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諧131679225

    恩施市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著巴蜀文化底蘊,好客、重情義,民族文化特濃,土司城就是典型文化遺產;大峽谷地縫瀑布、一炷香、迎客松等迷人往返;還有龍綾宮,魚木寨,梭步亞石林(全國第二大石林),利川市的騰龍洞(亞洲最大溶洞之一),水蓮洞旅遊文化;民族歌曲龍船調等。所以說,民族文化特色濃厚,把巴蜀文化與民族相結合的典範。

  • 2 # 冬日暖陽素紙一張

    恩施位於湖北西部,巴楚相交,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苗、侗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世代聚居。高山峽谷起伏當中的恩施有土司城,聽起來就充滿神秘色彩。

    恩施自治州是古代巴文化的發祥地和土家族文化的誕生地之一,又是中原漢文化和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匯之地,民族文化積存豐厚,底蘊深厚,特色鮮明。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恩施市區,現由舞陽辦事處、六角亭辦事處、小渡船辦事處、州市兩個經濟開發區以及龍鳳鎮組成,中心城區範圍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規劃界定的中心城區範圍北起龍鳳鎮,南至大沙壩,全長約20公里,寬約10公里。城市的主導產業確定為:綠色食品加工業、生物醫藥業、生態旅遊業、現代物流業。2015年的城市規模為:市域總人口85萬,中心城區人口規模40萬,城鎮化率達到50%;預計2030年的城市規模為:市域總人口92萬,中心城區人口規模65萬,城鎮化率達到70%。

    在民間文學方面,有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獨特的民間歌謠;建築藝術方面,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的吊腳樓,以及土家族擺手堂、苗族佛塔、侗族風雨橋等民族建築,既有樸實的民族特色,又有高雅的藝術風格;歌舞藝術方面,有哭嫁歌、擺手歌、五句子情歌、山歌、號子、竹枝詞等,有擺手舞、跳喪舞、八寶銅鈴舞、猴兒鼓舞、板凳龍等民族舞蹈;戲曲藝術方面,有以南戲、儺願戲、堂戲、柳子戲、燈戲、小曲等為代表的十多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戲曲;習俗文化方面,土家族有哭嫁、跳喪、牛王節、女兒會、擺手節、趕年等典型的民俗事象,苗族有側門迎親、三日不同宿、背布引葬、四月八、苗年、還牛願、還豬願等典型的民俗事象。侗族、白族、蒙古族也儲存著本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民族語言方面,各少數民族皆通用漢語,但有少數苗族仍然保留本民族語言,極個別土家族仍然有本民族語言殘存;文物古蹟方面,有戰國至漢代以來各個時期的埋葬青銅器,主要為虎鈕錞於、編鐘、銅鉦、巴式劍、巴式矛等,尤以虎鈕錞於為代表。境內長江、清江、酉水、唐崖河和建南河等水系,分佈著大量的崖葬遺蹟。著名的有建南河流域的七孔子崖葬、卯洞河流域的仙人洞崖葬。境內有柳州城遺址、唐崖土司皇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等多處土家民族文化遺址。苗族有風水塔、觀音塔,侗族的風雨橋、飛山廟等。

    恩施州城由於歷史悠久,自然文化景觀特別豐富。城區四圍青山環護如廓,東有五峰山,西有客星山,南有天樓山,北有石乳山,城內亦有回龍山、象牙山、鰲脊山、鳳凰山等諸山起伏,更兼清江與其支流龍洞河、藥水溪、麒麟溪(高橋河)、巴公溪眾水交匯,回瀾疊雪,蔚為大觀。古人即稱“江清似鏡,山累如珠”。至今,各種寺廟、古井、古城門與古城牆等尚存大量遺蹟。連珠塔高聳於城東龍首山,問月亭(遺址)峭拔於城北碧波峰,加之抗戰文化資源特別豐厚,因此,恩施系湖北省首批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走過千年苦旅的歷史文化名城恩施,如今可謂錦上添花。和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相比,市區四向擴充套件了十幾倍,人口增長了十幾倍。高樓林立,錯落有致;道路寬敞,車水馬龍。黃家峁,鳳凰山,桂花園,琅琅書聲伴松濤流水傳響;清江橋群,長街深巷,把繁華市井萬千廣廈連成一片。親水走廊,遊人如織;土司城樓,風情如歌。五峰佛塔毅然傲立,在日月輝映中鍾靈毓秀,數百年過去,其勢巍峨,其狀常新;清江碧水繞城基蜿蜒,闖灘的健兒們長篙短槳,笑聲與濤聲一同激盪,理想與輕舟一同飛翔。白天是彩中殿宇,夜晚是月中仙闕。梨花如雪,春風何飾銀妝?奼紫嫣紅,桃李不讓芳菲。更有鐵路、高速公路四向延伸,波音737飛機自由起降,五湖四海如在咫尺之間…… 總之,古牆高廈,交融成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舊貌新顏,聚結為一類底蘊深刻的永恆!

