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天,音樂藝術商城(微信小程式)與大家淺談關於大提琴的發展史。小提琴早在中世紀就有了雛形,但是大提琴卻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出現。大提琴最早由古低音中提琴(viola da gamba)發展而來。出現在十六世紀初,當時的名稱為「Viole da Braccio」,早期的時候只有三條弦(F-c-g),不久便擴充為四條(降B’-F-c-g)。後來也有五絃、六絃琴(viol)出現,不過都不符合一般演奏的習慣,實用性不高。所以後來,又綜合了維奧爾琴的優點,發展出現代大提琴的格式(C-G-d-a)。 到了十七世紀的時候,大提琴的變革相當大:包括五絃的設計再度復出,另外還有一種將體積縮小的設計,可以用小提琴的持法演奏的大提琴,稱為「Violoncello piccolo」,巴哈還為這種琴寫了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然而現代大提琴的規模卻要一直到1710年才大致底定。阿瑪蒂家族製作的大提琴相對現代提琴來說都比較偏大,共鳴箱長度大約在790毫米,被稱為“bassetto”( 現在所見到的阿瑪蒂家族的大提琴基本是被後人為適應現代的演奏而改小尺寸的)。
34
回覆列表
  • 1 # 大提琴心聲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問到“磚家”了。我是在七十年代二十二歲時候從小提琴轉學大提琴,師從原上海交響樂團首席藍曉玲先生,時間不長,先生在七十年代末去了美國後因突發疾病不辛過世。好在他的兒子藍潔先生從小受到先生悉心教授和指導,最後在全美大提琴少年組比賽中獲得銀獎,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獲得金獎。大提琴在歐洲形成的歷史於義大利11世紀左右,大提琴是從歐洲古琴中演變發展而來,那個時期的大提琴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大提琴很不一樣,首先它沒有撐腳,是有樂師抱在二腿之間的,直到十四世紀末才有人把它改良成為今天的這個樣子。在外型上,我們可以透過這幾張照片想象歐洲的古大提琴大致會是什麼樣的了。大提琴在當時承擔的音樂位置是低音區域,基本沒有獨奏。到了十五世紀,才開始有作曲家為大提琴開始譜曲,主要原因是大提琴本生也在改革發展。母指把位的改革成功把原來大提琴從二個八度音發展成為四個八度半的音域,這個改革和發展大大的把大提琴往聲音樂器之王者的道路上推了重要的一把,為大提琴聲音和技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西方樂器是什麼時候被引進中國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朔到清朝康熙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被康熙皇帝聘為內宮大學士,他除了把西方數學,天文和繪畫文化介紹傳帶到中國之外也把西方音樂包括樂器介紹給康熙

    皇帝,那個年代還沒有發明照相機,所以只有從文史記載中瞭解到這段歷史。到了清朝,已經有照片清楚記錄了慈禧太后身邊有宮廷西洋音樂師其中已經有了大提琴的身影。清朝末代皇朝結束後,西方音樂和樂器在中國的發展和影響主要在南方的上海和北方的瀋陽,這和當時的中國音樂文化歷史有關係。新中國成立後沒有多久,1950年六月中央音樂學院就誕生了。大提琴作為單獨一門樂器在中國的影響力和傳播普及上是比較慢的,這和二個現實情況有關係,一個是不被重視,一個是普通人因為經濟條件的阻礙,也沒有機會接觸學習這門獨特的樂器,直到今天還有人“指鹿為馬”說大提琴是倍斯。

    大提琴在中國真正引來青春年華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間,大提琴外表的雅緻及極其富有魅力獨特聲音,深深的引起了廣大愛好音樂的人們注意。文章這裡必須提到我們中國一位著名的大提琴家,他就是原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朱亦兵先生。朱亦兵老師是歐洲德國巴伐利亞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畢業於法國國家音樂學院,師從著名世界大提琴家讓德隆導師。朱亦兵教授歸來祖國後受聘於中央音樂學院擔任系教導主任。中國學習大提琴的熱潮和朱亦兵老師有密切的關係,是他和他回國後建立的中國第一支大提琴樂團走街串巷,到全國各地平繁演出和介紹推廣大提琴知識有絕對重要的作用。也是因為他對大提琴重奏的重視和積極的推廣才讓所有的專業人員注意到大提琴重奏藝術性和獨特性。此後全國專業音樂學院開始了大提琴重奏組的認真學習和培養。同時全國各地藝術學校也開展了大提琴單獨的學習科目,為普通音樂愛好者學習大提琴提供了學習的機會。中國音樂學院也在這幾十年時間中培養出了許多優秀大提琴學生,世界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先生啟蒙音樂學校就是上海音樂學院。

