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陸興榮頻道

    一、深度工作的價值何在?對你有什麼好處?

    1、案例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HarryPotter and the DeathlyHallows)是英國女作家J·K·羅琳創作的長篇小說,是魔幻小說《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本,也是系列的最後一本。

    作家J.K.羅琳在家寫《死亡聖器》受到了太多的干擾,壓力巨大,難度超高,因為這本書不僅僅要串接之前出版的六本書,還要滿足上億粉絲的期盼。

    她做了一件極端的事,搬進蘇格蘭最奢華的酒店之一巴爾默勒爾酒店套房工作。酒店的風格、環境和地理位置非常適合寫作《哈利·波特》了,所以她就一直待在那裡,直到寫完《死亡聖器》創造新的作品。

    以上,你會發現「深度工作」能使人的表現最最佳化,能幫助你迅速掌握困難的事物。作家J.K.羅琳長時間、無干擾地高度專注於寫作,每天積累起來,就是她的工作成果:《死亡聖器》。

    人對自己周圍環境做出巨大改變,然後投入不少的精力或金錢,不僅支援你快速進入工作或學習狀態,更能給你的大腦注入激勵和能量。

    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深度工作的習慣,比爾·蓋茨、西奧多·羅斯福、J. K.羅琳、榮格,這些引領時代潮流的行業翹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踐行者。

    人專注工作的概念,是建立在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基礎上的,當你反覆運用深度工作的時候,會讓大腦反覆利用同一個腦回路,而且迴路的神經元周圍,會包裹著一種叫做髓磷脂的物質。

    髓磷脂(myelin)是神經元外側的脂質,起到保護和絕緣的作用。

    人類的這個髓磷脂發育模式有助於形成更為靈活的神經迴路,而該神經迴路則具有更強的,被環境因素和社會相互作用所塑造的能力。

    我們把腦回路比作電線,而髓磷脂就像電線外的膠皮,可以把這些電線包裹起來,這樣腦回路里的電脈衝訊號的傳輸會更快、更強、更準確。

    深度工作狀態好比一堆雜亂無章的電線,透過反覆刻意練習,不但排列整齊,還形成更為靈活的神經迴路,而且電線裡傳輸的能量不會洩露,效率將大大提高。

    這是一種物理性質的改變。

    當你經過長期、反覆訓練之後,髓磷脂的不斷增加形成了更強的神經迴路,將會使人進入深度工作的「心流狀態」。

    「心流」的概念最初由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MihalyCsikszentmihalyi發現,指的是我們全然投入沉浸在所做的事情之中呈現出來的那種精力充沛、高度專注、忘我的狀態。

    心流狀態下,人的感知能力、創造力和注意力都處於頂級,時間的流逝被忽略,只剩下事情與做事的人,像企業家為實現某個專案持續忘我工作,畫家好幾天廢寢忘食作畫,作家四、五個小時坐在椅子上寫作,舞者投入舞蹈當中,都是處在“心流”的狀態。

    以上,是深度工作對你的好處,我們簡單的總結一下:

    2.外在角度

    行走江湖,用作品說話。

    想要成功,就必須產出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作品,而這需要深度,是工作帶給你的直接價值。

    作家J.K.羅琳選擇去酒店工作,刻意砍掉了那些會消磨她時間和精力的浮淺工作,不遺餘力地強化深度,讓自己坐得住、腦袋靜下來、思想深下去,閉關數日、帶著新作《死亡聖器》面世。

    是的,是深度工作能力成就了J.K.羅琳。

    往小了說,比如你現在看的這篇文章,就是我的作品。

    作品,就是衡量自己學習和工作的效果一個標準。

    3.內在角度

    A.物理層面

    深度工作的概念,是建立在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基礎上,人經過長期的刻意訓練,大腦的相關神經元周圍彙集了更多的髓磷脂,相應的大腦回路就能更輕鬆有效地運轉,只要啟動一下就很容易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但平時你不做專門訓練,突然需要進入深度工作狀態的時候,單從物理層面,是很難進去的。

