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遇見你是藍色的
-
2 # 獨立寒秋1800825312
王維孟浩然是唐開元天寶年間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701一761年。幼年聰明過人精於詩工於畫,且有極高的音樂天賦,18歲狀元及笫,因伶人舞黃獅受累貶之濟州司侖參軍,後經張九齡拔擢王維為右拾遺,後兼遷中書舍人官終尚書右丞,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詩才是多方面的,無論是邊塞.山水.律詩絕句都有久傳的佳篇。孟浩然689一740年,著名山水田園派詩人,他因未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其仕途困頓詩中不無憤世嫉俗之詞張九齡曾聘為幕府,不久,仍返故居。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後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孟浩然的詩擺脫了祿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的氣息,並博得時人的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
-
3 # 因果饒過誰
《凝碧池》
王維
萬戶傷心生野煙,
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落葉空宮裡,
凝碧池頭奏管絃。
王維流傳後世經典詩文大部分是其在隱居生活中創作。摩詰的作品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以清新脫俗,自然淳樸的風格創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為後世所追捧。
摩詰自身就有一種“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氣質,即使他本人歷經坎坷艱辛,但是其詩句中毫無這個紛亂世界的端倪,仍然自由自我,遊歷山水,抒發“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落日鳥邊下,秋園人在閒”的意趣悠遠。
摩詰就像是一個敦厚朴實的田園老夫,不說看透世間卻也溶於自然。而不像那種遺世獨立的雲遊詩人,他的“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讓我們能夠去看到一種真正融入自然的淳樸,而不是透過雲淡風輕的詩句來抒發自己怎樣獨特的情感。這也是他能夠在藝術方面為世人所歌頌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雖然兩人年齡相差甚遠,但是孟浩然和王維是知己關係,兩人在詩文方面也有很多的交流。兩人也經常互寫詩文,有了許多傳世之佳作。
孟浩然,字浩然,號孟山人與王維相似,早年極具政治抱負,科舉考試落榜後,入仕困難,漫遊尋求引薦,《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其求仕的一首詩文,“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此時雖名動公卿,但因玄宗不滿,未得入仕途。可謂官運不濟,隱居山水,詩歌終已。
孟浩然雖然在政治上平凡碌碌,但是在詩歌藝術上卻是傳奇一生。
平淡自然詩風,豐富的山水意境和王維的詩文不相上下,風格有所趨同。但是不同的是,孟浩然的詩田園詩結合了自身坎坷經歷,詩句包含了自我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詩歌狀態,就像詩尾處都會做一個由景物而感受到的一種心境。
才疏學淺,不敢妄言。清詩句句盡堪傳,兩位詩人的豁達,淡然風格是我所敬仰的,詩風,詩意等方面也肯定不止這一點的差異,但我所瞭解也僅止於此。
-
4 # 我的名字一叫真
一.王維山水田園詩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寧靜之美,詩歌寧靜優美而神韻飄渺。
二.淨化了的情思,用提純的景物表現,有種單純明淨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更貼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寫帶有即興而發、不假雕琢的特點,詩語自然純淨,似比王維的詩更顯淳樸,詩歌呈現出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如《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維的山居歌詠擅長與表現空山的寧靜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則表現了山水的純淨之美,語言清省。