    大提琴是非常有前景的一門獨特的西方樂器,它也完全可以和我們中國民族音樂融和於一起,原因就是是它的聲音結構接近我們人的聲音,四個八度音域從低到高,有想似男性渾厚的低音到中音再到女性特有高亮的聲音聲部,大提琴幾乎全部可以完美的予以表達!這是所有音樂樂器中沒有可以與其相比的。隨著人們對大提琴的認識和普及,大提琴這門樂器必然會引起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和學習的熱情。我相信,我們未來的年輕一代人中,會有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大提琴並且一定會有更加多的優秀音樂人才向世界級音樂大師這條道路上積極的進取。

  • 2 # 飄搖的炊煙

    在中國,真正瞭解大提琴的人不是很多。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提琴在中國的文化舞臺上表現的越來越活躍,無數的音樂愛好者開始學習和欣賞大提琴作品,很多人漸漸喜歡上它樸實醇厚,優美絕倫的音色。

    作為小提琴家族的低音樂器,大提琴的出現是和16世紀初小提琴在義大利的發展密不可分的。由於大提琴只作為低音樂器來使用,所以它在同一家族的地位是比較低下的。17世紀初,大提琴在義大利歌劇中擔任了獨奏樂器,它的地位才有了一定的提高。當時,大提琴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各國對大提琴的稱呼也不一樣,直到1680年義大利確定了大提琴的名稱“切羅”後,各國才開始正式使用和稱呼它。

    起初大提琴的作品是零星的,不被人重視,只是作為眾多樂器的一個陪襯而已。有關資料顯示,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中期,大量的大提琴作品才逐漸湧出,僅義大利這個國家,就有56個人為大提琴寫出了較高水準的演奏作品。

    從歷史上看,法國的管樂隊對大提琴事業上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丟胞爾的《21首大提琴曲練習曲》等,到現在仍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個練習曲最大的特點是把左手指的拇指把位運用了起來,提倡在琴絃上移動手指和手腕的自然性。

    17世紀應是大提琴歷史上非常特殊的時期,當時的樂器現在很難尋覓到蹤影了,因為大部分的樂器都應經被改造和改良了。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的大提琴長度基本上都在73-75釐米,或者在79-80釐米。隨著歲月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大提琴的尺寸也逐漸傾向於小型化發展。此外,琴絃的數目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有4根的,有5根的,有6根的。為了“固定”大提琴的穩定性,還發明瞭琴支柱,大提琴的頸部也細了很多,提高了左手的靈活性,增強了琴絃的壓力。透過對大提琴的一系列改良和改造,增大增強了大提琴的音色,使大提琴的音色更加明亮起來。

    18世紀以後,大提琴在音樂舞臺上逐漸確立了地位,大提琴的技術和技巧革新也嫻熟了很多。同時,大提琴在音樂形式的表現上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開始使用更高的音域,靠近了小提琴的演奏法。

    對於大提琴何時傳到中國,目前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大約在20世紀初,大提琴開始傳入中國。起初學習大提琴的人並不多,可謂寥寥無幾。大提琴最多是一些達官貴人和富商們的擺設品,人們只是把大提琴的擁有當作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徵。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以後,西方音樂文化迅速傳入中國。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解放,大提琴才慢慢普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需求,很多學前班的孩子也開始接受專業的大提琴學習。目前,大提琴在中國的樂隊中是使用最廣泛的樂器之一,它既可以擔任獨奏,也可以擔任重奏,演奏風格獨樹一幟,影響力很大。除了交響樂隊中使用,民樂隊、戲曲樂隊和中西混樂隊也都在使用。(來自網路)