    因為大腦中還沒有形成電線整齊的結構,還有很多的髓磷脂沒有裹在電線上。

    也就是說,要想在某方面有了不起的成就,就需要有更多的髓磷脂的協助。

    從物理層面,長期專注進行職業活動,反覆利用同一大腦回路,就能促使少突細胞在這個迴路的神經元周圍包裹髓磷脂,從而有效地固化這種技能,改變你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使得你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

    深度工作,對於每一個希望取得成就的人來說,是標配。

    B.心理層面

    深度工作的心流狀態,是一種投入忘我的狀態,使得人有強烈的愉快感,即無論會產生什麼,心流本身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價值感。

    C.信心層面

    保持專注高效,內心的體驗品質能得到提高,透過大量的心流體驗,你會覺得,我這個人的存在,能創造價值、對這個世界還有意義,進而慢慢建立起你的信心,找到生命的意義。

    那些你專注過的時光,歲月會加倍償還給你的。

    二、什麼是「深度工作」?所謂深度,多深才算深?

    「深度工作」這個概念是由麻省理工博士卡爾.紐波特創立的, 他在《深度工作》中的定義是這樣的:在無干擾的狀態下進行專注的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

    我的成長導師老徐認為,這個定義不夠量化,相對於『完成任務的數量、質量、速度、重要性、價值量高低』而言,工作的“深度”須從時間、專注、結果多個基本條件去衡量,更要注重工作時大腦和身心所處的狀態。

    工作的“深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概念,因為這個思考維度很新穎,在這種視角下,對任務管理、時間管理和結果管理進行最佳化,應對的是工作的複雜度、深度。

    1.時間

    至少滿足1個小時。我們在做事的時候,需要一小部分時間來進入工作或學習的狀態,即預熱過程。

    每個人預熱進入工作狀態的時間不一樣,快的可能5分鐘,慢的話可能是十幾分鍾。

    當你從啟動任務到全然投入沉浸在所做的事情中,時間太短、中途被打斷,破壞了“深度”的狀態,是很難高質量、高效率完成任務的。

    至少滿足1個小時,除去預熱時間,你才有相對多的時間來做出點什麼。

    建議使用番茄工作法,一個小時也就是標準的2個番茄鍾。

    利用“番茄鍾”這個小工具,以25分鐘為一個番茄鍾週期,用3~5分鐘進行深度休息。透過儀式化、切片化的時間管理,幫助你排除干擾,調整自己到一個舒適的、高效的工作狀態。

    2.專注

    「不是我喜歡熬夜,而是熬夜的時候才有效率。」

    網上流傳的這種說法也是此理,因為夜深心靜,干擾很少,一個人,一臺電腦,靜下了心來一口氣搞定一個事,效率倍兒高,精力集中,效果最理想。

    3.結果

    比如,你現在看的這篇文章,我花了3個小時,專注的思考了怎麼寫。

    時間過去了,我才寫了100字,這能算深度工作麼?當然不算。

    高質量的工作產出=工作時間X專注度?其實不然。

    想要達到高質量的工作產出,僅僅滿足時間維度和專注維度還不夠,還需有看得見的結果。

    我的成長導師老徐將衡量這種結果的標準定義為:你能否達到自己的平均工作效率。

    比如正常情況下,我寫這篇文章邊思考邊打字,1小時能寫800字,這是我的平均效率。我達到甚至超過了,就屬於深度工作。

    對於我們初、中階段的學習者來說,切忌盲目強迫自己進入心流狀態, 也不要刻意的去記時間,瞟一眼就好,因為你心裡惦記會造成分心,不專注。

    心流模式是牛人、大佬的高配,咱們普通人可以先反覆訓練,達到自己的平均工作效率,也是可以做出很多有結果、成就的事。

    三、你為什麼無法進入深度工作?障礙是什麼?

    1.深度工作的最主要障礙:分心

    A.主動分心

    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我寫作的過程中不分心。

    說到這裡,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可以用工具監測。

    a.蘋果手機自帶「螢幕使用時間」工作,你可以在設定中開啟即可。b.安卓手機。推薦一個叫RescueTime,可以記錄使用時間。

    另外,像吃東西、閒聊、中途上廁所這些都屬於主動分心。

    B.被動分心

    比如在家看書正開心時,婆婆冷不丁從後面給你遞盤水果。

    寫作靈感來的時候,突然手機電話來了。

    ......

