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春期管心營

    非常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和本老師從心理諮詢的角度出發,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

    最主要的矛盾是控制慾太強。

    而原因集中在這三點

    期待過高、共生關係、錯誤溝通。

    中國式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

    就是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但是從客觀的統計學角度來說,

    天賦異稟的人只佔極少數,

    怎麼可能人人是愛因斯坦?

    但是家長不甘心啊,

    總認為教育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和本老師有7年的心理諮詢經驗,

    接待過很多來訪者,

    其中不少是初高中的學生,

    很多時候,親子關係都不怎麼好。

    你猜猜親子關係能有多可怕?

    在和本老師遇到的個案中,

    部分家長說孩子有心理問題,

    不是真的為了解決孩子的困擾,

    而是為了確認孩子“有病”,

    這樣就能夠控制孩子聽從家長的話。

    在這些家長的眼裡,

    只有孩子順著家長才是正常的孩子,

    就連挑食都能成為“問題”。

    甚至孩子對一些東西過敏,

    家長都認為是矯情,非要孩子吃不可,

    否則就是辜負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當然大多數家長沒有這麼嚴重,

    但是控制慾過強的問題,

    依然給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造成了問題。

    01

    第一點,

    期待值過高的問題,

    其實是由於樂觀積極信念的結果。

    和本老師也是管理學的博士,

    認識不少成功的企業家,

    問過他們一些關於對子女期待的問題,

    很多人都回答類似“平平安安就好”。

    可是當問到具體的事情,

    比如60人的班級,

    你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考多少名?

    超過80%家長都會回答的範圍,

    都是在前30的範圍中選。

    行為經濟學家做過一些調查,

    超過85%的人認為,

    自己在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方面,

    超過所有人的50%,

    認為自己屬於優秀的1%佔到了25%。

    在其他方面,

    認為自己領導能力在前50%的人有70%,

    而認為自己駕駛技術在前50%的人,有93%。

    人們會系統地過度樂觀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

    換句話說,

    人們更加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沒有幾個家長,

    是願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

    家長會認為是其他因素,

    導致孩子的才能不能正常發揮。

    02

    可能由於獨生子女政策,

    家長原來要生養好幾個孩子,

    資源是分散式的,

    只要有一個孩子有出息,

    那麼後半生就無憂了。

    但是現在由於只有一個孩子,

    父母往往就會,

    把全部的精力和資源都放在TA的身上。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形成了共生關係,

    事情就會變得很微妙了。

    當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

    形成了依賴共生關係,

    處在依賴共生關係中的一方,

    可能會失去內在自我,

    需要依附於外界的人或事物;

    而另一方則是,

    依賴於這個人“對自己的依賴”,

    進而強制性地關心、照顧對方,

    來維持對方的依賴。

    用人話解釋一下,

    孩子依賴於父母,慢慢失去自我;

    而父母依賴於“孩子的依賴”,

    透過孩子的依賴來體現當父母的價值。

    也就是說,

    二者是同生共死的關係,

    家長離不開孩子,

    那麼就要讓孩子離不開家長

    所以家長很難讓孩子的能力提升。

    因為孩子的能力一旦提升,

    就會開始獨立,

    父母就覺得,

    孩子越來越不需要自己了。

    所以在潛意識中,

    家長會避免孩子的能力提升,

    這樣就能夠讓孩子一直待在自己身邊了。

    這就變成一個矛盾的衝突,

    家長的期望高,

    要滿足期望值就要培養孩子的能力;

    但是要讓孩子留在身邊,

    就要讓孩子變成廢柴。

    03

    最後一點,

    和本老師觀察了很多家長,

    都存在著一個問題,

    就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

    都是假的溝通,目的不是為了解決問題,

    而是為了控制孩子。

    在教育中,

    家長們有一個非常錯誤的想法,

    家長們認為好的溝通,

    是讓孩子變得聽話。

    如果孩子不聽話,

    那就是溝通不到位。

    這樣做的結果,

    溝通的目的就變質了,

    溝通就變成了說話和壓制對方,

    而不是為了讓雙方達成共識。

    在兒童早期的時候,

    這樣做是非常正確的,

    父母是處於善意來做這些事情,

    因為兒童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麼危險。

    家長往往會限制兒童的行為,

    而控制兒童做出家長期待的行為,

    比如

    “不要觸控電插座”

    “應該在飯前洗手”

    “遠離湖泊、水塘、河道”等等,

    這樣的控制保護了兒童的安全。

    同時也讓兒童學會了一些社會規則,

    比如他在小馬桶尿尿會受到鼓勵,

    尿溼褲子則受到處罰,

    於是他學會使用小馬桶來討好別人,

    而且也避免了褲子尿溼的感覺。

    從功能上來說,這確實是滿足了社會要求。

    但是當孩子長大以後,

    父母還是按照原來的心理去對待孩子,

    即使出發點是善意的,

    最後還是會造成親子關係不和的後果。

    當孩子不能夠被理解的時候,

    日積月累下來的挫傷,

    對感情的傷害程度,

    甚至是堪比一次嚴重的家暴。

  • 2 # 快樂庭院

    透過多年的學習和思考,透過對眾多家庭的觀察,我認為現在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最主要的矛盾依然是在家長自己身上。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1,家長期望和孩子自身自然成長規律的矛盾:

    期望孩子乖、智商高、情商高、成績好、表現出眾;

    孩子是一個獨立 的個體,會逐步地形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為受自己頭腦的支配,而不是受到家長的支配。如果家長期望不符合孩子的性格特點或者發育階段特點,就會出現所謂的問題,會引起家長的焦慮或者困惑。

    2,家長想法和做法的矛盾:

    很多家長也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和孩子相處,也應該陪孩子讀書、運動,也應該多鼓勵孩子;

    實際中,遇到問題,很多家長情緒就戰勝了理智,出口的就不是鼓勵了,可能變成了打壓,比如孩子成績不好,個別家長可能會說“我看你就是學渣!”這是我聽見一個媽媽惱怒之下親口對兒子說的話。很多孩子在飯後孩子寫作業的時間裡自己去逍遙地看電視刷手機等。知道運動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可很多家長自己就喜歡宅。

    3,家長看待自己孩子和他家孩子不同標準的矛盾:

    有的家長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孩子要求苛刻,指責大於鼓勵;有的家長寬以待己,嚴於律人,對自己孩子包容成為溺愛,錯誤都是他人的。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歸根結底是為了孩子以後能有一個好生活,好生活的標準是什麼?不同人有不同答案,但從廣義和現實的角度來說,所有真正被認可的好生活有一個共性:能使一個人過生好生活,那麼他從事的事情必定是利己利人利社會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信、小米、堅果的鐳射電視,哪個價效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