    2010年恩施文化中心正式改造,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3年竣工,建築面積70427平方米,是一座集會議會展服務、民族文化展示、城市規劃展覽、市民休閒集會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公共建築。

    設計充分汲取當地歷史文化特徵,設有恩施大峽谷、騰龍洞、土司城、彭家寨、吊腳樓及風雨橋等代表性浮雕,大量採用具有民族風情的裝飾元素,配合燈光效果,營造良好文化展示氛圍。該專案是集古韻風情與現代感觀的城市客廳,已成為恩施特殊的城市名片。

    今天我們正在打造的施南古城,其仿古的基本宗旨應是:廣泛徵求與科學凝聚恩施本土文化專家的建議,以打造古城文化和歷史名人文化為核心,全方位促進多民族聚居地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域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升這片歷史文化厚土在全國與國際的知名度、影響力。仿古景區,可透過全面展示、傳承、保護、再現、凝聚與啟用恩施州數千年來具有古城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充分利用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利用底蘊深厚的鄂西南多民族文化所產生的直觀、形象、惟美、立體化的視覺效果、聽覺效果、互動效果等,讓文化與旅遊聯姻,讓文化與商業接軌,涵千古於一瞬,變抽象與具象,為當代人精神層面的多元需求,提供求知、求樂、旅遊、休閒等方面的服務平臺;借用自然生態、藝術生態、心靈生態“三合一”造園手法,精心建立一座借其景、悟其形、用其勢、還其魂的特色文化殿宇;採取徵人、徵物、徵產業的路子,塑造出在國內獨領風騷、在國際別具一格、系統展示地域民族文化的全新的旅遊文化品牌。

  • 3 # 董鑫偉和我的祖國

    謝謝邀請!正好前幾年去恩施朋友家玩過,恩施是少數民族聚集地。感覺那的人普遍都很淳樸,非常講究親戚,鄰居之間的關係,都特別給面子。經濟地位不行,目前正在大力開發旅遊吧,氣候是非常的不錯,山水宜人的。是旅遊避暑的好去處。值得一遊。恩施這個地方比較潮溼多雨,我去了一個禮拜就下了好幾回雨☔️!特別是冬天,陰雨綿綿的。當時還去了叫什麼大峽谷的~在空間裡扒拉出來幾張照片給大家欣賞

  • 4 # 捕獵者的守候

    抱歉,這個我還真不清楚,只聽說過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那多處取景。恩施這座城是有著悠久的古城,至今也有1600多年曆史,風景優美,有著現代居住的條件,旅遊勝地也是數不勝數數。

  • 5 # 半醒半夢伴詩

    位於湖北省西南部,西北鄰重慶市。古樸善良的恩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1998年被國家列為對外開放城市,是湖北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恩施還是巴文化的發源地。巴䠂文化,巴渝文化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搖籃,積澱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揮手舞、銅鈴舞、滾龍連響山嶽。土家族的吊腳樓、侗鄉的風雨橋、七月的女兒會等等都展示著絢麗多彩的恩施風情。這裡的山、水、洞、情無不讓人神往,形成了獨特民族文化風情而名副其實。

  • 6 # 明譚

    你看到的“文化氛圍”,是表面的東西。誰都會去做些,給別人欣賞。真正的文化精神,紮在人的骨髓裡。表面的物質文化,在開放的年代,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 7 # 聯雲谷科技

    文化地理標誌,是一個城市的獨特印記。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地標並不容易,它一定是城市外景地,一定得具有文化的氣息,一定能聚集人氣。

    不斷湧現的新建築,不斷拓寬的城市骨架,不斷延伸的城市土地……近年來,州城的變化讓許多恩施人都驚歎不認識這座城市了,但細細回憶,恩施土司城、土家女兒城、州城風雨橋和恩施老城等地方已然成為恩施的文化地標,讓人印象深刻。如今,你若是來恩施旅遊的遊客,這些地方還真得去看一看,因為不去,你就不算了解恩施,不去,你就不算到恩施旅遊。

    恩施土司城(資料圖片)。

    恩施土司城,土家族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

    時下的恩施土司城,每天都會迎來許多遊客。對於恩施來說,土司制度是一段歷史,一段故事,這個故事長達450年左右。

    土司制度是歷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歸屬中央,權力自治的一種政治管理體制。恩施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制度,則起於元代止於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歸流”,歷經元明清三朝。

    恩施土司城,是土家族地區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群,佔地面積300餘畝,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

    恩施土司城的建築包括門樓、侗族風雨橋、廩君祠、校場、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宮——九進堂、城牆、鐘樓、鼓樓、百花園、白虎雕像、臥虎鐵橋、聽濤茶樓、民族藝苑等14個景區30餘個景點。它再現了土家族地區土司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歷史淵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風民俗。