  • 3 # 施比授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大提琴自17世紀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裡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創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以來,已有不少作曲家專門為大提琴創作樂曲,如18世紀的維瓦爾第、塔爾蒂尼和萊奧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協奏曲而為大提琴寫了不少協奏曲。後來在英國、奧地利與法國等地也相繼出現了義大利風格的大提琴協奏曲及其他樂曲。至於18、19世紀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作曲大師們,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也都大量寫作了大提琴獨奏曲、協奏曲和有大提琴聲部的室內樂,使這一樂器的效能與技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博凱里尼協奏曲、六首奏鳴曲。海頓的D大調與C大調協奏曲、勃拉姆斯為小提琴與大提琴譜寫的a小調協奏曲、舒曼的協奏曲、德沃夏克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聖·桑的協奏曲等等。其他如拉洛、埃爾加、柯達伊、興德米特等近、現代作曲家亦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大提琴樂曲,深受人們的喜愛。

  • 4 # 騎行者的筆記本

    大提琴的祖先,是一種被稱為“viola dagamba”的樂器(即古大提琴),這種古老的樂器共有六條弦,又稱“腿上提琴”。大提琴的原文為“violoncello”,是指大型的提琴之意。今天的“cello”,體積大概是小提琴的2倍,琴弓短而重,琴絃比中提琴低八度音。因為是大型樂器,所以不象小提琴、中提琴夾在肩膀上,而是著地靠在左肩上演奏,也由於體積的關係,橋的弧度比較大,弦和絃之間的距離較遠,右手無法象小提琴一樣快速的移動到其它音,但左手可以不用拇指支住樂器,必要時可使用所有指頭按弦,產生一般小提琴和中提琴所發不出來的聲音。古大提琴的音色十分柔和,有朦朧之美。但到了十七世紀,由於廣場演奏的機會增加,音量要求增大,故有必要將古大提琴加以改良。經過一段時日的嘗試和研究,終於產生一種最完美的樂器---大提琴。其改良成就在於音色柔和有張力,優雅富魅力,體積大小適於合奏或行進間的演奏。而在發展過程中,更有巴哈為首的作曲家,給予高評價的肯定,並作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名曲,使大提琴能在十八世紀取代當時仍頗受喜愛的古大提琴,成為該型樂器的主流。此後,幾乎每個作曲家都把大提琴列入演出目錄中,提琴的技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在絃樂器中,除了小提琴,大提琴是擔任獨奏最多的樂器。構造與詮釋技巧在外部構造方面,琴身之上,稱為琴頸。琴頸部分包括了卷弦箱、中空的結構,由面板,背板和側板組成。面板上左右對稱的f字型音孔,主要功能是把面板與背板共鳴所產生在箱內的空氣加以振動,通往外界。琴絃和琴橋對音質的影響很大,琴絃的質料,琴橋的形狀與材質以及它在面板上的位置,是關鍵要素。因為琴絃的振動是透過琴橋傳至面板,而引起共鳴的。腳棒是用來支援樂器的,可隨演奏者所需的高度調整高低,使其更加放鬆,並增加大拇指高把位的音準。由於這個設計,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內部結構有音柱與低音梁,它們對於音響的關係十分重大,唯有正確的取材和位置,才能使提琴發出充實的音色來。大提琴是一種以弓擦弦來發音的絃樂器,因此弓佔有重要地位,大提琴獨特的音質與音色及它所要表達的情感,不能沒有弓。東方人很早就知道以馬尾作弓毛,塗上松香幫助它在樂器上摩擦,發出美妙的聲音。然而,十一世紀之前,西歐等國幾乎沒有琴弓傳世。據說琴弓是源於中國的胡弓,經由絲路傳入阿拉伯,再傳進歐洲的。名家與名曲大提琴的名家中,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是很重要的人物。大提琴在他手中,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並奠定了它與鋼琴、小提琴同等的獨奏地位。因此他被認為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演奏家。