然後從藝術特點看: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山居秋暝》是自如美與心境美融為一體,創造出空明境界和寧靜之美。孟浩然詩是從高遠處入筆,自寂寞處低徊,隨意點染的景物與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遠而意興無窮的明秀詩境。如:《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所描述的境界是宏闊,氣勢是壯大。《春曉》的筆調似有惜春之情,卻無跡可尋,語言自然純淨內秀。《宿建德江》所寫的是客愁,其語句平淡,詩味卻很醇厚。
其次從詩風格看:孟浩然和王維的山水詩都不追求詞藻的華美,而是力求極自然地表現山水本身的美。同時他們也都在山水詩中盡力表現自己的個性。孟浩然常在山水描寫中融入遊子飄泊之感,由於心情孤寂,山水也染上了一層清冷的色彩,有時詩人被作為畫面的一部分而寫進詩裡。孟詩缺乏對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風格是恬淡孤情。王維的山水詩則往往滲透著佛家虛無冷寂的情調,詩人努力去追求那種遠離塵囂的空而寂的境界,故許多山水詩中不見詩人的影子,卻能感到他沉浸在寂靜的快樂中,表現了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
最後從詩的內容看:王詩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比孟詩略勝一籌。就山水詩而言,王維受佛教思想影響較深,處處可見受繪畫影響的痕跡,這些在孟詩中都很難找到;就田園詩而言,王維善於寫靜,以有聲寫無聲,是幽靜;而孟詩中的靜往往是"寂靜",是直寫其靜;王詩中的景色是一幅幅靜美的田園畫,孟詩則如一個個蒙太奇鏡頭;王詩"物我一體",是"無我之境",孟詩往往有詩人活動的影子,是"有我之境",孟詩喜直接抒情、議論,王詩多以景見情,情景交融。二人各有成就,不宜軒輊。"如果說孟浩然是以比興寄託和壯逸之氣充實了南方山水詩的骨力,那麼王維就是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詩表現一書的基礎上,開闢了北方山水田園詩的新境界,以雄渾壯麗與清新自然相結合的風格,實現了漢魏風骨與齊梁詞彩相交融的藝術理想。如果說孟浩然的山水詩是以感受為主,而較少刻畫,以淡化意象取勝的話;那麼王維則更擅長於精確刻畫形貌特徵,用精心結構的畫面表現豐富的感受,因此他筆下的山水無論色彩或構圖都比孟浩然鮮明。 王維的詩歌創作是豐富多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藝術風格同具"陰柔之美"和"陽剛之美",他不是"偏精獨詣"的"名家",而是"具範兼熔"的"大家"。
總之,王維的詩是豐潤而富有生趣,孟浩然的詩是清淡而韻味悠長。有如人在品嚐一壺上好的茶,使人回味無窮。
-
5 # 手機使用者山丁子
王維和孟浩然兩人都以山水田園詩作著稱,兩人又都是盛唐較早時期的詩人,所受社會大環境影響是相同的,兩人都記掛著時政,雖角度和際遇不一樣,確又都經歷著隱居田園的生活。因此當兩位都有較大名氣的詩人同樣都有著較大量的田園生活詩作時,許多人就把倆人的詩往一塊捏,甚至有人出集子都把兩人編成一個合集。其實我讀著兩人詩差異很大。一是詩風根本不一,王詩散淡中有凝聚,有較高氣象,又有沖和風。孟詩平鋪開去,真的散而談,且摻和怨氣較多。二是深度上見高下,王詩寓渾厚於平談,似信手拈來,讓人玩味無窮。孟詩淺顯,有種味淡硬加鹽的味道。三是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使用比興賦,王詩所含的格較高,比如詩中有畫,詩中帶禪,而孟詩則很少見到。最後王詩所及不僅田園,邊塞等題材詩也同樣精彩,而孟主要詩作都在田園。總一句:兩人詩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
6 # 老街味道
問題:王維、孟浩然同為山水田園詩人,二者有什麼異同?
前言、王維與孟浩然的人生孟浩然在出仕與歸隱兩邊徘徊,求仕不成,歸隱又難耐生活的困苦;而王維不同,相對於孟浩然來說,王維幸運的得,作官比較順利,作隱士也從容。簡單說就是王維的經濟條件比孟浩然好,考試成績也比孟浩然好得多。
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兩個人,王維人生的成功人士,孟浩然是失意的一類人。
兩個人同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人,關於二人的特色,我道聽途說,簡單的講一下,未必準確:
