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伊斯旦丁
-
2 # 老虎他爹
首先,“象”應寫為“像”。
其次,作為上世紀60年代生的人,對這個判斷感到有點吃驚。
1、在我個人的記憶中,沒覺得當時人有人情味。
2、我小的時候,長輩都在說,上世紀50年代的人有人情味,現在人沒人情味,都是文革害了一代人,其實文革結束時我剛上小學,但大人都這麼說,讓我覺得很有負罪感。
3、我在北京市內上學(二環裡),從小學到初中,校門口整天都有小流氓,討錢、欺負女生等,我天天提心吊膽,怕捱打,這種恐懼感一直到高中才結束。改革開放後,校門口的小流氓越來越少了,漸漸絕跡,我很羨慕我兒子這一代人,他們已不必在恐懼中長大。當然,他們的學習壓力比我那時大一些。
4、說當代人缺人情味,我個人感受不深,覺得整體上看,現在年輕人比我們那時和氣、文明,不過魯莽、沒禮貌的人也有不少。
其三,所謂沒有人情味,可能是生活方式變化後的不適應。
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有人情味,在北京可能是指衚衕裡的孩子,因為大家都在大雜院中長大,彼此沒有隱私,互相照應,確實給人比較溫暖的感覺。
但我從小是在大院中長大的,沒有這種切身體會,所以對來自衚衕的同學感到很不適應。
1、他們老喜歡和我掰道理,說我這點不道義、那點太孫子,彷彿個個已洞悉我的靈魂,往往說得我一頭霧水,他們是用他們的經驗來套我,其實和我的真實想法相差萬里。
2、不太看重個人隱私,將保護隱私視為自私,這個我覺得很難接受。
3、打群架,而我發育晚,不太敢打架,經常遭嘲笑,感覺我喪失了不打架的自由。
當然,這種概括是以偏概全的,衚衕裡的孩子也各有不同,有的比較通情達理,有的就比較愛欺負人。我和許多衚衕中的同學成為好朋友,但始終覺得無法融入那種文化中,也不覺得那種人情味有多好。
隨著城市化改造,衚衕中的同學都住樓了,他們中多數人其實挺希望改變原來的生活環境。如果讓他們為了人情味回到衚衕,大概是不同意的。
其四,人在不同環境中會產生不同的文化,難說誰好誰壞。
年輕人很不喜歡這種大家貌似一體、不分你我的人情味,因為和個體感受有落差,現在想來,可能與我從小在單元樓中長大,習慣了人我之分的緣故,所以無法融入到那種“人情味”中。
在相當時期,我對此有自卑感,也曾想皈依或融入到某種共同體中,結果碰了很多釘子。年齡漸長,會感覺單元樓形成的文化也有其優點,比如能比較冷靜地分析自我與世界,注意公共空間與私人空前的區別,願意給別人留餘地等。
今天年輕人基本都是從單元樓中長大的,他們很難像老一代人那樣,非常自如地融入到人群中,對人情味也沒有更高的期待了,這是社會轉型的代價。
應該說明的是,過去的“人情味”也有不好的地方,它總是更偏向熟人,對陌生人就不夠公平,遇到生人時,往往無所不用其極,做了壞事卻很少自我反省,反而認為是理所當然。也許不是人人如此,但這樣的人在過去衚衕中確實不少。
回覆列表
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每個人都在為金錢名利忙碌著,忙碌的眼中只剩下,名利二字,更有甚者,為了金錢利益去鋌而走險,幹些不法勾當,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金錢已經腐蝕很多人的心,名利在人們的心中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名利至上的社會,讓很多人變得自私自利起來,平時無利不起早,天明各掃門前雪,因為什麼都有價值,誰也不願過多的付出!人與人之間沒了人情味,就會變得更加冷漠,當人們之間缺乏信任危機時,而善良將離我們,漸行漸遠。
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利益衡量價值觀,已經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在名利至上價值觀裡,以後要找無私奉獻的人,恐怕只能回到過去了!像雷鋒這樣的人,現代社會里,也許再也找不到!他也許只能活在人們的記憶裡,成為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