其中,巴哈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便是由於他的發現和演奏而受到世人的重視。大提琴的名曲,就舉德沃夏克(A.Dvorak)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為例,它和海頓、舒曼的協奏曲並列為大提琴三大協奏曲名作。它的格局大,技巧華麗,充分發揮了大提琴悠然的歌謠音樂能耐。它以波西米亞與美國黑人音樂的民族色彩為素材,並將它們融會貫通,有新世界交響曲的氣勢。大提琴有廣潤的音域,能奏出比中提琴低沉的聲音也能有動人心絃的高音,它雖沒有小提琴高亢亮麗的音色,但音質柔和有磁性,正好擔任管弦樂團中低音部分。它位於指揮右側,由於演奏姿勢特殊,很容易辨認出來。大提琴之所以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在於它富有張力的高音,深沉的低音。尤其在表達內心情感上,易觸動人的內心深處,因此這也是其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和受歡迎的原因。大提琴猶如一位美女,但並不隨時光流逝而衰老,相反,她卻日益年輕、苗條、柔軟、優美而雅緻。”帕布魯·卡薩爾斯曾這樣說過。 大提琴(Violoncello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它是15世紀一種叫做“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的樂器演變而來。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e,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它屬提琴家族樂器裡的下中音或低音樂器,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複雜的感情。 音樂家已把大提琴的技巧提升到很高的境界,在絃樂器中,除了小提琴外,大提琴是擔任獨奏最多的樂器。四根琴絃A、D、G、C按五度排列,它主要用低音譜號記譜,在演奏高音區時,亦可用中音譜號或高音譜號記譜。 大提琴可自如演奏音階及伴音階,並能自如地演奏各種音程跳動和裝飾音,在一根弦上,可拉奏滑音。在速度不太快時,可演奏雙音,較容易演奏的雙音有:八度、純四度、增四度、純五度;可以演奏的雙音有:大、小六度;在速度慢時可以奏出的雙音有:大、小三度,但有困難;其它音程的雙音很少使用(或無法奏出)。在速度不快(並儘量運用空弦)的情況下,大提琴可演奏三音和四音組成的和絃。 由於是大型樂器,所以大提琴不像小提琴、中提琴一樣夾在肩上,而是著地靠在左肩上演奏,也因為體積的關係,橋(Bridge)的弧度較大且弦與弦間的距離較遠,右手無法像小提琴那樣快速地移動到其它的音。但左手就可以不必用拇指支住樂器,必要時,可使用包括拇指在內的所有指頭來按弦,因此能產生小提琴和中提琴所發不出來的音響效果。 音響富有人聲美,表現力很豐富。作為獨奏、重奏或齊奏樂器,可演奏各種寬廣、抒情的旋律,亦可以演奏各種技巧性較高的華彩樂段;作為合奏樂器,可以演奏和聲的內聲部或低音聲部;經常與低音提琴作八度或同度重複,有很好的效果;音響能很好地與其它樂器相融合。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也是中低音聲部的主體,擁有廣潤的音域,能奏出比中提琴更低沉的聲音也可以發出非常光輝優美的高音,它不似小提琴的輕快,但音質柔和,正好擔任管絃樂中低沉的音域。適合扮演各種角色,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的演奏起到節奏中間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拙。 大提琴是中低音樂器的代表,它沉重、委婉、傷感……當時光在大提琴的弦上流逝,大師們則以各種方式捕捉剎那、感受永恆。

  • 5 # 琴界曹氏提琴

    小提琴早在中世紀就有了雛形,但是大提琴卻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出現。大提琴最早由古低音中提琴(viola da gamba)發展而來。

    大提琴直到17世紀,才逐漸成為一種獨奏樂器。其樂器本身的演變過程也經歷了漫長的變革。

  • 6 # 樹和1

    大提琴在西歐國家己發展了幾個世際了在絃樂器中,是一件十分重要,她的表現力相當成熟,|是與小提琴並美的樂器。所以在協奏,獨奏等音樂中被廣範應用。但是大提琴在中國發展就大打折扣了,清朝慈禧稱喂大,小,拉琴,到地放上甚至一些搞專業藝術部門人,也不瞭解大提琴,他們從來沒有欣賞大提琴,更不明白大提琴在樂隊中所起作用。在一些.地區少兒器樂大賽上出現有大提琴拉的古典巴赫作品,他們聽不憧,太可悲了。中國大提琴.在普集上應作亠點工作,把大提琴的基礎發展提高到新水平,,,,,。

