愉、丁潭並稱“會稽三康”,蘇峻作亂,晉成帝在石頭遭受侮辱,只有丁潭和侍中鍾雅、劉超等隨從晉成帝不離左右。蘇峻被誅後,因功賜爵為永安伯,遷任大尚書,調任廷尉,多次遷任左光祿大夫、領國子祭酒、本國大中正,加散騎常侍。
吳交州刺史陶基,子陶璜,在晉吳交州之戰中被任命為統帥,成功將西晉的勢力趕出了交州,吳主孫皓遂任命其為交州刺史。吳亡後,陶璜在收到孫皓寫的勸降信後派人赴洛陽朝見,仍然被任命為交州刺史。在其去世後,交州“舉州號哭,如喪慈親”,後其子孫三人並刺交州。璜弟濬,吳鎮南大將軍、荊州牧。另一弟抗,官至太子中庶子。抗子回,歷任參軍、州別駕、從事中郎、司馬。蘇峻之亂時,陶回等勸司徒王導儘早出兵守衛長江渡口,又勸庾亮設伏兵截擊蘇峻,庾亮不聽,結果兵敗。陶回回到丹陽,聚集一千多步兵,與陶侃等攻擊蘇峻,又敗韓晁,因功封康樂伯。陶回因有才幹,任北軍中候、中護軍。後升任徵虜將軍、吳興太守。當時饑荒糧貴,三吳地區特別嚴重。陶回擅作主張,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境內得以保全。不久朝廷詔令會稽、吳郡效法陶回,因此二郡百姓也得以保全。後入朝任領軍將軍、散騎常侍,徵虜將軍之職如舊。
蜀:
羅憲侄羅尚,最初被荊州刺史王戎引為參軍,晉滅吳之戰時與劉喬一同協助王濬進攻武昌。歷任尚書郎、武陵及汝南太守。益州刺史趙廞謀反,朝廷拜羅尚為平西將軍、假節,兼領護羌校尉、益州刺史,率軍入益州。後為流民帥李特所敗,從成都退至江陽,在援軍抵達後,與諸軍突襲李特,將其斬殺。之後為李雄所敗,退守巴郡。後被加職散騎常侍、都督二州,進封夷陵侯。永嘉四年去世,李雄遂佔據了整個益州。
李朝(字偉南,見季漢輔臣贊)孫李毅,任益州主簿、別駕,並被舉為秀才。後隨王濬伐吳,與何攀一同任參軍。吳國平定後,因功受封關內侯。歷任隴西護軍、繁縣令、雲南太守。又被晉武帝任命為犍為太守,轉任使持節、南夷校尉。他到任後,平定毛詵等人的叛亂。朝廷因此重新設定寧州,任命李毅為寧州刺史,加號龍驤將軍,封爵成都縣侯。此後,夷人大舉造反,攻陷郡縣,寧州又連續數年災荒,流行傳染病。死亡十萬人,官民都流散至交州。李毅被包圍在州治,數年之間沒有援軍,最終在城中病逝。他死後,城中軍民共推其女李秀為首嬰城固守。城中糧盡,炙鼠拔草而食之。伺夷稍怠,輒出兵掩擊,破之。惠帝聞知此事,下詔任命李秀為寧州刺史、南夷校尉,佩有其親的虎符,統領五十八部夷族。李秀在任職寧州刺史期間,能做到“州民安肅,海內清晏”,所統領五十八部夷族受到攝服,深得百姓擁戴。李秀後被封神。
其他:
蔡邕堂兄蔡睦,任魏尚書。睦孫豹,有氣魄才幹,歷任河南丞,長樂、清河太守。後避亂南渡,晉元帝司馬睿任他為振武將軍、臨淮太守,又升任建威將軍、徐州刺史。泰山太守徐龕反叛,晉元帝派徵虜將軍羊鑑統領蔡豹討伐徐龕。不久徐龕歸降東晉。後徐龕又叛東晉歸附後趙,晉元帝命羊鑑等與蔡豹一同征討徐龕。徐龕再次請求歸降東晉,晉元帝因他反覆無常,不接受投降,命蔡豹等抓緊進兵征討。同年十月,徐龕大敗蔡豹,蔡豹連夜逃走,退守下邳。晉元帝聽說蔡豹敗退,派人拘捕蔡豹,以畏縮不前之罪,下令將他斬首,時年五十二歲。豹侄謨,東晉時期重臣,與諸葛恢、荀闓並稱為“中興三明”,又與郗鑑等八人並稱為“兗州八伯”。
漢御史大夫郗慮玄孫郗鑑,東晉重臣。
皇甫嵩曾孫謐,著名學者、醫學家、史學家,著《針灸甲乙經》,為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安定皇甫氏於晉時尚有皇甫重、皇甫商兄弟,重為秦州刺史,商為左將軍、河東太守,八王之亂中隨司馬乂,均被殺。
漢執金吾胡毋班玄孫胡毋輔之,西晉時名士,曾任建武將軍,安樂太守等職。性嗜酒,任縱不拘小節,江左八達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