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稱已存在
-
2 # 火星一號
如果距離比較近,可以近似認為多少光年外的天文事件就是發生在多少年前。但如果距離較遠,則需要指明這個距離究竟是代表什麼。這是因為宇宙空間正在膨脹,光在宇宙中的傳播距離(光行距離)不等於天體現在與我們的距離(固有距離)。空間的膨脹均勻地發生在宇宙中的所有地方,如果天體距離地球越遠,這兩者之間的空間膨脹就會越多,從而使得這個天體以越快的速度遠離地球。那麼,宇宙空間的膨脹速率有多快呢?
根據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測器的最新測量資料,如果天體與地球的距離每增加326萬光年,它的退行速度隨之增加70千米/秒。對於距離地球1.3億光年的引力波訊號源,由於空間膨脹,它遠離地球而去的速度為2791千米/秒,這個速度相對於光速(大約30萬千米/秒)很慢,所以我們可以忽略空間膨脹對距離造成的影響。我們可以近似認為訊號源與地球的距離等於引力波訊號在宇宙中的傳播距離,所以說這起事件發生在1.3億年前。
然而,如果天體距離地球100億光年,它的退行速度可達21.5萬千米/秒,相當於光速的72%,那麼,空間膨脹帶來的影響不可忽略。以GN-z11星系為例,這個已知宇宙中最早的星系所發出的光在到達地球之前,已經在宇宙中傳播了134億光年的距離,所以我們看到的光就是GN-z11在134億年前發出的。但由於宇宙空間在過去的134億年裡一直在膨脹,這個星系目前已經距離地球320億光年。可以看到,GN-z11的光行距離和固有距離相差很大。因此,當談及遙遠星系的距離時,我們需要明確究竟是光行距離還是固有距離,只有光行距離才包含著時間的資訊。
-
3 # 小馬說百科
是的 其實光速是有限的,我們看遠方的天體,都無法看到他們現在此時此刻的狀態,只能夠觀察他們的過去。
以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也就是太陽為例,太陽發出的光要經過八分鐘左右才能夠到達地球,因此我們看到的也不是此刻的太陽,而是八分鐘以前的太陽。
這也是很多科幻電影或科幻小說中描述的:一艘遠離地球的宇宙飛船與地球通訊時,要經歷很長的延時,因此無法得到地球的有效指揮,只能夠靠自己做出判斷,決定下一步該如何去做。
一個更有趣事物問題是,這些天體與地球的距離是如何測量的呢?
對於近處的天體,如月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發射一束鐳射,測量其返回地球的時間;對於太陽系內部的行星,透過測量其執行的週期,就可以計算得到它的軌道半徑,從而計算出與地球的距離;
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可以透過視差法獲得。那麼什麼是視差法呢?我們可以伸直手臂,翹起大拇指,先閉上左眼,用右眼看大拇指在目標附近的位置;再閉上右眼,用左眼看大拇指目標附近的位置。如果這兩個位置的距離我們事先知道,那麼就可以用相似三角形的辦法得到我們與目標之間的位置。
對於其他的恆星,近一些的也都可以用視差法確定。更遠的就要利用造父變星測距法等更復雜的方案了。
最近看有些科普上說多少光年外發生了什麼,這件事情就多少年前發生的。我們看到的很多天文現象對我們來說此時看見的,卻是光傳播了很多年到達地球,實際上很多年前就發生了是沒錯。但是宇宙在超光速膨脹啊,星系之間的距離都在彼此遠離。比如之前1.3億光年外接收的引力波訊號就是1.3億年前發生的?訊號在往地球傳播的同時這兩顆中子星也在離地球越來越遠,我們剛好接收到訊號的時候它們離地球1.3億光年,那它發出訊號的時候呢?可能離我們沒那麼遠?1億光年?那為什麼說是1.3億年前發生的?
回覆列表
有些事情不開掛是不會明白的 我們只是普通的人 那些開掛的傢伙在說你就聽著就行了 雖然資料不準確 你就當在講故事 ヾ( ̄▽ ̄)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