    如今,旅遊車不停地湧向這裡,每天不低於2000人的遊客數量顯示著這裡的繁華與熱鬧。“揭秘土家文化,破解土司密碼”是當前恩施土司城的廣告語,“來一回恩施,做一回土司”更是讓遊人對這裡充滿期待。

    “文化+旅遊”的模式推動了恩施土司城的發展,恩施土司城的管理方思考著下一步的走向,讓恩施土司城成為引領州城旅遊文化的引擎。

    恩施土司城管委會主任孫福民表示,文化最好的保護與搶救就是在於開發利用,在開發中可以更好地發掘文化,更好地產生文化價值。城市文化旅遊必須以文化為載體,以文化樹品牌,經濟發展以文化定成敗,發展以文化論輸贏。

    恩施土司城景區擬投資2億元,按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標準和要求,打造中華“土家第一城”。目前,州規劃局編制的城市形象設計規劃已經出爐,以恩施土司城為核心,把周邊建成旅遊片區。

    恩施土司城“升級”工程按照5A級景區打造,重開大門,當前正在徵地,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公共廁所。升級後的恩施土司城景區將分為土家文化體驗區、土家風情演繹區、土司文化展示區3個區域,以土司文化為核心,全面系統地詮釋土家民族文化,打造中華“土家第一城”。同時,升級後的恩施土司城還將建設成為“不夜城”,填補恩施夜間旅遊空白。

    恩施土司城以其獨特的魅力,已經成為恩施文化旅遊地標。

    土家女兒城,一座正在成長的文化旅遊新地標

    到恩施旅遊,不能不提及土家女兒城,因為這裡正在成長為旅遊文化新地標。

    現在,土家女兒城已經變成了遊客集散中心,這裡可以實現吃住行遊購娛等一系列旅遊要素。每天,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從這裡出發,到恩施各個景點旅遊。

    土家女兒城合理、精心地謀劃了整體建築風格,仿古與土家吊腳樓相結合,完美的體現了土家族的民風民俗。

    土家女兒城致力於打造土家文化新地標,致力於呈現土家版的《清明上河圖》。土家女兒城內,土家民俗博物館駐演的20位非遺傳承人也各自展演民間技藝絕活,擺手舞、肉連響、喜花鼓、耍耍兒……引來如潮喝彩。

    土家女兒城正成為恩施民俗文化的一個集散地,它簽約民間藝人50人,其中約20人常年駐演,在這裡挖掘、整理、傳承、展演恩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力圖在這裡建設一個非遺傳承展演基地。

    循著小吃一條街走去,潑辣吧、回頭客、蒸功夫、尋香來、豆花婆婆等小吃店就在眼前,光是這些名稱,就讓人忍不住放開肚皮,做一回饕餮之徒。街邊掛著的本地俗語也讓人感覺格外親切:二黃腔、打平夥、日古子、一哈哈兒、答野白、搞拐噠、哈格咂、低嘎兒等等,恩施古樸剽悍的民風盡顯其中。

    每到週末,遇到晴好的天氣,土家女兒城相親草坪總是坐滿了休閒的遊客和本土恩施人,他們在這裡曬太陽、聊天,看恩施本土文化,吃恩施本地飯菜。土家女兒城,一座文化旅遊新地標正在成長。

    恩施老城,講述古老人文故事的文化地標

    恩施老城六角亭,是有故事的。來恩施旅遊,不去看看老城,那你不可能真正瞭解恩施。

    有關考古資料證明,如今的恩施老城,其範圍只有今六角亭一帶。施州古城始建於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南宋時開始建土城和土城牆,元時加固維修土城牆,經明朝洪武年間修建成石牆、清朝維修擴建後,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古代城牆。2006年5月,國務院公佈施州城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城的城牆蘊含著千年歲月的洗禮,老城那些古老的房屋透過滄桑歲月,講述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似乎在靜候著傾聽者。

    紅色文化在這裡講述,葉挺、何功偉、劉惠馨等革命先輩的故事一直流傳;抗戰文化在這裡交融,抗戰文化紀念館吸引著不少遊客駐足。

    在跨越千年的歷史變遷中,恩施老城的歷史長河積澱出厚重而燦爛的民族文化底蘊。老城是恩施歷史文化的見證,也是恩施打造旅遊城市不可缺失的人文景觀。恩施土司城管委會主任孫福民建議,老城文化底蘊深厚,也需要在開發中創新,還需要和旅遊市場結合,開發出老城遊的線路,才能走出一條新路子來。

    恩施市文物局局長劉清華表示,老城就是一座歷史文化博物館,深厚的文化底蘊讓老城充滿了傳奇色彩。饒應祺故居,當年葉挺將軍被囚居的地方如今已經納入修繕計劃;抗戰文化紀念館已經建成供遊人免費參觀;武聖宮已經完成修繕,擬將對外開放……一系列的文物保護點都將改造,串成老城文化遊。

    恩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老城是恩施文化地標的代表,不來看看實在可惜。

    (文章來自恩施新聞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放和本田CR-V哪款車效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