    像這些被打斷的,都屬於被動分心。

    2.最小阻力原則

    人類思維往往是直線型的,我們會本能的使用最簡單最便捷的行為,來減少我們完成事物的阻力。

    比如,回覆一封電子郵件和準備一份述職報告,你會選擇先回復郵件,因為收到郵件時忍不住不看,然後回覆,是比較容易的事。

    根據最小阻力原則,如果人們長時間在低價值的工作中切換,再回到重要工作時,注意力很難集中。這是因為任務切換耗散和任務混淆耗散,會使大腦的處理能力降低。

    A.什麼是任務切換耗散?

    當你同時處理兩個任務時,人腦的認知能力會在兩個任務的切換時消耗掉。

    比如你一邊寫作一邊吃飯,看上去是同時做了2件事情,但結果是飯沒吃飽,文章也才寫了幾十個字。換句話說,你對於每件事情所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時要少得多。

    B.什麼是任務混淆耗散?

    人腦的認知從前一個任務切換到下一個任務後,頭腦中仍然會時不時地出現前一個任務的內容,這就會影響你進行第二個任務。

    比如,你剛打了幾把遊戲,現在想加班寫篇文章。

    當你開啟文件寫的時,你的頭腦中仍然會出現剛才打遊戲的記憶畫面,所以你會感覺寫文章這件事很難,甚至不想寫。

    因為任務切換,你的腦力被一點點的消耗了,根本沒有能量去做寫作這件事了。

    3.浮淺工作

    相對深度工作來說,浮淺工作則是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這類工作往往在受干擾的情況下開展,通常不會創造太多的價值,而且容易複製。

    人的大腦,其實是很懶的,能不思考就不思考,因為思考會消耗資源和能量。

    比如打遊戲和寫程式碼,你會情不自禁的就選擇了前者。大腦的這種本能,也是深度工作的障礙。

    四、如何開啟你的深度工作時代?4種哲學,6個招數幫你搞定

    1.選擇一種哲學,讓深度效果最大化

    要想進入深度工作,也絕非輕而易舉,首先需要選定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學。

    A.禁慾主義哲學

    即摒棄或最小化浮淺工作,完全處於深度工作的狀態。

    此哲學適合自律、時間完全自由的人。比如專職作家、專家研究者。

    科幻作家斯蒂芬森,不會在網站上留下任何電子郵箱和郵寄地址,他用這種禁慾的方式來避免別人聯絡他,用不受任何人打擾的時間來寫作小說。

    B.雙峰哲學

    指將個人時間分成兩塊,分別用於深度工作和其他事務或浮淺工作。既認同深度工作的高產出,也認同浮淺工作所帶來的價值。

    比如,卡爾·榮格隱居樹林裡的小石屋,固定會將一部分時間用於高度專注的寫作;其它時間則用於在診所做諮詢、大學講課、社交等。

    適合時間相對自由的人。

    C.節奏哲學

    指將深度工作轉化成常規習慣。實踐者創造一種工作節奏,將深度整合到生活中,轉化成一種簡單的常規習慣。

    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後的一小時,可以設定成閱讀時間或者寫作時間,形成自己的節奏。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利用的就是節奏模式,他每天早上都會安排寫作,每日固定的寫作量400字×10頁,不因外在或內在因素做出改變,創作了很多暢銷長篇小說。

    此哲學適合深度工作的入門新手,像咱們這種上班族、自由職業者。

    不用劃分時間,隨時可以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

    實踐者只要有空閒,就能立刻切換到深度工作模式。

    此哲學不適合新手。因為做不到“一秒”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反而會徒增壓力。

    以上是4種深度工作的方式,可自行選擇。不同職業的人因所處環境不同需要選擇不同的哲學來完成深度工作,這一點不僅與自身的自控能力有關,更與你的工作環境息息相關。

    2.培養深度工作能力的 8個招數,活出專注的人生

    A.番茄鍾用起來

    番茄工作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即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設定一個番茄時間(25分鐘)專注工作,休息5分鐘。

