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lexhan

    英國在工業革命後佔領了廣大殖民地,成為“日不落帝國”,建立了“殖民帝國主義”模式:殖民地(低價收購原材料)——英國(加工製造產品)——殖民地(高價銷售產品),透過低買高賣的剪刀差獲得鉅額利潤,成為世界霸主。

    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來,英國企業主不願投資改造升級工廠裝置,仍利用對殖民地的壟斷繼續維持其“殖民帝國主義”模式,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度緩慢,以致國力被美德把握先機彎道超車。這就是先發國家怠滯性與後發國家跳躍性“錯代發展”的有趣現象。

    美國有廣大西部本土和南美后院作為“隱性殖民地”,不挑戰英國霸主地位,堅持門羅主義。德國本土疆域狹小且殖民地很少,原料和市場都不足,所以挑戰英國霸主地位先後打了一戰和二戰,結果兩敗俱傷,便宜了美國。

    二戰後亞非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英國殖民體系崩潰,美國用柔性的經濟殖民模式取代了英國的軍事殖民模式,以其強大國力取代了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英國從此淪為美國的小跟班,還美其名曰“英美特殊關係”。

    所以,先進的生產力是立國之本!先發國家如何克服怠滯性、避免“錯代發展”,後發國家如何促動跳躍性、實現“錯代發展”,是當今世界國力競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 2 # 陶論

    準確的說英國沒有衰落,現在的英國本土只有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安徽加江蘇的面積,人口只有安徽一樣多,約6000萬,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敢小看他,他是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他的綜合實力依舊可以排世界前五.其實我們準確的說應該是大英帝國衰落了,有的人說是廣大的殖民地造成了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不思進取,最終在新技術領域落後於美,德兩國,這的確是英國衰落的原因,也是歷史教材上的答案,但我認為這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還是因為技術革命從根本上來說是工業體系的不斷分工,越往後分工越細,要求的人口規模越大,而英國本土不具備這種規模,具備這種規模包括美國,俄國,中國以及印度,而英國殖民地人口眾多,為什麼不行呢,歸根到底還是英國本土至上,不可能發展殖民地來和自己競爭!在全球化的時代,人口和國土面積是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的先決條件,沒這個條件的最終會被時代淘汰!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英國的地理位置優勢也喪失殆盡了!其實這段時間不僅英國衰落了,整個歐洲都衰落了,法國衰落,義大利衰落,就是德國在一戰前達到頂峰也衰落了,現在的德國能和二戰中一戰前的德國比嗎?俄羅斯也衰落了!從整個100年來看,真正崛起並取代歐洲和英國的是北美,東亞!而這兩個地區滿足了人口,面積,地理位置的先決條件!殖民地不是英國衰落的原因而是衰落的表現,二戰後英國甚至把殖民地當包袱一樣摔掉可想而知了!

  • 3 # 幸福地帶2

    中國有句古句:月滿而虧,月虧則圓。英國實屬一小國,在全盛時期,控制著全球的海洋,並且在其有限的力量下控制美世界,有許多國家都成了他的殖民地。然而英國卻在十九世紀後期二十世紀初開始走向衰落,這是何以呢?

    首先是要知道英國的強盛首個在歐洲取得了強大的環境下,再將其軍隊派出世界各地,侵略他國領土,建立殖民統治,攫取世界資源,再繼續裝備軍隊進行曲再侵略和再統冶。

    而在前一個時期,世界各地大多數國家,政治混亂,甚至沒有統一的政府內戰不斷。民族之間相互仇視,相互鬥爭。導致生產力低下,沒有新興工業可言。

    而再之後人們發現英國的工業模式,現在化的政治制度等都成為了各國學習的榜樣。各國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體系,建立自己的工業基礎,增強了國家防禦體系,加大了社會投入,促進了教育發展,從而逐步完善了國家綜合增長能力。

    而英國雖在一二次世界大戰中是戰勝國,但從前控制佔領的土地卻大幅度的嘗失。許多被其佔領的國家紛紛獨立,徹底的擺脫其控制,從而大大地削弱了英國的實力。

    二戰後美蘇的崛起讓英國更加地邊緣化,世界工業化進達到了大力發展。以美蘇為首的世界格局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場面。英國在其中只是依賴著美國而行事,大國強國地一失再失,直到現在。

  • 4 # 雲紅城

    2戰後的去殖民地運動,直接導致英國衰落。不然英國加上眾多的殖民地,經濟力和科技力以及綜合國力都是世界第一。美國和蘇聯都支援了去殖民地運動。

  • 5 # 天水笑笑生12

    根據什麼說英國走向衰敗了?二戰前放棄戰爭賠款,二戰初期一國獨撐整個戰爭,二戰後同樣放棄戰爭賠款。今天,全球各地到處都是英殖民地建立起來的國家:加拿大、美國、澳洲、紐西蘭...,香港,亞洲金融中心、亞洲小龍

