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澤安君
-
2 # 鳳凰梧桐妹
國號名稱的主要來由
1.根據原來的部族名,定國名,如商、周(武王)秦。
2.發跡地定國名,如漢(從漢中起兵戰勝項羽從而建立西漢)
3.封爵定國名如晉(司馬炎曾被封為晉王)隋(揚堅曾被封為隋王)唐(李淵曾被封爵唐國公)魏(三國曹丕襲魏王)
4.吉祥文義定國名如元(《易》爻辭:大哉乾元)。
5.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國名如南朝陳(南朝陳霸先 )
6以社會上流傳的口號定國名如明朝(彌勒降生,明王出世)
7.以同音通假定國名 如清朝(同後金的金)清朝統治者嫌金名聲太臭;故,清朝統治用清來定國名。
8.政權所在地定國名如蜀(三國之蜀及五代十國之前、後蜀處於巴蜀之地)、吳(三國吳地)
帝號:帝王;奴隸社會商周夏最高統治者稱王、天子。戰國時代諸侯國的君主稱王。漢代開始分封的諸侯國君主稱王。皇帝:秦王贏政認為自已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將皇和帝連起來稱皇帝。皇帝也簡稱為皇和帝,如唐明皇、漢武帝。
諡號:古代對死去的帝王······按照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褒、貶、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秦始皇廢止,西漢又恢復。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英成康等。屬於貶義的有煬歷靈幽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諡號不單獨使用,為全稱的組成部分、與廟號結合。
廟號:帝王死後立廟奉祀,追尊為某祖、某宗。第一皇帝稱太祖、世祖、高祖。其後稱太宗、高宗、中宗、世宗。西漢僅劉邦稱祖。南北朝開始到唐朝皇帝都稱宗。明清前幾個皇帝都稱祖,如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清世祖、清聖祖。帝字從漢代與諡號結合後,也成為廟號,如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晉武帝等。
尊號:封建社會對帝后在生前或死後奉上的尊崇頌揚的稱號即為尊號,有時候也稱為徽號。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劉邦)等。
年號:封建帝王即位後為紀年而設定的稱號。年號始於西漢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新君即位,於次年改用新年號,叫改元。一個皇帝在位期間,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災異等,也常改元。如武則天在位時期,改用了17個年號。年號一般用兩個字也有用四個字的。如建武中元(漢光武帝)劉秀、天冊萬歲、萬歲通天(武則天)、太平興國(宋太宗)等。
明清兩代的皇帝除明英宗兩次即位當皇帝用了兩個年號外,其餘的均用一個年號,因此人們用其年號來稱呼在位的皇帝,如萬曆皇帝、乾隆皇帝。
陵號:封建皇帝陵寢的名字叫陵號,始於西漢,如長陵、陽陵、孝陵、杜陵、乾陵等。
回覆列表
這個....... 我要進行名詞解釋嗎?
國號: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但是要注意的是我們現在稱呼的朝代是不一樣的,如:三國中的蜀國,人家的國號是漢,西漢和東漢他們國號也是漢,前秦的國號也是秦。那為什麼會有“前後左右”這些字呢?那肯定是因為前面有人用過這個國號了,所以依據建都位置或者建國前後,為了區分之前的朝代,後人加上去的稱謂。
廟號: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有的君主死後,會有多個廟號,廟號並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諡等原因造成的。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諡號:為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諡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武則天稱帝后,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諡美的先例,到了清朝時期, 諡號往往多達二十幾個字,如乾隆帝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尊號:就是給皇帝的尊稱,可以是自己給自己尊號,也可以後人給自己尊號。比如小編稱呼自己宇宙無敵帥XXX和諡號一樣,到了後世尊號也是越來越長,唐宋以後,也是多達十幾二十幾個字,清乾隆皇帝被尊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反正是什麼詞語好聽就怎麼來,通通加進去。
年號: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年號最早創於漢武帝,(西元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能是發明家劉徹覺得剛發明年號,得多用用,所以漢武帝在位44年,一口氣用過11個年號。
其後,每遇軍國大事、重大祥瑞、災異,帝王常常改變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天佑”、後晉的“天福”、後周的“顯德”等。至明代,除明英宗(年號正統)因被蒙古瓦剌部俘獲,後被送回並復辟,並改元天順而一帝二號之外,都是一帝一號,因此也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永樂帝、康熙帝等。
陵寢號:皇帝死了陵墓的名字,由於皇帝幾乎都是自己在位時,就開始修葺陵墓,所以陵號都是皇帝生前所定至於帝號,那更多的是後人對皇帝的稱謂了,是上述的集合,就是皇帝的稱呼,包括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徽號)。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諡號,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明清多稱年號。
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