  • 7 # 消炎藥兒

    提琴家族分為好幾個大的型別,比如維奧爾琴、里拉琴等,最終是維奧爾琴家族得到了廣泛的發展。維奧爾的詞根就是Violin的詞根,衍生出所有絃樂家族的名詞,發展出各種不同尺寸,以適應不同音域以及合奏上的需求,這就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它們都屬於維奧爾琴家族。

    到17世紀,我們才確定大提琴這個稱呼(Violoncello),但是直到18世紀,在歐洲各個國家,大提琴的名稱還是五花八門,什麼都有。有翻譯作低音小提琴,或者比較大的小提琴。現在可以考證的最早的一把琴,製作於1527年,由義大利鼻祖級別的制琴師阿瑪蒂製作。

    大提琴整個製作工藝的發展,是為了滿足日益變化的聽覺需求。比如說一開始演奏只侷限於宮廷的小範圍、皇室的會客廳,還有一些稍微大一些的宴會廳。後來更多公開的演出以及炫技的發展,要求這件樂器的聲音更加具有穿透力,音量更大,效能上更便於演奏。18世紀有一個天才制琴師叫斯特拉第瓦里,直到現在我們使用的大提琴都是他那個時代創作的b型琴的原型,在聲音還有使用上普遍認為最佳。

    巴洛克弓比較特別的是,弓尾端龐大,手一般拿在距離尾端三分之一的地方。據史書考證,巴洛克弓演奏的時候,需要用兩根手指捏住弓毛,用手指的力量改變弓毛和弓杆之間的張力,才能產生不同聲音效果。所以演奏時,不光是弓子在琴絃上拉,而且要不停地拉緊和放鬆弓毛。那個時代四根琴絃的弧度並沒有像現在這麼大,而是相對比較平穩一點。加大琴絃弧度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增強每一根琴絃的張力。

    絃樂器的發展演變的歷史,18世紀以後,整個製作工藝並沒有太大的發展,主要是傳承。所以一些古老的樂器就變得非常名貴。普通音樂家無力購買。

    現代大提琴對整個指板進行了改良,變得更加堅硬,更長。而以前音域沒有那麼寬,所以當時指板相對短。再就是琴身做了一些改良,早期的大提琴其實身體非常胖,演奏到高音區時,不是特別便利。後來斯特拉第瓦里進行了一些體積的改革,比如琴的上半身削減地更瘦小,便於發出穿透力的聲音。到了19世紀,有大提琴家發明撐腳,讓演奏者可以把琴支撐在地上,演奏更加靈活。而沒有這個撐腳的年代,大提琴家都是夾在兩腿當中演奏,侷限性很多。

    琴弓也有很大的改進。19世紀之前,琴弓有一個很大的弧線,而且弓杆和弓毛之間的距離非常長,也就是說弓的彈性非常強。這樣不便於拉出一些持續性的以及強烈張力的聲音。後來有一個叫圖特的法國制琴師,他把整個弓子的構造改進了,更加具有彈性變化,製造出更多的音響效果。

    大提琴在絃樂家族裡還是一件非常年輕的樂器,所以在很多大師創作的作品裡,沒有給大提琴留下像小提琴、鋼琴那樣經典的作品,這是莫大的遺憾。但如果單從大提琴演奏的歷史上看,有很多地位非常高的演奏家,給大提琴的演奏和創作帶來了很多機會。像卡薩爾斯這位西班牙演奏家,他從一大堆文獻裡發現了巴赫的六首無伴奏組曲。直到現在,這套偉大作品都是每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的試金石。還有羅斯特羅波維奇,他是大提琴歷史上受到委約最多的演奏家,他為大提琴的保留曲庫貢獻了非常多的作品,是進入大提琴萬神殿的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笛子的好壞怎麼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