一、 孟浩然寫景的三種方式作詩無非情景二字,作為山水田園詩人,景自然是主要內容,但也有幾種情況,用孟浩然的詩舉例來說,
1、有的是單純寫景,如: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2、有的是情景交融,如: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不直說思鄉,只是說我的家鄉遠在楚天的盡頭,不由得讓人感覺到思鄉的情懷。
3、還有一種表面是寫實,但是表現出一種象徵。如: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這裡表面是行路的迷茫,其實是詩人對於前途和人生的疑惑。
二、王維寫景的特點1、賦予生命
葉嘉瑩在論述山水詩的時候認為:魏晉六朝的山水詩自然過渡到哲理,唐朝人寫山水往往過渡到情感,而王維不同,既不過渡到哲理也不過渡到感情。王維也不同於孟浩然的情景相生,王維的特色是:
把沒有生命的山水自然寫出生命來。
例如: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欒家瀨颯颯秋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三、妙悟與以禪喻詩嚴羽認為孟浩然的詩“一味妙悟而已“:
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王維的輞川集中有很多充滿禪機的小詩,王維好佛,藝術手法與禪理妙悟的結合,影響了他的詩風。這個特點被認為是“ 以禪喻詩”,後人多認為王維的詩不僅僅是詩中有畫那麼簡單,其中更是”字字入禪“:
明胡應麟《詩藪》:“右丞輞川諸作,卻是自出機軸,名言兩忘,色相俱泯。。。。。。
主張詩禪相同最有影響力的詩家為清代的王士禎, 《蠶尾續集·書西溪堂詩序》中說:
“嚴滄浪以禪喻詩,餘深契其說,而五言尤為近之,如王、裴 《輛川》絕句,字字入禪。他如‘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邇葉微笑,等無差別。通其解者,可語上乘”。妙悟與以禪喻詩,王孟二人的山水詩中都有所表現,不過王維的類似作品似乎更多一些。
-
7 # 文第二
王孟作為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人物,二者的異同點歸為三點:仕途經歷差異大;作詩的題材廣度不同;田園詩的詩風不同。
王孟仕途差異大王維:開元十九年狀元及第,任太樂丞,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公元736年,調任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長安被攻陷,王維被迫擔任偽職,戰亂平息以後,其弟為其贖罪,降為太子中允,官終尚書右丞。
孟浩然:開元十六年,在長安進行科舉考試未中。傳說在京期間,雖得以見到唐玄宗,自詠其詩“不才明主棄”,引起玄宗不悅,放歸襄陽。開元二十二年,孟浩然二次赴長安參加科舉,再次未中,當年返回襄陽。
以上可以看出,王維雖然仕途坎坷,但履任多職,前期張九齡的提攜,也算仕途順利,亦官亦隱的生活。而孟浩然則是幾乎終生不仕!作詩的題材廣度不同王維詩作,除了山水田園除外,由於其在塞外任職,也有謳歌邊疆將士的題材,前期仕途順暢,也有抒發理想抱負的詩作,王維精於佛理,也有宣傳佛家教義之作。題材廣度與詩人經歷息息相關。田園詩最為著名。
孟浩然,因仕途無路而隱逸,詩人生活閱歷相對簡單,除了兩次長安求仕和遊歷吳越之外,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家鄉襄陽過著隱居生活。
以上可以看出,王維較孟浩然生活閱歷豐富,詩作內容與生活關聯度大,題材的廣泛,使得王維詩作更為豐富。田園詩風的不同雖然二者為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但二者田園風光的描寫,也不盡相同。以二人代表作為例。
《山居秋暝》王維 【唐】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人靈活多變的手法,刻畫出了一幅清新自然、寧靜高遠的圖畫,詩中有畫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詩人擅長山水之美的詩篇創作!
《過故人莊》 孟浩然 【唐】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該作語言平淡,對仗工整,寫境渾然天成又不傷於刻畫,描繪了賓主宴飲的情景和純淨的友誼。表達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陶醉。足見詩人擅長田園之樂的詩篇創作!
