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
2 # 苗苗爸爸
我是東北人,東北方言裡就有一些滿語詞彙。譬如:形容肉食不新鮮了,常說這塊肉‘哈喇’了。形容一個人做事拖沓或者衣帽不整潔,就會說這個人‘踢裡踏拉’的,這些都是滿語詞彙。此外,從語法角度和基本發音,北韓語和滿語相近,屬於通古斯語系,所以北韓半島居民自古就是我們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成員,列位看官,你們懂得!其他的不太瞭解了!
我是東北人,東北方言裡就有一些滿語詞彙。譬如:形容肉食不新鮮了,常說這塊肉‘哈喇’了。形容一個人做事拖沓或者衣帽不整潔,就會說這個人‘踢裡踏拉’的,這些都是滿語詞彙。此外,從語法角度和基本發音,北韓語和滿語相近,屬於通古斯語系,所以北韓半島居民自古就是我們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成員,列位看官,你們懂得!其他的不太瞭解了!
近幾年南韓歷史電影在中國升溫,除了《神機箭》這樣的抗中神劇外,反應北韓與後金(清)之間的兩次戰爭(即“丁卯胡亂”、“丙辰胡亂”)的電影也著實讓中國觀眾倍感新奇。跟中國的清宮劇清一色說漢語不同,南韓電影中滿人是說滿語的,也就是清朝的官方語言“國語”。在逐漸統一女真諸部之際,努爾哈赤於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599年)令大臣以回鶻體蒙古文造滿文,後又經幾次修改,最終定製。滿文和滿語言文高度一致,自然也獲得了“國文”的地位。(PS:滿文是從回鶻體蒙古文改造而來的,但這不代表滿語是從蒙古語改造而來的。滿語和蒙語之間雖然有部分同源詞和藉詞,但彼此不能互通,不能直接對話。至於高喊“普通話就是滿式漢語”的人,筆者只能表示“不是壞,就是蠢”。)除了滿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外,既然是官方語言,滿語和滿文也有著非常正式的用途。
頭一個,就是皇帝的象徵——玉璽。
清代乾隆年間對玉璽用例作出了具體規定,定下二十五方御用國寶。滿文稱其為boobai,就是根據漢語“寶貝”音譯過去的。通常來說,玉璽上的漢子是篆書,而不是常見的楷書;而滿文也進行了改進,不用常見的“恭書體”,而是採用了滿文篆書。 乾隆禪位後的“太上皇帝之寶”,右邊即是滿文篆書第二大類,就是應用在各類官印、詔書、奏摺、政府公文、官方告示等。清代前期,除了針對民眾的官方告示以外,一般的正式檔案都是純滿文的;隨著滿族漢化程度的增高和滿語的式微,中後期的正式檔案一般都是滿漢雙語的。
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皇太極頒佈的禁菸令。此煙不是清末的“大煙”(鴉片),而是菸草說起詔書,最有名的就是雍正即位詔書的“十四子”和“於四子”的懸案了。其實,懸案一點都不懸。拋開其他不談,單就滿文來說,就不存在篡改的可能,見下圖:上圖中,左邊是滿文的“於”(de),右邊是滿文的“十”(juwan)——有那功夫改這倆字,都不如重新偽造一份遺詔好啦!第三類,就是語言文字教學。至少在康熙晚期雍正初期之時,許多滿人的母語就成了漢語,必須要透過課堂學習才能學會滿語滿文。有清一代,滿漢雙語對照的教材有許多,並且貫穿清朝始終。最有意思的當屬《滿蒙漢合璧教科書》:
從圖上能看出來,這部書是成書於“中國仿效西法設學堂,迄今幾四十年”之時,也就是說,滿語教學在清末也是開展了的。這部書裡包含了許多當時的新詞新話,即便不懂滿文蒙文,光看漢文,跟今日的小學課本對照,也是很有意思的。除了用作啟蒙教育外,清代還有專門機構對滿語滿文進行規範。規範的成果,大概就要數各類詞典工具書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五體清文鑑》:這本詞典工具書成書於乾隆年間,包含了滿、藏、蒙、維吾爾、漢五種文字詞語對照,研究價值很大。多說一句,乾隆本人特別熱衷於各族語言文字資料的整理,給今人研究造福不少。這第四類,恐怕很多人想不到,就是應用於科學著作。這主要歸功於康熙。康熙本人熱衷學習,對西方科學知識也有很大興趣,曾叫西方傳教士將一些歐洲科學典籍翻譯成滿文以供學習,比如下面的《西醫人身骨脈圖說》(又名《欽定骼體全錄》):
這本書是法國傳教士巴多明(Dominigue Parrenin)翻譯的《人體解剖學》。滿文用詞淺顯,圖例生動,原文空白處還有康熙本人的硃批,要求太醫院的太醫們好好學習。只可惜,從太醫們對此的回覆來看,後者是對此不感興趣、迫於皇命隨便看看的。至於神話傳說(尼山薩滿傳)、戲劇創作(煙鬼嘆)、文學翻譯(金瓶梅、四大名著、聊齋志異等),就比較為人熟悉了,在這裡就不贅述了。參考文獻:1.《滿蒙漢合璧教科書》,海南出版社。
2.《五體清文鑑》,民族出版社 3.《西醫人身骨脈圖說》(又名《欽定骼體全錄》),法國國家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