    最好使用能看見倒計時狀態的番茄鍾,工作的過程中,你看著時間不斷減少,心裡會有一種緊迫感。

    B.理性使用手機

    渴望和世界的連線。從朋友圈動態中會給你帶來你和世界同步的感覺,你認為你和世界是同步的。在朋友圈,你的回覆和朋友的回覆,都基本上算即時反饋,這本質是膚淺的行為,而人類的大腦熱衷於這些事情。

    如果在深度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做到完全不碰手機,那就沒問題。如果做不到,你可以把手機放在另外一個房間,或者交親友保管。

    遠離手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醒著的時候,讓思維一直做有意義的事,用網路來學習而非消遣。

    C.設定固定時段

    怎麼理解呢?就是設定你深度工作的時間,比如我不被打擾的時間主要有三塊:

    早5:30~6:30中午12:20~14:20晚22:00~23:30

    我每天的這幾塊時間,差不多有4個半小時是基本不被打擾的時間,也是我時間利用率最高的,能持續專注學習並應用複雜知識,高速高質完成高認知的任務。

    另外,我每天上班時會理個工作清單,把內容分為重任務、清任務。比如:

    早上7-9點是我狀態最好的時候,做重任務,即難度較高的工作。

    固定時段,就是為了最最佳化能量配置,讓你的整個生活都特別有效率。

    D.創造環境

    儘量選定一個適合深度工作的環境,比如咖啡館的角落、圖書館、自習室。

    其次,保持桌面簡潔,除了必要的電腦、番茄鍾、滑鼠,其他物品一律不要放在工作臺上,減少分心。

    另外,可以提前準備好一杯水,適當的小零食放在桌子上,補充能量。也避免起身倒水,狀態被打斷。

    E.人是需要休息的,要吃好睡好

    深度工作不是苦逼的狀態,而是一種建立在良好精神狀態基礎上的大腦活動。

    再牛的人全神貫注工作也不會超過兩個小時,長時間工作一旦休息,整個人立馬蔫了。好好休息可能不是為了好好工作,好好休息就是為了好好休息。

    吃好睡好,才有精神更好地工作。

    F.安排好娛樂和放鬆的時間

    這樣做的好處是,不給自己找藉口。比如你設定了晚上9點看劇放鬆,那白天工作的時候就不要開啟影片APP,否則就造成分心干擾了。

    再者,定期的給大腦休息,可以啟用無意識頭腦,從而理清複雜的工作挑戰,畢竟勞逸結合有助於補充深度工作消耗了的能量。

    G.冥想

    在身體勞作而心智空閒的時候,比如排隊、走路、慢跑時,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個問題上,實現有成果的冥想。

    比如,你可以想一篇文章的提綱,推演一個證明,或打磨一個商業策略。

    說不定,一下子你的思路就打開了。

    H.採用80/20法則,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面面俱到還不如重點突破,把80%時間花在最有影響力、最關鍵的20%事情上,才能最大限度達成目標。

    比如,你整天抱著個手機花費大量的時間沉浸在娛樂中樂此不疲,不如利用其中的高效學習軟體進行深度工作,為你創造價值。

    “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直白來說,人類在深度沉浸於某項挑戰時才是最好的自己。

    但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每天深度工作的時間很難超過4個小時,否則腦力可能超負荷,出現“跳閘”整個人立馬蔫了,得不償失。

    結語

    今天的這篇回答,我們以作家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和導師老徐《個人爆發式成長》小灶課為理論基礎,從內外兩個角度剖析了深度工作對你的好處,以及分析了3個障礙、4種哲學、8個具體招數幫你總結了一套深度工作的模式。

    上面這些深度工作的方法,我們不需要每一個都採用,有些只要掌握原則就可以。

    你可以挑幾個適合自己的去實踐持續訓練,我相信假以時日,你就能發現,深度工作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義的生活。

    最後,想用作家威妮弗雷德·吉拉格爾寫的一句人生格言來與你共勉: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 2 # 李晶影視

    1、如何保持深度工作?首先,你要對你現在工作滿意,喜歡,感興趣,不然怕是你找了幾十分工作都沒用。

    2、深度工作能給你帶來什麼樣的生活變化?試下想著,你的工作對你現在和未來有什麼樣的幫助?如果沒有什麼可以讓你改變未來的工作,我覺得還是試換另一種工作吧!祝你未來的事業,一切順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末的北美大移民,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