-
8 # 文磨史刀
王維與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比較
山水田園詩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詩經》,而東晉的陶淵明和謝靈運才是山水田園詩的開創者,從此,山水田園詩不再是單純描寫大自然的景觀,更多的是運用比興手法託物言志,抒發內在情感。到了盛唐時期,以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把山水田園詩的創作推向藝術高峰。唐代疆土遼闊、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士大夫物質生活的富裕促使大家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同時社會風氣也為他們提供了漫遊山川、欣賞森林和泉水的外部條件。從李杜大量詩歌可以體會盛唐的文化氛圍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這個時代的政策是開放和寬鬆的,鼓勵激情,熱愛生活,包容人格,強調自我,融入文化政策,吸收和融合儒家、佛教和道教。儒學入世憂國憂民;道教崇尚自然,迴歸自然與人的簡單和諧,佛教崇尚禪宗的純真智慧,造就了盛唐山水田園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就最大要數王維和孟浩然,合稱“王孟詩派”。孟浩然繼承並主要發展了陶淵明田園詩清新悠閒的風格,承繼了陶淵明詩歌風格和白居易詩歌描寫手法。謝靈運詩畫融合的藝術特徵以及形而上學理趣對王維影響比較大,形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美學,創造了田園詩的光明、空靈、寧靜和深刻的意蘊[]。
此外,孟浩然是盛唐第一位創作大量田園詩的人,王維是盛唐田園詩藝術成就最高的詩人。
一、王維與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相同點
盛唐山水田園詩始於孟浩然而成於王維,二者都擅長山水詩,他們的詩有相似的精神風貌。從整體來看,兩者都是從自己親身經歷出發,描寫山水之間的景象,即興于山水,將自然之美變為藝術之美,語言清新、寓意深遠、意境清新,用語雅潔,意象疏朗而不是呆板的堆砌,給人留下較大的想象餘地,情感表達出淡泊、優雅、從容不迫等。
1、題材方面比較
從題材上看,兩者都以山水田園風光為創作內容,表達對山水的感情。通常用細膩的筆法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溫柔的溪水以及悠閒的農家生活,寄託了對和諧生活的嚮往以及對現實不滿,更多地表露了自身懷才不遇的鬱郁不得志。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以“日暮”“野曠”“江清”等突出了環境悽清的原貌襯托詩人的惆悵。孟浩然著名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樸素而自然,景色和人的活動融合一起,由外到內、由遠及近的層次感,流露了詩人和主人同樂之情。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場簡單的送別,囊括了“雨”“輕塵”“客舍”“柳”等意象增添了送別濃厚的不捨之情,景象也是從遠到近,流露出詩人複雜的心境。
2、意境方面比較
細究起來,王孟詩歌在意境方面都不約而同追求禪意理趣。
孟浩然《題大禹寺義公禪房》《題融公蘭若》《來閣黎新亭作》分別描寫了禪房、寺院、佛亭這些佛教境地的清幽恬靜以及佛寺所依傍之山水景物的秀美,“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描繪了眼前青峰,夕陽輝映而雨下,庭院的靜美之境;第二首:“流泉繞砌回”“松柏映香泉”“法雨晴飛去”等在詩歌中加入了大量的禪意,為佛教和禪宗增添了一種靈性的感覺,使詩歌充滿了一種禪意、靜謐的理性和情趣。
王維在禪意的追求上更是出神入化,如他的五絕名篇《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夜晚寧靜,春天的山峰在月光下空空蕩蕩。山澗中不時傳來幾聲鳥鳴,引燃了春夜的寧靜與溫暖。它表達了詩人的禪意、禪意和心境的寧靜[]。王維的山水詩意境很好。透過處理空與實、動與靜、主與次的關係,影象得到了高度的概括。
3、藝術手法比較
五言詩是他們的專長,山水的描寫始終佔據著主體地位,是詩歌的核心內容。景色的分層次,注意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採用點對點、面對面的手法,給人一種清新、優美的感覺。藝術和表現技巧上,他們用敘事風格來寫詩,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自然景觀也是其詩歌風格簡單的主要原因,大道至簡的魅力。
整體而言,語言文雅,注重對生活的理解,不刻畫,不雕刻,注重自然,善於用白描描繪山水詞,《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