  • 6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盛極而衰乃自然之理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擴散,英國卻開始出現越來越嚴重的保守傾向。其實我舉我們個人生活中的例子就很好理解了:如果你之前沒有手機,你現在去買,一定會挑對你自己而言價效比最高的那款;如果你有手機,但現在技術升級出了新款,你就會糾結到底該不該換手機的問題,因為你會覺得舊手機還能用,扔掉可惜了。英華人當時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看待第二層工業革命:身處其中的英華人無法預知未來的世界會如何改變,他們擔心如果盲目追隨第二層工業革命萬一失敗反而會失去自己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已獲得的東西。而對後起之秀美國、德國、俄國、日本而言就不會有太多的顧忌,反正自己一無所有自然什麼也不會失去,這就叫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隨著英國經濟稱雄於世界,英華人開始越來越瘋狂的懷揣著一夜暴富的發財夢投身到金融投機浪潮中,而漸漸忽視了國家實體經濟和軍隊國防建設。倫敦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但與此同時英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正被新興國家代替。盲目追求財富使英國變成了一個毫無人情味的國家,貧富分化的加劇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大,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以致於倫敦享有霧都之稱,關於當時英國的環境破壞問題和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可以參考《霧都孤兒》。

    英國佔有世上最遼闊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一開始這些殖民地為英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銷售市場,有力促進了英國的崛起。可隨著這些殖民地本土意識的提升,維持當地秩序的成本越來越高。當英國已經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面對後起之秀德國的步步緊逼時還不得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分兵保衛殖民地。可以說此時的殖民地不僅不能為英國帶來財富,反倒成為消耗英國國力的無底洞,最終英國不得不痛苦地選擇和殖民地分手,以一種壯士斷腕的無奈之舉卸下其對殖民地的義務。

  • 7 # 布萊克懷特

    英國的衰落有很多原因,但是壓倒性的原因是其殖民帝國的崩潰。它使英國從一個領土面積超過330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4億的大帝國,縮小為面積24萬平方公里、人口6000萬的中小型民族國家。

    大航海時代以來,誕生過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等多個海洋殖民帝國。而英國則是最後沒落的那一個。這說明,英國在19世紀末開始的沒落不是特殊現象,而是海洋殖民帝國必然崩潰的普遍規律的最後例證。

    為什麼海洋殖民帝國必然崩潰?

    第一,海洋殖民帝國經營成本高,剝離成本低。英國海外殖民地地理分散、社會型別多樣性、經濟發展水平各異。為了維繫整個殖民帝國,需要付出大量的財政開支,用以維護統治秩序、安排經濟分工、負擔遠距離運輸和通訊成本。由於殖民帝國的成本過於高昂,荷蘭、英國等在開拓和管理殖民地的前期,都主要依靠特許殖民公司,如東印度公司。隨著殖民地逐漸成熟,中央政府開始直接管轄。但是,母國民眾對殖民地的認同遠低於對本土的認同。如果母國的土地不可分割、事關民族榮譽和政治正確,那麼殖民地更大程度上更大程度上只是冷冰冰的海外資產而已。當經營殖民地的成本日益高昂時,出售殖民地或允許殖民地獨立,就成了一個選項。

    第二,民族意識覺醒是必然趨勢。英國的殖民地包括兩類;一類是土著居民為主的殖民地,如印度、南非;另一類是歐洲移民為主的殖民地,如加拿大、澳洲。兩類都先後經歷了獨立意識的覺醒。首先尋求獨立的是移民為主體的殖民地。典型代表是美國獨立戰爭。它意味著北美殖民地的居民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特的、不同於英國的群體,即使同文同種同相貌也不能抹殺政治身份的差異。在這之後,加拿大、澳洲也相繼獲得了自治領的地位。應該說與母國相距遙遠,導致這些海外殖民地逐步發展處獨特的文化和身份認同,從而導致離心傾向。接下來,土著為主的殖民地也開始尋求獨立。這主要得益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民族主義思潮。美國總統威爾遜倡導的民族自決為這股浪潮添了一把火。印度次大陸的獨立運動就是從一戰結束後逐漸興起的。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僅殖民地人民,即使是英國本土人民也認為,殖民地是落後的制度,應該被摒棄。因此,去殖民化已經成為普遍的認識。二戰結束後的三十年,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已經基本獨立完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後發資本主義國家是如何實現工業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