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語言直白,通俗而淡雅,不為了體現文采而追去詞藻華美。再如孟浩然名詩《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質樸無華,卻直入人心,直白而韻味入骨三分,全詩沒有一個生僻字,將“春”“鳥啼”“夜”“風雨”“花落”等意象透過最簡單的語言貼切地表達出來,朗朗上口,一讀就明,意味深長,詞簡單意卻不簡單,前兩句用春眠、啼鳥渲染了春天來了的美好景象,後筆鋒一轉,如果說觸景生情,倒不如說景由心生,情感帶動了景的出現,腦海裡浮現的意象。
二、王維與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不同點
王孟詩歌無論從題材、藝術特色、思想等方面都有相似的特質,但是,由於社會環境、個人環境和人格的差異,他們也存在不少的不同,至少在思想價值觀方面,另外在主題、意境風格、藝術手法、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等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如果說王維在早期既嚮往“隱士”的逍遙自在,又放不下仕途的春風得意,那麼在晚期實現了由儒向道的根本性轉變,造就了他詩中帶畫的特質,只有徹底放下,才能盡顯“空靈”。而孟自始而終都處在儒與道的矛盾中,處處盡是胸悶之情。因此,兩人都寫靜,王凸顯佛教的“空”,孟彰顯道教的“清”;就藝術手法看,王是詩中有畫,山水畫的意象,孟盡顯風景畫,突出風俗、風光。
1、題材方面比較
王維由於前期和後期生活環境不同,在主題上,王的詩歌更多融入了自己對世界、生活的理性思考,突出上升到人生哲理和禪意的高度,如《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佛理的參悟讓他會遁出紅塵而笑看紅塵,從而讓內心放心一切處於空的狀態,這種心態的創作更能融入對人生的哲學思考,因此,他對景物的描寫更加突出“空”與“靈”的刻畫來襯托詩人自覺排解塵俗的喧囂。
又《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由於他徹底告別仕途歸隱,內心是平靜如水的,不再“藕斷絲連”的矛盾,因此,他的詩景色連貫,基調一致,表現出一種恬淡美好的風格。
孟浩然一生未仕,而內心又極嚮往做官為國效力,這種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態,註定他的詩更多託物言志,寄託哀思、惆悵等心境。如《秦中感秋寄遠上人》:“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詩人採用白描手法,直抒心中的苦悶。其實,詩人往往最怕的有二:一是孤獨,二是懷才不遇,而懷才不遇的孤獨更加淒涼,且看孟的《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思念、惆悵等情緒的交織,再遇上淒涼的景色“孤舟”“猿愁”更加鬱悶,導致痛苦起來。
2、意境方面比較
從意境的角度看,王孟都注重主體性和客觀性,形成了畫面的和諧與美感。但孟子的詩歌往往以情景交融而告終。王氏詩歌不僅促進了山水的交融,而且還包括“哲理”一詞。因此,在王的詩歌中,我們常常可以捕捉到“哲學沉思的精神”。儘管這一哲學得益於禪宗,但畢竟它使王的詩歌更為深遠。孟也追求景物的和諧靜美,但是僅僅停留在情寄於景,感懷生活,主題顯得不夠開闊。
王維不僅精通音樂和繪畫,而且擅長佛教和禪宗。他習慣於冥想自然。他在創作時,經常把禪宗與山水的審美體驗結合起來。他常常把自己置身於山川之中,感受大自然的靈感,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處於一種超然的狀態。因此,王維的山水詩傾向於自然的“空靈”之美,顯得更加純淨,達到了“無,何處生塵”的境界,體現了佛教境界向藝術境界的轉變,尤其是禪宗思維方式和禪宗快感境界的直接啟示和借鑑。
就意境而言,孟浩然的詩不夠王維的高遠。孟詩中的大部分氛圍也是“安靜”的。但這種寧靜不是“空靈”,而是一種存在於自然界的“寧靜”。詩人任性而自然的閒暇心態中,有一個明朗而美麗的場景。另一個例子是詩“夏天南寧懷辛達”。如詩人在涼爽的夏夜想念他的朋友。詩歌語言簡單,自然觀自然。詩歌創造了一個異常安靜和遙遠的領域。然而,在他的田園詩中,隱士的快樂和不滿現實更為突出
3、藝術手法方面比較
對藝術手法的探究,且看後人的評價,蘇軾曾評王維詩歌:“味摩詰詩,詩中有畫;味摩詰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後人常常用來對王維的評價。對於孟浩然,聞一多在《唐詩雜論》:“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的建築在一聯或一句裡,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
如何理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可以從動靜描寫上加以分析,且看王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第二句“人語響”以動襯托山之靜,後兩句,一字“返”“照”用景色的動來反襯森林的靜謐以及青苔的清淨,可見,王比孟更加註重景的佈局、色調冷暖,使整體畫面趨向層次感,內景與外景的動靜結合。
孟浩然的田園詩主要直白地描寫自然風光的真實,往往插入風俗活動。樵夫的歸來和鳥的棲息,月下的孤景來表現自然的“靜”。詩中的風景是靜謐的,情感是靜謐的,這是孟浩然在漫長的隱逸生活中所追求的境界。像《過故人莊》更加追求農家樂的一種“雅緻”,僅僅停留在景和風光的表面上。如果說孟詩“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麼王的則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兩者在表現方面上也存在不少異同:
先看孟浩然的《春情》:
青樓曉日珠簾映,紅粉春妝寶鏡催。
已厭交歡憐枕蓆,相將遊戲繞池臺。
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
更道明朝不當作,相期共鬥管絃來。
清朝趙臣瑗在《山滿樓箋註唐詩七言律》評論:“《春情》者,閨人春園之情也,豔而不俚,乃上乘。他人寫情,必寫其晏眠不起,而此偏寫其早起;他人寫情,必寫其憐枕蓆,而此偏寫其厭交歡,落想已高人數等。而尤妙在從朝至暮,曲曲折折寫其初起,寫其妝成,寫其遊戲,既寫其坐,複寫其行,五十六字中使之得幾幅美人圖,真能事也。”雖然詩的風格不高,但形式完整,沒有典故。它只依靠簡單直接的敘述,沒有情節的跌宕起伏。它只描述了同情者的嬉戲,這與綠色建築中婦女的日常生活非常一致。這種寫作在律詩中並不常見,從中可以看出孟浩然對七言詩創作的探索:對押韻詩的創作進行了探索和創新,追求了一種
樸素的詩歌風格。他不僅在詞句的選擇上力求樸素,而且在形式上也嘗試了很多方法。
再看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代表作,在對清新、靜謐、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觀的描寫中,詩人感受到萬物生命的無盡歡樂,將自然之美與人類活動融為一體,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美麗風景。在這首詩中,統一了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從遠到近描繪月光,從近到遠描繪春天,從黑暗到光明描繪女人,從光明到黑暗描繪漁船。清歌是靜止的,月光是動態的,石頭是靜止的,水是流動的,運動和安靜是和諧的,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嫻熟的藝術技巧。正如王夫之曾說:“右丞工於用意,尤工於達意,景亦意,事亦意。”
語言特點最大的突出,王維詩歌注重某種色彩美,在他詩歌中很難看到如“明明、煌煌、皎皎、灼灼”等表示明亮的疊字,相反,多采納諸如“青青、曖曖、沉沉、陰陰、蒼蒼、冥冥、黯黯”等冷色調的疊字。憑藉這一色彩與光的深刻審美特徵,作者表達了自己舒適的心情、淡漠、優雅、明晰的魅力,喚起人們的聯想,使他們有了積極的審美再創造。
《唐詩歸折衷》道“浩然清姿淑質,風神掩映,乃在淡若無奇之中。初讀無奇,尋繹則齒頰間有餘味。”孟子的詩歌繼承了建安的雄渾風格和魏晉清真本性,並將兩者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寬廣、超大步的詩歌環境,成為盛唐詩歌美學理想的典型代表。《留別王侍御維 /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縱觀這首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也沒有華麗的辭藻。這些句子很容易理解。沒有任何斧鑿痕跡,字面淺顯深邃,然而回味無窮,咀嚼力十足。
結論
透過比較,進一步把握和理解王孟詩歌在題材、意境、表現、語言特徵等方面的異同,深刻感受到王維作為“詩佛”的“空靈”之美,領悟到孟浩然寄情山水間的惆悵,直白的語言,帶領我們感受“天人合一”的超自然狀態,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傾聽我們內心的聲音,實現我們與環境的和諧,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
9 # 虎媒天下
王維以官身為鄉居,田園諸作以目傳情。襄陽以民生為鄉居,田園諸作以身體意。僅以田園詩作而論,襄陽更高摩詰一籌,為其更自然活潑。當然,王作田園在思辯性上有勝。
回覆列表
一.共同點
二者寫景意境清新,用語雅潔簡淡,意象疏朗,擁有較大想象空間。性情淡泊,優雅和緩,有紳士風度,表達從容不迫。
二.不同點
1.詩人氣質比較:
孟浩然以山水田園詩為主,專長五言,精通詩律,富於詩人氣質。
王維遊俠詩,邊塞詩等也見長,慷慨淋漓五言,七言,雜言別具特色,他不僅精通詩律,其他方面也頗有造詣,例如繪畫,音樂,佛學。
2.田園詩比較:
孟浩然親身經歷過稼穡之艱難,得田園真趣。
王維得田園之形,俯察憐憫式情感。
3.山水詩比較:
孟浩然著眼旅遊者觀感,隨看隨感,寄景感受,思考不深,感情外在;不著意刻畫,景隨情遷,點到為止;意象疏朗,有陶家風範;多寫南方秀麗山水景色。
王維更多融入自己的理性思考,理趣、禪思融入山水詩中,感情不露深色;精雕細琢,濃墨重彩,色澤鮮明,有大小謝特點;多寫北方雄渾壯麗景色。